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工藻礁是制止海底荒漠化、恢复海底植被和建设海洋牧场的重要手段和基础,目前已经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广泛重视.本文对国外人工藻礁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具体阐述了藻礁投放后的效果,投放后的维护工作以及礁体制作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2.
人工藻场的生态作用、研究现状及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藻场的生态作用以及天然藻场退化枯竭的严峻现实,提出了利用大型海藻的生物修复作用,在近海及富营养化养殖海区,投放藻礁建设“人工藻场”,改善近海生态环境的意义、研究现状及可行性,阐明建设人工藻场是改善近海生态环境、修复渔业资源的有利举措。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生态修复效果含义出发,构建了以水环境、沉积物环境、生物环境和渔业资源为评价指标的人工鱼(藻)礁区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并以秦皇岛鱼(藻)礁示范区为实例进行分析,实例分析结果显示鱼礁示范区生态修复效果综合评价指数(REE indx)5月和9月分别为75.5和71.5,判定结果分别为修复效果明显和有修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人工鱼(藻)礁区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以为人工鱼(藻)礁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解决目前刺参人工藻礁养殖生产中存在的海区超负荷盲目发展、海区环境与养殖池底污染程度不断加剧、养殖品种生长性状与抗病能力逐步减退、暴雨等自然灾害影响逐渐增强及管理技术滞后等突出问题,以实现刺参人工藻礁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进一步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全面推行无公害生态养殖模式及在刺参养殖过程中确保放养健康苗种、严格控制水质环境、严防暴雨袭击、搞好种质改良、重视防治病害、落实定期清池消毒制度等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藻场的生态意义及人工藻场的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藻场的概念并从生态的角度分析了藻场存在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人工藻场建设的步骤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通过将大型海藻引入海底,以构建人工藻场修复受损海区的研究,旨在探讨构建人工藻场的技术:不同海区底质情况下的大型海藻种类选择、引入方式和附着基选择,为合理构建海底人工藻场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2012年以来,秦皇岛市人工鱼礁建设项目共计投资1 100万元,完成投放沉船、水泥构件和天然石块等人工鱼礁21万立方米,建设人工藻场548.3hm2,培育和移植马尾藻等藻类1 450万株,新建礁区面积1 447hm2。通过项目建设,北戴河近岸海域环境得到大幅改善,海水水质达到近年最好水平,人工鱼礁建设区海洋生物资  相似文献   

8.
云微型藻的筛选、培养和应用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在贝类人工育苗中,幼体初期常用的饵料生物有扁藻、三角褐指藻、小新月菱形藻、牟氏角毛藻、湛江叉鞭金藻及底栖硅藻等。上述单细胞藻类的筛选及培养的成功,促进了贝类人工育苗工作的开展。为了筛选福建海区优良的微型藻种,笔者等于1979年在泥蚶、缢蛏繁殖季节,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大型海藻和人工鱼礁对鱼类的诱集作用,依据崂山湾人工鱼礁区游泳动物和大型海藻调查结果,以海黍子、孔石莼、带形蜈蚣藻、石花菜和小珊瑚藻5种优势藻类,许氏平鲉和大泷六线鱼2种优势鱼类以及人工鱼礁模型为研究对象,于室内实验水槽观察了许氏平鲉和大泷六线鱼幼鱼在海藻和模型礁中的行为反应和分布。结果显示,水槽中未投放模型礁和海藻时,实验鱼密集出现在水槽边缘区(A9),分布率分别为75.71%±7.79%和73.63%±4.41%。放入模型礁和海藻丛后,许氏平鲉和大泷六线鱼出现短暂的排斥反应,然后迅速聚集其中;2种鱼对带形蜈蚣藻的响应时间最短[(12.75~21.00)s],对模型礁的响应时间最长[(66.50~151.25)s];带形蜈蚣藻聚集许氏平鲉用时最短[(151.50±8.14)s],海黍子聚集大泷六线鱼用时最短[(56.00±2.53)s];大泷六线鱼对模型礁的聚集时间为(216.25±5.59)s,远低于许氏平鲉(1343.50±5.38)s;2种鱼在模型礁中的停留时间远长于海藻丛,且大泷六线鱼的停留时间(211.85±7.96)s长于许氏平鲉(199.75±16.82)s。海藻丛和模型礁对2种岩礁性幼鱼的诱集效果明显,实验区幼鱼的分布率由未投放模型礁和海藻前的0.91%~8.78%上升到4.21%~31.42%;高密度带形蜈蚣藻和海黍子的诱集效果最好,对许氏平鲉和大泷六线鱼的聚集率分别达到30.42%±1.14%和31.42%±1.74%,而低密度小珊瑚藻的诱集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长茎葡萄蕨藻又名海葡萄,绿色鱼子酱,国内未见人工养殖的报道。为探索长茎葡萄蕨藻在福建人工养殖的可行性,2011年5月,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从越南购进长茎葡萄蕨藻体3千克,挑选500克健康藻体进行试养,经过二个月的养殖,藻体重量达到了3千克。现将试养情况进行初步总结,以便为规模化人工养殖提供参考。1.设施准备准备养殖容器水族箱或长方形小水  相似文献   

11.
不同材料类型人工鱼礁建设的经济效益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不同人工鱼礁造礁材料的成本和投放成本的调查,从经济学成本管理的角度出发,对不同造礁材料的人工鱼礁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初步的测算和分析,进一步阐明不同人工鱼礁造礁材料的优越性,为人工鱼礁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依据。同时对人工鱼礁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也作了简要的阐述。研究结果表明:钢筋混凝土鱼礁、石料鱼礁可以作为较好的增殖型鱼礁、渔获型鱼礁、游钓型鱼礁的建礁材料;工程塑料鱼礁可以作为浮鱼礁的建礁材料;钢制鱼礁可以将其作为石块或混凝土等鱼礁的钢制框架或筋材,做成增殖型鱼礁、渔获型鱼礁以及游钓型鱼礁;旧轮胎鱼礁建议不要作为鱼礁材料使用;木竹制鱼礁不建议大规模选用为建礁材料。  相似文献   

12.
人工鱼礁是21世纪中国兴起的渔业生态修复工程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物品的特性及其经济特点决定了人工鱼礁产品、服务的多样性。本文以现代公共物品经济学分析了我国正在进行的人工鱼礁建设,初步分析认为人工鱼礁物品划分为公共性人工鱼礁、私人性人工鱼礁、俱乐部性人工鱼礁和拥挤性人工鱼礁等4类,其物品各自特性表征出的投资主体、决策程序、管理模式、经营方式和渔业修复功能等不同。本文在讨论分类人工鱼礁经济学基础上,初步提出当前我国人工鱼礁建设的5个建议:分类指导建设;区域规划先行;资源增殖为主;注意投入导向;规范建设程序。  相似文献   

13.
人工鱼礁投放误差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静  章守宇  沈天跃  沈蔚 《水产学报》2016,40(11):1790-1799
人工鱼礁建设海域的鱼礁实际分布状态与设计方案的鱼礁配置组合之间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离差异,而如何从单位鱼礁和鱼礁群层面上评估鱼礁投放误差,是评价人工鱼礁投放质量乃至建设效果的基本前提。本实验选择港湾、岛礁、开阔等典型海域的人工鱼礁区,以重心位置、外围面积、重叠面积、单体数量以及平均间距为指标,在单位鱼礁的层面上,对实际投放的人工鱼礁进行误差计算与分析。结果显示,各指标的误差整体上基本服从正态分布,某个鱼礁区指标的误差可能服从多种合理的拟合分布,不同投礁海域的同一个误差指标具有类似的分布规律,不同的误差指标拟合分布的情况也有可能相同。重心位置误差、重叠面积误差以及单体数量误差在不同区域极限误差相同,其标准化误差分布范围分别为[0,1]、[0,1]、[0,0.451],而其他误差要素在不同区域得到的极限误差略有差异,总体上,外围面积误差分布在[0,1]之间,礁体间距误差和总体误差的分布范围分别为[0,1],[0,0.890]。通过对人工鱼礁投放误差规律及误差范围的分析,才能对投放误差进行等级划分,进一步为鱼礁投放评价标准的划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人工鱼礁在波流作用下的水动力特性,对于人工鱼礁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有限体积法,采用边界造波,利用自由表面捕捉法(VOF)捕捉自由水面,建立了可以分别模拟纯波、均匀流以及波流共同作用下人工鱼礁水动力特性的多功能三维数值波流水槽。基于该数值模型对不同波流工况作用下圆柱型镂空人工鱼礁水动力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并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人工鱼礁数值模拟受力与模型试验结果吻合良好,人工鱼礁所受的波流力最大值随着波高、周期和水流流速的增大而增大;人工鱼礁处于波流场波峰正下方时,背涡流的面积随着水流流速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波高、周期增大而减小。对单独均匀流作用、单独波浪作用和波流联合作用下人工鱼礁的水动力特性对比研究表明,人工鱼礁所受的最大波流力比最大波浪力、水流力都大,波流联合作用下的流场效应最显著,在礁体的后部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漩涡结构。  相似文献   

15.
混凝土人工鱼礁选型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人工鱼礁的选型优化包括对礁体材料和礁体构造的选择。参考目前现有人工鱼礁结构类型,选取混凝土为设计礁体材料,计算各礁体实体体积、空方体积、表面积及其重量,通过计算找出礁体各性能参数之间的关系。引入礁体每体积混凝土产生的空方体积(ε)和表面积(η)两个优化参数,来衡量礁体的性能。结果表明:框架形礁ε值相对较高,而异体形或组合鱼礁η值相对较高,说明框架形礁体单位体积混凝土产生流态效应最好,异体形或组合结构礁体单位混凝土附着面积较多。同时引入有效空方体积概念,进一步说明礁体结构与流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岩礁鱼类多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但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造成岩礁鱼类及其栖息地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资源量锐减,栖息地退化。为应对全球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面临的重重压力,以人工鱼礁、增殖放流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基础措施的海洋牧场建设成为世界沿海国家的战略性选择。开展岩礁鱼类行为生态学研究,解析生物对鱼礁结构物和人工生境的响应行为及人工环境对岩礁鱼类行为的影响,对优化水生生物放流策略、提高增殖物种成活率、养护生物资源、科学开展人工鱼礁工程建设和促进渔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岩礁鱼类在栖息地选择、索饵、繁殖、集群、领域、防御等行为生态学研究进展,梳理了岩礁鱼类行为生态学研究在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就岩礁鱼类行为生态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海洋牧场建设提供更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更高效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7.
杨伟  林军  唐建江  杨冠林 《水产学报》2022,46(12):2366-2382
为在大尺度海洋模型中合理体现透水性人工鱼礁组合,基于海洋数值模式FVCOM(finite 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模拟了大陈岛拟建人工鱼礁区的水动力情况,比较了阻滞力法、实心礁法和附加底摩擦法在投礁前后的垂向流速、礁顶平面流速、水体向上输运通量和背涡流体积的差异,并根据投礁前后的流速差异,应用经验公式预测了投礁一年后底床泥沙冲淤情况。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礁体组合迎流面产生上升流,礁体背流面流速减小,涨急时刻所形成缓流区长度在礁体组合长度20倍以上,年底床淤积厚度约0.05 m。阻滞力法以减少来流的动态功率密度来模拟礁体对水流的阻滞作用,可有效合理地实现对透水性人工鱼礁流场效应的模拟,避免了实心礁法在透水性鱼礁模拟中过高估计流场效应的问题,也没有附加底摩擦法只适用于低矮礁体的缺陷。阻滞力法可根据透水性礁体的造型、迎流面积、组合个数、布放方式和所处水层而设置各向和各水层的阻流参数,不仅适用于置底型透水性鱼礁,也适用于浮鱼礁。阻滞力法的建立、完善和应用对于今后的人工鱼礁水动力学和生态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侧扫声纳系统在石料人工鱼礁堆体积估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永虎  刘敏  田涛  杨军  陈勇 《水产学报》2017,41(7):1158-1167
采用侧扫声纳系统,对大连市金州湾蚂蚁岛海域中A、B两个石料人工鱼礁区进行调查评估,将声学方法应用到石料礁堆体积估算中,目的是探究石料礁堆体积估算的新方法,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使用侧扫声纳系统进行数据采集,通过相关数据处理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技术对声纳数据进行后处理,提取石料礁堆特征图像,结合函数曲线对石料礁堆体积进行估算。结果显示,侧扫声纳图像能够清晰反映石料礁在海底的分布状态,根据图像能够对石料礁的冲淤程度进行判别,利用几何关系及相关技术手段对石料礁堆体积进行估算,估算结果存在一定误差,通过多次不同角度的检测或配合其他辅助软件能尽可能减小误差。在A石料礁区,运用积分断面法估算的石料礁堆体积与该礁区投放纪录的实际体积相比,相对误差接近16%;对B石料礁区进行检测评估,所得石料礁堆体积与实际体积之间的相对误差也接近16%。两个石料人工鱼礁区所估算的体积与实际体积相差均很少,虽然两个礁区物理环境以及石料礁堆大小均不同,但二者相对误差接近且均小于20%,验证了积分曲线的合理性。因此,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该方法可相对精确地估算石料礁堆体积,可为人工鱼礁区建设、管理和评价提供支持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is study on reef placement involves two aspects: (1) the development of a bioenergetics model for red snapper, Lutjanus campechanus (Poey), in Gulf of Mexico waters off the coast of Alabama, where significant numbers of artificial reefs are thought to exist, and (2) a fuzzy rough set model by which parameters determined from the bioenergetics model can provide a decision tool for optimally spacing artificial reefs during deployment. The bioenergetics and consumption rates of L. campechanus by age class foraging on artificial reefs in the Gulf of Mexico off the coast of Alabama provided input into the fuzzy rule‐based model. After conducting multiple simulations, highest certainty in optimal reef spacing was achieved for reef distances between 0.50 and 0.95 km such that no more than two fit within a 1‐km2 area. Results can inform fisheries managers about placement of artificial reefs to affect the health and survival of reef‐associated spe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