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于2008年和2009年的丰水期(8月)和枯水期(12月)分别对杭州地区17座大中型水库进行采样调查。结果表明,浮游植物有85种,其中绿藻最多,有29种,硅藻26种,蓝藻15种,裸藻6种,隐藻、甲藻和金藻各3种。各水库浮游植物年均密度为1.27×106~6.55×106个/L,最高密度为12.20×106个/L,最低密度为0.168×106个/L。叶绿素a浓度年均值为2.86~28.35μg/L,最高浓度为33.60μg/L,最低浓度为1.36μg/L;丰水期浮游植物密度和叶绿素a浓度高于枯水期。多数水库丰水期优势种为蓝藻,枯水期优势种为硅藻;各水库间浮游植物密度无显著差异,但叶绿素a浓度差异显著。从营养状态指数(TLI)、浮游植物密度及叶绿素a浓度等综合分析,杭州地区17座大中型水库基本处于中营养-轻度富营养状态。对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动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发现营养盐和透明度对浮游植物的增长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老鸦河水库水质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其富营养化状态,测定了老鸦河水库的总氮、总磷、叶绿素、高锰酸盐指数、透明度等水质指标,分析了老鸦河水库水质的时空变化趋势,并应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了水库富营养化现状。结果表明:(1)老鸦河水库氮磷分布呈夏季高,秋季次之,春季较低,冬季最低的季节变化趋势;空间分布变化规律不明显。(2)老鸦河水库全年营养状态为中度富营养。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岛礁海域渔业资源群落格局,于2016年8月、12月及2017年2月和5月对马鞍列岛及其东部海域进行了渔业资源季度调查。利用聚类分析、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和生物环境相关分析(BIOENV)等方法,对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组成、时空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共采集鱼类96种,隶属于12目47科77属,其中鲈形目占比最大,其生物量和丰度占比均超过50%。龙头鱼为全年优势种,春季优势种包括刺鲳、黑鳃梅童鱼和宽体舌鳎;夏季优势种为小黄鱼、带鱼和六丝矛尾虾虎鱼;秋季和冬季优势种相同,为棘头梅童鱼和凤鲚。聚类分析和nMDS结果显示,马鞍列岛及其东部海域鱼类群落可分为站位组I (岛礁周围站点为主)、站位组II (邻近岛礁站点为主)和站位组III (远离岛礁站点为主)。除春季站位组I与站位组III、站位组II与站位组III外,鱼类群落种类组成在各季节不同站位组之间皆存在显著差异。BIOENV分析显示,在底层水温、底层盐度和水深3个因素中,底层水温对鱼类群落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4.
海洋牧场与休闲渔业融合发展是我国海洋牧场发展方向之一,现阶段海洋牧场休闲产业规模较小,类型较为单一,主要以游钓和潜水休闲为主,其景观观赏性功能有待深入挖掘和开发。海洋牧场景观格局研究主要针对海洋牧场景观资源的形成、分布及其在景观空间上排列和布局等方面,发现并了解其生态系统或空间属性变异程度表观现象。本研究以粤东柘林湾海洋牧场示范区为案例,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法对景观要素特征指数及景观异质性指数进行计算,研究表明,粤东柘林湾海洋牧场示范区自然景观为景观基质,半自然景观斑块面积最多,故破碎度指数最高,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景观生境维护应加强;文化景观与整体景观分离度较大,导致整体景观连通性较差,影响景观效果;滨海景观斑块较少,丰富度不高,但根据调查显示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因此缺乏与粤东柘林湾海洋牧场结合开发利用。总之,本研究通过解析海洋牧场景观格局空间内不同景观的分布状况及相互之间的作用和影响,为下一步进行景观生态规划提供数据支持,并为开发和利用海洋牧场休闲渔业与生态景观可持续化发展,综合提升海洋牧场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包头市南海湖水体水质状况及富营养化趋势,于2017年4月-2018年3月,在南海湖中选取20个采样点,对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及主要营养盐进行测定,并对叶绿素a和营养盐含量进行相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南海湖水体总氮和总磷指标均超过了地表水Ⅴ类标准。南海湖氮磷营养盐存在着时空差异,总氮和氨氮随季节变化明显,其含量均呈现冬季>秋季>夏季>春季;总磷的含量主要表现为秋季最高,春季最低;硝态氮的含量在四个季节差异不大。空间上各营养盐均呈现东部、北部高,西部、南部低的趋势。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区间为21.94~40.92μg·L-1,时间上呈现秋季>夏季>春季>冬季。空间上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趋势,与氮磷营养盐的分布趋势相同。叶绿素a在四个季节中与总氮,氨氮,总磷均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6.
从2009年7月到2010年6月,我们用两种方法(bbe FluoroProbe和分光光度法)在千岛湖的三个采样点检测叶绿素a的定量分析。分光光度法需要精确的采样以及耗时的测量过程,但是bbe却可以直接用于水体进行连续的测量。这两种方法所测得的叶绿素a的额浓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整个湖泊的相关性等式是Spectrophotometry = 0.6538 bbe + 0.752(R² = 0.6883),在同一深度的水体中相关系数分别是S1 : r = 0.990 , p<0.01 , n = 7 ; S4 : r = 0.988 , p<0.01 , n = 8 ; S9 : r = 0.979 , p<0.01 , n = 12。相同月份的相关系比相同深度的相关性较低,分别是S1: r=0.8102, P<0.01, n=11; S2: r=0.9297, P<0.01, n=11 ;S3: r=0.8919, P<0.01, n=11.通过我们的比较得出,分光光度法与bbe FluoroProbe都能作为检测水质的工具,但是需要根据测量水体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南太湖水域近年来水质状况,以及蓝藻生物量与氨氮和总氮之间的变化规律,实验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南太湖水域3个入湖口(小梅港、新塘港、大钱港)水质中蓝藻生物量、氨氮和总氮的年变化特征进行了调查;使用SPSS10.0中的Bivariate(pcarson)软件对蓝藻生物量与氨氮和总氮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南太湖入湖口蓝藻生物量一般有两个高位期,一个是在每年5—6月,另一个在每年的9—10月;(2)南太湖入湖口的总氮浓度处于富营养水平,并有向重富营养化发展的迹象;(3)蓝藻生物量与氨氮浓度的相关性系数r介于0.102~0.290,呈现不相关;(4)2008—2009年蓝藻生物量与总氮浓度的相关系数r介于0.010~0.210,呈现不相关;2010年蓝藻生物量与总氮浓度的相关系数r介于0.430~0.474,呈现低度负相关。结果说明南太湖入湖口的氮营养盐已经不容忽视,湖泊中氨氮和总氮浓度升高,将为蓝藻的繁殖生长提供条件,蓝藻一旦暴发,氨氮和总氮浓度反而迅速降低,在南太湖水域蓝藻生物量与氨氮和总氮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此消彼长规律。  相似文献   

8.
在海带的食用加工中,浸泡、清洗是必不可少的工序,然而这一简单的操作却造成了海带营养成份的巨大变化,自重减轻约一半。本文通过大量的分析数据表明,自重减轻除减少泥沙杂质4.6%、水份7%外,主要是水溶性成份减少,其减少量灰分达7.38%,甘露醇达7.85%,食盐达12.92%,总减少量42.19%,这是造成海带重量减轻的直接原因。水不溶性物质含量不变而提高了所占比例,也就是说褐藻酸钠从18.5%增加到35.27%,粗纤维从7.98%增加到14.27%。更重要的是人体必需矿物元素碘流失量88.84%,铁流失量80%,钾、磷、钙也流失严重,从而大大降低了海带的营养价值和药用效果,这就是海带食用加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湖泊生态系统稳态转换驱动因子判定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泊生态系统会在长期的人为胁迫和短期的强扰动下发生稳态转换,灾变性稳态转换将会导致湖泊水环境在短时间内急剧恶化,进而延缓和加大治理的进程及成本。探求浅水湖泊稳态转换驱动因子是科学合理确定湖泊管理策略的关键所在,现有的驱动因子判定方法主要有实验观测、统计分析和模型模拟。实验观测缺乏对生态系统整体的判断,仅采用观测数据并不能得出导致稳态转换确切的原因和效应;统计分析难以对未来作出预警;模型模拟可有效规避上述2种方法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机理模型是今后分析稳态转换的主要方法。有必要加强统计分析与模型模拟的结合、生态模型与传统水质水动力模型耦合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0.
基于模糊评价法的洱海稳态阶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稳态转化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系统的变化,也常常用于描述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状态发生本质、渐进和持续的转变过程。对淡水湖泊生态系统而言,研究其变化过程及驱动因子将有助于理解当前水环境问题的本质特征,为水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撑。为了确定典型高原湖泊洱海所处的稳态阶段及其转换取向,在野外调查研究及文献资料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尝试用模糊评价法分析洱海所处的稳态转换阶段。评价结果表明,洱海1985-2001年处于清水稳态,2002年系统发生跃迁,2003年退化到藻草共存、草藻共存的过渡态。从2009-2010年洱海各阶段的隶属度来看,系统仍有可能转化为藻型浊水稳态,警示对洱海的保护和治理工作不可松懈。在缺乏水生物数据的条件下,模糊评价法可用于稳态转换评价。  相似文献   

11.
稳态转化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系统的变化,也常常用于描述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状态发生本质、渐进和持续的转变过程。对淡水湖泊生态系统而言,研究其变化过程及驱动因子将有助于理解当前水环境问题的本质特征,为水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撑。为了确定典型高原湖泊洱海所处的稳态阶段及其转换取向,在野外调查研究及文献资料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尝试用模糊评价法分析洱海所处的稳态转换阶段。评价结果表明,洱海1985-2001年处于清水稳态,2002年系统发生跃迁,2003年退化到藻草共存、草藻共存的过渡态。从2009-2010年  相似文献   

12.
2006年3月至2007年1月对东江湖水质进行了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东江湖综合污染指数为0.45,水质总体良好,属于地表水的Ⅱ~Ⅲ类,但东江湖各断面水质在洪水前和洪水期差异显著;水质主要受控于重金属镉和总氮、总磷;东江湖周边氮磷污染源数多、面广、量大,洪水引起水体总磷、总氮迅速增大,水色变深,导致水体透明下降;东江湖现处于中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非经典生物操纵技术控制淀山湖水体富营养化时最佳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放养量,于2009年夏季在淀山湖开展原位围隔试验。鲢放养密度设0、40、80、120 g/m3四个水平,每组设2个重复。每隔10天采样一次,分析水质。实验结果表明:(1)鲢密度为40 g/m3时可一定程度降低淀山湖围隔水体中有机物质(以高锰酸盐指数为代表);80 g/m3时对总氮的降低以及水体透明度的提高最有效;各放养密度对总磷的影响均不明显。(2)对于淀山湖水体而言,鲢的放养可以净化水体,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当放养密度为80 g/m3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应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富营养化指数来评价南太湖底泥疏浚工程对减轻太湖营养盐内负荷、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疏浚后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种类有所增加,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及蓝藻所占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疏浚后水体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发生变化,Shannon-Weaver指数升高,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降低,表明南太湖富营养化现状有所改善,从而揭示底泥疏浚工程对于减轻南太湖营养盐内负荷、控制湖泊富营养化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应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富营养化指数评价南太湖底泥疏浚工程对减轻太湖营养盐内负荷、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疏浚后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种类有所增加,其密度、生物量及蓝藻所占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疏浚后水体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发生变化,Shannon-Weaver指数升高,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TSIM)降低,表明南太湖富营养化现状有所改善,从而揭示底泥疏浚工程对于减轻南太湖营养盐内负荷、控制湖泊富营养化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Patterns of population variability in marine fish stock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Exploited marine fish and invertebrate stocks fluctuate in a myriad of complex patterns, exhibiting variability on interannual, decadal, and longer time scales. To characterize various patterns of variation, time series of catch, catch per unit effort, or biomass from 30 stocks were examined with a variety of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ing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Lowess smoothing. A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classified the stocks into six identifiable groups: steady-state; low-variation, low-frequency; cyclic; irregular; high-variation, high-frequency; and spasmodic. The observed patterns are consistent with life history traits; for example, stocks with high variability are generally small, pelagic species whereas low-variability stocks are generally slow-growing, demersal fish. Each of the six general patterns of variability can be produced from a simple multiple-equilibrium population model by varying the intrinsic rate of population growth, and the time scale and amplitude of environmental variability. Suitable management policies depend on the type of variation observed, and the vast majority of stocks examined do not correspond to the steady-state assumptions of classical fisheries models. For example, management of spasmodic stocks may alternate between periods of active exploitation and periods of rebuilding, a process enhanced by the existence of alternative fisheries.  相似文献   

17.
淀山湖轮虫多样性及生物量时空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逐月对淀山湖轮虫种类组成、生物量和生物密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分析了轮虫密度和水温、叶绿素a的关系。经鉴定,共发现轮虫53种(属),优势轮虫包括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晶囊轮虫属Asplanchna spp.、长三肢轮虫Filinia longiseta、椎尾水轮虫Epiphanes senta等,优势种的密度之和分别占当年度轮虫总密度的87.2、82.8和82.8%。3年轮虫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514ind/L和2.94mg/L,2005年3月份St6轮虫密度高达11700ind/L。轮虫密度(ind./L)和生物量(mg/L)季节分布一致,均为春季(4862和5.45)>秋季(2300和3.45)>夏季(1773和1.88)>冬季(940和0.45);在水平分布上,表现为湖心高、进水口和出水口较低、处于网围养殖附近的St3轮虫密度最低的变化趋势。各站点3年平均H为2.27(变幅为2.08-2.50),Marglef指数D平均为2.3(变幅1.1-3.8)。淀山湖轮虫密度和水体中的叶绿素a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回归方程为:轮虫密度(ind./L)=521.6+64.11Chl.a (µg/L)(r=0.634, P<0.001)。  相似文献   

18.
南太湖近岸水域叶绿素a含量与氮磷浓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6月-2008年4月对南太湖近岸水域进行了4次生态环境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叶绿素a含量(Chl.a)与总氮(TN)、总磷(TP)浓度及氮磷比(N/P)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南太湖水体中Chl.a含量与TN浓度的关系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在蓝藻水华大范围爆发的2007年6月和2008年4月2者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2007年10月和2008年1月2者无显著性关系;Chl.a含量与TP浓度在4次调查中皆无显著相关关系;岭回归分析显示,N/P 10~25是南太湖水体中附着藻类的最佳生长范围,此时总氮、总磷浓度及氮磷比与Chl.a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4者的多元回归关系为Chl.a=-0.0012+0.0064 TN+0.0215 TP+0.0005N/P(R=0.543,P<0.023)。总体来说,南太湖水体中的总氮、总磷浓度及氮磷比皆在藻类生长的适宜范围内,氮磷浓度处于较高水平,已经不是藻类生长的限制因素,在不同水温、光照等环境因子的作用下,加上本水域复杂的水文和季风共同影响下形成了蓝藻水华爆发的季节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