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框架式模块化植物浮床构建及其生态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PVC管材作框架,并选用银纹金线蒲、金叶菖蒲和血草等3种观赏性植物构建了框架式模块化植物浮床,在上海白莲泾河道内进行水质净化试验.结果表明:这3种植物时去除河道水体中的氮、磷、COD等具有明显效果.银纹金线蒲、金叶菖蒲和血草对白莲泾水体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58.5%、57.9%和56.1%;对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70.1%、25.4%和28.4%;对COD的去除率分别为49.2%、47.9%和51.2%.框架式模块化植物浮床能丰富水域生物多样性,增强水体的净化作用,有效改善河道水体的水质,美化水域生态景观,且维护管理方便.  相似文献   

2.
在总磷(TP)、总氮(TN)、叶绿素a(Chl a)分别为0.91、3.80、0.10 mg/L的水体中分别培养2.73 g/L美人蕉浮岛(A组)、8.77 g/L背角无齿蚌(B组)及2.66 g/L美人蕉浮岛+8.89 g/L背角无齿蚌(A+B组),并设置空白对照,以TP、TN、Chl a为监测指标,研究各实验组对水体水质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对TP的去除率依次为:A+B(83.27%)A(82.53%)B(71.51%)空白组(59.45%);对TN的去除率依次为:A+B(77.82%)A(72.77%)B(57.58%)空白组(31.68%);对Chl a的去除率依次为:A+B(99.53%)B(98.49%)A(96.16%)空白组(93.38%)。实验组对TP、TN、Chl a的去除率均显著(P0.05)高于空白组,美人蕉浮岛和背角无齿蚌搭配组对TP、TN、Chl a的去除效果最好,但对TP、TN的去除率均与单一移栽美人蕉的实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对Chl a的去除率与单一投加背角无齿蚌的实验组间差异不显著。实验结果表明,美人蕉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具有显著作用,背角无齿蚌对水体中藻类的去除具有显著作用,在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中美人蕉和背角无齿蚌的协同搭配能够加强水体中氮磷营养的循环,起到耦合强化净化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适合锦鲤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水体污染物高效净化的浮床植物,研究了16种观赏植物的生长特性及其对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铜(Cu)、锌(Zn)、汞(Hg)和铅(Pb)的净化能力。研究发现:16种植物株高、根长、生物量均明显增加,对上述这些污染物均有较好的富集去除作用。不同植物中污染物含量差异较大,莲花竹中TN含量最高,都为(2.82±0.10)%,花叶万年青和红掌中TP含量最高,为(0.41±0.01)%;千屈菜中Cu、Zn和Pb含量均最高;彩叶草中Hg含量最高。花叶芦竹和黄菖蒲对TN和TP的累积量最高;千屈菜对Cu、Zn和Hg累积量均最高,花叶芦竹对Pb的累积量最高。16种植物TN、TP和Pb累积量与生物量呈现良好相关性。研究表明:黄菖蒲、花叶芦竹和千屈菜可作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生态浮床的潜力净水植物。  相似文献   

4.
原位生物处理技术改善城市断头河水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网密布、河涌众多的地区,存在着大量断头河道和盲肠河道,因无水源补给、水体长期滞留,大多呈富营养化状态,生态环境及景观功能丧失。以扬州市断头河富营养化水体净化为例,设计了人工曝气、生态净水砖和生物浮床等原位生物处理技术。工程效果显示: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为45%,去除范围35%~56%;对NH3-N的平均去除率为33%,去除范围17%~44%;对TN的平均去除率为28%,去除范围15%~39%;对TP的平均去除率为35%,去除范围25%~44%。说明原位生物处理技术对改善城市断头河富营养化水体水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在水网密布、河涌众多的地区,存在着大量断头河道和盲肠河道,因无水源补给、水体长期滞留,大多呈富营养化状态,生态环境及景观功能丧失。以扬州市断头河富营养化水体净化为例,设计了人工曝气、生态净水砖和生物浮床等原位生物处理技术。工程效果显示: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为45%,去除范围35%~56%;对NH3-N的平均去除率为33%,去除范围17%~44%;对TN的平均去除率为28%,去除范围15%~39%;对TP的平均去除率为35%,去除范围25%~44%。说明原位生物处理技术对改善城市断头河富营养化水体水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生态浮岛植物在富营养化养殖水体中去磷途径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修复富营养化养殖水体过程中磷(P)的去除途径主要包括植物吸收、植物根系吸附、底泥吸附和还原状态下的磷挥发。为了深入探讨植物修复去磷机理,阐明植物修复富营养化养殖水体过程中磷的去向问题,分别以夏秋季(高温)和冬春季(低温)的高效除磷植物大漂和冬牧70组成的生态浮岛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模拟条件下的富营养养殖水体生态修复系统,研究不同温度季节下生态浮岛植物在富营养养殖水体中各去磷途径对水体总磷(TP)去除量的贡献率大小。结果表明:经过20 d处理后,生态浮岛植物大漂和冬牧70对富营养化养殖水体中总磷的去除效率都较高 ,均达50%以上;在生态浮岛植物修复富营养养殖水体过程中最主要的磷去除途径都为植物吸收作用和底泥吸附作用,分别占水体中总磷去除量的23%~58%和27%~51%;其次是植物根系吸附作用,占水体中总磷去除量的13%~28%;贡献率最低的是还原状态下的磷挥发,一般低于1.5%,几乎可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7.
陈立婧  顾静  张饮江  刘金新 《水产科技情报》2008,35(3):135-137, 142
以浮游藻类的种类组成、生物密度、优势种以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等参数,对人工浮岛在治理上海白莲泾水体中的作用进行了监测评价.结果表明:浮岛建立前(2006年夏季)和建立后(2007年夏季)藻类的群落结构和细胞密度存在明显差异.浮岛建立前共采集到藻类6门39种;建立后浮岛外共采集到5门36种,浮岛内采集到5门41种.浮岛外、内总藻类密度分别比建立浮岛前降低了25.30%和50.93%,生物多样性指数略有提高.人工浮岛对于富营养化水体中浮游藻类的数量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淡水池塘集约化投饲养殖水体的营养物质富集问题,采用围隔试验方法,研究了蕹菜(Ipomoea aquatica)和水鳖(Hydrocharis dubia)两种植物对泥质和沙质两种底质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发现:泥质底水体的氨氮、亚硝酸盐氮和总磷(TP)自净去除率显著低于沙质底,而泥质底水体的高锰酸盐指数(CODMn)自净去除率显著高于沙质底(P<0.05);不同底质水体中,两种植物对水体氨氮、亚硝酸盐氮、总氮(TN)和CODMn的去除率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12.5%与25.0%的水鳖处理对营养物质的去除率基本无显著差异(P>0.05),12.5%的蕹菜与水鳖处理组仅在泥质底水体中水鳖(MSBI)对氨氮的去除率显著小于蕹菜(MKC)以及MSBI对亚硝酸盐氮的去除率显著高于MKC(P<0.05);泥质底水体中植物处理对氨氮、亚硝酸盐氮、TN、TP和CODMn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60.07%、54.78%、52.68%、23.96%和47.32%,沙质底分别为72.43%、83.54%、57.20%、37.07%和40.75%;此外,试验末植物处理组水体的所测营养物质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上升。沙质底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氮和TP等营养物质波动较大且自净去除率高于泥质底;在泥质和沙质底水体中蕹菜和水鳖浮床均具有显著净化作用,本地种水鳖可作为生态浮床的潜力净水植物;浮床应用过程中应加强收割与收获等管理,以避免水体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9.
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水体原位复合生态净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氨氮和悬浮物质过高、溶解氧过低,以及频繁换水带来的外排废水的污染是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养殖时经常遇到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由扬水造流设备、生物挂膜填料、沉淀斜管等构成的原位复合生态净化技术,在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中开展中试研究。试验结果显示,该技术对水质改善较为明显,养殖凡纳滨对虾18 d后,与对照塘相比,试验塘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平均相对去除率分别为41.2%、70.0%和66.4%,悬浮物质平均相对去除率为38.6%,溶解氧在傍晚18:00与凌晨4:00分别增加13.8%和39.0%。这表明原位复合生态净化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水质。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循环养殖废水水质处理过程中存在脱氮碳源不足的问题,本文以高NO3--N降解能力和低NO2--N积累量为碳源优化指标,研究了乙醇、丙三醇、葡萄糖、蔗糖、乙酸钠和酒石酸钾钠6种碳源及不同碳氮比(C/N)对复合菌群净化循环养殖废水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不同碳源及C/N对养殖废水的NH4 -N去除率并无显著差异,且各处理组的NH4 -N去除率高达98%左右,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5);当以葡萄糖、蔗糖等糖类物质为外加碳源时,试验过程中有明显的NO2--N积累现象;当以醇类物质为外加碳源时,NO2--N积累量几乎为零,且NO3--N去除率高达90%左右,显著地高于对照组(58.96%);特别是以乙醇为外加碳源且C/N为3.0时,复合菌群对养殖废水的TN、NH4 -N和NO3--N去除率分别高达93.28%、98.90%和91.82%。虽然外加碳源短期内会引起水体CODMn含量大幅升高,但可被反硝化细菌迅速降解;此外,外加碳源还能改善水体pH值,经处理组净化后的水体pH值维持在7.5左右。试验结果表明,循环养殖废水水质净化过程中添加相应的碳源及并适当控制C/N比能显著改善池水水质,提高生物脱氮效率。  相似文献   

11.
为找出最适合的人工鱼巢材料,形成产黏性卵鱼类产卵场修复技术,该研究于2019年3—5月在西江肇庆江段利用芦竹(Arundo donax)、芒草(Miscanthus sp.)、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仿真水草、尼龙网布共6种材料制作人工鱼巢,分析了材料及环境因素对鱼巢实施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鲤(Cyprinus carpio)鱼卵对黏附介质具有较强的偏好性,芦竹制作的鱼巢有卵黏附的比例和单件鱼巢黏附鱼卵数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材料制作的鱼巢(P<0.05),可知芦竹是制作鱼巢的最佳材料。有卵黏附的比例和鱼卵数量均随着入水天数的延长而下降,主成分分析表明鱼巢入水天数是影响实施效果的最主要因素,径流量和水位的上涨可促使鲤到鱼巢产卵,而天气状况对鱼巢效果影响不大。此外,还讨论了鱼巢投放时间、地点对实施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Styrofoam-floated oyster raft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feasibility of raft culture in typical American east coast estuaries. Rafts were placed in Delaware Bay and several tidal tributaries in the state of Delaware. Four types of cultch were tested for resistance to the environment and utilization by setting spat. Hatchery-spawned oysters were reared on rafts and their growth and mortality were monitored. A special raft with moveable trays was designed to study the effectiveness of air drying in controlling fouling.Rafts withstood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small tidal rivers but were severely damaged by waves in Delaware Bay. Although spat set was too low for commercial purposes in the rivers, sets approaching commercial density were obtained in the bay by putting bundles of strings on the oyster beds during setting. Oysters grown on rafts reached market size in approximately 2 years in two of the rivers: slower growth was noted in the other rivers. It was shown that fouling could be controlled effectively by air drying for 4 h each week.An economic analysis of raft culture for this area was conducted 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which showed that relatively high prices would be necessary to maintain a raft-based industry at this time.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荆防败毒颗粒对NDV活性影响,采用鸡胚法研究了荆防败毒颗粒在鸡胚上对新城疫病毒的作用,即先接种病毒再接种药、先接种药再接种病毒2种方式,并设试验对照组。分别收取尿囊液测定血凝效价(HA)。结果表明,荆防败毒颗粒在2种方式中对NDV影响较强。为ND的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泾河宁夏段夏季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10年7-8月对泾河宁夏段浮游生物群落组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河段浮游植物种类有6门、81种(属),密度为1.1万~11.6万个/L,平均密度为4.37万个/L.生物量为0.024 ~0.210 mg/L,平均生物量为0.083 mg/L.浮游动物有4门、54种(属),密度为60 ~ 185个/L,平均密度为107.73个/L.生物量为0.02~0.66 mg/L,平均生物量为0.24 mg/L.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表明,该河段水质良好,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不稳定,易受外界的干扰.  相似文献   

15.
2007年6~9月,利用悬挂不同网目的试网方法,对夏季青岛流清河湾栉孔扇贝筏式养殖区附着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流清河湾附着生物群落的优势种在6月份为麦秆虫和钩虾,7月份以后贻贝成为优势种。附着生物湿重随挂网时间延长而增加,8月份增长最快,特定增长率最高可达8.77%/d,主要是由于优势种贻贝的快速生长。玻璃海鞘等海鞘类在流清河湾较少出现。附着生物的数量受网目和水深的影响,总体上随水深的增加而下降,较小网目上附着生物量较大。贻贝为群落优势种是流清河湾夏季附着生物数量较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2010年7-8月对泾河宁夏段浮游生物群落组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河段浮游植物种类有6门、81种(属),密度为1.1万~11.6万个/L,平均密度为4.37万个/L。生物量为0.024~0.210mg/L,平均生物量为0.083mg/L。浮游动物有4门、54种(属),密度为60~185个/L,平均密度为107.73个/L。生物量为0.02~0.66mg/L,平均生物量为0.24mg/L。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表明,该河段水质良好,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不稳定,易受外界的干扰。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三峡水库神农溪库湾倒灌异重流特性、光混比特性及其对水华的影响,根据神农溪库湾的地理特性及库湾区域性水华特性,从神农溪河口至回水末端,沿渡河镇河道中泓线设置7个监测点位(SN01~SN06),于2014年汛末蓄水期对神农溪库湾的水温等指标进行跟踪监测分析。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过程通过倒灌异重流作用,最大单日水位变幅为1.04 m,干流水体分别从表层、中上层和底层倒灌潜入库湾;倒灌异重流增强了干支流间水体交换,缩小了干支流间水温差,打破支流水温分层,使支流混合层深度逐步增大。库湾叶绿素a浓度呈现时空差异性,整个蓄水周期内,SN02受干流水体影响明显,叶绿素a浓度始终维持在低水平,均小于20 mg/m~3,蓄水过程中,SN05和SN06断面混合层深度由6.0 m上升至22.5 m,叶绿素a浓度由高于30 mg/m~3降低至10.30 mg/m~3,导致神农溪库湾叶绿素a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蓄水过程加强了干支流水体交换程度,减小光混比至0.2,库湾叶绿素a浓度均值降低为11.00 mg/m~3,水华情势最终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8.
李捷  李新辉 《南方水产》2008,4(4):64-66
鲇形目,鳞科的长须黄颡鱼Pelteobagrus eupogon在广西桂林漓江首次发现,为珠江水系新记录。采集标本1尾,全长254.78mm,标准体长207.70mm,背鳍Ⅱ-6,胸鳍Ⅱ-6,腹鳍i-5,臀鳍19,外部第一鳃弓鳃耙数16;标准体长为体高的9.32倍,为头长的6.46倍,头长为吻长的3.96倍,为眼径的4.21倍,眼间距的2.2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3.09倍。  相似文献   

19.
掩护海水养殖网箱的浮式防波堤的消浪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保障海水养殖网箱在风浪中的安全及良好的海水交换功能,采用浮式防波堤掩护是切实可行的工程措施.该防波堤具有轻便、机动、经济等优点.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浮式防波堤(箱式浮堤和筏式浮堤)对于深水短波具有良好的消波效果,当水深与波长比>0.5,不论何种浮堤方案均能得到较好的消波效果;当水深波长比<0.2,不论何种浮堤方案消波效果均较差;相比之下,轻型筏式浮堤具有良好的实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大钦岛海区虾夷扇贝采苗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在山东长岛县大钦岛南部海区进行虾夷扇贝采苗试验。采用规格为35cm×50cm的12目聚乙烯网袋组成的采苗器,垂挂于浮筏上,第一组网袋距离水面约3m,采苗器下端绑系质量约4kg坠石。试验结果表明,5月26日至6月1日投放采苗器平均采苗量40~50个/袋,6月6日投放采苗器平均采苗量10个/袋。3m、5m、8m采苗水层分别为30个/袋、48个/袋、71个/袋。远岸区平均采苗46个/袋,近岸区平均采苗24个/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