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真鲷幼体的摄食与营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真鲷幼体摄食与营养研究结构表明:真鲷幼体的日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白天的摄食强度大于夜间,早晨及停晚分别出现日摄食的两个高峰。葡萄糖为真鲷幼体生长的重要能源物质之一。主要贮存于幼体的肌肉和肝脏中,氨基酸是幼体生长的重要物质,其鲷幼体体内必需氨基酸的可能种类有11种。  相似文献   

2.
以初始体重为49.83±.17g的许氏平鲇Sebastesschlegeli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30d的摄食生长实验。共配制6种等氮等能饲料,其中5种饲料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源(豆粕蛋白替代30%的鱼粉蛋白)配制出基础饲料,分别在基础饲料中不添加摄食促进物质和添加0.3%的商品诱食剂、二甲基-β-丙酸噻亭(DMPT)、甜菜碱和柠檬酸配制成5种豆粕替代饲料,其余1种为鱼粉不替代饲料作为对照组,研究摄食促进物质对许氏平鲇摄食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豆粕取代饲料中添加甜菜碱和柠檬酸时,许氏平铀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以及肝脏、肠胰蛋白酶活力都显著高于不添加摄食促进物质组(P〈0.05);当不添加摄食促进物质时,摄食率显著低于鱼粉不替代组(P〈O.05);而添加DMPT、甜菜碱和柠檬酸时,摄食率与鱼粉不替代组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肝体指数都明显地低于鱼粉不替代组。结果表明,豆粕替代30%的鱼粉蛋白时,添加0.3%的甜菜碱或柠檬酸能够显著提高许氏平鲇幼鱼对饲料的摄食率和生长率。  相似文献   

3.
鲍宝龙 《水产学报》1998,22(1):33-38
试验结果表明:(1)2日龄真鲷,牙鲆仔鱼初次摄食,在6 ̄7日龄和5 ̄6日龄,不能建立外源性营养的仔鱼分别进入PNR期,而卵黄囊均在此前1 ̄2天已耗尽。混合营养期分别为3 ̄4天和1 ̄2天。(2)真鲷和牙鲆仔鱼在不同饥饰饿阶段初次摄食率的变化式型是:开始较低,此后逐步上升,高峰期出现在卵黄囊接近耗尽时,此后开始下降。记录到的最高初次摄食率分别为86.7%和35%。(3)牙鲆仔鱼体长的增长率随延迟投饵天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大菱鲆现已成为我国北方沿海重要的养殖品种。但是,目前国内大菱鲆饲料技术还不成熟,投喂配合饲料不但生长速度无法赶上冰鲜杂鱼,而且较大规格的鱼投喂配合饲料易发生摄食率低、消化不良等现象。大菱鲆无咽喉齿,对于硬颗粒饲料消化困难,生产中多需要用水泡湿后再投喂。采用湿颗粒饲料和助消化的添加剂可能会提高大菱鲆对饲料的适口性和消化能力。本试验以市售性能最好的进口膨化饲料作对照,在基础试验饲料中分别添加二甲酸钾、益生素和中草  相似文献   

5.
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稀土对异育银鲫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剂量(0、50、100、150 mg/kg)的维生素C稀土,在室内水簇箱(50 cm×70 cm×50 cm)中进行饲养异育银鲫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维生素C的各试验组增重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鱼肉AA含量均比对照组好,但随着添加剂量的增加,增加效果呈下降趋势。以50 mg/kg的添加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将Eggers现场胃含物法移入室内大型玻璃钢水槽内进行,然后在尽可能相近的实验条件下 比较了室内流水模拟法和Iggers现场胃含物法,测定真鲷日摄食量、日生长量和转换效率 等生态能量学参数的差异。结果发现,尽管两种方法存在着研究对象分别为个体群落的差异,但真鲷的群居性仅能增大其摄食和生长量,而不影响其以比能值为单位表示的生态转换效率,两种方法测得的真鲷生态转换效率分别为24.43%(KJ)和21.76%(KJ  相似文献   

7.
1997年10月在黄海水产研究所小麦岛实验基地,采用Eggers模型现场研究方法在室内对人工培育的真鲷幼鱼(26.33±5.79g)进行了摄食和生态转换效率的研究。真鲷幼鱼的日摄食量12.97gw.w./100gw.w.·d,摄食率3 119.00cal/ind·d,生态转换效率19.40%。真鲷幼鱼的摄食与温度变化显著相关,消化道内含物量与水温的相关关系符合方程DCW=0.023 4·e0.256 3Temp.(P<0.001)。从每日的03∶00始,真鲷幼鱼消化道内含物的量随时间逐渐增加,至17∶30达到最高值,表现出单一摄食高峰,显示出其代表的真鲷黄、渤海种群与东海种群之间存在摄食节律方面的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Eggers模型这一现场研究方法也适于室内研究鱼类摄食,特别对于那些现场不易获得的鱼种,是研究其摄食的一种既简便又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饲料中添加纤维素酶对团头鲂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A、B、C、C0 和 D五组团头鲂鱼种 (体均重 2 .35± 0 .2 0 g)的配合饲料中分别加 0、6 0 0、2 4 0 0、2 4 0 0和 4 2 0 0 U/ kg纤维素酶。其中 B、C、D组中加入的纤维素酶都经过适当的预处理 ,而 C0 组饲料则直接添加 2 4 0 0 U/ kg的纤维素酶。经 56天喂养试验 ,结果显示 :投喂 B、C两组饲料的鱼体增重率分别比 A组提高了 14 .59%和 34.18% ,饲料效率也分别提高 6 .0 6 %和13.6 4 % ;而 C0 和 D组的生长性能则与 A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水产动物摄食促进物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所谓摄食促进物质是指摄食引诱物质和摄食刺激物质的总称,俗称引诱剂。利用水产动物高度灵敏的嗅觉和味觉,在饲料中添加少量援食促进物质,不仅能改善饲料风味,提高其摄食速度和摄食量,加速生长,而且能促进饲料消化吸收,降低饲料系数。关于摄食促进物质的分离确定以及诱食活性的定量分析方法,何国新等(1984)和王吉桥(1994)已作了较详尽的阐述,本文仅就国内外研究开发的水产动物摄食促进物质的种类及其诱食活性作一系统评述,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建议,为高效摄食促进物质的开发及渔用饲料生产提供依据。1氨基酸获野珍吉(198汉译…  相似文献   

10.
不同饲料形态对牙鲆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软颗粒饲料、沉性干颗粒饲料、膨化颗粒饲料等三种不同的饲料形态对牙鲆摄食反应、摄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牙鲆对软颗粒饲料适口性较好,摄食率明显高于其它两种颗粒饲料.膨化颗粒饲料的摄食率最低.  相似文献   

11.
不同脂肪源对真鲷幼鱼生长、存活及体内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真鲷幼鱼摄食缺乏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饵料时,其生长增重率和存活率比摄食富含PUFA配合饵料或玉筋鱼鱼糜的明显下降。幼鱼摄食含有不同脂肪酸饵料时,其肌肉和肝脏组极性或非极性脂中脂肪酸组成都有变化。肌肉和肝脏极性脂中的PUFA比非极性脂中PUFA含量高,并且当饵料中不能提供足够的PUFA时,非极性脂中的PUFA下降明显,而极性脂中的PUFA变化较小,被优先贮存。真鲷幼鱼肌肉和肝脏组织缺乏n-9、n-6和n-3相互转化的能力。因此,为提高幼鱼的生长增重率和存活率,必须保证饵料中含有足够的PUFA。  相似文献   

12.
真鲷与黑鲷杂交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3月从海区选购真鲷、黑鲷亲鱼,通过强化培育,性腺促熟,于4月开展杂交试验,结果真鲷♀×黑鲷♂受精率为87.4%,孵化率为85%,出苗率14.28%;黑鲷♀×真鲷♂受精率为92.1%,孵化率为90%,出苗率7.2%,共获得正交反交杂交鱼苗32 000尾。  相似文献   

13.
不同投饵率对施氏鲟幼鱼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同一种饵料 5个投喂率水平 (1.5 %、2 .0 %、2 .5 %、3.0 %、3.5 % ) ,室外流水养殖系统 ,在水温 (16 .5± 1.8)℃的条件下对施氏鲟 (Acipenserschrenckii)幼鱼 (4 2 .6± 9.2 )g进行 4 2d生长实验。结果表明 ,相对增重率、饵料利用率、鱼体蛋白质及水分含量受投饵率影响显著 (P <0 .0 5 )。随着投饵率的增加 ,相对增重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饵料利用率随着投饵率的升高而下降。根据最大相对增重率和最大饵料利用率 ,确定施氏鲟幼鱼适宜投喂率在水温 15~ 18℃时为体重的 2 .0 %。  相似文献   

14.
饥饿对真鲷生长及生化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59,自引:10,他引:59  
张波 《水产学报》2000,24(3):206-210
在20℃条件下,对真鲷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处理后再投饵的恢复生长实验。饥饿15d的真鲷体重下降7.05%,鱼体水分含量略有上升,蛋白质含量的比能值略有下降,脂肪含量和灰分含量没有明显改变。这表明真鲷在饥饿过程中主要消耗蛋白质作为身体的能量来源。分别给饥饿处理0(对照)、3、6、9、12和15d的真鲷投饵,在饱足摄食的条件下生长2周。各饥饿处理组的鱼体生化组成及比能值均接近,并恢复到对照组水平。饥饿3、6d处理组在恢复生长的特殊生长率、摄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食物转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饥饿9、12和15d处理组的特殊生长率和食物转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摄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真鲷幼鱼具有超补偿生长能力,短期饥饿的真鲷在恢复生长中通过显著提高摄食水平来达到补偿生长;而继续延长饥饿时间则通过显著提高食  相似文献   

15.
16.
己烯雌酚和辛基酚对真鲷幼鱼的雌激素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静态暴露方式研究己烯雌酚(DES)和辛基酚(OP)对真鲷幼鱼的雌激素效应.当真鲷幼鱼分别暴露于一定浓度的DES和OP,42 d后,真鲷幼鱼的肥满度均极显著下降;血浆中卵黄蛋白原被诱导产生,肝胰脏指数和血浆蛋白总量极显著升高.试验结果表明,真鲷幼鱼的肥满度、肝胰脏指数、血浆蛋白总量等可作为评估DES和OP等环境雌激素毒性效应的生物指标;真鲷幼鱼血浆中的卵黄蛋白原可作为生物标志物,用于监测海洋水体DES和OP等环境雌激素的污染.  相似文献   

17.
盐度对真鲷受精卵发育及仔稚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室内水池以溢水法收集真鲷 (Pagrosomusmajor)受精卵 ,并置于不同盐度海水中静水孵化 ,孵出仔鱼以流水培育。设置盐度梯度为 17.0、2 2 .0、2 7.0及自然盐度 3 3 .0 ,水温分别为 19.5~ 2 1.5℃ (孵化 )、2 0 .5~ 2 3 .5℃(培育 )。结果表明∶①真鲷受精卵在自然盐度海水中发育很好 ,孵化率较高 ( 85 .0 %~ 97.0 % ) ,畸形率较低 ( 3 .2 %~ 2 3 .7% ) ;在低盐度条件下静水孵化 ,发育不好 ,孵化率为 4 8.0 %~ 1.0 % ,且盐度越低 ,孵化率也越低。充气孵化时 ,盐度低至 17.0 ,孵化率有时也可达 97.1% ,但畸形率高达 85 .7%~ 10 0 %。②孵化仔鱼中有 2类畸形 ,第 1类畸形表现为身体或尾部弯曲 ,油球位于卵黄囊中部或前部 ,油球数多于 1个 ,盐度越低 ,畸形率越高 ;第 2类畸形表现为仔鱼膜膨大、围心腔扩大 ,这类畸形只出现于低盐度条件下 ,盐度越低 ,畸形率越高 ,且往往与第 1类畸形症状并发。③不同盐度对真鲷仔稚鱼的生长速度没有显著影响 ,各盐度条件仔稚鱼经 3 1d的培养 ,其平均全长为 19.6~ 2 0 .7mm( P >0 .0 5 ) ,没有显著的差别。④海水盐度越低 ,仔稚鱼的存活率越高 ,各组的平均存活率为 ,盐度17.0时 ,3 6.3 % ;盐度 2 2 .0时 ,3 6.2 % ;盐度 2 7.0时 ,2 7.1% ;盐度 3 3 .0时 ,16.3 %。  相似文献   

18.
不同投饲率对日本黄姑鱼幼鱼生长及鱼体生化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一种饲料5个投喂水平(鱼体重1.0%、2.0%、3.0%、4.0%、5.0%)在水温26~28℃的条件下对日本黄姑鱼幼鱼(26.85±1.69g)进行了40d生长实验。结果表明:特定生长率和相对增重率随着投饲率的增加呈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饲料利用率随着投饲率的升高呈先下降后平稳再下降的趋势;鱼体的水分含量随投饲率的增加而下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随投饲率的增加而升高,投饲率对灰分无影响。根据最大相对增重率和最大饲料利用率,确定日本黄姑鱼幼鱼适宜投饲率在水温26~28℃时为3.0%。  相似文献   

19.
一种真鲷球形病毒的形态及细胞病理学电子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姜明 《水产学报》2000,24(1):52-55
对1995年青岛地区患病真鲷肝脏、肠上皮组织、贤脏、鳃等组织进行电镜观察,发现一种球形病毒,该病毒具有囊腊,直径为80 ̄100nm,在核和细胞质中均形成不规则形态包涵体;细胞病理变化表现为核内染色质变性,核膜水肿变形且部分溶解,内质网膨胀,胞质内有大量游离核糖体分布,线粒体外膜及内嵴变形且有少量溶解。  相似文献   

20.
真鲷幼鱼消化道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6月龄真鲷(Pagrosomusmajor)幼鱼通过解剖,切片、染色和显微摄像,结果表明:整个消化道从解剖水平可以分为口、口咽腔、食道、胃、肠及直肠等6个功能区。口部有犬齿、臼齿和不规则的粒状齿;口腔内有咽(含咽齿)及鳃耙,鳃耙形成了对食物颗粒的屏障,面向食管保护鳃丝;短的食管起源于咽腔,终止于胃,两者间没有明显的解剖上的差别;Y型的胃分为贲门部、幽门部和胃盲囊3部分。组织学观察可见:胃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在贲门区和幽门区的上皮层下面,具有相似细胞组成的胃腺;有4个幽门盲囊,幽门盲囊与肠组织结构基本一致。胰腺管和肝管从幽门盲囊的基部生出。肠道短,肠道前部起源于幽门括约肌之后,在肠瓣处变窄,使整个肠道分为肠和直肠两部分;肠与直肠相比粘膜上有较多的褶皱;肠道上皮由柱状上皮细胞和粘液分泌细胞组成,粘膜下层有致密的结缔组织和大量嗜酸性颗粒的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