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哲罗鱼继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平均初始体重为80 g的哲罗鱼(Hucho taimen)进行了8周养殖实验,以检验其继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实验共设5个处理组,4组鱼分别被饥饿1周、2周、3周、4周后再恢复正常投喂,1组正常投喂作为对照,分别用S1、S2、S3、S4、C表示。实验结果显示:饥饿过程中各饥饿组鱼体重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饥饿结束时S2、S3、S4组鱼体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恢复投喂结束时S1、S2、S3组鱼体重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S4组鱼体重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恢复投喂期间除S1组外其他饥饿组鱼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饥饿过程中,其耗氧率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恢复投喂后逐渐上升,其中S1、S2、S3组在各自恢复投喂后5 d、9 d、12 d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而S4组则在其恢复投喂后24 d恢复到对照组水平。饥饿导致鱼躯干脂肪含量下降,躯干水分和灰分含量升高,蛋白质含量变化不大。恢复投喂结束时各饥饿组鱼躯干水分、脂肪、蛋白质含量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P>0.05);躯干灰分含量除S4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外,其余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结果表明,人工养殖哲罗鱼饥饿1~3周表现出完全补偿生长,饥饿4周表现出部分补偿生长。恢复投喂期间各饥饿组鱼对食物的利用效率得到明显提高,表明哲罗鱼恢复生长中出现的补偿生长效应主要是通过提高摄食水平和食物转化率共同作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选用体重196.77±7.60g的白斑狗鱼(Esox Lucius Linnaeus)为研究对象,试验设置饥饿14d、21d、28d、35d、42d组和正常投喂对照组,各组饥饿结束后恢复饱食投喂,试验周期为56d,水温为22~26℃,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白斑狗鱼生长性能、体生化组成和肌肉、肝脏RNA/DNA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再投喂后各处理组均出现补偿生长现象,在恢复生长结束后,饥饿14d组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饥饿处理组体重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饥饿各处理组肌肉的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水分含量显著升高(P<0.05),恢复投喂结束时各饥饿处理组蛋白质和水分含量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在恢复投喂初期各处理组的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食物转化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随着恢复生长时间的延长,逐渐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肌肉和肝脏的RNA/DNA比值均随饥饿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恢复投喂结束时,RNA/DNA比值均在饥饿28d组达到最大值。由此表明饥饿14d组的白斑狗鱼在恢复生长过程中出现了超补偿生长效应,21d组、28d组、35d组和42d组出现了完全补偿生长效应,该补偿效应是由摄食率和食物转化效率升高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美国金鳟饥饿后的补偿生长试验及其补偿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美国金鳟在9.0℃水温下进行了不同饥饿时间处理再投喂试验。试验共进行42d。试验结果显示:饥饿7d再投喂35d其体重增量超过了对照组,具有超补偿生长能力;饥饿14d、21d再分别投喂28d、21d,其体重增量均未超过对照组,但投喂后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具有部分补偿生长能力。我们分析饥饿7d组鱼是靠提高了摄食量和食物转化率共同实现超补偿生长的;饥饿14d组和饥饿21d组鱼是通过提高食物转化率实现部分补偿生长的。  相似文献   

4.
饥饿后再投喂对星斑川鲽生长、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饥饿不同时间后再恢复投喂相同时间的方法,在温度(19±1)℃、盐度32±1的条件下,对相同规格的星斑川鲽[(26.02±0.30)g]的生长、摄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饥饿5 d的星斑川鲽在恢复投喂20 d后鱼体质量超过对照组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获得了超补偿生长;饥饿10d的星斑川鲽恢复投喂20 d后,鱼体质量接近对照组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获得了完全补偿生长;饥饿15 d的星斑川鲽恢复投喂20 d后,鱼体质量未能达到对照组水平,差异显著(P<0.05),获得了部分补偿生长。饥饿后再投喂处理对星斑川鲽的体质量、全长、特定生长率、比肝质量等生长指标均有显著影响;对总摄食量、平均摄食量、食物转化率、摄食率、吸收率、排粪率的影响亦比较明显。结果表明,饥饿5 d的星斑川鲽在恢复投喂后生长最快,表现出很强的补偿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5.
饥饿后再投喂对异育银鲫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25±2)℃条件下,对体重(15.6±0.84)g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处理和再投喂的恢复生长实验。实验把异育银鲫分为4组,为Ⅰ组(持续投喂48 d)、Ⅱ组(饥饿8 d后再投喂40 d)、Ⅲ组(饥饿16 d后再投喂32 d)和Ⅳ组(饥饿24 d后再投喂24 d),每组20尾鱼,研究再投喂后体重和体成分(粗蛋白、粗脂肪、水分和灰分)的变化。结果显示:与持续投喂组相比,饥饿8 d后异育银鲫体重下降了13.28%,饥饿16 d和24 d后体重分别下降了22.36%和33.03%。短期饥饿(Ⅱ)组,再恢复投喂8 d后能实现完全补偿生长,而中长期饥饿组(Ⅲ和Ⅳ)分别在投喂16 d和24 d后表现为部分补偿生长。在饥饿和恢复投喂过程中其体成分呈现规律性变化:各试验组饥饿后,粗蛋白和粗脂肪显著下降,而水分和灰分含量上升,而再投喂后,各营养成分逐渐恢复。Ⅱ组再投喂8 d后,粗脂肪和粗灰份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蛋白质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水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再投喂40 d后,粗蛋白和水分亦恢复到对照水平,Ⅲ组恢复投喂16 d后,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不能恢复到对照水平,恢复投喂32 d后,除灰分外,其余成分皆不能恢复到对照水平。Ⅳ组再投喂24 d后,除水分外,其余各营养成分皆不能恢复到对照水平。结果表明,实现异育银鲫完全补偿生长,其饥饿时间以短时间饥饿8 d为宜。  相似文献   

6.
在(21.0±1.0)℃水温范围下,对金鱼采取了不同饥饿时间处理及再投喂实验,测定其主要生长指标,探讨其补偿生长情况和机制.实验结果表明,金鱼的补偿生长的类型属于完全补偿生长.从摄食率和食物转化率的测定来看,饥饿恢复投喂后金鱼既增加了摄食量又提高了食物转化率.短时间(5d)的饥饿后恢复投喂,金鱼主要以增加摄食量为主;长...  相似文献   

7.
饥饿对南美白对虾生化组成及补偿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林小涛 《水产学报》2004,28(1):47-53
对南美白对虾(初始湿重1.427±0.018g)在29.5±1.5℃条件下进行不同饥饿时间处理后再投喂的实验。实验设对照组C以及饥饿处理组S_1、S_2、S_3、S_4、S_5和S_6共7组,分别饥0d(对照组)、1d、2d、3d、4d、5d和6d后再投喂。实验共进行20d。在饥饿1-6d的过程中,南美白对虾体重、脂肪含量、碳水化合物含量和能值下降,而水分、灰分含量增加,但蛋白质含量没有明显改变。实验结束时,S_1、S_2和S_3组体重与C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虾体的生化组成也均接近或达到了C组水平,而S_4、S_5和S_6组体重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虾体的生化组成与C组还有一定的差异。在恢复生长过程中,各饥饿处理组的生长率、食物转化率,以及S_4、S_5和S_6三组的摄食率均显著高于C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继饥饿后具有补偿生长效应,这主要是由于恢复摄食后摄食率和食物转化率提高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以点带石斑鱼幼鱼为试验动物,进行短期饥饿和再投喂对其生长、生化组成及行为的影响试验。对照组(S0)持续投喂30 d,饥饿组S2、S4、S6、S8和S10分别饥饿2 d、4 d、6 d、8 d和10 d后再分别恢复投喂28 d、26 d、24 d、22 d和20 d,试验设3平行。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点带石斑鱼幼鱼全长、湿重、粗蛋白、粗脂肪、糖类的含量和能值均逐渐减少,粗蛋白、粗脂肪和糖类的相对损失率顺序为糖类>粗脂肪>粗蛋白。再投喂后,S2湿重超过S0(P>0.05);各试验组粗蛋白含量除S10外,均与S0差异不显著(P>0.05);S2粗脂肪含量超过S0组,且差异显著(P<0.05),S4粗脂肪含量与S0组差异不显著(P>0.05);S2糖类含量达到了S0组(P>0.05)。再投喂期间,粗蛋白、粗脂肪和糖类的相对增加率顺序为粗脂肪>糖类>粗蛋白。粗蛋白、粗脂肪、糖类的质量分数和能值的变化与饥饿时间呈负相关关系,与再投喂时间呈正相关关系;粗蛋白、粗脂肪和糖类的质量分数变化与能值呈正相关关系;认为蛋白质是影响点带石斑鱼幼鱼肌肉能值变化的主要的含能物质。饥饿幼鱼行为变化表现为集群觅食、反应迟钝和外部形态变化并均匀静伏底。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体长(10.63±0.20)cm、体重(17.63±0.72)g锦鲤(Cryprinus carpiod)幼鱼循环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和体成分变化,试验设5个组,分别为正常投喂和4个循环饥饿投喂组,其中循环饥饿投喂组投喂方式分别为:饥饿1 d后投喂3 d、饥饿1 d后投喂5 d、饥饿2 d后投喂3 d、饥饿2 d后投喂5 d,试验水温为(27.0±1.0)℃,试验周期为40 d。试验结果表明:循环饥饿1 d后投喂的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均显著高于正常投喂的(P0.05),但末均长、末均重、总摄食量、相对增重率和饲料利用率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现为完全补偿生长,推测其补偿生长应是通过提高摄食率来实现的;循环饥饿2d后投喂的末均长、末均重、总摄食量、特定生长率、相对增重率均显著低于正常投喂的(P0.05),而摄食率、饲料利用率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现为不能补偿生长,但是否对其生理机能造成伤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确定;4个循环饥饿投喂组的鱼体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较正常投喂组有所降低,而水分和灰分含量有所升高。因此,循环饥饿1 d后投喂3 d的实际投喂时间较短,且为完全补偿生长,是最佳的循环饥饿投喂模式。  相似文献   

10.
美国红鱼继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及其机制   总被引:69,自引:8,他引:61  
姜志强 《水产学报》2002,26(1):67-72
对两种不同规格 (8.2 5± 0 .5 0g ,4 0 .4 1± 2 .4 5g)的美国红鱼分别在 18~ 2 0℃和 2 0~ 2 4℃条件下进行了不同饥饿时间处理后再恢复投喂实验。在实验的 30d内 ,两次实验结果均表现为饥饿 5d组的美国红鱼生长略快于对照组 ,而饥饿 10d和 15d的鱼在相同的时间内 ,体重的增加量未能赶上对照组。各组间生长虽有差别 ,但都未达到显著水平。饥饿使鱼体水分、灰分含量增加 ,脂肪含量下降 ,蛋白质含量变化不大 ,但各成分从恢复投喂到实验结束时又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各组间摄食量随饥饿时间延长而逐步下降 ,而饵料转换效率逐步上升。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 ,标准代谢率下降 ,而在恢复投喂之后又逐步回升至对照组水平。结果表明 ,美国红鱼的补偿生长效应主要是由降低标准代谢和提高食物转化率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periods of starvation (0, 2, 4 and 8 days) followed by re-feeding on growth, feed utilization, oxygen consumption and some immune indexes [reactive oxygen intermediates (ROIs), activities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and catalase (CAT)] was evaluated over an 18-day experimental period in shrimp 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De Haan) that had an initial body weight of 0.52 g. As a result of compensatory growth, indicated by an increase in specific growth rate (SGR), feeding rate (FR) and feed conversion efficiency (FCE) after re-feeding, final body weight of shrimp starved for 2 days (0.63 g) and 4 days (0.65 g) did not differ ( P >0.05) from the control group (0.64 g), with feed withholding for 8 days presenting a significant lower value (0.63 g). Oxygen consumption rate (OCR) decreased during the starvation period in all groups, followed by a gradual increase to a similar ( P >0.05) value than found in the control group (0.47 mg kg−1 h−1) 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Although ROIs and the activity of SOD and CAT fluctuated during starvation in the feed-deprived groups, values at the termination of the experiment were comparable ( P >0.05) to those found for the control group.  相似文献   

12.
在(25.8±1.7)℃条件下,测定了方斑东风螺(5.25±0.53)g在不同时间(7、15、25和40d)饥饿处理后再投饵30d过程中的生长参数、基本营养成分及组织RNA/DNA比值的变化。饥饿状态下,螺体水分含量逐渐上升,第15天时显著高于对照组;脂肪与糖原含量均下降,并分别于饥饿15d、25d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蛋白质含量在不同处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足肌与肝胰脏中RNA/DNA比值均随饥饿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恢复生长后,除饥饿40d组含水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外(P<0.05),该组其余营养成分及其它各组相应指标均恢复至或接近对照组;RNA/DNA比值除在饥饿40d组肝胰脏中仍较低外均接近或显著高于对照组。各组幼螺摄食率(FR)均高于或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体重增量、食物转化率(FCE)在前3处理组及特殊生长率(SGR)在饥饿7d与25d组均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饥饿15d组的SG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饥饿40d组尽管FR显著提高,但体重增量、FCE及SG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方斑东风螺幼螺饥饿时主要消耗脂肪与糖原...  相似文献   

13.
对中华鳖(Pelodiscus sinesis)稚鳖(平均体重4.47g)进行了6种饥饿处理:饥饿0(C)、3(T1)、6(T2)、9(T3)、12(T4)和15d(T5),然后饱食处理,实验持续28d。结果显示T1组与C组试验末体质量差异不显著,而显著高于其它饥饿处理组;摄食期的摄食率随饥饿处理时间延长而显著增加;T1组饵料系数与C组相近;T1组特定生长率最高,各组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表明:经过饥饿3d后恢复摄食的稚鳖可达到完全补偿,且补偿生长效应主要通过提高摄食率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饥饿对真鲷生长及生化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69,自引:10,他引:59  
张波 《水产学报》2000,24(3):206-210
在20℃条件下,对真鲷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处理后再投饵的恢复生长实验。饥饿15d的真鲷体重下降7.05%,鱼体水分含量略有上升,蛋白质含量的比能值略有下降,脂肪含量和灰分含量没有明显改变。这表明真鲷在饥饿过程中主要消耗蛋白质作为身体的能量来源。分别给饥饿处理0(对照)、3、6、9、12和15d的真鲷投饵,在饱足摄食的条件下生长2周。各饥饿处理组的鱼体生化组成及比能值均接近,并恢复到对照组水平。饥饿3、6d处理组在恢复生长的特殊生长率、摄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食物转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饥饿9、12和15d处理组的特殊生长率和食物转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摄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真鲷幼鱼具有超补偿生长能力,短期饥饿的真鲷在恢复生长中通过显著提高摄食水平来达到补偿生长;而继续延长饥饿时间则通过显著提高食  相似文献   

15.
间歇性饥饿对日本沼虾生长和几种消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志华 《水产学报》2007,31(4):456-462
在(25.0±1)℃范围条件下,对日本沼虾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处理后再投饵的恢复生长实验。对照组连续饱食投喂18d,处理组分别饥饿2、4、8d,再分别饱食投喂16、14、10d。实验结果显示:在恢复生长时期,处理组的特殊生长率、摄食率、食物转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脂肪酶的活性变化趋势相同,均随着先饥饿再饱食的顺序先下降再上升,但脂肪酶比蛋白酶变化趋势明显;而淀粉酶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是先上升后下降。实验结果表明,日本沼虾继饥饿后再恢复喂食出现完全或部分补偿生长效应不仅由于增加食欲,提高摄食水平,同时改善了食物转化率。因此,补偿生长是这两种生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斑节对虾的饥饿试验和补偿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25.0±1.5)℃下斑节对虾(Pertaeus mondon)[初始体质量(1.60±0.01)g]饥饿0d、2d、4d、6d和8d后再饱食投喂18d、16d、14d和12d的补偿生长和体组成变化。结果显示,饥饿2d的斑节对虾体质量上升,脂肪质量分数下降,而水分、灰分质量分数增加,但蛋白质质量分数没有明显改变。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斑节对虾的体质量及蛋白质、脂肪等质量分数持续下降,水分和灰分质量分数持续上升。试验结束时饥饿2d和饥饿4d试验组斑节对虾的体质量略小于对照组,虾体的营养组成也均接近或达到对照组水平,而饥饿6d和饥饿8d试验组的斑节对虾的体质量则远低于对照组,且虾的身体营养组成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恢复生长过程中所有饥饿处理组的食物转化率(FCE)均高于对照组,各饥饿处理组的饲料系数(FCR)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饥饿2d和4d的斑节对虾在恢复正常投喂之后具有部分补偿生长效应,这主要是由于恢复摄食后食物转化率提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延迟首次投喂对乌江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仔鱼补偿生长、消化酶活性及饵料日转化率的影响,对肠道贯通后的仔鱼进行了不同饥饿天数(H0、H1、H3、H5、H7、H9、H11)后补偿投喂17 d的实验。结果显示,全长和体重的损失率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补偿投喂后,全长补偿率在H9组以后明显下降,体重补偿率在各实验组间无明显差异。各组全长和体重的特定生长率都呈波动性变化趋势,且实验后期各实验组都大于正常组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全长、体重及特定生长率的变化表明该饥饿仔鱼补偿投喂后能完成部分补偿生长。饥饿处理中,淀粉酶、碱性磷酸酶和胰蛋白酶随饥饿时间都呈下降趋势,脂肪酶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补偿投喂后,除了淀粉酶呈先上升后下降外,其余三种酶都呈上升趋势。各组在饥饿处理下消化酶活性在实验后期与正常组存在显著差异,再投喂后与正常组差异不显著。各组在再投喂后的饵料日转化率随补偿时间呈不规则上升,但都无法恢复到正常投喂水平。综上,延迟首次投喂对中华倒刺鲃仔鱼补偿生长、消化酶活性及饵料转化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饥饿再投喂对团头鲂生长、体组成及肠道消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饥饿后再投喂的投喂方式在室外网箱中用含粗蛋白32%、粗脂肪4%的商品饲料饲喂(4.5±0.2)g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Yih)48 d,试验鱼分5组:对照组(每日投喂)、S1F1组(隔日投喂)、S2F2组(隔2 d投喂2 d)、S4F4组(隔4 d投喂4 d)和S8F8组(隔8 ...  相似文献   

19.
朱艺峰  林霞  关文静  陈芝丹 《水产科学》2007,26(11):597-600
试验设3个饥饿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研究花鲈在短期周期性饥饿下的补偿生长。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饥饿处理下的花鲈具有部分补偿生长能力,再投喂下的干物质摄食率(F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1),但饲料效率(FE)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花鲈在短期周期性饥饿下的补偿生长通过提高摄食率实现。花鲈在补偿生长期间的生长效率大幅度提高,在投喂时间为对照组50%的条件下,周期性饥饿7 d(SR77)和周期性饥饿2 d(SR22)组平均特定生长率达到对照组的70.0%。  相似文献   

20.
李建  王琨  陈建春  叶继丹 《水产学报》2014,38(6):869-876
为了探讨尼罗罗非鱼对不同循环饥饿投喂模式的补偿生长效应,本实验分别采用每天投喂(S0)及饥饿1 d+投喂3 d(S1F3)、饥饿1 d+投喂5 d(S1F5)、饥饿1 d+投喂7 d(S1F7)、饥饿2 d+投喂3 d(S2F3)、饥饿2 d+投喂5 d(S2F5)和饥饿2 d+投喂7 d(S2F7)6种不同的循环投喂模式,用含33%蛋白质和8%脂肪的饲料饲养尼罗罗非鱼(均重13.50 g),饲喂期为43 d。结果显示,S0组的增重率(806.74%)最高,与S1F3、S1F5和S1F7组差异不显著,但分别比S2F3、S2F5和S2F7组显著提高40.3%、33.6%和10.4%;S0组的特定生长率最低(5.36%),显著低于其他各组;与对照组相比,采用循环投喂模式没有改善饲料转化率和蛋白质效率,但却能明显提高日摄食率;各实验处理组肝体比、脏体比、肥满度、鱼体灰分含量、肌肉RNA/DNA比值及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尿素氮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S1F3、S1F5和S1F7组鱼体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及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与S0组差异不显著,但S2F3、S2F5和S2F7组鱼体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及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S0组,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S0组。研究表明,尼罗罗非鱼在S1F3、S1F5和S1F7模式下获得了完全补偿生长,而在S2F3、S2F5和S2F7模式下仅获得了部分补偿生长,且均是通过提高恢复投喂期间的摄食量来实现补偿生长。在获得完全补偿生长的3组中,S1F3组的实际投喂天数最短,仅为33 d,比每天投喂模式缩短了23.3%,因此在本实验条件下,饥饿1 d+投喂3 d是最佳的循环饥饿投喂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