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将盐藻接入不同质量浓度的VB6培养液中,检测其对盐藻色素形成、细胞生长与蛋白质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VB6对盐藻的作用效应表现为低质量浓度促进高质量浓度抑制。能够使盐藻β-胡萝卜素、叶绿素a、叶绿素b形成最多、细胞繁殖最快、蛋白质积累量最大的VB6质量浓度为250μg/L。在此质量浓度下,每个细胞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低,这可能是由于盐藻细胞快速繁殖所致。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微量元素锰、钼的不同质量浓度组合对盐藻细胞生长与物质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培养液中适当锰钼质量浓度的组合对盐藻细胞的生长和物质积累有促进作用,而锰钼质量浓度过高或过低则都是相对不利的.在试验的9种锰钼质量浓度组合中,以培养液中4 mg/L锰和60 μg/L钼质量浓度组合对盐藻细胞的生长和物质积累促进作用最好,它可使培养液中的盐藻细胞密度、蛋白质积累量和β-胡萝卜素积累量均达到最高.培养液中6 mg/L的锰和80 μg/L的钼质量浓度组合可使单个盐藻细胞中β-胡萝卜素、蛋白质积累量最高,但可能仅是在锰、钼过多的逆境条件下,盐藻细胞的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3.
锰对盐藻生长与物质积累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金耀  杨晓玲 《水产科学》2008,27(3):148-150
试验结果表明,培养液中锰质量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盐藻细胞的生长与物质积累。培养基中锰质量浓度为4.0 mg/L时,盐藻细胞生长、蛋白质合成与β-胡萝卜素积累最多。当培养液中锰质量浓度较高(8.0 mg/L)或较低(2.0 mg/L)时,单个盐藻细胞中的蛋白质与β-胡萝卜素含量较高。但此时,因培养液中细胞密度较低,盐藻细胞积累的物质总量仍然较少。在锰质量浓度较高或较低的逆境条件下,盐藻可能通过适应性反应形成了逆境蛋白质与胡萝卜素等。  相似文献   

4.
以中肋骨条藻和三角褐指藻为试验材料,探讨2种海洋微藻对氮浓度的生长适应性差异。结果发现2种海洋微藻的生长速率显著受氮浓度的影响。试验结束时,氮质量浓度为0.75、7.5、75 mg/L和150 mg/L时,中肋骨条藻的叶绿素荧光值分别为139.5、816.3、881.9μg/L和868.5μg/L;三角褐指藻的叶绿素荧光值分别为54.3、572.9、974.4μg/L和976.4μg/L,说明高质量浓度氮促进海洋微藻增殖,但超出一定的氮质量浓度范围,促进作用不明显。2种海洋微藻对氮质量浓度的生长响应存在显著差异,中肋骨条藻比三角褐指藻更忍耐低氮质量浓度的胁迫。结果证实氮营养在海洋微藻生长繁殖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同微藻对氮营养的生长适应性差异是决定微藻在海洋环境中占据优势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试验结果表明,在6-BA质量浓度较低时,6-BA与盐藻生长正相关;在6-BA质量浓度较高时,6-BA与盐藻生长负相关;培养液中1.5 mg/L的6-BA是盐藻的最佳促生长质量浓度,且6-BA对盐藻生长的促进效果可被萘乙酸(NAA)提高.  相似文献   

6.
王培磊  刘明河  张学成  孟振 《水产科学》2007,26(10):543-546
研究了柠檬酸铁对2株盐生杜氏藻OUN04和盐生杜氏藻OUN09生长和色素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盐生杜氏藻OUN04生长最适的Fe浓度为0.05 mmol/L,密度达1.115×106cell/ml,对照组为8.29×105cell/ml,0.25 mmol/L Fe组密度最低(7.0×105cell/ml);最大β-胡萝卜素含量(83.2mg/g)出现在0.25 mmol/L Fe浓度组中,对照组(63.4 mg/g)最低;Fe浓度为0.25 mmol/L时有最大的chll_a含量(98.4 mg/g),对照组为80.2 mg/g;建立了杜氏藻对Fe吸收的动力学方程。盐生杜氏藻OUN09生长最适的Fe浓度为0.05 mmol/L(密度1.31×106cell/ml),对照组为1.185×106cell/ml,最大β-胡萝卜素含量为130.2 mg/g(0.05 mmol/L Fe组),对照组为70.4 mg/g,pH值变化和Fe的吸收情况与盐生杜氏藻OUN04相似。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培养盐藻的微量元素条件,实验研究了微量元素锌、锰的不同浓度组合对盐藻细胞生长与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液中适当锌锰浓度的组合对盐藻细胞的生长和物质积累有促进作用,而锌锰浓度过高或过低则都是相对不利的。在试验的9种锌锰浓度组合中,以培养液中6mg/L的锌和4mg/L的锰浓度组合对盐藻细胞的生长和物质积累促进作用最好,它可使培养液中的盐藻细胞密度、蛋白质积累量和β-胡萝卜素积累量都达到最高。培养液中8mg/L的锌和6mg/L的锰浓度组合可使单个盐藻细胞中β-胡萝卜素和蛋白质积累量都最高,但可能仅是在锌、锰过多的逆境条件下,盐藻细胞的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8.
不同氮磷硅含量和接种密度对三角褐指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均匀设计试验研究N、P、Si含量与接种密度对三角褐指藻生长的动态关系。结果显示 ,8d藻生长率和 8d密度差不受N含量 (质量浓度 1.0~ 89.4mg/L)影响 ,但随P含量 (质量浓度 0 .1~ 2 8.6mg/L)和Si含量 (质量浓度 0 .5~ 2 0 .1mg/L)增加而增加。当P质量浓度 2 8.6mg/L、Si质量浓度 2 0 .1mg/L ,接种密度分别为 8.4× 10 4 ml- 1和 143.1× 10 4 ml- 1时 ,藻生长率和密度差可达 0 .778d- 1和 869.7× 10 4ml- 1。 11d藻生长率主要受接种密度的影响 ,N质量浓度起次要作用 ,P和Si质量浓度对藻生长率无影响。当N质量浓度 89.4mg/L ,接种密度 8.4× 10 4 ml- 1时 ,藻生长率可达 0 .4 92d- 1。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杜氏盐藻生长所需的适宜K+浓度,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在不同K+浓度(1、4、8、12 mmol/L)下生长增殖变化特征。对各K+浓度下,杜氏盐藻第11天的细胞密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只有8mmol/L和12 mmol/L之间为显著性差异(0.01P0.05),其余各组间均为极显著差异(P0.01)。杜氏盐藻生长所需的适宜K+浓度为2 mmol/L。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花生四烯酸对雨生红球藻细胞生长和虾青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质量浓度的花生四烯酸(62.5 mg/L)能促进雨生红球藻细胞的生长,而低质量浓度(0.1~12.5 mg/L)和高质量浓度(312.5~1562.5 mg/L)的花生四烯酸均能抑制雨生红球藻细胞的生长;花生四烯酸能促进雨生红球藻虾青素的积累,随着花生四烯酸质量浓度的增加,雨生红球藻虾青素含量也逐渐增加,当花生四烯酸质量浓度为312.5 mg/L时,虾青素的含量最高,达3.67 mg/L,比对照组提高48.8%。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B族维生素对海洋细菌生物被膜形成、海洋贝类幼虫变态所产生的作用,本研究首先使用维生素B7 (VB7)和B12 (VB12)直接刺激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幼虫,观察其对变态的直接诱导活性;然后通过添加VB7和VB12,与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共同形成生物被膜,分析B族维生素对生物被膜形成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同时检测生物被膜变化对厚壳贻贝幼虫变态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0.02 mmol/L浓度VB7和VB12可以直接诱导厚壳贻贝幼虫的变态,且效果最为显著(P<0.05);0.02 mmol/L浓度VB7和VB12处理后的海假交替单胞菌生物被膜对幼虫附着变态的诱导作用均显著提高(P<0.05);进一步通过细菌密度计数、膜厚度分析、可拉酸染色和定量等方法,揭示VB7和VB12处理后生物被膜细菌密度、膜厚度以及胞外多糖、蛋白和脂质均显著增加(P<0.05)。研究结果证实,VB7和VB12可能通过改变海洋细菌生物被膜的生物学特性,进而调控厚壳贻贝幼虫变态发育。本研究为探究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创新思路,同时为B族维生素在提高厚壳贻贝人工育苗技术、改善厚壳贻贝养殖产业问题和促进海洋牧场生态修复建设等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将带有试验硝化细菌——食油假单胞菌X14-1-1的等面积陶粒、聚氯乙烯、纤维、火山岩、无纺布和流化床6种材料的附着基分别放入1 L的充气瓶内,在36℃、130 r/min的摇床上混合培养48 h后,洗脱计数测定菌种附着数量。模拟氨氮去除率试验中氨氮初始质量浓度为0(不加硫酸铵)、10、20、30、40、50、60 mg/L,每组设3个平行。放入光照培养箱中在20℃、光照度5000 lx(光照周期12L∶12D)充氧1 L/h后,分别于第0、1、2、3、4天随机抽取10 mL水样,测定氨氮(NH4+-N)含量,以测定硝化效率。试验结果表明,纤维和无纺布为最适硝化细菌挂膜的附着基,聚氯乙烯为最适用于氨氮和亚硝酸盐去除的附着基。在聚氯乙烯材质中,一次性分别加入10、20、30、40、50、60 mg/L氨氮时,其氨氮去除率分别为87%、86%、86%、82%、88%和75%。在初始氨氮质量浓度50 mg/L时,该菌对氨氮的净化效果最好。该菌株在海水养殖环境水质调节及养殖用水处理方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硫酸铜对栉孔扇贝的24、48、72、96 h的毒性,并计算出硫酸铜对栉孔扇贝的24、48、72、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0.32±0.099)mg/L、(0.112±0.022)mg/L、(0.074±0.005)mg/L、(0.063±0.005)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012 mg/L...  相似文献   

14.
为获知海水和饲料中重金属Pb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各组织间的富集与释放特性,应用生物富集双箱动力学模型,模拟凡纳滨对虾分别在海水中Pb浓度为0.0015 mg/L(B0)、0.0080 mg/L(B1)、0.0466 mg/L(B2)和0.2302 mg/L(B3),饲料中Pb浓度为2.089 mg/kg(A0)、2.750 mg/kg(A1)、6.103 mg/kg(A2)和14.520 mg/kg(A3)的驯养过程中,其肝胰腺、外骨骼和肌肉对Pb的生物富集与释放特性,为Pb在凡纳滨对虾体内的分布、富集和迁移提供理论依据,为其安全生产提供指导意义。同时通过非线性拟合得到凡纳滨对虾对海水和饲料中Pb的富集速率常数K1、排出速率常数K2、生物富集系数BCF、生物半衰期B_(1/2),富集平衡时生物体内Pb含量CAmax等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1)投喂任一浓度饲料时,B0、B1、B2组凡纳滨对虾肌肉、外骨骼和肝胰腺组织中Pb含量均小于限量值0.5 mg/kg,而在B3海水浓度中,随着投喂饲料浓度的增大,各组织中Pb累积量高于限量值(0.5 mg/kg)的时间出现得越来越早;肝胰腺中Pb的释放速率高于肌肉和外骨骼的释放速率。(2)用SPSS18.0对饲料Pb含量、海水浓度、富集时间进行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饲料浓度、海水浓度和富集时间对凡纳滨对虾各组织中Pb的富集含量出现显著性差异[除了饲料浓度对凡纳滨对虾外骨骼组织中Pb富集主效应达到边缘显著(F=2.351,P=0.071)],且饲料、海水及时间交互效应分析显示,三者交互作用显著。(3)用SPSS18.0对不同组织中Pb的富集含量、饲料浓度、海水浓度和富集时间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凡纳滨对虾各组织间Pb富集过程中,海水中Pb浓度的贡献率大于饲料中Pb浓度的贡献率。(4)达到平衡状态下,投喂A0饲料浓度,生长在B0~B3组海水中,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中Pb含量为0.128~2.981 mg/kg,肝胰腺组织中Pb含量为0.399~4.765 mg/kg;生物学半衰期(B_(1/2))范围分别为5~7 d和3~7 d。投喂A2饲料浓度,生长在B0~B3组海水中,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中Pb含量为0.380~1.000 mg/kg,肝胰腺组织中Pb含量为0.288~5.355 mg/kg;生物学半衰期(B_(1/2))范围分别为2~7 d和2~5 d。理论平衡浓度下,肝胰腺组织中含量均大于肌肉。  相似文献   

15.
在盐度30、pH 8.5、温度28.8~29.8℃、投喂扁藻和轮虫的条件下,设置10、20、40、80、160mg/L共5个氨氮梯度和1个对照组(天然海水),进行了氨氮对红星梭子蟹早期幼体(第Ⅰ期溞状幼体,Z1)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发现,氨氮暴露12~72h,红星梭子蟹早期幼体活力组间差异显著(P<0.05),当氨氮继续暴露至84~96h,早期幼体活力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氨氮暴露12~96h,红星梭子蟹早期幼体存活率组间差异显著(P<0.05),但对照组与10mg/L试验组差异不显著(P>0.05);红星梭子蟹早期幼体的氨氮暴露12、24、36h时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80.94、27.96、14.43mg/L,红星梭子蟹早期幼体暴露36h的氨氮安全质量浓度为1.44mg/L。  相似文献   

16.
氮磷铁营养盐浓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扬才 《海洋渔业》2006,28(2):173-176
采用正交设计法,研究了不同营养盐浓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铁三种营养因子对其生长都有显著影响,而氮的作用最为明显。发现当氮磷铁的浓度在30、3、0.1mg/L时牟氏角毛藻生长最好,即在实验条件下,培养牟氏角毛藻的m(N)∶m(P)∶m(Fe)的理想比例为10∶1∶0.03。  相似文献   

17.
周鲜娇  邱德全 《水产科学》2011,30(7):378-382
在养殖水体不同亚硝酸氮的条件下,通过对凡纳滨对虾的毒性试验和检测对虾部分免疫指标的变化来研究副溶血弧菌噬菌体对对虾弧菌病的防治效果.试验设置0.005(对照)、0.75、1.50 mg/L和3.00 mg/L 4个不同亚硝酸氮的质量浓度作为胁迫组,并在此基础上加入副溶血弧菌设置为胁迫感染组,加入副溶血弧菌和噬菌体设置为...  相似文献   

18.
水温14~16℃下,将初始体质量为(5.0±1.0)g的大菱鲆养殖在40L水体的水族箱中,研究在不同Mn(Ⅱ)质量浓度(0.04、0.08、0.16、0.32、0.64、1.28、2.56、5.12、10.24mg/L)下大菱鲆的生长及碱性磷酸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当水体中Mn(Ⅱ)质量浓度低于2.56mg/L时,鱼的生长较快,其中Mn(Ⅱ)质量浓度为0.64mg/L时生长最快;当Mn(Ⅱ)质量浓度低于0.64mg/L时,大菱鲆肝脏的碱性磷酸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着Mn(Ⅱ)质量浓度的提高而增加,当Mn(Ⅱ)质量浓度超过0.64mg/L时,碱性磷酸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急剧下降;0.64mg/L组的碱性磷酸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均较高,随着Mn(Ⅱ)质量浓度增加,碱性磷酸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先增后减;据剂量效应推测,0.64mg/L为Mn(Ⅱ)表现出毒性作用的临界质量浓度。  相似文献   

19.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hydrogen peroxide, iodine solution (PVP) and methylene blue on eggs disinfection of three ornamental fish species, Danio rerio, Pterophyllum scalare and Gymnocorymbus ternetzi. The main idea was to create conditions to enhance the hatching rates. Eggs of each species were exposed to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hydrogen peroxide (5, 10, 15 and 25 mg/L), PVP (0.25, 0.5, 0.75 and 1 mg/L) and methylene blue (0.5 1, 2 and 3 mg/L). The optimal doses ranged between species and chemicals: for G. ternetzi, the concentrations that high enhanced the hatching rate were 1 mg/L for the PVP treatment, 25 mg/L for the hydrogen peroxide treatment and 3 mg/L for methylene blue treatment; for P. scalare, the best results were achieved with 25 mg/L for hydrogen peroxide treatment and 3 mg/L for methylene blue treatment. By contrast, for all the different chemical did not increased the D. rerio hatching rate. Results showed that hydrogen peroxide and methylene blue are the most versatile, effective and safe to use in these species. On the other hand, PVP can be used but with many precautions due to very low safety margin. Results clearly show that the optimal concentration of chemicals for eggs disinfection is fish species dependent and it is completely wrong to extrapolate concentr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chemicals and fish species.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P. scalare can be used as a model in study of effectiveness of new chemicals with potential to disinfect water and increase hatching rates.  相似文献   

20.
氟他胺对萼花臂尾轮虫的毒性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两天种群增长和生命表,研究了不同浓度氟他胺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的毒性影响。结果显示:轮虫种群增长率与氟他胺浓度对数负相关。氟他胺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率的半效应浓度(EC50)、最低可见效应浓度(LOEC)和无可见效应浓度(NOEC)分别为4.31、3.17和1.59 mg/L。氟他胺对萼花臂尾轮虫的内禀增长率和世代时间有显著的影响(P<0.05);内禀增长率随氟他胺浓度升高而下降,其中1.59 mg/L和3.17 mg/L氟他胺浓度组内禀增长率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8.98%和17.95%(P<0.05),其无效应浓度为0.8 mg/L;而3.17 mg/L浓度组的世代时间显著延长(P<0.05)。实验结果表明内禀增长率是检测氟他胺对萼花臂尾轮虫毒性最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