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2 毫秒
1.
中华鳖白底板病病原体及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华鳖白底板病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人工感染试验及生理生化性鉴定;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鳖的肝、脾、肾脏的组织病理,并在肝、脾、肾的细胞质和肾细胞核里发现有病毒呈圆球形状,直径20~30nm和40nm。白底板病分离出毒力较强的细菌可确定为嗜水气单胞菌。患白底板病的肝、脾、肾脏均表现广泛、系统性的组织坏死,肝、肾组织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2.
吕纪增 《齐鲁渔业》2006,23(8):10-11
鳖赤白板病(俗称红底板、白底板病),是我国近年来危害最大的鳖病,且到目前还没有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但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已基本找到了赤白板病的主要病原与发病条件,并在预防上有了突破性进展,特别中草药和免疫防病研究的进展,为今后控制赤白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鳖白底板病、腐皮病并发症病原菌及药物治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中华鳖(Trionyxsinensis)的白底板、腐皮病是两种较严重的传染病,两者并发症的感染率可达80%~90%,死亡率100%。陈晓凤等[1995]研究认为白底板病的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迟缓爱德华氏菌(E.tarda)和变形杆菌(P.vulgaris)。而谢军[1996]认为该病的病原可能是病毒。腐皮病的病原也众说不一,孙佩芳等[1998]多次从患腐皮病的中华鳖血液和肝脏中分离到温和气单胞菌,而其他人也从患腐皮病鳖体内分离到气单胞菌、假单胞菌和无色杆菌等菌种,其中认为气单胞菌为主要致病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  相似文献   

4.
中华鳖白底板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龙辉 《内陆水产》2002,27(12):30-31
中华鳖白底板病(亦称出血性肠道坏死病)是近几年发生的对中华鳖养殖业危害较大的一种疾病,一旦发生往往很难控制,所以又有甲鱼癌症之称。笔者由于工作的关系近几年来走访过海南、广东、广西、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河南等地千余家养鳖场,经常碰到此病,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思考,取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1白底板病流行情况及危害白底板病主要危害成鳖、亲鳖和200克左右的幼鳖。肠道出血,肝脏肿大,呈灰白色,有星状出血点,胃肠粘膜组织坏死,腹腔积水是该病的主要症状,目前该病已在我国大部分鳖养殖区流行。主要流…  相似文献   

5.
饲料质量与中华鳖白底板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鸿泰  何力  张俊 《淡水渔业》2002,32(2):32-33
中华鳖 (TrionyxSinensis)习惯称为甲鱼。甲鱼体重在 15 0g以前易患鳃腺炎病 ,之后成甲鱼阶段易患白底板病。患鳖底板白色 ,内脏充血 ,特别是肠道中有凝集的暗紫色血块 ,且有腹水 ,此病有传染性 ,死亡率高 ,一般认为病毒、细菌均能引起此病 ,故治疗比较困难。但是 ,饲料质量欠佳能引起白底板病 ,此前缺少报道。 1999年作者调查了广东中山、清远、惠州、河源、广州、湖北省荆州市几十家甲鱼养殖场 ,养殖户反映投喂饲料质量欠佳 ,在半月之内即出现白底板病 ,难以治愈。为探讨饲料质量与白底板病的内在联系 ,我们对多种饲料进…  相似文献   

6.
中华鳖白底板病病原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患白底板病的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肾、肝、脾分离出致病力较强的细菌TS6-1和TS6-2。同时样品经超薄切片,电子显微镜观察,在脾、肝、肾组织细胞质中观察到直径为30 nm病毒样颗粒。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分离菌株及患病鳖内脏组织过滤液均可导致中华鳖发病死亡,TS6-1和TS6-2的LD50分别为3.2×107CFU/mL和1.0×108CFU/mL。以患病鳖肝、脾组织的过滤液注射健康鳖后,3~5天内所有鳖全部死亡。通过对细菌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判定TS6-2属于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同时对TS6-1进行了16S rRNA分子鉴定,将测定的序列递交NCBI进行BLAST同源序列比对,与迟缓爱德华氏菌的16S rRNA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99%),该序列在GenBank上的登录号为DQ884466。结合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判定TS6-1属于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由此认为中华鳖白底板病由病毒和嗜水气单胞菌、迟钝爱德华氏菌混合感染引起。药敏试验结果表明,TS6-1对先锋V、丁胺卡那敏感,TS6-2对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敏感。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1995~1998年期间对广东省主要养鳖基地进行鳖病现场调研。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平均成活率为50%~60%,主要威胁养鳖业的疾病是"腮腺炎"和"白底板"两类疾病。鳖病给养鳖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已成为广东省养鳖业的重要制约因素。我们针对该两种疾病开展了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一、"腮腺炎"和"白底板"病及与细菌性出血病的区别1.腮腺炎该病病因未定,但据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用电镜及我所用新方法检得有病毒存在。主要危害100克以下稚幼鳖,传染性强,易爆发。病鳖脖颈肿大、呼吸困难、食道及呼吸道出血,大部分病鳖口咽部充血或…  相似文献   

8.
中华鳖白底板病危害是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该病主要危害100克以上的幼鳖、成鳖及亲鳖,发病率、死产率都很高。笔者在对中华鳖白底板病进行诊治的过程中发现,使用某类型杀虫药与其它药物组方后,对治疗早、中、晚期中华鳖白底板病有良效。为此,笔者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治疗实例进行归纳总结,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8月病害发生情况 根据我省各测报点本月水产养殖病害监测数据分析,8月份监测到的主要病害有鱼类出血病、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细菌性败血症、罗非鱼链球菌病、车轮虫病、指环虫病、锚头鳋病、海水鱼刺激隐核虫病和本尼登虫、鳖红底板病和白底板病、对虾白斑病、红体病、桃拉病和固着类纤毛虫病等。  相似文献   

10.
7月病害发生情况 根据我省各测报点本月水产养殖病害监测数据分析,7月份监测到主要病害有鱼类出血病、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细菌性败血症、溃疡病、车轮虫病、指环虫病、锚头鳋病、剌激隐核虫病、本尼登虫、鳖红底板病和白底板病、对虾白斑病、红体病、托拉病、不明病因病和固着类纤毛虫病等。  相似文献   

11.
鳖_穿孔病_病原菌及其免疫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毛宁 《水产学报》1998,22(3):234-239
从鳖穿孔病灶分离得到了CH-108菌株,经理化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链霉素,环丙沙星对其有一定抑菌作用。回接感染均产生穿孔和粗脖子疾病。用CH-108菌株制成菌苗进行免疫拉种,可产生有效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中华绒螯蟹小核糖核酸病毒病及其组织病理学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陆宏达 《水产学报》1999,23(1):61-68
本文对所谓“抖抖病”的中华绒螯蟹病蟹病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经电镜观察,病蟹的心脏、了、鳃、肠和肝脏胰腺中存在着球状病毒粒子,病毒无囊膜,直径为28-32nm左右,分布在细胞浆内,不形成包涵体。从病毒形态和染色反应特性确定该病毒为小RNA病毒科病毒。经人工注射病蟹组织浆除菌上清液,被感染的健康蟹出现在自然发病蟹足严重抖动等一样的症状,表明病囊中的小RNA病毒为该病原。病蟹病理特征为:细胞肿大,核溶解七  相似文献   

13.
从杭州一养蟹场的病蟹体内分离到3株细菌,经形态学检查、生化性质测定,鉴定为副溶血弧菌。人工感染健康蟹,48h内均发生死亡,死亡率100%,证实副溶血弧菌为河蟹的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此病原菌对链霉素、利福平、卡那霉素、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氟哌酸、四环素、氯霉素、氟嗪酸、复达欣、菌必治、萘啶酸等药物高度敏感。分离菌株培养物经理化方法处理获得的胞外产物蛋白具有明胶酶、几丁质酶、淀粉酶、酪蛋白酶、脂酶、磷脂酶等多种酶活性及溶血活性,并对河蟹具有明显的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14.
Serpin家族成员作为主要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通过调节一系列丝氨酸蛋白酶和半胱氨酸蛋白酶的活性来调节蛋白酶级联反应,进而参与了包括血液凝结、补体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炎症反应、肿瘤抑制和激素转运等大量的基本生物过程,在调节机体免疫及其它重要生理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在前期研究中,从中国明对虾血细胞中克隆得到一个serpin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Fc-serpin, GenBank注册号:DQ318857),初步研究显示它在转录水平参与了病原菌和白斑杆状病毒(WSSV)引发的对虾先天免疫应答反应;本研究利用原核重组表达系统,成功获得了重组的对虾serpin型蛋白酶抑制剂(rFc-serpin),纯化复性后得率为0.3g/L;活性分析显示,重组目的蛋白(rFc-serpin)对多种病原菌的生长均有一定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它参与病原微生物引发的对虾防御应答过程,为探讨甲壳动物先天免疫防御应答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鳖“白板病”致病细菌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晓凤 《水产学报》1997,21(3):309-315
对福建省福清、莆田和厦门等地区养殖鳖的“白板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菌种鉴定、人工感染及药敏试验等研究,得知该病的致病菌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同时还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和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  相似文献   

16.
对患病中华鳖(Trionyn sinensis)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从患病中华鳖肝、肾、脾及腹水分离纯化病原菌,经理化特性测定及16S 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开展人工感染试验,并利用K-B进行药敏特性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HD01为本次引发中华鳖病害的病原菌,其对中华鳖的LD50为4.48×106CFU/g。HD01株理化特性与粘质沙雷氏菌一致,16S rRNA序列与粘质沙雷氏菌同源性为99%,综合判定分离菌株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HD01株对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庆大霉素及苯唑西林等14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青霉素、头孢拉定、新霉素等7种抗生素耐药。分离菌株HD01是中华鳖病原菌,养殖时可选用氟苯尼考、庆大霉素及多西环素等药物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Surveys undertaken on diseases caused by Vibrio spp. in Penaeus monodon from culture ponds of coastal Andhra Pradesh recorded the occurrence of five types of diseases: tail necrosis, shell disease, red disease, loose shell syndrome (LSS), and white gut disease (WGD). Among these, LSS, WGD, and red disease caused mass mortalities in shrimp culture ponds. Six species of Vibrio—V. harveyi , V. parahaemolyticus, V. alginolyticus, V. anguillarum , V. vulnificus , and V. splendidu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diseased shrimp. The number of Vibrio spp. associated with each disease ranged from two to five. Additionally, shrimp with red disease had concurrent infections with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Vibrio harveyi in the case of LSS and WGD, V. parahaemolyticus for red disease, and V. alginolyticus for shell disease are the major etiologcal agents. Differences occur in the degree of virulence of different species of Vibrio and also different isolates of the same species. Vibrio harveyi isolated from LSS shrimp is the most virulent. In general, all the Vibrio isolates from LSS shrimp tend to be more virulent as compared to their counterparts from other diseased shrimp. It is apparent that the degree of virulence of various Vibrio isolates depends on its source and the po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Most of the Vibrio isolates showed susceptibility to oxytetracycline, norfloxacin, and ciprofloxacin. The luminous V. harveyi exhibited resistance to many antibiotics and susceptibility to only three drugs. Considering the emergence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t strains of Vibrio , the need for using probiotics in place of antibiotics for disease control is stressed.  相似文献   

18.
异育银鲫溶血性腹水病的组织显微病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报导了1986年以来,在上海郊县及江苏等省市引起异育银鲫大量死亡的疾病、目前在国内外尚未见有报导,是一种新的暴发性鱼病。为此我们进行了病鱼组织显微病理变化的观察。现将该病暂定名为异育银鲫溶血性腹水病。病鱼体表充血、出血,病情严重时肛门红肿,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腹腔内有淡黄色或红色腹水,肠壁充血发炎;有的病鱼骨骼肌也充血,鳞片竖起。各组织器官都发生病变,其中尤以肝、脾、肾为严重;肝脏肿大,质地极度柔软,呈弥漫性坏死,肝细胞的胞浆内有被苏木素深染的丝状物;脾脏大片坏死解体成淡红色一片;肾小体坏死,以至解体,肾小管及造血细胞也多数发生病变,并有细胞管型.  相似文献   

19.
中华鳖(Amyda sinensis)脾脏在HRP刺激下形态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免疫中华鳖后,刺激其脾脏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免疫后第五天,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内嗜派若宁细胞增多,主要为淋巴母细胞,椭球周围淋巴鞘(PELS)和红髓则未见变化。免疫后第十天,白髓增殖显著,嗜派若宁细胞增多到整个免疫过程中的最高峰,尤其是PELS内嗜派若宁细胞数量几乎与PALS持平。免疫后第十五天,白髓比例明显减少,可见许多处于不同排空程度的淋巴鞘,嗜派若宁细胞也开始减少,PELS尤为显著,浆细胞增加。免疫后第二十一天,白髓恢复正常,但PALS附近红髓中装细胞增加明显。免疫后第二十九天,脾脏的结构趋于正常。整个免疫过程中,未见到淋巴小结和生发中心。  相似文献   

20.
间接红细胞凝集反应检测中华鳖血清抗体的方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杨先乐 《水产学报》1999,23(1):53-60
建立了间接红细胞凝集反应检测中华鳖血清抗体的方法。试验证明,致敏抗原菌体浓度为3×108cfu/mL、BSA浓度为2.0mg/mL,致敏红细胞浓度2.5%时(无论是人还是绵羊红细胞),本方法能获得最敏感的结果。加入稳定剂后的致敏红细胞,在80d内检测结果没有显著的差异。本试验测得该方法的灵敏度为13.4±4.2,而且证明本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灵敏度、准确性和重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