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秋冬季智利竹(竹夹)鱼栖息地指数模型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蒋瑞  陈新军  雷林  汪金涛 《水产学报》2017,41(2):240-249
秋冬季是智利竹筴鱼的主要渔汛,准确建立其渔场预报模型具有现实的意义。为了找出适宜的秋冬季智利竹筴鱼栖息地指数模型,论文根据2003-2009年5-9月智利竹筴鱼的商业捕捞数据, 结合海表面温度(SST)和海表面高度(SSH)的海洋环境因子,以作业次数为基础,采用外包络法分别建立SST、SSH 的适应性指数(SI),采用算术平均法(AMM)、几何平均法(GMM)建立栖息地指数(HSI)模型计算其栖息地指数,并以2010-2011年度的捕捞数据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以作业次数为基础,采用外包络法建立SST、SSH 的适应性指数为最适,5-9月SST权值分别为0.4、0.7、0.5、0.7、0.1的算术平均法适合秋冬季智利竹筴鱼栖息地指数模型。研究也以为,不同月份的SST和SSH对秋冬季智利竹筴鱼渔场分布有着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3—2009年5—9月我国大型拖网渔船捕捞智利竹鱼的生产统计数据,结合海表面温度(SST)和海表面高度(SSH)的海洋环境因子,以作业网次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作为适应性指数(SI),采用外包络法分别建立SST、SSH的SI,采用算术平均法(AMM)、几何平均法(GMM)、基于权重的AMM分别建立栖息地指数(HSI),并用2010—2011年度生产捕捞数据进行比较与验证。结果显示,以作业网次为基础的SI为最适;AMM优于GMM;考虑到权重的AMM优于没有考虑权重的AMM,5—9月最适HSI模型的SST权重分别为0.4、0.7、0.6、0.7、0.1,2010—2011年渔获量和作业网次的验证预报精度分别为75%~93%、80%~90%,可作为秋冬季智利竹鱼栖息地指数模型。研究表明,不同月份的SST和SSH对秋冬季智利竹鱼渔场分布有着不同的影响。秋冬季是智利竹鱼的主要渔汛期,本研究为准确建立其渔场预报模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3~2011年的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生产统计数据及海表水温(SST)数据,以经纬度方向上偏移幅度和栖息地的铺展面积作为衡量指标,基于作业网次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用外包络法建立各月的栖息地适应指数模型,分析各月适宜栖息的海表水温范围。以2003~2011年各月历史均温为基础,研究海表水温分别升高和降低0.5、1、2℃,适宜栖息地的经纬度偏移幅度与铺展面积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的栖息地随着SST的升高,有明显的向南移动趋势,5月、8月适宜栖息地面积逐渐减少,而6~7月份适宜栖息地面积则增加了;当SST下降时,智利竹筴鱼适宜栖息地有向北移动的趋势,同时适宜栖息地面积增加。研究结果可用于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对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栖息地以及渔场空间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异常海洋环境年份智利竹筴鱼捕捞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异常海洋环境年份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捕捞效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对"开富号"2014年和2015年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的渔业生产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智利竹筴鱼的渔场主要位于26°S~28°S、74°W~76°W和37°S~47°S、78°W~93°W的海域内,其中最佳捕捞海域为38°S~47°S、87°W~93°W;最佳捕捞时间为4~6月;(2)放网的持续时间、月份、网口高度、网位、放网位置的经纬度及拖网速度对智利竹筴鱼捕捞效率的影响显著,而曳纲长度、网口水平扩张与智利竹筴鱼捕捞效率间的相关性则较弱;(3)影响智利竹筴鱼捕捞效率的因子按影响程度高低的顺序依次为放网的持续时间、月份、网口高度、放网经度、放网纬度、拖网速度、网位。  相似文献   

5.
探究同海域物种栖息地变动的同步性有利于有效利用和管理多个关联物种资源。本研究利用 2011—2016 年秋季智利外海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渔业数据及海表面高度距平值(SSHA)、海表面盐度(SSS)、400 m 水层温度 (Temp_400 m)等环境数据和 2013—2016 年秋季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渔业生产数据及海表面温度(SST)、 混合层深度(MLD)、400 m 水层温度(Temp_400 m)构建了不同权重的栖息地模型, 各种类选取最优栖息地模型并利用 2017 年数据进行验证。此外, 基于最优模型分别追算 1950—2017 年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与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 并分析其对 ENSO(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事件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 智利竹筴鱼与茎柔鱼最优栖息地模型均能较好地预测两者潜在分布。厄尔尼诺事件期间, 各环境变量表现为海温偏高, 海面高度空间上由东北向西南方向递减, 混合层较浅, 智利北部海表面盐度高于南部; 物种生境变化表现为智利竹筴鱼适宜面积增加, 最适 HSI 重心向西移动, 而茎柔鱼适宜面积减小, 最适 HSI 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拉尼娜事件期间各环境变量表现为海温偏低, 海面高度空间上由东北向西南方向递增, 混合层加深, 海表面盐度变化与厄尔尼诺期间相似且差异较小; 此事件期间, 智利竹筴鱼适宜面积于西南方向显著减少, 最适 HSI 重心向东南方向偏移, 而茎柔鱼适宜面积于高纬度方向上增幅显著, 最适 HSI 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智利竹筴鱼与茎柔鱼适宜面积在不同 ENSO 事件下变化差异可能与东南太平洋智利海域分布的海流及两者摄食对象生物量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利用水温垂直结构研究中西太平洋鲣鱼栖息地指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990~2001年中西太平洋海域(20°N~25°S、175°W以西)金枪鱼围网鲣鱼作业产量和作业次数,结合不同水层的水温及其温差数据(海表温度SST,12.5 m、237.5 m和287.5 m温度,137.5 m与287.5 m温差),以高产频次的相对比值分别建立各因素的栖息地指数SI,建立单因素一元非线形回归模型。采用连乘法、最小值法、最大值法、算术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建立综合栖息地指数HSI,并对1990~2001年各月HSI值与实际作业产量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连乘法和最小值法时,主要产量分布在HSI<0.5以下的区域;采用算术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时,主要产量分布在0.30.7的区域,其产量占总产量的87%。五种模型结果比较,认为最大值法能更好地反映中心渔场分布和符合鲣鱼的分布特征。采用最大值法推算2003年各月HSI值,并与实际产量分布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其各月产量主要分布在HSI>0.8的区域,说明利用HSI模型来预测中心渔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众多亚洲经营渔业的大型企业正在谋求通过取得外国的捕捞配额来拓展国际事业。中国香港太平洋安迪斯集团(Pacific Andes Group)旗下的中国渔业集团公司(China Fishery Group),通过收购两家秘鲁鱼粉加工厂使其鱼粉销售量猛增。再者,通过取得东南太平洋地区渔业协定的智利竹筴鱼捕捞配额,有一个母船团(由一艘加工母船和若干艘随同捕捞作业的子船所组成译者注)在东南太平洋水域作业,根据作业渔期,该母船团也前往北大西洋的西北非外海捕捞竹筴鱼和沙丁鱼,前往法罗群岛(丹属)水域捕中上层鱼类,扩大了向西非诸国的销售,  相似文献   

8.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测定了2尾来自中国南海的日本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us)线粒体DNA控制区基因全序列,并结合从GenBank中下载的8种竹筴鱼属相应序列,对竹筴鱼属控制区序列进行了结构分析,识别出终止序列区、中央区和保守序列区3个区域,并找到了2个与DNA复制终止相关的序列TAS和中央保守区的保守序列CSB-F、CSB-E和CSB-D,以及保守序列区的保守序列CSB1、CSB2和CSB3.以鳜(Siniperca chuatsi)作为外群,使用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了9种竹筴鱼属的系统发育树.竹筴鱼属鱼类为单系类群,蓝竹筴鱼(T.picturatus)、智利竹筴鱼(T.murphyi)、太平洋竹筴鱼(T.symmetricus)、南非竹筴鱼(T.capensis)和竹筴鱼(T.trachurus)构成一支,地中海竹筴鱼(T.mediterraneus)、青背竹筴鱼(T.declivis)、日本竹筴鱼(T.japonicus)和新西兰竹筴鱼(T.novaezelandiae)为另一支;日本竹筴鱼未单独成一支,而是聚入青背竹筴鱼和新西兰竹筴鱼之间,初步猜测日本竹筴鱼和新西兰竹筴鱼为同种异名.  相似文献   

9.
竹筴鱼是重要的中上层鱼类之一,已经成为世界海洋捕捞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根据1970—2018年FAO的生产统计数据及其有关文献,对世界竹筴鱼资源开发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关建议。研究认为,1970—1995年间,世界竹筴鱼渔获量呈现稳定的增长趋势,1995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渔获量为791×10~4t,之后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2010—2018年竹筴鱼渔获量处在一个低水平状态,在(297~333)×10~4t之间,占总渔获量的比重为3.64%~4.12%。年最高渔获量超过10×10~4t的种类主要有智利竹筴鱼、大西洋竹筴鱼、南非竹筴鱼、短线竹筴鱼、日本竹筴鱼、青背竹筴鱼、印度洋竹筴鱼和地中海竹筴鱼等。为了促进世界竹筴鱼渔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出如下建议:开发竹筴鱼新渔场和新资源;开展竹筴鱼高效生态捕捞与船载加工技术的研究;以国际渔业组织等为平台开展国际合作,开展气候变化与竹筴鱼资源波动以及资源评估与管理策略的研究,提高资源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2—2018年4—8月我国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Trachurus murphyi)渔捞日志数据,应用地理权重回归模型(GWR)探究智利竹?鱼渔场资源分布与环境因子的空间异质性关系。结果表明,环境因子海面温度基于GWR模型回归的拟合优度为0.54,校正的拟合优度为0.34,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值为1022.08;叶绿素a浓度基于GWR模型回归的拟合优度为0.48,校正的拟合优度为0.36,AIC值为2321.95;海面温度异常值的拟合优度为0.74,校正的拟合优度为0.58,AIC值为2268.07;海面高度异常值的拟合优度为0.72,校正的拟合优度为0.59,AIC值为2201.93;作业水深的拟合优度为0.46,校正的拟合优度为0.42,AIC值为2675.07;海面温度异常对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渔场时空分布影响最大。GWR模型便于发现资源分布的“热点”海域,可为我国智利竹筴鱼渔船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栖息地指数的南海北部枪乌贼渔情预报模型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9年~2014年南海捕捞信息网络获取的南海北部200 m等深线以内近海底拖网渔业数据,结合环境遥感数据,构建南海北部枪乌贼类(Uroteuthis sp.)栖息地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选取海表水温(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和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CHL)等环境因子,采用一元非线性回归建模,并分月份采用最小二乘法确定各环境因子的权重系数,从而建立南海北部枪乌贼类的栖息地指数综合模型。构建的模型能够有效解释渔场分布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可从模型中推断各环境因子的最适范围和变化趋势;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e effect,CPUE)高的渔场主要分布于HSI大于0.5的海域,其他HSI高的海域可能为潜在渔场。对不同因子权重系数的研究发现,叶绿素a浓度是影响渔场分布的重要因素。对模型的验证结果表明,其准确率达到75%以上。该研究表明,基于不同权重系数的HSI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南海北部枪乌贼渔场。  相似文献   

12.
Neon flying squid (Ommastrephes bartramii)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elagic ecosystem and is an international fishery resource with high commercial value in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The west stock of winter–spring cohort of this species is an important target for the squid-jigging vessels of Japan, Korea and China (including Taiwan). The squid has a life span of less than 12 months, and its population dynamics is heavily influenced by its environment. Thus,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its interactions with the habitats, often quantified with a 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 model, is critical in developing a sustainable fishery. In this study, using the Chinese commercial squid-jigger fishery data and corresponding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we conducted HSI modeling to evaluate the habitat of the west stock of winter–spring cohort of neon flying squid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 We compared 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 and fishing effort data in HSI modeling.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CPUE-based HSI model tends to overestimate the ranges of optimal habitats and under-estimate monthly variations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optimal habitats. We conclude that a fishing effort-based HSI model performs better in defining optimal habitats for neon flying squid. According to the fishing-effort-based HSI model, the optimal ranges of the following key habitat variables are defined: from 16.6 to 19.6 °C for SST, from 5.8 to 12 °C for temperature at depths of 35 m, from 3.4 to 4.8 °C for temperature at depth of 317 m, from 33.10 to 33.55 psu for SSS and from ?20 cm to ?4 cm for SLH.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14年和2016-2018年5-8月在海州湾及邻近海域(33.3°N~35.6°N,119.0°E~122.0°E)进行的产卵场大面调查数据,结合海洋表层水温、表层盐度、水深及流速等数据开展了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产卵场生境适宜性的相关研究。利用提升回归树(boosted regression tree,BRT)模型确定各环境因子的权重,分别采用算数平均法(AMM)和几何平均法(GMM)建立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并通过交叉验证检验模型的拟合度。结果表明,不同月间海州湾及邻近海域短吻红舌鳎产卵场适宜的环境因子范围相似,但各环境因子所占比重有较大变化。通过交叉验证发现,5月、7月利用几何平均法拟合的栖息地适宜性效果较好,6月、8月算数平均法拟合的效果好。短吻红舌鳎适宜的产卵场分布存在月间变化,5月主要集中在研究海域的南部,6-8月有逐步北移的趋势,且随着产卵群体产卵量的增大,其适宜产卵的生境范围也逐步扩大。本研究表明,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短吻红舌鳎的产卵场生境适宜性及其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4.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我国在西北太平洋重要的商业捕捞对象,对其渔场进行准确预报是提高渔业生产能力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分别选取2005~2013年我国在该海域的柔鱼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作为计算适宜度指数(SI)的2种指标,利用包括海表温度、叶绿素a(Chl-a)浓度、表温梯度强度和100 m水深的Argo浮标水温数据在内的海洋环境因子,通过非线性回归,生成了不同环境因子的SI曲线。在考虑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建立2种柔鱼渔场的栖息地指数(HSI)模型,并利用逐步回归剔除不显著的解释变量。2种模型拟合优度比较的结果显示,利用渔获量建立的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其中,7~11月模型的调整后相关系数分别为0.853(P0.001)、0.773(P0.001)、0.789(P0.001)、0.745(P0.001)和0.724(P0.0001)。各环境因子的SI权重系数符合约束条件,并随着季节的变化,权重值有所不同。在主要渔汛期间(7、8和10月),100 m水深温度的SI对HSI得分起到了最关键作用;而在渔汛末期(11月),与海表温度相关的SI成为影响HSI的最重要因子。利用该模型对2014年进行预报实验,预报结果与实际渔场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致性。全年统计结果显示,高HSI(0.7)的区域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49.06%,而低HSI(0.3)区域渔获量仅占9.06%,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渔场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中心渔场的月间变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3年~2011年中国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大型拖网渔捞数据和海表温度(SST)数据,利用ArcGIS 10.0绘制渔场产量重心时空分布图,用最短距离法对中心渔场进行聚类,对智利竹筴鱼渔场月间重心变动规律及其与SST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月份的变化,中心渔场从3月开始由南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到10月之后逐渐向东南方向移动。3月~6月渔场主要分布在80°W~90°W、40°S~45°S,最适宜SST为12~14℃;7月~8月渔场主要分布在80°W~90°W、35°S~40°S,SST为13~14℃;9月~10月渔场分布为85°W~95°W、30°S~35°S,SST这15~16℃;11月~12月渔场分布在90°W~95°W、30°S~40°S,SST为16~17℃;而1月~2月渔场分布在85°W~95°W、35°S~45°S,最适宜SST为16~17℃。  相似文献   

16.
基于最大熵模型模拟西北太平洋柔鱼潜在栖息地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模拟西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潜在栖息地分布,分析柔鱼渔场时空变化和环境变化规律。利用2011—2015年中国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海域获得的柔鱼渔业生产数据,结合该海域海洋环境遥感数据,包括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叶绿素a (Chlorophyll-a, Chl a)浓度、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混合层深度(mixed layer depth, MLD)及海平面异常(sea level anomaly, SLA),采用最大熵模型对柔鱼潜在栖息地进行模拟,并利用ArcGIS软件对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7月柔鱼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39°N~43°N, 150°E~163°E。8月柔鱼最适宜区向东移动,较适宜区向北扩张至46°N。9月柔鱼最适宜区和较适宜区面积向西缩小,主要集中在40°N~46°N, 150°E~160°E。10月最适宜区和较适宜区向南移动,主要分布在40°N~45°N,150°E~165°E。各月影响柔鱼潜在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有所差异,7—8月为SST,9月为MLD和SST,10月为NPP和SST。研究表明西北太平洋柔鱼分布受海洋环境因子的影响,时空变化明显,最大熵模型对西北太平洋柔鱼潜在栖息地分布的模拟精度非常高。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4—2017年春季南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渔业数据以及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a,Chl-a)和海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3个关键环境因子,构建栖息地指数...  相似文献   

18.
余为  金鹏超  朱桂忠 《中国水产科学》2023,30(10):1246-1258
为了研究温度变动对茎柔鱼(Dosidicus gigas)资源丰度和栖息地的分布的影响, 利用 2006—2015 年秘鲁外海春夏季节(9 月至翌年 2 月)茎柔鱼渔业捕捞数据结合中上层垂直水温数据(0 m, 50 m, 100 m 和 150 m)建立栖息地适宜性(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模型, 分析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以及栖息地的时空分布。通过计算适宜栖息地内的茎柔鱼资源量占比, 并用 2014—2015 年的数据进行验证。结果发现, 基于垂直水温因子和算术平均法的栖息地模型可以较好模拟出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指数。空间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秘鲁外海水域各水层水温与栖息地适宜性呈现负相关关系。茎柔鱼的 CPUE 和适宜栖息地面积的变化相对平稳, 没有明显的年间和月间差异, 两者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茎柔鱼的渔场重心和栖息地重心存在显著的年间和月间变化, 均呈现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趋势, 同时春季适宜栖息地面积与夏季相比明显减少。茎柔鱼渔场的经纬度重心的月间和年际变化与栖息地经纬度重心的移动具有一致性, 两者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研究表明, 茎柔鱼的资源丰度与适宜栖息地密切相关, 其适宜栖息地存在明显的年间和月间变化, 这可能是造成秘鲁外海茎柔鱼时空分布变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