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澜沧江囊谦段夏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2011年夏季(6月)和秋季(9月)对澜沧江囊谦段的浮游植物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澜沧江囊谦段浮游植物共计4门、57种(属);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为33种(属),占总种类数的57.9%;其次是绿藻门,为13种(属),占22.8%,蓝藻门10种(属),占17.5%,甲藻门仅检到1种,占1.8%。夏秋两季澜沧江囊谦段均以喜低温的硅藻为主,绿藻、蓝藻种类秋季多于夏季,甲藻仅在夏季出现。浮游植物优势种以硅藻为主,占75.0%,种类有尖针杆藻(Synedra acus)、普通等片藻(Diatoma vulgare)、舟形藻(Navicula sp.)、桥弯藻(Cymbella sp.)、曲壳藻(Achnanthes sp.)、异极藻(Gomphonem sp.)、颤藻(Oscillatoria sp.)和席藻(Phormidium sp.)。浮游植物数量为13.26×104~375.59×104个/L,平均数量99.36×104个/L;生物量为0.0445~1.9972mg/L,平均0.4915mg/L。浮游植物数量和生物量均以硅藻最高,分别占总数量的61.2%和总生物量的71.3%。分析显示,各采样点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较高,均值分别为2.24、0.48;表明该河段浮游植物群落比较稳定,种类分布较为均匀,体现了贫营养型河流的特征,水域环境良好。  相似文献   

2.
2013年7~9月研究了采煤塌陷地池塘夏季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112个属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浮游植物密度变化在(5.44~136.30)×10~6 ind./L之间,平均密度为40.18×10~6 ind./L,其中蓝藻的密度最大,其次为绿藻,硅藻和隐藻,裸藻、甲藻和金藻的密度较小;生物量变动范围为3.82~77.97mg/L,平均生物量20.36mg/L;其中裸藻的生物量最高,其次为硅藻、甲藻和隐藻。采煤塌陷区池塘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H’)变动在2.16~3.95之间,均值为3.04;均匀度(J)在0.44~0.85之间,均值为0.64;物种丰富度指数(d)在3.37~5.45之间,均值为4.30。H’、J、d均处于较高的水平,说明池塘浮游植物种类较多,群落结构稳定,分布均匀。结果表明:采煤塌陷区池塘水体环境质量属清洁水平。  相似文献   

3.
于2013年春季(3月)和秋季(8月)对黄河上游龙羊峡至积石峡段的浮游植物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共7门64种(属),以硅藻门最多,25种(属),占39.1%;其次是绿藻门19种(属),占29.7%;蓝藻门12种(属),占18.8%;金藻门和甲藻门各3种属,分别占4.6%;裸藻门和隐藻门各1种属,分别占1.6%。浮游植物优势种为小环藻(Cyclotella sp)、普通等片藻(Diatoma vulgare)、星杆藻(Asterionella sp)、脆杆藻(Fragilaria sp)、针杆藻(Synedra sp)、尖针杆藻(Synedra acus)、曲壳藻(Achnanthes sp)、席藻(Phormidium sp)、平裂藻(Merismopedia sp)、锥囊藻(Dinobryon sp)、衣藻(Chlamydomona sp)、小球藻(Chlorella sp)和实球藻(Pandorina sp)13种,其中硅藻门7种,占优势种类的53.8%。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较明显,秋季(8月)高于春季(3月),2季均以硅藻为优势种群。浮游植物平均密度25.33×104个/L,平均生物量0.0732 mg/L,硅藻密度和生物量分别占70.7%和77.9%,为优势种群。浮游植物现存量表现为秋季(8月)高于春季(3月)。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值2.21,Pielou指数平均值0.73,Marggalef指数平均值0.66,多样性指数存在一定的季节变化,Shannon-Wiener指数、Marggalef指数秋季(8月)略高于春季(3月),Pielou指数春季(3月)高于秋季(8月)。黄河上游龙羊峡至积石峡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比较稳定,种类分布较为均匀,水体属贫营养型,水域生态环境良好。  相似文献   

4.
水产养殖池塘裸藻水华的特点、危害和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华是水体藻类大量生长或聚集并达到一定浓度的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和特定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能够形成水华的藻类有蓝藻、甲藻、硅藻、隐藻、绿藻、裸藻等,其中,蓝藻、甲藻水华比较常见,  相似文献   

5.
凡纳滨对虾低盐度养殖池浮游藻类群落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44口凡纳滨对虾低盐度养殖池中共鉴定藻类7门62属113种,蓝藻26种,绿藻54种,硅藻14种,裸藻11种,隐藻3种,甲藻4种,金藻1种。绿藻门种类最多,占藻类种类数的47·8%,其次为蓝藻门占23·0%,硅藻占12·4%,裸藻占9·7%。优势种主要为蓝藻,典型优势种有螺旋藻(Spirulinasp.),假鱼腥藻(Pseudoanabaenasp.),弯形尖头藻(Raphidiopsis curvata),针状蓝纤维藻(Dactylococcopsis acicularis)等,其中螺旋藻的优势度平均达到50%,为主要优势种。常见的绿藻有栅藻(Scenedesmusp.),衣藻(Chlamydomonassp.),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等;常见的硅藻为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啮蚀隐藻(C.erosa)和绿裸藻(Euglenavirdis)在虾池中比较常见。养殖池中浮游藻类的种类数平均为43±9种,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19±0·56,个体数量平均为1·45±0·87×108个/L;藻类的种类、数量及生物量表现为养殖前期低后期高的特征,而多样性表现相反,藻类的组成直接影响对虾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2013年对九龙江华安段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细胞密度开展为期一年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水域浮游植物种类共计57种,分属于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裸藻门、甲藻门和隐藻门等6个门类,以硅藻占相对优势,占总平均细胞密度的69.61%;其次为绿藻,占12.89%;隐藻和裸藻分别为7.22%和6.51%;而甲藻、蓝藻最少,分别为1.98%和1.80%.优势种主要有颗粒直链藻最窄变种(Melosira granulata var.angustissima)、菱形藻(Nitzschia sp.)、尖针杆藻(Synedra acus)、裸藻(Euglena sp.)、布纹藻(Gyrosigma sp.)、隐藻(Cryptomonas spp.)、多甲藻(Peridinium sp.)等.各调查站位的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变动范围为3 700 ~12 500 cells/L,平均为28 232 cells/L.3个调查库区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年平均值分别为西陂29 113 cells/L、绵良31 863 cells/L、城关23 721 cells/L.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平均值分别是2.91和0.76,二者变动情况基本一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全年变化情况明显与水温和汛期有关,以1月、5月和7月最低,3月最高.多甲藻在3月部分站位形成优势种,存在水华的可能性.根据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变化情况及控制冬春季水华的需要,认为秋季是增殖放流的适宜时间.  相似文献   

7.
新疆乌伦古湖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07年4月和8月,对新疆乌伦古湖的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乌伦古湖浮游植物调查期间经鉴定共计8门172种属.其中以绿藻、硅藻为主,分别占43.0%和29.1%;蓝藻门27种属,占15.7%;裸藻门7种属,占4.1%;甲藻门6种属,占3.5%;金藻门4种属,占2.3%;隐藻门3种属,占1.7%;黄藻门1属,占0.6%.调查期间,乌伦古湖浮游植物密度与生物量均值分别为160.76×104 ind/L和2.0328 mg/L.从优势种、数量和生物量组成结果分析,乌伦古湖浮游植物是以硅藻为优势类群的湖泊,尤其尖针杆藻(Synedra acus),4月在采样点出现频率为80.0%.结合该湖浮游植物的优势种、数量和生物量的检测结果,乌伦古湖应属于贫-中营养型湖泊.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水环境状况,于2018年上半年(5月)和下半年(8月)开展了浮游植物群落与水体理化指标的调查监测,从河南南阳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至终点北京团城湖共设置11个采样点,通过水体理化指标、多样性指数、硅藻商与硅藻属指数(GI)进行水质评价。结果显示,总干渠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84种,其中上半年4门、46种,下半年6门、57种;绿藻、硅藻和蓝藻占群落藻类物种总数的91.38%~95.65%,隐藻、甲藻、裸藻种类相对少,占比仅4.34%~6.88%。优势种主要有空星藻、衣藻、极小曲壳藻和桥弯藻等13种(优势度Y≥0.02)。群落细胞密度为3.58×10~4~3.43×10~7个/L,下半年极显著高于上半年(P0.01),空间上从南到北呈逐渐上升趋势,但各样点间无显著差异。叶绿素a含量为1.10~13.80μg/L,上、下半年无显著差异。Shannon-Wiener指数下半年极显著高于上半年(P0.01),地理空间上从南到北也无显著差异。硅藻属指数与硅藻商变化显示时间的一致性,团城湖处GI显著高于其他位点(P0.05),陶岔渠首处硅藻商显著高于其他样点(P0.01)。RDA分析表明,水温是影响浮游植物时空分布的主要因子。基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确认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水体总体处于β-中污状态,水体为贫-中营养型。鉴于藻类对水环境变动的敏感性以及南水北调中线水质稳定的重要性,需要持续关注总干渠的藻类群落动态。  相似文献   

9.
牧野湖浮游植物时空分布及水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按月对牧野湖的水质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开展了初步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87属147种;其中,黄藻门和隐藻门各6种,金藻门和甲藻门各4种,绿藻门57种,裸藻门23种,硅藻门29种,蓝藻门18种。2012年秋季到2013年春季浮游植物密度在7 400×104~9 100×104个/L,2013年夏季最高,为16 000×104个/L。秋、冬、春季密度较高的为绿藻和硅藻,所占比例:秋季绿藻32.2%、硅藻23.9%,冬季绿藻39.2%、硅藻24.5%,春季绿藻40%、硅藻51.7%;夏季密度较高的种群是蓝藻,占83%。湖区秋、冬、春、夏季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3、1.27、1.06、0.48,Pielou均匀度指数也从0.35下降到0.175,表明从2012年秋季到2013年夏季牧野湖的水质是不断下降的。皮尔逊相关分析表明,湖区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与Chl-a、CODCr、水温显著正相关(P0.05);与TN、TP、NH+4-N也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与SD、NO-3-N之间有一定的负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2007年7月和10月对乌江流域的浮游植物进行两次调查,研究其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变化特征及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评价乌江的水质现状,探讨水电开发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乌江共检出浮游植物计7门75属156种,其中硅藻门68种,占检出种类的43.6%;绿藻门55种,占35.3%;蓝藻门22种,占14.1%,裸藻门4种,占2.6%;甲藻门、隐藻门各3种,分别占1.9%;金藻门1种,占0.6%。浮游植物密度均值为1.013×106个/L,生物量均值为0.4437 mg/L,多样性指数均值为2.25,均匀度指数均值为0.6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密度与溶氧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透明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依据藻类生物学指标评价标准,乌江水质为贫-中营养类型。  相似文献   

11.
光合细菌强化对精养鱼塘藻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定期向池塘投加光合细菌,研究了有益微生物强化对精养鱼塘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光合细菌强化塘(试验塘)藻类组成以绿藻、硅藻为主,养殖前期(5—6月初),以针杆藻、直链藻等占优势,中后期(7—9月)则以绿球藻、栅藻、盘星藻、小环藻、菱形藻等为优势种,水色呈淡绿、黄褐色等良好状态;而对照塘藻类组成在前期与试验塘没有明显差异,但在中后期出现明显变化,以微囊藻、颤藻、鱼腥藻、席藻等蓝藻占优势。试验塘藻类生物量显著低于对照塘(P<0.05),且对照塘生物量波动变化大,蓝藻数量所占比例可高达77.6%,远高于试验塘蓝藻比例(均值低于25.0%);此外,藻类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试验塘均大于对照塘。结果表明:光合细菌的定期添加有效控制了蓝藻增值,保持了藻类多样性,使精养鱼塘藻相趋于稳定,有利池塘养殖。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河蟹(Eriocheir sinensis)精养池塘中伊乐藻(Elodea nuttalli)管理对藻类水华的预防和控制作用,2017年6月10日至10月25日在上海泖港地区河蟹精养池塘进行试验。实验设置处理组(控制植株高度30 cm)和对照组(控制植株在水面以下20 cm)。对池塘水质进行监测,利用回归分析判别水质理化因子与Chl-a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对照组水体Chl-a的平均浓度是处理组的4.66倍(P0.01),且TP、PO_4-P、T、pH、DO和SD都显著高于处理组(P0.05),两组的Chl-a浓度与TP、PO_4-P、T、pH、DO呈显著的正相关,与SD呈显著的负相关(P0.01),处理组Chl-a浓度还与NO_3-N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与COD_(Mn)、NH_4-N、NO_2-N、TN、TN/TP不相关,说明营养物质特别是TP和PO_4-P的增多一定程度上会促进藻类的生长,河蟹精养池对伊乐藻的管理比常规处理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藻类生长,从而达到生态养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分别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池塘套养和温室养殖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雄体(分别简称为"套养鳖"和"温室鳖")各5只,解剖取四肢肌肉、裙边和肝脏,分析和比较两种鳖的生物学指数,可食组织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差异。结果显示:(1)温室鳖裙边指数(SI)和肝体比(HSI)均显著高于套养鳖(P0.05)。(2)套养鳖肌肉灰分和裙边水分含量均显著高于温室鳖,而裙边蛋白含量则以温室鳖较高(P0.01),套养鳖和温室鳖其余常规营养成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3)温室鳖肌肉和裙边中的大部分氨基酸、总必需氨基酸(∑EAA)和总氨基酸(TAA)含量显著高于套养鳖,半胱氨酸含量及EAA/TAA以套养鳖较高(P0.05);套养鳖和温室鳖肌肉和裙边中的必需氨基酸评分(EAAS)较为接近,而EAAS平均值以套养鳖较高。(4)温室鳖肌肉C18:1n9、C18:1n7及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总量显著高于套养鳖,而C22:6n3、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n-3PUFA、总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含量及n-3/n-6以套养鳖较高(P0.05);就裙边而言,除温室鳖C17:0和C20:2n6含量显著高于套养鳖外(P0.05),其余脂肪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可见,中华鳖在两种养殖模式下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4.
赵汉取  王雨辰 《水产养殖》2011,32(10):31-35
对5种类型养殖池塘90400只中华鳖在生态养殖期前100d的死亡率进行研究。结果说明,中华鳖温室转外塘生态养殖期的日死亡率呈对数方程分布,且可分成3个养殖阶段,分别为日死亡率快速下降期,日死亡率稳步下降期和日死亡率无显著变化期。中华鳖的日死亡率在不同池塘环境下有显著性的差异,表现为土质池塘的死亡率明显低于水泥池塘,在养殖池塘中种植一定面积的水生植物亦能减低中华鳖的死亡率。总体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中华鳖最佳的生存环境为土质池塘种植30%~50%的沉水型水生植物,并且保持池塘生态环境处于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5.
2013年春夏季天津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3年春季(6月)和夏季(8月)对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的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综合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4门、72种,其中6月39种,8月63种,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优势种以硅藻为主,仅有少量的蓝藻和裸藻;6月的优势种是硅藻门的窄隙角毛藻(Chaetoceros affinis)、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及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p.);8月的优势种是硅藻门的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6月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2.14×104~836.67×104个/L,平均值为129.31×104个/L;8月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6.83×104~16 042.50×104个/L,平均值为2 461.63×104个/L;在调查海域的各采样点中,细胞密度均以硅藻占比最大,分别占浮游植物细胞总密度的99%和95%以上,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分布趋势与硅藻细胞密度分布趋势基本一致。6月各采样点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0.96~3.69,平均值为2.87;均匀度指数(J)为0.28~0.95,平均值为0.71;丰富度指数(d)为0.60~1.21,平均值为0.88。8月的H’为0.01~3.58,平均值为1.48;J为0.002~0.86,平均值为0.33;d为0.65~1.37,平均值为0.91。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浮游植物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影响渤海湾浮游植物分布的关键因子是水温、盐度、溶解氧、亚硝酸盐、硅酸盐。  相似文献   

16.
2010年6-10月对江西省南昌市蒋巷镇太子河养殖水域浮游植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太子河有浮游植物5门、74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数最多(占藻类总种数的48.64%),其次是蓝藻门(29.72%)和硅藻门(14.86%).10月的浮游植物种类最多,其次为9月和8月,7月最少.浮游植物密度7月最高,为313×105个/L,其余月份浮游植物密度相差不大,变化范围为(79 ~ 101)×105个/L,蓝藻门微囊藻属是绝对优势种.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7月最低,分别为0.10、0.03,其余月份Shannon-Wiener指数范围为0.37 ~0.69,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10 ~0.18.综合分析浮游植物密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太子河水体存在富营养化.浮游植物对鲢鳙的鱼产力估算为12.675 kg/hm2.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大规格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亲本子代大眼幼体在山东微山湖地区的池塘养殖效果,2019年在微山湖扣蟹基地将2种大规格河蟹亲本(规格Ⅰ:雌190~210 g、雄280~300 g;规格Ⅱ:雌240~260 g、雄330~350 g)所产的大眼幼体饲养至扣蟹,并比较各组扣蟹的生长情况、养殖性能、规格分布和经济效益。试验结果:(1)在相同的养殖管理下,规格Ⅰ组扣蟹在8—10月期间的平均规格稍低于规格Ⅱ组,但2组扣蟹的最终规格并无明显差异(P>0.05);(2)两组大眼幼体在扣蟹阶段的最终养殖性能无显著差异,大眼幼体到扣蟹阶段的成活率约为22%,非早熟扣蟹产量约为300 g/m2,饲料系数为2.1,饲料成本约为13元/kg;(3)从非早熟扣蟹的体质量分布看,规格Ⅰ组中体质量在4.00~5.99 g和8.00~9.99 g的比例显著高于规格Ⅱ组,规格Ⅱ组中体质量<4.00 g、6.00~7.99 g和>10.00 g的扣蟹比例高于规格Ⅰ组,2组扣蟹体质量占比最高的均为4.00~5.99 g;(4)就养殖成本而言,规格Ⅱ组购买大眼幼体的费用高于规格Ⅰ组,饲料、苗种、池塘租金和人工费用为4项主要的投入成本,占总投入的80%以上,但规格Ⅱ组扣蟹的销售价格高于规格Ⅰ组,因此其最终利润及投入产出比都高于规格Ⅰ组。试验结果表明,通过科学的养殖管理,微山湖地区开展大规格亲本子一代大眼幼体的扣蟹池塘养殖可以获得较好的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太湖夏季不同类型湖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环境解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0年9月对太湖不同类型湖区31个站点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共检测到120种浮游植物,蓝藻门、绿藻门和硅藻门物种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所有站点都有微囊藻出现,微囊藻是草型湖区和藻型湖区的数量单一优势种,导致31个站点的群落多样性指数值都较低。在环境变量的作用下,31个站点被分为3种类型,即草型湖区(组Ⅰ)、藻型湖区(组Ⅱ)和五里湖(组Ⅲ)。草型湖区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较高、浮游植物密度和营养盐浓度较低,总磷(TP)浓度极显著低于藻型湖区(t=-3.84,P=0.001)。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微囊藻密度随着悬浮物(SS)浓度的增大而上升。太湖生态修复应以降低水体悬浮物浓度、提高水体透明度为目标,为草型湖泊生态系统的培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宁丽军  陈森  荣华  陈晓瑛  郑佳  张浩田  潘庆  李远友 《水产学报》2022,46(10):1927-1939
为研究不同糖脂比饲料对罗非鱼幼鱼生长、生理生化指标、肠道菌群组成和抗病力的影响。实验选取平均体重为27g的罗非鱼幼鱼为研究对象,分别用等氮等能的五种不同糖脂比饲料: 44.2/4(D1)、39.6/6(D2)、35/8(D3)、30.4/10(D4)、25.6/12(D5),饲喂10周,采用营养学、生化分析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展了相关测定研究。结果显示,糖脂比饲喂前期对罗非鱼生长具有显著影响,高糖或高脂饲料均生长较差,但饲喂到10周后,所有组间生长无显著差异 (P > 0.05)。相比之下,10周糖脂比在脏体比、肠系膜脂肪指数、肝体比、全鱼粗蛋白、肝脏甘油三酯、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和尿素、抗病力、菌群组成等方面存在显著效应。低糖脂比D4在脏体比上显著高于高糖脂比D1 (P < 0.05),而在血清尿素和抗病力上显著低于D1 (P < 0.05),在肠系膜指数上显著高于高糖脂比D1和D2 (P < 0.05),但在全鱼粗蛋白上显著低于D1和D2 (P < 0.05)。另外,D1不仅在肝体比上高于低糖脂比D5 (P < 0.05),而且在LDL和糖耐受能力上均高于其它各组 (P < 0.05)。与之相比,糖脂比虽在肠道微生物物种丰度和均一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P < 0.05),但在物种组成和热图显示低糖脂比D4与其它组肠道菌群组成不同。D4在聚类关系上单独一支,其门水平上衣原体门、绿弯菌门、放线菌门高于其它各组,特别是D2和D1,但厚壁菌门低于其它各组,特别是D2; 属水平上,D4组幽门螺杆菌属明显多于其它组,而乳杆菌、双歧杆菌属明显少于除D3外的其它组。综上所述,罗非鱼对不同糖脂比饲料有很强的适应和利用能力,但高糖比饲料利用上强于低糖脂比。本实验条件下,高糖组中39.6/6(D2)饲料组虽然在生长上与其它各组无显著差异,但其鱼体粗蛋白含量在各组中最高,肠道菌群组成上也优于其它各组,是罗非鱼适宜的糖脂比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为阐述水位升降时三峡水库支流浮游植物生态学特征的变化,分别于2013年6月和10月对小江泄、蓄水过程的浮游植物野外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峡水库泄、蓄水过程调查期,在小江分别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70属、136种(变种)和7门、70属、136种(变种),以绿藻、硅藻、蓝藻为主,共计占总种类数的87.49%和80.87%,但2个时期种类组成略有差异;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变化范围分别为8.1×104~127.2×104个/L和24.4×104~99.9×104个/L,泄水过程略高于蓄水过程,且随着蓄水过程的推进持续减少,随着泄水过程的推进显著增加;浮游植物数量组成分别以硅藻和蓝藻占优势,占浮游植物总细胞密度的比例均在50%以上;蓄水过程Shannon指数和Margalef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1.80~3.68和0.09~0.61,与泄水过程相比,此2项指数明显较高且变化幅度大;泄水过程和蓄水过程的浮游植物群落分别聚在一组内,但各组内变化情况不同;在三峡水库泄、蓄水过程中,水温和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的生长均有很重要的影响,而水文特征变化对浮游植物生长影响作用十分有限。三峡水库泄、蓄水过程中小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存在差异,水温、营养盐是主要影响因子,其中泄水后期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会显著增加,且随着水位的进一步降低会持续增加,水华暴发潜在风险增大,需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