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圆尾鲎消化道进行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消化道分为前肠(口腔、食道、嗉囊、砂囊)、中肠和后肠(直肠、肛门)。各部位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除中肠外,均有几丁质层覆盖于腔面。口腔环肌为横纹肌,有大量腺体分布;食道环肌层不连续,纵肌数量少;嗉囊有腺体分布;砂囊环肌层连续,纵肌成束分散排列,有放射肌分布;肠道肌肉为横纹肌,肠腺发达,具2对肝胰腺导管;直肠环肌连续;肛门几丁质层中有许多腺体导管,在其表皮层之下的结缔组织中充满皮肤腺。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鲎形体与体重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其生长特性,分别测定了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和圆尾鲎(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14龄成鲎和10龄幼鲎及不同性别的形态参数(头胸甲宽度及体重)。结果表明,中国鲎和圆尾鲎14龄成鲎和10龄幼鲎以及雌、雄的头胸甲宽度与体重均表现为正相关(R20.88);10龄中国鲎和圆尾鲎异速生长曲线的斜率-回归系数b分别为2.2263和2.1883,而14龄成鲎的回归系数b分别为3.1551和2.6501;10龄和14龄雌、雄中国鲎的b值分别为2.2314(♀)、1.9626(♂)和3.2295(♀)、2.8674(♂),10龄和14龄雌、雄圆尾鲎的b值分别为2.5342(♀)、1.9547(♂)和2.7791(♀)、2.1803(♂),b值均大于1,表明体重增长率大于头胸甲宽度的增长率,处于正生长期,且雌鲎的异速生长率均大于雄鲎;F检验表明,中国鲎和圆尾鲎10龄及14龄不同性别的头胸甲宽度与体重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P0.01)。  相似文献   

3.
采用石蜡连续切片和H-E染色技术,对15日龄~2龄及成年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的消化道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15日龄,消化道组织结构尚未出现明显分化,为一管道状结构,此时黏膜上皮清晰可见,且出现黏膜皱褶;26日龄,食道和胃的黏膜上皮边缘层均出现深色条带,肌纤维增多;30日龄,中肠和直肠的黏膜上皮顶部出现纹状缘,肌层纤维束增厚;60日龄,食道和胃的黏膜上皮边缘层的深色条带发育为纹状缘;70日龄,中肠和直肠黏膜皱褶增高,数量增加,纹状缘着色加深;2龄(约90日龄),消化道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及浆膜组成,食道、胃、中肠、直肠的组织结构可明显区分;成年个体,其消化道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及浆膜各层组织均较前期明显增厚,为完整的消化道组织结构。结果表明,中国鲎消化道的组织结构在2龄时基本发育形成,与其2龄开口摄食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研究丰富了中国鲎的基础生物学内容,可为今后开展消化生理、资源开发利用以及保护生物学等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2018年5~9月,在广东湛江对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进行人工繁育技术初步研究。在水温为28℃~32℃、盐度为26~30、pH为7.4~7.8条件下,9对中国鲎共产卵8.713×104粒,受精率为56%~68%;受精卵历时约45 d后,胚胎发育孵化成1龄稚鲎,孵化率达92%,共获得1龄稚鲎4.827万尾。随机取样人工繁育1龄中国鲎500尾,测量头胸甲长(X1)、头胸甲宽(X2)、头胸甲高(X3)、腹部长(X4)和体质量(Y) 5个形态性状,应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通径分析、决定系数分析等方法,分别计算得出各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进一步分析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直接和间接作用。结果显示,所有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通径系数最大的是头胸甲宽,说明头胸甲宽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一致,各表型性状对体质量的总决定系数Σd=0.863,表明所选形态性状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性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经偏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建立了以体质量为因变量,以头胸甲长、头胸甲宽、头胸甲高和腹部长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Y=?0.228+0.248X1+ 0.073X2+0.333X3+0.073X4。本研究表明,1龄中国鲎的头胸甲宽对体质量的影响最大,种质评价和放流苗种筛选应以头胸甲宽度为首选依据。  相似文献   

5.
李银康  钟金香  鲍虞园  应紫薇  颉晓勇 《水产学报》2023,47(4):049110-049110
为了探究不同龄期中国鲎幼鲎生长特性,实验测定了2~4龄幼鲎头胸部长(X1)、头胸部宽(X2)、腹部长(X3)、腹部宽(X4)、剑尾长(X5)、全长(X6)和体重(Y)等参数,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探讨形态性状对体重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2~4龄幼鲎体重相关系数最高的形态性状均为头胸部宽(X2);通径分析发现,头胸部宽(X2)对2龄和3龄幼鲎体重直接影响最大,腹部宽(X4)对4龄幼鲎体重直接影响最大;各形态性状对体重决定程度分析与通径分析变化趋势一致。对2~4龄幼鲎头胸部宽和体重进行对数处理,获得异速生长方程回归系数(b)为2.746,表明此阶段幼鲎体重增长率大于头胸部宽增长率,处于正生长期。实验表明,不同龄期阶段中国鲎苗种筛选所依据的形态性状有所差异,中国鲎幼鲎阶段种质评价应考虑其异速生长规律,同时也为探究鲎的生长与性状、结构与生理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鲎,英文别名马蹄蟹(Horseshoe crab),隶属节肢动物门、肢口纲、剑尾目、鲎科。目前全世界现存的鲎分为2亚科3属4种,美洲鲎亚科(Subfamily Limulinae)仅1属1种即美洲鲎(Limuluspoly phemus);鲎亚科(Subfamily Tachypleinae)分为蝎鲎属和鲎属,由3种亚洲鲎组成,分别为蝎鲎属的圆尾蝎鲎(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和鲎属的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与南方鲎(Tachypleus gigas)。2019年3月世界自然联盟(IUCN)正式宣布中国鲎在红色名录中的等级从原来的数据缺乏(DD)变更为濒危(EN)。  相似文献   

7.
2018年4—5月在阊江上游收集了体长(7.66±0.65)cm的长麦穗鱼Pseudorasbora elongate 8尾,采用解剖学及组织学技术研究了长麦穗鱼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结果表明:1)长麦穗鱼消化系统包括口咽腔、食管和肠3部分,无胃的分化;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脏;2)口极小,上位,口裂长/吻长为(0.25±0.03),口咽腔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具有味蕾结构;3)食管短,肠道呈"Z"字形折叠于腹腔内。根据形态学与组织学差别,将肠道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比肠长(0.82±0.07),由比肠长及口裂特征推测其应属杂食性鱼类;4)口咽腔至后肠黏膜中不均匀地分布有黏液细胞;5)消化道各段的组织结构差异显著,食管黏膜下层及肌层厚度显著高于肠壁各段,前肠黏膜褶皱数量及高度均显著高于消化道其他部分;6)比肝脏重(0.65±0.19)%,胰腺为独立的腺体,分布于前肠及中肠的肠系膜内。  相似文献   

8.
采用活体解剖、测量、HE染色等方法,对10尾体长(28.98±2.69)cm湘华鲮[Sinilabeo decorus tungting(Nichols)]消化系统形态学、组织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旨在阐明其消化系统特征,并探讨其食性及消化、吸收机理。结果表明,湘华鲮消化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消化系统由消化道与消化腺肝胰脏组成,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管和肠3部分,无胃;肠道极长,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比肠长21.42±3.51,肠盘旋次数42±5。(2)湘华鲮属于碎屑食性鱼类,其取食方式为刮食。(3)从前肠往后,黏膜皱褶由网状转变为Z形褶,且逐渐变稀疏,至中肠的中后段难于分辨。(4)食道和肠道壁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4层组成。前肠、中肠、后肠三者相互之间的黏膜下层厚度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纵肌层的厚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皱褶数量、黏膜皱褶高度、环肌层厚度、浆膜层厚度等方面,前肠、中肠、后肠三者相互之间大部分组织形态指标差异显著。(5)从前咽顶壁开始,经过肠道,至肛门处,湘华鲮消化道各处黏膜中均有黏液细胞的分布,且黏液细胞呈不均匀分布。(6)食管及整个肠道均具有消化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9.
为了获得高纯度的中国鲎血蓝蛋白并探究其潜在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从中国鲎血淋巴中提取了血蓝蛋白并用AKTA蛋白纯化系统进行纯化,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对纯化后的血蓝蛋白进行定性分析,最后从uniprot蛋白数据库下载了22条分属5个物种的血蓝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并构建了N-J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制备的血蓝蛋白纯度较高,从纯化后的中国鲎血蓝蛋白中鉴定到了12种血蓝蛋白的亚基,包括Hemocyanin subunit I、Hemocyanin subunit II、Hemocyanin subunit IIIa、Hemocyanin subunit IIIb、Hemocyanin subunit IV、Hemocyanin subunit V、Hemocyanin subunit VI等,uniprot数据库显示,这些亚基最早在圆尾鲎和美洲鲎体内被发现。N-J系统进化树显示中国鲎血蓝蛋白与圆尾鲎和美洲鲎血蓝蛋白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并且鲎科动物血蓝蛋白与凡纳滨对虾、锯缘青蟹的血蓝蛋白有较近的进化关系,这意味着可根据虾蟹血蓝蛋白的功能推测中国鲎血蓝蛋白的功能。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中国鲎血蓝蛋白的功能预测和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渤海湾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幽门胃、中肠、后肠及中肠腺的形态学及组织学结构,采用解剖及石蜡切片显微技术观察了口虾蛄消化道形态结构及幽门胃、中肠、后肠及中肠腺的组织构成。口虾蛄消化道由口、食道、贲门胃、幽门胃、中肠、后肠和肛门组成;幽门胃腔分为背室和腹室,背室黏膜上皮细胞呈高柱状,表面覆盖有薄的几丁质层,腹侧上皮细胞呈低柱状,和黏膜下层向胃腔突起形成皱襞,腹侧表面的几丁质层特化为间壶腹嵴;中肠壁自内向外分别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和肌肉组织,内壁纵行褶皱明显,外壁被中肠腺包裹;中肠腺上皮细胞有分泌细胞、储存细胞、吸收细胞和胚胎细胞;后肠结构简单,后肠腔大于中肠腔。口虾蛄消化道的结构特征及幽门胃、中肠、后肠结构特点与其肉食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11.
Proteolytic activity in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digestive tract of the turbot (Scophthalmus maximus L.) were studied in this work. One pure protease was isolated from turbot stomach and its behavior was studied. Results showed the optimum pH for proteases in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digestive tract of the turbot were pH 2.0 for the stomach, pH 8.0 for the pylorus cecum, pH 8.0 for the foregut, pH 8.5 for the midgut, and pH 8.0 for the hindgut. The activity of proteases in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digestive tract were in the sequence pylorus cecum protease > stomach protease > foregut protease > midgut protease > hindgut protease. The stomach protease was purified by ammonium sulfate precipitation and column chromatography on DEAE-Sepharose F.F. and Sephadex G-100. The purified enzyme gave a single band in SDS-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SDS-PAGE). Its molecular weight was found to be approximately 42,000 Da. The enzyme is stable at pH 1.0–9.0 and at temperatures below 40°C. Its activity was maximum at pH 2.0 and 40°C. When reaction time was prolonged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of the enzyme tended to decline. The enzyme was activated by Mn2+ and Cu2+ and inactivated by Fe3+. It was fully inhibited by pepstatin and partially inhibited by PMSF, TPCK, PCMB, and NBS. These results imply the enzyme is a pepsin.  相似文献   

12.
对多鳞四指马(Eleutheronema rhadinum)幼鱼消化道的形态解剖和组织显微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多鳞四指马幼鱼的消化道从前到后依次是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和肠。口裂宽大,上下颌、犁骨和腭骨上均有绒毛状臼齿。食道的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上皮内含有粘液细胞。胃Y型,分为贲门部、盲囊部及幽门部,胃的粘膜上皮是单层柱状细胞,其间无杯状细胞,贲门部和盲囊部均有胃腺,而幽门部未发现。肠由前肠、中肠和后肠构成,Z字形,肠道系数为0.508,肠道的粘膜上皮是单层柱状细胞,上皮细胞游离面的微绒毛密集排列形成纹状缘,粘膜上皮中含有大量杯状细胞,粘膜层中并未发现肠腺的存在。由前肠到后肠粘膜皱褶的厚度和宽度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而肌层厚度则是高-低-高的变化趋势。幽门盲囊菜花状,其组织学结构类似于肠道结构,但粘膜上皮中无杯状细胞。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采用解剖、石蜡切片和HE染色法对宽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eurystomus)消化系统解剖特征和组织切片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其消化管管壁由内向外分别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主要差别在于黏膜层和肌层。食道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上皮间分布有大量杯状细胞;前肠和中肠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明显可见刷状缘、杯状细胞和淋巴细胞分布其间;后肠黏膜上皮为假复层柱状上皮,其间也有杯状细胞和淋巴细胞分布,肠道中杯状细胞由前至后逐渐增多。食道肌层为内环外纵的骨骼肌;前肠肌层为内环外纵的平滑肌;中肠和后肠为内螺旋外环行的平滑肌。消化腺由肝脏和胰腺组成,胰腺弥散状分布在肝脏中,肝小叶不明显。研究表明,宽口裂腹鱼消化系统组织学特征与其食性具有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方之平 《水产学报》2004,28(3):261-266
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化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trept avidin biotin—peroxidase complex,SABC)免疫细胞化学方法,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GnRHR)2种抗血清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和鲇(Silurus asotus)的食道、贲门、胃底、幽门、前肠、中肠、后肠和胰中的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在鲇的食道、胃、肠、肠固有膜、肠肌间神经丛、胰腺和胰岛中均存在着GnRH和GnRHR免疫活性阳性反应;黄颡鱼消化系统中除了在食道和胰岛中未见GnRH和GnRHR的免疫活性阳性反应外,其他部位均有阳性反应,而且GnRH和GnRHR分泌细胞的分布模式相类似。说明胃肠道中GnRH分泌细胞可能以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参与消化功能的调节。本研究首次证实在鱼类的消化系统中存在着GnRH及其受体的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可为GnRH功能的多样性等研究领域提供新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采用常规分离纯化与构建16S rDNA克隆文库相结合的方法对(鲵)鱼(Miichthys miiuy)消化道细菌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鲵)鱼消化道各部位可培养细菌的菌落数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前肠>幽门胃>中肠>后肠>前胃>后胃>口咽腔,其中肠道部位菌落数量最多.分离细菌菌株主要为杆状细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对其中的50株典型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发现它们主要属于变形菌门的γ-变形菌纲(占52.7%)和β-变形菌纲(占36.8%),以及厚壁菌门的芽孢杆菌纲(占10.5%);不可培养细菌16S rDNA文库克隆子主要属于γ-变形菌纲、α-变形菌纲和脱铁杆菌纲,部分序列与已报道的物种相似性较低,说明消化道中可能存在新的有待开发的肠道菌株.  相似文献   

16.
草鱼和银鲫肠道产消化酶细菌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检测了分别从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肠道中分离的180株细菌的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产酶能力。结果显示,两种鱼肠道内可分泌胞外消化酶的细菌包括Aero-monas(气单胞菌属,Aer.)、Vibrio(弧菌属,Vib.)、Bacillus(芽孢杆菌属,Bac.)、Pseudomonas(假单胞菌属,Pse.)四个种属的细菌,Aer.在其中占主要优势,45.71%的Aer.可分泌胞外消化酶。草鱼可分泌上述四种胞外消化酶的菌株共有33株,占肠道菌总数的36.67%;银鲫43株,占47.78%。产酶菌的分布上,草鱼中肠内产消化酶细菌数量显著多于前肠和后肠(P<0.05),前、中、后肠分别是6株、20株和7株;银鲫中肠和后肠数量差异不显著,前肠分布最少。草鱼分泌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菌株分别有21株(23.33%)、10株(11.11%)、30株(33.33%)和16株(17.78%)。银鲫肠道内未检测到可分泌纤维素酶的细菌,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菌株的数量分别是21株、37株和17株。可见鱼类肠道细菌对食饵消化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军曹鱼消化系统的形态及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活体解剖和光镜技术对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消化系统进行形态及组织学研究。结果显示,军曹鱼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前肠、中肠和后肠几部分组成。口咽腔大,粘膜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内含少量杯状细胞。食道很短,但上皮包括复层鳞状上皮区和单层柱状上皮区。胃膨大,呈Y形,在贵门和幽门部可观测到杯状细胞,胃体粘膜层下有大量的胃腺细胞。幽门盲囊发达,肠短但分3部分,前肠、中肠和后肠,肠道系数为0.43,肠道由前向后杯状细胞和粘膜皱褶不断减少。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腺,肝小叶分界不明显,肝细胞内脂肪含量丰富,胰腺属于散在性的,其外分泌部有许多腺泡组成,胰岛分散于外分泌部间。  相似文献   

18.
温度对施氏鲟幼鱼摄食、生长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不同养殖温度(15℃、18℃、21℃、24℃、27℃)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摄食、生长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24℃范围内,幼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和相对增重率(RWG)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均在24℃时达到最高值;随着温度升高,其饵料系数(FC)先降低后升高(P<0.05),且在24℃时达到最小值;此外,摄食率(FR)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其不同温度组的生长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24℃、21℃、27℃、18℃、15℃组。温度对幼鱼前肠蛋白酶活性影响显著,24℃组和27℃组前肠的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15℃组(P<0.05),而温度对中肠和后肠蛋白酶活性则无显著性影响(P>0.05);温度对幼鱼肠道脂肪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各温度组前肠脂肪酶活性均高于中肠和后肠;温度对幼鱼肠道淀粉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综合以上结果认为,施氏鲟幼鱼快速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1~24℃,在此温度范围内施氏鲟幼鱼可获得最大生长率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19.
河南华溪蟹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观察和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河南华溪蟹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及组织学特征,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和光镜等技术,对河南华溪蟹成蟹消化系统各组织器官的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河南华溪蟹的消化系统主要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主要包括食道、胃、中肠和后肠,消化腺为肝胰腺。胃包括贲门胃和幽门胃:贲门胃内有钙化的几丁质齿、隆嵴、短刺及刚毛等组成的胃磨,可磨碎食物;幽门胃内侧可见特殊形态的梳状结构,可过滤食物。在光学显微镜下,食道、中肠和后肠均由黏膜层、肌层和结缔组织层构成,其各段内表面均有由上皮细胞与基膜内凸形成的多级皱褶和嵴,有由环形、纵形和辐射状排列的肌层。仅中肠表面有典型微绒毛结构,无角质膜。食道与后肠上皮表面均有较发达的纤毛层。肝胰腺主要由基膜和4种上皮细胞构成,即吸收细胞(R细胞)、泡状细胞(B细胞)、纤维细胞(F细胞)和胚细胞(E细胞)。  相似文献   

20.
虾蛄消化系统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虾蛄( Squilla oratoria) 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中肠腺组成,前者包括口、食道、贲门胃、幽门胃、中肠和中肠盲囊、后肠以及肛门。中肠腺甚为发达,为复管状腺,腺管上皮由分泌细胞、储存细胞、吸收细胞和胚细胞4 种类型细胞组成。分泌细胞的顶端有一明显的分泌囊泡,呈现蛋白酶、非特异性酯酶和脂酶活性,可通过分泌囊泡外排或顶端细胞质崩解而向腺腔分泌水解酶类,后者进入消化道对食物进行细胞外消化。吸收细胞细胞质内含丰富的RNA 和蛋白质,表明该细胞具有旺盛的蛋白质合成功能。储存细胞含有糖原和脂类,其基部质膜显示碱性磷酶酶活性,表明储存细胞可将细胞内的营养物质转运至腺管间的血窦。胚细胞体积较小,胞质嗜碱性,但细胞核大而圆。消化道粘膜上皮主要为柱状细胞,贲门胃和幽门胃上皮细胞表面有几丁质层覆盖。贲门胃肌层发达,主要起机械研磨食物的作用。幽门胃的几丁质层特化形成间壶腹脊和壶腹上脊,两者相互配合而起过滤作用。中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无几丁质层,上皮细胞呈现蛋白酶、非特异性酯酶和脂酶活性,表明中肠也能分泌消化水解酶。中肠上皮细胞具有微绒毛,亦表明中肠可能参与食物的吸收。后肠肠腔虽宽大,但其上皮细胞仅呈现较弱的非特异性酯酶活性,故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