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继2007~2008年期间国际粮价大起大落之后,2010年国际粮价再次大幅度上升。从当前粮食供求角度对我国粮食安全形势进行分析,短期内我国粮食安全没有重大问题。但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速度减缓,人均粮食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可能反弹,耕地的保护、单位面积产量需要提高等方面考虑,我国长期粮食安全形势十分严峻。要保障我国长期的粮食安全,应对耕地实行动态保护,对发达地区土地整理和宅基地开发利用,提高中低产田的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2.
关于海洋渔业的持续发展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海洋渔业,既是我国渔业也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持续发展问题,从本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2000年粮食:转向持续农业的全球政策”报告。198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了“持续农业生产:对国际农业研究要求”的文件。1991年6月联合国世界粮食理事会讨论了粮食安全与持久发展问题。1992年12月在罗马举行的国际营养大会上,渔业与粮食安全问题引起与会者高度关注。1995年3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召开世界渔业部长会议,以及同年在日本召开的“渔业对粮食安全保障的持续贡献国际会议”,都高度评价了鱼类蛋白在膳食结构中的重要意义,特别强调了水产品就是“优质粮食”,是粮食供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在2007~2008年的国际粮食危机中没有受到冲击,主要原因是中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健全的粮食安全系统,具有较低的粮食对外贸易依存度。但仍存在着一些制约粮食安全的因素和隐患,中国利用国际粮食市场虽然在经济上具有可行性,但是国际粮源的可供性、政治上的可靠性、国际规则的有效性都难以保障。因此坚持95%的粮食基本自给政策,实施“宽进严出”策略,完善粮食贸易管理措施,实施粮食进口贸易伙伴国的多元化,就成为中国粮食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选择。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面临着粮食危机,发展水产业对保障世界粮食安全有重要作用,笔者回眸了近50年来世界及我国渔业生产情况,分析了加入WTO对我国水产业的影响并提出了8条对策。  相似文献   

5.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它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直以来,与粮食有关的问题始终是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他们对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粮食进口、粮食储备、粮食需求状况、粮食价格波动情况和国家粮食政策效率等与国家粮食安全有关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理论观点和意见。本文对众多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细致和全面的梳理与评价,总结了各种学术观点的优点与不足,为其他学者和相关机构对我国粮食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世界粮食安全形势面临着新的挑战。我国的粮食需求持续增长,但粮食生产仍存在一些传统的和新的束缚,实现粮食供需平衡仍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加强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社会化服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世界粮食产量连年歉收,粮食储备持续下降,而人口膨胀对粮食需求却日益增加,致使粮食安全问题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话题。 1992年12月在罗马举行的国际营养大会,将“粮食安全”定义为“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可以得到安全及营养的食品,以维持健康和具有活力的生命”。当今人类食物的90%是在耕地和牧场上生产的,10%来自海洋水域。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发展,陆地资源日趋减少,人类已经将生存的空间不断向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水域拓展,水产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已经成为拓展人类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然趋势。去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的各国渔业部长级会议和在日本京都召开的“渔业对粮食安全保障的持续贡献国际会议”,都特别强调了发展渔业对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 中国是一个拥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农业和粮食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首要问题。虽然我  相似文献   

8.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黑龙江省是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国家的商品粮基地,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黑龙江省要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应采取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粮食安全责任法,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积极开展提高和恢复土地产能工程,科学规划并加强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布局和优质粮食产业带建设,开发盐碱地,建立粮食后备产区等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安全。本文根据1990~2009年江西省粮食生产相关数据,利用灰色关联度相关理论对江西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提高江西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办为满足国民经济高速持续发展对新型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适应改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需要,加快发展生物质能源是一项战略选择。文章阐述了大力发展新兴生物燃料产业具有的重大经济社会意义,提出以大批粮食、食用油为原料生产生物燃料,是第一代生物燃料,在我国发展中遭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认为大力发展第二代生物燃料,即纤维素燃料乙醇和木本油料生物柴油具有多种优越性,将开辟我国生物燃料持续发展的广阔途径,特别是开发利用广袤的“边际性土地”,即开辟最普遍、最丰富的生产生物燃料的资源,既可改善生态脆弱地区的生产与生活环境,还可点燃农业农村新经济增长点,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效用重大。最后提出我国发展生物燃料的五条必要措施,包括:大力开发广袤的“边际性土地”;尽快攻克纤维素燃料乙醇的技术难关;建立健全生物燃料能源市场体系,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专业生物能源资源产销合作社,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把发展第二代生物燃料列入国家“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1.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确保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产粮大省,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稳产高产,必须建立健全开放、竞争、有序、运转灵活、高效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2.
当前,保护性耕作作为一种科学的先进的耕作方式,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倡导在全球普及,并已经在全球70多个国家推广应用。全力推进保护性耕作,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推进我国耕作制度改革,提高耕地质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节约型农业、环境友好型农业、现代农业和生态低碳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保护性耕作又是一场耕作制度的革命,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耕地永续利用,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措施。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巨大挑战,提出了我国加快实施农业保护性耕作方式的重要意义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提出了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目前,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2011年,粮食产量、商品量和绿色食品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科技创新起了巨大作用。黑龙江省农业人才资源丰富,有著名东北农业大学等农业高等院校,是黑龙江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智力源泉。作为中国第一农业大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加快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的再创新,必须加快农业科技重点领域的创新,必须加强农业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必须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新体系建设,必须加速建立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多种政策措施来支持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使中国粮食生产连获丰收,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面貌得到明显改变,农村公共事业快速发展,中国农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还对中国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找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认为虽然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资金、人才、技术资源相对匮乏,但是中国推进现代农业的很多做法,如因地制宜地建设现代农业,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作用,这些成功经验将对发展中国家都有很大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当前随着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全面推进农超对接工作势在必行。在2011年“两会”期间,商务部、农业部联合印发了《商务部、农业部关于全面推进农超对接工作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今年的农超对接工作。开展农超对接工作有利于减少流通环节和降低流通成本,有利于稳定市场价格和保障供应,有利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和改善民生,同时也将给农业生产经营带来管理理念、组织方式、生产流程、品牌营销等方面的变革,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的推动力。本文在介绍我国开展农超对接工作背景的基础上,阐述了农超对接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农超对接中取得的一些重要的经验,分析了农超对接中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并对完善我国农超对接提出了思考和建议,力争通过超市、合作社和政府三方面的努力,进一步做好农超对接工作,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产品流通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China is the world’s biggest fishing nation and a major player in the global seafood trade. Its fisheries development can decisively influence the global seafood trade, food security and marine conservation. In recent years, significan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s fisheries management priorities,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the evolving fisheries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China to delineate changes in the management policies, methods and their performances from 1949 to 2019. We determined that the following issues impede the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and enforcement of fisheries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namely the large size of the fishing fleet, large and poorly organized fisheries population, the “hidden” fishing capacity, uniform management approaches that sometimes fail to account for local conditions, lack of clearly defined and allocated fishing rights, limited data quality and availability, insufficient fisheries monitoring programmes, absence of a robust scientific input framework and insufficient stakeholder involvement. Combining those problems with China’s current management initiatives, we propose recommendations for China’s future fisheries reforms. We hope this paper can inform China’s marine fisheries policies and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searches related to China’s sustainable fisheries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