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5 毫秒
1.
淡水养殖梭鱼的人工繁殖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惠彬 《水产学报》1989,13(2):109-115
1982~1986年;作者采用外源药理学方法,使淡水养殖梭鱼(S‰0.297-0.569)克服了“淡水不育症”,雌鱼性腺成熟率85%以上,完全取代了“海水过渡”。在人工催产中又克服了排卵机制的障碍及胚胎对环境的不适应,并对梭鱼亲鱼血清激素含量进行放射免疫(RIA)测定及电子显微镜对梭鱼脑垂体亚显微结构进行观察。提出梭鱼存在血脑屏障。  相似文献   

2.
<正> 鱼类的催产剂(亦称催产激素)是进行鱼类人工繁殖生产种苗中必需的药物。下面介绍梭鱼的脑垂体(PG)机能、摘取时间、方法和保存技术。1梭鱼脑垂体(PG)机能 梭鱼的PG与其他鱼类的PG一样,每尾鱼只有一粒,一般有高粱粒大,近似心脏形或圆形,呈粉红色或粉红带白色。在脑的下部,位于间脑的腹面与下丘脑相连接。PG分腺体部和神经部两大部分,神经部连接间脑,并深入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叙述了在淡水(盐份在0.5‰以下)培育的梭鱼移入2-18.9‰的混合中盐水内过渡,并进行强化培育促使梭鱼性腺发育达到成熟。在梭、鲤、鲫鱼脑垂体及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等催情剂的作用下获得产卵育苗。对性腺成熟好的亲鱼不使用催情剂同佯能获得人工授精卵并育出鱼苗。同时还证明了成熟好的亲鱼不经人工催情可在667-1000m~2面积池塘内自行产卵并育出鱼苗。通过不同时间的混合中盐水过渡(55-187天)的梭鱼都能促使性腺在五月上、中旬发育成熟,获得产卵育苗的结果。对四种不同的孵化方法的试验,初步得出闭封充氧方法优于其他三种方法,孵化率95.8%。  相似文献   

4.
<正> 一、鲻科鱼类脑垂体研究简史鲻科鱼类有70余种,其中研究较多的种类有:鲻鱼(Mugil cephalus)、大头鲻(M.capito)、金鲻(M.auratus)、棱鲻(M.carinatus)、龟鲻(M.chelo)、梭鱼(M.sojuy)等。首先Leloup 1952年用生理方法,对金鲻垂体与甲状腺关系的研究。1952—1954年Olivereau用放射自显影法对金鲻做了垂体与甲状腺关系的研究。1954年Jhuson对鲻鱼用丙酮干制垂体注射,促使性腺成熟。Buser-Lehaye1953年对大头鲻用光学显  相似文献   

5.
<正> (梭鱼Mugil So-iuy Basilewsyky)是一种广盐性的海水鱼,在咸淡水或淡水湖泊、池塘内都能生长良好。梭鱼的繁殖一般都在沿岸带和海湾进行,亦能在淡化水域产卵。作者自1973年开始研究梭鱼人工繁殖问题。1976年成功地将低盐度咸淡水池塘中养成的梭鱼,经过产前的强化培育和提高池水盐度  相似文献   

6.
<正> 近年来,随着海水养殖事业的不断发展,我省沿海地区都相继兴建、扩建了不少养殖水面。据省水产局统计,80年已利用起来的达11.035万亩,年产鱼虾108.6万斤,其中梭鱼所占比重很大,产量达39万斤。然而,大部分水面仍是粗放混养,水面大、鱼种杂。生产单位一般对梭鱼鱼病防治不能予以足够重视,当梭鱼发病后又往往处理不及时和方法不当,每年均给有关单位带来不同程度损失。因此,如何解决好梭鱼鱼病问题对我省养梭业具有实际生产意义。笔者从1976年以来,对沿海梭鱼常见疾病做了一些现场观察及调查研究,发现我省最常  相似文献   

7.
梭鱼苗中间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梭鱼为鲻科鱼类,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以长江口及渤海最为集中。梭鱼具有生长快、适盐范围广、食性杂、繁殖力强、肉味鲜美等特点,是海、淡水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1975年联台国粮农组织就把梭鱼列为国际性开发鱼类,我国在1958年就开始了梭鱼人工繁殖及中间培育技术的研究,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单位自1985年进行梭鱼海水工厂化人工育苗及中间培育以来,不断改革旧工艺,年育苗数量超千万尾,中间培育成活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80%,扭转了过去养殖梭鱼靠纳捕自然苗种  相似文献   

8.
运用建立化学发光免疫(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LIA)检测法,对梭鱼血清中主要卵黄蛋白原(Vg)类型(B类型;VgB)进行定量测定。梭鱼VgBCLIA法按两步法操作进行,使用纯化的梭鱼VgB制备特异型抗血清(a-VgB)。优化抗体浓度和培育时间等检验条件后,检验范围设定为3.91~500ng/mL。卵黄发生期的梭鱼雌鱼血清和雌激素处理后的梭鱼稚鱼血清稀释曲线与纯化的梭鱼Vg曲线平行,而梭鱼雄鱼稀释血清中几乎不发生相应的免疫学反应。对天津原种场养殖的10尾梭鱼血清VgB水平的定量检测结果表明,在雌鱼(9尾)血清中检测到VgB但个体间差异较大,变化范围为3.0~2700.1μg/mL,并表现出随着卵巢发育而增长的变化趋势。相对而言,成熟梭鱼雄鱼血清VgB水平则极低(2.7μg/mL),表明在其生长环境中不存在雌激素活性。另外,所有个体的组织学观察也未呈现出明显的性腺异常情况。研究为梭鱼主要雌激素诱导生物标志物(VgB)的量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较以往的检验方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有助于建立多元化的水生环境中雌激素活性的检测体系。  相似文献   

9.
梭鱼(Mugit so-iuy)是广盐性鱼类,为华北沿海主要港养对象之一。但是它的生长较慢,单位产量低,因此,如何设法提高梭鱼生长率是目前生产实践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影响梭鱼生长的因素很多,选择适宜而又能大量供应的饲料是最基本措施之一。为此,1958年我们在青岛进行了梭鱼对浒苔(Enteromor-pha)、水蚤(Daphnia)、豆饼、麸皮等粗蛋白利用率的初步观察,以便提供梭鱼养殖实践中选择饵料的依据,并为今后研究梭鱼营养消化与生长等问题累积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10.
在池塘中,采用施肥繁殖天然饵料的方法,培育人工繁殖的梭鱼苗已达到生产规模。本文着重报道梭鱼鱼苗池的饵料生物与梭鱼苗的食性和生长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一、梭鱼介绍梭鱼属于鲻形目、鲻科。与海水里生长的支鱼、丁鱼是同一品种,只是与它们的区别在于梭鱼是生长在淡海水的结合部(俗称阴阳水),因此梭鱼的主要产区是在江苏的赣榆、射阳,大丰等沿海区域;其苗种主要来自  相似文献   

12.
梭鱼是河北省历年来所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经征得梭鱼研究专家、南开大学副教授李明德先生的同意,将其尚待发表的新著《梭鱼》一书的部分章节,以讲座的形式,优先问世,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水产学报》1980,4(3):229-240
本文研究了海水梭鱼、淡水池养梭鱼、少盐水池养梭鱼的性腺发育和脑下垂体的组织学变化;介绍了淡水和少盐水池养梭鱼的人工催产结果;提出了人工繁殖的措施。环境盐度可以影响垂体前叶(RPD)和垂体间叶(PPD)的相对大小。前叶的增大伴随着间叶的减小。淡水和少盐水池养梭鱼的前叶比海水梭鱼的前叶大61.3%,催乳素分泌细胞活动增强,相反,前者的间叶较后者的间叶小45.8%,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活动减弱。淡水和少盐水池养梭鱼的卵母细胞滞留在Ⅳ期初向Ⅳ期中过渡阶段,仅少部份卵母细胞可发育到Ⅳ期中。这些雌梭鱼极大多数不能催产成功,仅两尾雌梭鱼催产成功,分别获得了34尾和17尾仔鱼,成活了17-18小时,淡水和少盐水池养的雄梭鱼可以成熟。  相似文献   

14.
罗刚  时冬晴 《河北渔业》2011,(11):15-16
<正>近些年,海区休渔期间,池塘养殖的梭鱼价格一路上扬,而养殖所需的大规格苗种,日趋走俏(见表1)。作者通过几年的养殖实践,把梭鱼夏花混养在南美白对虾养殖池中,在不影响南美白对虾产量的基础上,培育了大量大规格梭鱼苗种,为次年淡水梭鱼商品鱼的快速养成提供帮助,实现养殖的高效益,现将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在古老的软骨硬鳞鱼中促性腺激素(GtH)的双重内分泌调节作用,本实验设计用离体灌流的方法研究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和多巴胺(DA)对施氏鲟脑垂体碎片分泌GtH的影响。引入10、100和1 000 nmol/L 3个浓度的LHRH-A对施氏鲟脑垂体碎片3次脉冲式刺激实验;每次间隔1 h,持续5 min,研究不同剂量LHRH-A对鲟鱼脑垂体释放GtH的作用;用200 nmol/L DA对施氏鲟脑垂体碎片持续2 h灌流后引入5 min的1 000nmol/L LHRH-A刺激实验,研究DA如何抑制鲟鱼脑垂体释放GtH。每5 min收集一管灌流液,用放射免疫测定法(RIA)检测灌流液中GtH的含量。结果显示,低剂量LHRH-A随着刺激引入脑垂体释放GtH出现波浪式的增加,中、高剂量出现释放延后现象。LHRH-A在10nmol/L到1 000 nmol/L范围内对刺激脑垂体释放GtH没有剂量依存关系。DA对施氏鲟脑垂体碎片GtH的分泌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可以抑制LHRH-A引起的GtH分泌,即DA不能抑制施氏鲟GtH的基础分泌,而只能抑制LHRH-A诱导的GtH分泌。研究结果证明,在高等硬骨鱼类中存在的双重神经内分泌调节在古老的鲟鱼中也存在。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对不同养殖环境和食性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梭鱼(Liza haematocheila)、黑石斑鱼(Centropristis striata)的营养成分和加工品质进行了分析比较。对鱼体的解剖测量结果显示,梭鱼头重占体重的比例为17.09%,低于黑石斑鱼和草鱼。对3种鱼的胶原蛋白和氨基酸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黑石斑鱼肌肉可溶性与不可溶性胶原蛋白含量均为最高,分别为0.22 mg/ml和2.12 mg/ml,梭鱼含量次之,分别为0.05 mg/ml和0.82 mg/ml。黑石斑鱼的鲜味氨基酸含量最高(44.37%),梭鱼为32.80%,均显著高于草鱼(24.50%)。6种必需氨基酸总含量:草鱼最低,为53.31%,梭鱼为57.14%,黑石斑鱼最高,为62.64%,三者之间差异显著。肌肉脂肪酸检测显示,梭鱼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最高,为41.26%(P0.05);黑石斑鱼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PUFA)最高,为34.58%(P0.05)。梭鱼二十碳五烯酸(EPA)的含量为8.27%,与黑石斑鱼(7.85%)无显著差异。黑石斑鱼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最高,为13.51%,显著高于草鱼(3.84%)和梭鱼(3.02%)。3种鱼肌肉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有显著差异,梭鱼最强,黑石斑鱼最弱。丙二醛(MDA)含量检测结果显示,黑石斑鱼的MDA含量为19.98 nmol/mg,显著高于草鱼和梭鱼,草鱼和梭鱼差异不显著,可见梭鱼肌肉抗氧化能力较强,有利于进行长期保存、加工。  相似文献   

17.
探讨梭鱼精液的储存方法,延长精液的利用时间对发展渔业生产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据文献报导,从1953年Blaxter对太平洋鲱(cluglahrrenges)冻精研究以来至1980年止世界用冻精授精成功的主要鱼类有:鳕、大鲑、大鳞大麻哈、银鲑、泥鳅、黑鲷、鲤等等;我国对鲤鱼(郑恩授、王云祥、1963)、草鱼、湘华鲮(梁荣计,1978-1979)、海水鱼(黄淑炜等、1971、台湾)也进行研究。但对梭鱼精液冻结保藏的研究尚未见报导。我所从1974年至1981年对梭鱼人工繁殖进行了研究,发现该种雌雄梭亲鱼,性腺发育不同步而且雄性亲鱼甚少,给人工授精带  相似文献   

18.
<正> 一、引言梭鱼(Mugil So-iuy)属鲻科(Mugil idae)鱼类,渤海沿岸各海区均有分布,资源丰富,产量较多,一九六五年黄骅县梭鱼年捕捞量曾达1260吨。梭鱼肉细味美营养丰富,是我省沿海主要经济鱼之一。它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食性广,食物链短等特点,因此是海水养殖的主要对象。梭鱼在pH 7.6—9.3,比重在1.001—1.030之间的水域中均能正常生长。海淡水中的许多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是梭鱼良好的天然  相似文献   

19.
梭鱼因其肉质鲜美、养殖效益高,近几年在江苏省北部沿海地区得到了蓬勃发展,但许多养殖户因对梭鱼认识不足,在管理和病害防治上出现失误,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本中心通过对养殖户的长期跟踪服务,对梭鱼重大病害防治有一定经验,特介绍如下。一、症状在梭鱼养殖过程中,尤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水产研究所承担研究的“淡水养殖梭鱼全人工繁殖技术”课题,9日23日通过了部级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无论在理论上或技术上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淡水养殖梭鱼全人工繁殖技术”课题。是农牧渔业部水产局1983年正式下达的。河北省水产研究所陈惠彬等同志组成的研究小组,经过几年艰苦努力,精心设计,反复试验,克服了重重困难,使梭鱼在内陆水域中达到性成熟,完成了梭鱼淡水全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并可应用于生产:①采用外源药理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