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辽东湾中国对虾亲体和补充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中国对虾(包括辽东湾)的亲体与补充量之间的关系已有许多报道,有的报告已在国外发表。由于最近几年渤海中国对虾补充数量继续下降,连续几年处于历史上最低水平以下,引起普遍关注。本文主要用渔业统计  相似文献   

2.
以渔获量为相对资源量用Ricker模型描绘了辽东湾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亲体—补充量关系,统计分析确定两者存在可置信的关系,其控制程度达58%。没有发现辽东湾海蜇资源因亲体短缺有衰败现象。  相似文献   

3.
三亚产斑节对虾亲虾产卵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三亚产斑节对虾亲虾产卵量的测定,结果表明:该市亲虾质量好,个体大。成熟雌性亲虾的体长大多在210 ̄270mm之间,体重在150 ̄270g之间,交配率为90% ̄95%,成熟度高,催熟效果好,重复产卵周期为4 ̄6天;成熟雌性亲虾的体长大多在195 ̄235mm之间,体重在110 ̄200g之间;亲虾体长和体重成正比例关系。雌性亲虾的产卵量与个体大小成正比,产卵量多在50 ̄80万粒之间。  相似文献   

4.
渤海对虾亲体与补充量(SRR)动态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80年代以来,渤海对虾的补充量,特别是亲体数量大幅度下降。根据1983-1994年4月烟威外海对虾亲体资源量指数和渤海秋汛对虾渔获量,按Beverton-Holt和Ricker模式求得各项参数值,有R-1t=3.86×10-3+1.17×10-2S-1tR2=0.74p<0.001Rt=90.05Ste-0.16217StR2=0.51p<0.01表明:当今渤海对虾亲体对补充量有决定影响,可是80年代亲体数量的平均值只有60年代和70年代的34.4%和44.2%;而进入90年代以来,亲体数量又较80代下降了20%。80年代中期渤海沿岸产卵场的环境条件因对虾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发生了较大变化,养殖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增加。这个新的环境因素对对虾补充量也有一定的影响。渤海对虾亲体数量严重短缺,是恢复和增加对虾补充量的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5.
伏季休渔条件下东海带鱼的亲体和补充量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1995-2007年东海带鱼的亲体和补充量资源状况分析,用Ricker繁殖模型和Beverton-Holt繁殖模型分别拟合了带鱼的亲体和补充量关系.结果表明:在现行伏季休渔条件下,东海带鱼的亲体数量和补充量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Ricker繁殖模型的表达形式为R=6.9347P e(-0.033916A),Beverton-Holt繁殖模型的表达形式为P/R=0.10117(9.1645x10(-3)P,二个模型均能拟合东海带鱼的亲体和补充量关系,且拟合结果相近.实施新的伏季休渔政策以来,带鱼的补充量大幅增加.现阶段保护带鱼资源的主要目标是保护亲体和增加产卵群体数量,有效的措施是推迟伏季休渔开捕时间.  相似文献   

6.
为完善东平湖刀鲚(Coilia nasus)的基础生物学数据, 并为实现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依据, 本研究根据 2021—2023 年东平湖定置三层多目刺网调查获得的刀鲚体长、体重数据, 利用 ELEFAN_GA 技术对刀鲚的生长和死亡参数进行估算, 拟合 Von Bertalanffy (VBGF)生长方程, 构建了基于体长结构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PR)和单位补充量产卵亲体量(SSBPR)模型。结果显示, 东平湖刀鲚体长范围为 4.9~26.2 cm, 平均体长为 (12.2±2.4) cm, 体重范围 1.1~51.8 g, 平均体重为(6.6±4.5) g; 使用基于 bootstrap 的 ELEFAN_GA 方法估算刀鲚渐进体长 L=31.65 cm, 生长速率 K=0.66, 理论生产起点年龄 t0= ‒0.23, 季节性生产振幅 C=0.65, 1 年中生产最快的时间段 ts=0.40; 刀鲚的总死亡系数 Z=2.71, 自然死亡系数 M=1.074, 捕捞死亡系数 F=1.641、开发率 E=0.604, 平均选择体长 L50=9.15 cm; YPR 模型结果显示, 随着 F 增大, YPR 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生物学参考点 F0.1Fmax 的值分别为 0.978 和 2.204; SSBPR 模型结果显示随着捕捞强度的增大, SSBPR 呈下降趋势, 现阶段捕捞强度介于 F20%(2.848)与 F40%(1.065)之间, 略大于 F35%(1.286)。综上所述, 东平湖刀鲚生长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在与其他地理群体对比中, 东平湖刀鲚在生物学参数上的差异体现了其生长过程的空间异质性, K 值最大表明其可以用最短的时间生长到接近极限体长, 说明东平湖饵料丰富, 而同时较高的开发率和较低的开捕体长则表明目前东平湖刀鲚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 SSBPR 曲线得出现阶段捕捞强度小于极限值 F20%, 略大于生物学参考点 F35%。研究结果表明, 为使东平湖刀鲚资源达到生态、经济效益平衡, 可在适当减少渔船数量以降低捕捞强度的情况下, 通过增大网目尺寸以增加开捕体长来保持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沙丁鱼属鱼类(Sardina)是一种具有重要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中上层鱼类,其资源补充量极易受栖息地海洋环境因子影响。基于关键环境因子的沙丁鱼亲体量和补充量变动机制研究,有助于沙丁鱼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根据1996—2015年沙丁鱼太平洋群系在142°~165°E、35°~40°N海域的渔业调查数据,结合沙丁鱼产卵场栖息地的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和太平洋十年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数据,利用Ricker模型,构建多种基于关键环境因子的沙丁鱼亲体量补充量关系模型。结果表明,沙丁鱼产卵场平均SST和PDO对其补充量均有正向显著性的影响,且SST的影响强于PDO的影响。建议今后的沙丁鱼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应考虑这两种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8.
《广西水产科技》1977,(1):33-33
今年3、4月份,我队从红湾、沙角等地捕回亲虾,经过粗选后,暂养子网箱中.由于环境的变化,很易引起亲虾在运输途中产卵或退化,因此对选择后的亲虾采取以下方法取得受精卵:(1)加温或降温刺激;(2)适当增加营养,投喂亲虾喜食的新鲜蟹肉、泥蚶、虾肉等.对虾产卵量很大,  相似文献   

9.
环境因子对黄海鳀鱼亲体-补充量关系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芳  刘群  王艳君 《南方水产》2008,4(2):15-20
鱼类年际资源量的波动可以归因于年间环境条件的变化和该种鱼类亲体数量的变化。文章根据1990~2001年间黄海中南部鳀鱼声学调查评估结果,以及黄海千里岩海区在此年间的表层水温和营养盐统计数据,以Ricker模型(R=αSe^-βS)为基础对黄海鳀鱼(Engraulis japonicas)亲体-补充量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千里岩水域表层水温、磷酸盐浓度等环境条件因素对补充量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越冬亲虾的产卵量和卵子的利用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1993,1994两年越冬亲虾的产卵量和卵子利用情况的研究结果。试验结果表明;1尾体重20-25g的越冬亲虾、育苗期间每次可产卵0.3-0.5万粒,总产卵量为9-15万粒,所产出的卵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利用率在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11.
渤海对虾死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我们用各种方法估算了秋汛渤海对虾(Penaeus orientalis Kishinouye)的死亡值。总死亡系数的估算结果:用渔获尾数为相对资源量估计的10年平均旬死亡值,雌虾约0.25,雄虾约0.34;用y/f为相对资源量估计的12年旬平均死亡值,雌虾0.23,雄虾0.34;用世代分析(Pope 方法)估计的3年雌虾旬平均死亡值约0.30。交尾后部份雄虾死亡,我们找到了一个用性比资料估算雄虾交尾死亡的方法。估算结果,到10月末,雄虾交尾死亡系数约为0.65,并有陆续死亡现象,到12月初的累计死亡系数约1.05左右。我们在讨论了渤海秋汛对虾渔业的 F和f之间的关系后,认为当 f<1000,捕捞死亡随捕捞努力量的变化而变化;当f>1000,捕捞努力量的变化对捕捞死亡已无多大影响,所以渤海秋汛对虾渔业平均每 10天的捕捞死亡系数不能大于0.3。  相似文献   

12.
防治中国对虾红腿病药物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 Kishinouye)“红腿病”用药物防治能控制病情的发展与蔓延.筛选在虾体内残留量少,防效高的药物时。中草药饵防治对虾”红腿病”也有良好的疗效.药饵中加入矫味增效剂遮蔽异味后,病虾对所投药饵主动抱食,有利于发挥药物的作用,提高了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对虾蜕皮与附肢刚毛发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的蜕皮周期具有独特的、可预报的变化之特性。利用这一特性可确定中国对虾的蜕皮分为4个阶段:(1)蜕皮后期(阶段A、B):刚蜕皮之后;(2)不蜕皮期(阶段C1-3):组织生长和食物贮藏期;(3)蜕皮前期(阶段D0-3):为下次蜕皮准备有效的形态和生理变化;(4)蜕皮期(阶段E):旧表皮脱落期。  相似文献   

14.
渤海秋汛对虾数量预报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秋汛对虾的数量预报,是我国渔业预报中比较成功的报例之一。本文简述了此项预报工作的发展过程,介绍取得预报指标——相对资源量的原则和方法、加权系数的推算以及对各种回归方程的预报效果的检验结果,提出了针对不同资源水平的预报计算方法。此外,还对有争议的预报中的渔捞努力量因素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对虾配饵中动、植物蛋白比接近1:1为宜,如果动物蛋白不足,对虾生长发育不良,易感染各种疾病。配饵中添加鱼油试验经生物统计表明,鱼油是对虾增重的第一限制因子。配饵中缺乏鱼油,对虾食欲不振,会引起消化生理代谢障碍。对虾配饵原料质量如油脂氧化酸败与原料霉变及霉变产生的毒素,对对虾生长极其不利。不仅使虾体瘦弱,抗病力减弱,而且死亡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因此,对虾配饵精选原料是保证配饵质量、减少发病率、提高成活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渤、黄海带鱼年龄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洪秀云 《水产学报》1980,4(4):361-370
本文报道了渤、黄海带鱼年龄与生长关系的研究结果。此项研究工作所用的材料采自北纬33°-39°30′,东经119°-125°30′海域机帆拖网、机轮拖网及架子网的渔获物。根据耳石年轮测定年龄,测定鱼的体长和体重,确定生长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渤、黄海带鱼的体长(L)与耳石半径(R)的关系符合于幂函数曲线:L=36.84R~(1.5951)。其生长适合于方程:L_t=L_∞[1-e~(-K)](t-tn)],计算求得L_∞=501mm,K=0.438,t_0=-0.0607;同时也适合于方程:W_t=W_∞[1-e~(-K)(t-t0)]~1,计算求得W_∞=1592克,拐点的位置为t=2.32,W_t=471,约相当于0.232W_∞处。渤黄海带鱼体重(W)与体长(L)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W=3.339×10~(-5)L~(2.3443)。带耳石边缘各月增长率(I),按I=(R-r_n)/(r_n-r_(n-1))计算结果为一年一个周期,自4月起升高,12月达最高峰,此时的I值为0.6—0.7。1—3月大部分出现窄带轮纹,I值锐降至0及0.15。文内以窄带称为年轮,年轮主要在1-3月形成。  相似文献   

17.
在室温适宜、食物充分和氧气充足的条件下,采用目前国内外通用的鱼类毒性试验方法,进行重铬酸钾(K_2Cr_2O_7)对中国对虾仔虾的急性致毒实验以及铬与铜锌锰之间关系的研究。测定了铬(Cr)对中国对虾仔虾的半致死浓度(LC_(50)),并确定了铬与铜、锌、锰之间的拮抗关系。从而,为补充我国“渔业水质标准”和评价水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对虾幼体发育阶段维生素A营养需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5月11日~6月13日在黄海水产研究所麦岛实验基地以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幼体为材料,在其配合饵料中添加维生素A,进行中国对虾幼体发育阶段维生素A营养需要试验。结果表明,以本项研究采用的配合饵料的基本成分和配比为基础,配饵中维生素A为4~6mg/100g饵料时,对中国对虾幼体的变态、成活、健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东海外海绿鳍马面鲀摄食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秦忆芹 《水产学报》1981,5(3):245-252
1.东海外海的绿鳍马面鲀是一种主食浮游甲壳类,兼食软体动物和珊瑚的杂食性鱼类。2.1—6月绿鳍马面鲀摄食强度有两次高峰,分别出现在2—3月和5月。4月摄食强度最低,这可能和产卵习性有关。产卵前和产卵后均大量摄食,而在产卵盛期则少食或不食。3.绿鳍马面鲀的摄食强度以南部鱼群为最高,中部鱼群次之,北部鱼群最低。饵料种类组成也不一样,北部鱼群主要是摄食浮游甲壳类,而南部和中部鱼群除摄食浮游甲壳类外还摄食不少珊瑚、角贝和扁卷螺。4.绿鳍马面鲀一昼夜内,主要在下午到上半夜摄食,而在下半夜到上午则较少摄食和暂停摄食,明显地有昼夜垂直移动现象,产生此现象,不仅仅是由于追食饵料生物所引起,主要与其本身生活习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