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虾病毒HHNBV DNA构建质粒的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PUC18构建了对虾病毒HHNBVDNA重组质粒,提取后经斑点杂交及酶切分析,证实质粒中插入片段为病毒DNA,其中05#质粒的插入片段大于2Kb,与质粒的分子量相近。对05#质粒酶切后的Southern杂交亦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同时,还对05#质粒的插入片段进行了内切酶图谱分析,共进行了EcoRl、Hindlll、Small、Pstl、PUVl、Hindll6种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结果表明,只有Pstl在插入片段的一端有一个酶切位点,酶切位点的确切位置有待于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2.
使用采样液SEMP-Tris保存人工感染HHNBV(WSSV的一个分离株)的中国对虾组织,然后分别用酚抽提法、玻璃乳(Glass Milk)回收法、硝酸纤维素膜结合法和煮沸-乙醇沉淀法提取DNA。应用HHNBV引物对提取的DNA进行PCR扩增,使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对扩增产物进行鉴定和检测。通过比较表明,煮沸-乙醇沉淀法是一种最快速、简便的从采样液SEMP-Tris保存的病虾组织中制备PCR模板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湛江长洪对虾苗种实验场的斑节对虾转入越冬池后3~10d内发生暴发性死亡,症状与北方地区杆状病毒的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症一致。病理学研究表明,所有发病虾样的皮下组织、造血组织、结缔组织、肝胰腺血窦、淋巴器官等细胞核均存在严重的HHNBV病灶,只有20%的发病对虾肝胰腺中观察到轻微感染的MBV包涵体。HHNBV单抗的酶联免疫染色,可对HHNBV的病灶产生特异性着色,对虾组织结构和MBV包涵体均不着色。在山东培育三代并养殖16个月的斑节对虾中也观察到与湛江发病的越冬亲虾相同的情况。以上说明,近年来在广东一带HHNBV是值得重视的病原,其危害可能重于MBV。对于发生过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群体来说,不宜用来作为亲虾。  相似文献   

4.
对纯化的对虾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HHNBV)进行了超微结构、紫外吸收、核酸类型及多肽SDS-PAGE的研究。同时用单克隆抗体对HHNBV的两分离株和MBV进行了血清学比较研究。用TMV作为内标定物测得病毒粒子大小为150nm×450nm,其衣壳为两个帽状物端夹13圈螺旋对称的园柱体结构。病毒在260nm处吸光系数为0.117mg/mL/OD260。病毒核酸为双链DNA,分子量大于35×106d。病毒囊膜有12种主要多肽。病毒衣壳有两种主要多肽。从寿光(HHNBV—937)和青岛(HHNBV—938)分离到的病毒种在SDS—PAGE和抗HHNBV—937单抗ELISA反应上没有显著差异。HHNBV与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在抗原决定簇上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5.
用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HHNBV)作为人工感染实验的毒种来源,对中国对虾幼体及仔虾进行了人工感染研究,结果表明HHNBV通过水体浸浴不能感染健康的中国对虾卵,幼体及仔虾;但可通过投喂感染健康的中国对虾仔虾,使其发病死亡,死亡的进程随着体长的增加而缩短。  相似文献   

6.
1993年和1994年育苗期,在山东省十余家育苗场采集了亲虾、受精卵、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和仔虾等样品共56份。组织病理学切片观察说明,所有样品均未检查出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HHNBV的病理变化;HPV的病理变化主要在亲虾、糠虾幼体和仔虾中检出,蚤状幼体有HPV感染的可疑情况。1994年,5.5%的糠虾幼体和5.1%的仔虾检出有HPV的感染。在糠虾和仔虾阶段,海捕亲虾苗种的HPV带毒率为4.0%,越冬亲虾苗种的带毒率为6.2%。HPV和HHNBV的单克隆抗体ELISA检测方法表明有3个样品为可疑的HHNBV阳性;有12.5%~25%的糠虾期育苗池和70%的仔虾期育苗池存在有HPV的感染。  相似文献   

7.
对虾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单克隆抗体的研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用经密度梯度离心纯化的对虾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HHNBV—937)注射Balb/c小鼠,取其免疫后的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经筛选与克隆,获得7株抗HHNBV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其中F9株的染色体数为87,ELISA测定培养上清中单抗滴度为1∶8,腹水为1∶1000。患有杆状病毒的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症的对虾组织切片的单抗酶联免疫染色,表明F9株单抗只与HHNBV病灶发生特异性结合,与对虾组织结构不发生特异性反应。将其用于现场样品的检测研究表明,该抗体适于用来进行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检测。  相似文献   

8.
斑节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部分基因组文库及核酸探针检测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邓敏 《水产学报》2000,24(2):161-166
通过分离纯化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粒子,抽提病毒DNA。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或SalⅠ酶切后,克隆入质粒pBluescriptⅡKS中,从而建立了WSSV部分基因组文库。估计WSSV基因组DNA在165kb以上。将WSSV EcoRⅠ克隆片段标记制备为探针。进行Southern杂交、打点杂交和原位杂交,其结果证明了克隆片段对WSSV特异,并为检测WSSV提供了方法。通过对部分基因组文库序列  相似文献   

9.
放流增殖对虾病毒检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俊  董婧  燕惠卿 《水产科学》2002,21(4):40-41
为了解黄海北部中国对虾放流增殖回捕率下降原因 ,1 995~ 1 998年我们对在黄海北部中国对虾 (Pe naeuschinese)放流的仔、幼虾进行了病毒检测。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1 检测方法样品分别取自育苗室放流用的 1cm仔虾、暂养期内及放流入海时的 2~ 3cm仔、幼虾和第一、第二航次调查的幼虾 ,体长 5~ 7cm。用两种方法测定病毒感染。用切片镜检方法检出的是发病个体。用核酸探针方法检出的称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 (HHNBV)分四级 ,“十”指HHN BV阳性 ,阳性弱 ,达到检测灵敏度 ;“ ”指阳性 ,较弱 ,易于…  相似文献   

10.
对虾暴发性白斑病毒病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目前为止,国内虾病工作者 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即造成对虾暴 发性流行病的病原体是一种无包 涵体病毒。但由于不同学者研究方 法及侧重点不同,对此病毒的叫法 不一、分别为:“白斑杆状病毒 (White spot baculovitus,WSBV)” “皮下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tetic Necrosis Baculovirus, HHNBV)” “对虾白斑综合病(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对虾 杆状DNA病毒(PRD…  相似文献   

11.
用T—E染色、单克隆抗体的ELISA现场诊断、组织切片和H—E染色和电镜观察等不同方法对1994年浙江省乐清和温岭两地区虾池及海区样品进行了现场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说明,1994年浙江省对虾暴发性流行病实质上是杆状病毒性的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原为HHNBV。检查到的HPV不是这场暴发病的病原。对非对虾类生物和对虾鲜活饲料的单抗ELISA检测表明,海区张网饲料可能是1994年浙江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主要传染源,病虾池中除对虾外,其它甲壳类生物在该病的传播上可能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些生物除了可能传播HHNBV外,还可能传播HPV。  相似文献   

12.
用单克隆抗体ELISA技术对1994年5月~7月自山东和辽宁采集的虾池和海区材料,包括对虾、浮游生物、小型甲壳类生物、鱼类、底泥及饲料等共192个样品进行了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HHNBV的检测。结果表明,对虾中的HHNBV阳性与虾池发病情况基本相符,用单抗ELISA方法可提前20~40d对虾池的发病可能性作出预报;桡足类浮游生物的带毒率高于对虾,且其阳性的出现早于对虾,沿岸海区的桡足类浮游生物有较高的阳性率,它可能是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主要病原携带者;部分地区的卤虫也带有HHNBV,同时还从糠虾等小型甲壳类生物中检出了病原。  相似文献   

13.
对虾一种杆状病毒多角体蛋白基因的PCR扩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已发表的几种杆状病毒的多角体基因的序列比较与分析,设计并合成两对PCR简并引物P—60/P740和P164/P640,从纯化的对虾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提取DNA并进行PCR扩增,P—60/P740的扩增片段较为复杂,基中1条的长度为800bp的主带与设计的DNA片段长度相近。P164/P640经优化PCR的反应条件后,成功地扩增出与设计相同的约480bpDNA片段。进一步的实验表明,P—60/P740扩增的分子量为800bp的片段可被P164/P640引物对扩增,分子量与预期的相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P—60/P740可用于杆状病毒多角体蛋白全基因的克隆,P164/P640对于对虾杆状病毒的调查和研究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The present study describes a simple method of extraction of white spot syndrome viral DNA (WSSV) from infected shrimp for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detection of WSSV. The DNA preparation using this method was found to be free from the host DNA, RNA and protein, and is suitable for different PCR protocols such as single‐step PCR, nested PCR and single‐tube semi‐nested PCR. This method of extraction has worked successfully for extracting the WSSV‐DNA from different organs (haemolymph, eyestalk, carapace, head muscle, heart, gills, appendages, heptopancreas, stomach, intestine, abdominal muscle and tail muscle) of WSSV‐infected adult shrimp, and WSSV‐infected larvae and postlarvae.  相似文献   

15.
2013年,河北、天津等地区养殖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育苗期出现死苗、出苗率低的情况,生产上,仔虾个体大小差异较大,造成了严重损失.本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Real-time PCR)对天津大港地区采集的108尾凡纳滨对虾仔虾样品进行单尾病原检测.结果显示,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和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均有检出.IHHNV阳性检出率100%,每微克对虾组织DNA的病毒拷贝数为103-107,且个体较大的样品(1.2-2.0 cm)携带病毒拷贝数偏高;EHP阳性检出率为49.1%,每微克对虾组织DNA的拷贝数为103-105,且集中于个体较小样品(0.7-1.1 cm).对IHHNV和EHP阳性凡纳滨对虾样品进行生物学体长与病毒载量指数相关性分析,显示IHHNV载量指数与对虾生长速率呈正相关,虾组织IHHNV平均载量达8.51×104 copies/μg DNA,为较高的感染水平;EHP的载量与对虾生长速率呈负相关关系,与较大个体阳性检出率较低相对应,虾组织EHP平均载量达到2.19× 104 copies/μg DNA,为较高的感染水平.由此,该批凡纳滨对虾仔虾患病为IHHNV和EHP的混合感染所致,本研究数据为IHHNV和EHP病原混合感染流行情况及其对养殖育苗期仔虾生长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超低温保存的感染了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中国对虾制备的病毒粗提液为毒种,注射感染凡纳对虾并收集濒死虾,DNA斑点杂交检测每尾凡纳对虾WSSV感染状况。取DNA斑点杂交呈强阳性的30尾对虾,平均分为3组,病毒粗提液也平均分成3组,3组材料分别通过^60Co辐照,辐照时间分别为12、24和36h,辐照剂量为0.8KGy/h。辐照后的材料经PCR检测证实^60Co辐照不能完全破坏WSSV的DNA组成。以辐照后的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的对虾个体和白斑综合征病毒粗提液为感染毒种,人工感染健康凡纳对虾,验证^60Co辐照对病毒感染力的破坏作用,证实^60Co辐照可显著降低WSSV病毒粗提液的感染力,^60Co辐照可适当降低WSSV感染对虾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