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考察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幼鱼摄食配合饲料后胃内含物的变化特征并确定最优数学模型,在26.4℃下测定了其摄食后每小时胃含物的干重和湿重,并用线性、指数和平方根三种模型对其进行了拟合。结果发现,三种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排空率数据,但对干重的拟合优于湿重,原因可能是用湿重表示胃内食物存在偏差。对于干重,线性模型最优,其方程为:Y=0.408-0.025t,其50%和99%理论排空时间分别为7.88 h和16.15 h;对于湿重,平方根模型最优,其方程为:Y0.5=1.15-0.047t,其50%和99%理论排空时间分别为7.95 h和22.31 h。日本黄姑鱼幼鱼摄食约8 h后胃排空50%以上,食欲基本得到恢复。据此,按8 h的时间间隔进行投喂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现场胃含物法测定鲐的摄食与生态转换效率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耀 《水产学报》2003,27(3):245-250
2000年7月至9月在山东半岛南部沿海鲐繁殖海域的鱼类养殖网箱中,应用胃含物法测定了渤海优势鱼种鲐的摄食、生态转换效率等生态能量学参数。结果表明,(1)在饵料不受限制时,鲐的摄食量和生长呈不规则波浪式变化,其波距比较恒定,但波高变化较大;(2)鲐的瞬时胃含物重量随时间变化可用指数模型St=9.0876e-0.1868t描述,瞬时排空率Rt=0.1868g·(100g)-1·h-1(按湿重计算);(3)按Eggers公式可求得鲐日摄食量Cd=(15.60±2.55)g·(100g·d)-1(按湿重计算)或(69.84±11.42)kJ·(100g)-1·d-1;(4)实验期间鲐体重随时间的变化可用线性方程Wt=2.23t+16.71描述,由该式可求得其相对平均日生长量Gd=3.72g·(100g)-1·d-1或30.00kJ·(100g)-1·d-1;(5)由于已知的平均日摄食量和平均日生长量,可求得鲐生态转换效率Eg=23.85%(按湿重计算)或42.96%kJ。  相似文献   

3.
以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幼鱼为实验对象,通过水下摄像与直接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点篮子鱼幼鱼摄食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ra)的规律及生活习性。研究结果表明,点篮子鱼为白天摄食类型,喜结群,常栖息于水体中下层,警惕性高,容易受到惊吓,应激反应较强,有啃食网衣上附着物的特点。在饵料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平均体长(64.5±5.6)mm、体质量(7.6±1.3)g的点篮子鱼幼鱼对浒苔的平均日摄食量(湿重)为8.7 g,相当于自身体质量的1.1倍。日摄食高峰存在于白天的三个时段,第一个高峰时段是4∶00~6∶00,第二个高峰时段是7∶00~12∶00,第三个高峰时段是13∶00~17∶00,对应摄食高峰点依次是5∶00、9∶00、14∶00。点篮子鱼在19∶00~20∶30间有极少量的摄食,而在20∶30~3∶00之间没有观察到摄食行为。以浒苔饲喂平均体长(39.9±2.3)mm、体质量(2.1±0.2)g的点篮子鱼幼鱼,经过90 d养殖,幼鱼平均体长为(66.0±5.8)mm、体质量(9.8±2.2)g,日均增长0.29 mm,日均增重0.09 g。点篮子鱼幼鱼全长(TL)与体长(BL)呈线性关系TL=1.143 9BL+2.108 2(R2=0.944 9),体质量(W)与全长之间为幂函数关系W=0.000 024TL2.938 7(R2=0.954 3)。点篮子鱼幼鱼体质量与全长的幂函数关系中指数为2.938 7,接近3,点篮子鱼幼鱼为等速生长类型。点篮子鱼对浒苔的摄食量较大,利用点篮子鱼生态防治浒苔等大型藻类将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南方鲇幼鱼的胃排空特征及其数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考察摄食后专性肉食性鱼类南方鲇幼鱼胃内容物重量的变化特征并确定其最优数学模型,研究以南方鲇幼鱼为实验对象,在25℃条件下以6%(5.8%±0.2%)鱼体重的新鲜泥鳅肉块[(3.33±0.09)g]为实验饵料,分别在摄食后0、2、4、8、16、24、36、48 h测定南方鲇幼鱼[(58.45±1.66)g,(19.4±0.2)cm,n=48]胃内容物的湿重和干重。研究结果表明,随摄食后时间的延长,胃内容物的湿重和干重均显著下降(P<0.01),二者的摄食量百分比也具类似的变化特征(P<0.01);三种数学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胃内容物重量的变化过程,但三者之间在以相关系数(R2)、残差平方和(RSS)及残差的标准差(SDR)为标准仍存在明显差异。用平方根模型对南方鲇幼鱼胃内容物湿重和干重数据的拟合结果最优,其方程分别为Y0.5=1.889-0.051×t(R2=0.87,P<0.001)和Y0.5=0.870-0.024×t(R2=0.86,P<0.001);南方鲇幼鱼在25℃下的胃排空率为0.051 g/h,其99%胃排空时间为36.7 h,该种鱼近99%胃排空时间的实测值为餐后36 h,这与最优数学模型的计算...  相似文献   

5.
李秀明  陈昌瑞  吴川  付世建  张耀光 《水产学报》2012,36(11):1731-1738
为考察摄食水平对岩原鲤幼鱼摄食代谢和力竭运动后代谢特征的影响, 在(25±0.5) ℃条件下, 将实验鱼[体质量(13.05±0.17) g]轻度麻醉后灌喂不同摄食水平(通威鲤鱼种饲料, 饵料分别为体质量的0 %、0.5 %、1 %和2 %)的混合饵料, 随后在不同时间点测量其耗氧率并计算相关参数。结果显示, 各个摄食处理组和对照组的静止代谢(RMR)无显著性差异; 摄食后, 各摄食水平组岩原鲤代谢率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整体变化趋势; 0.5%和1 %摄食水平的SDA耗能和峰值时间无显著性差异, 但都显著低于2%摄食水平组(P< 0.05)。摄食水平从0.5%上升到2%, 摄食代谢峰值(PMR)和SDA系数无显著性变化; 摄食组运动前代谢率显著高于禁食组(P< 0.05), 但摄食组的运动代谢峰值、代谢率增量和过量耗氧(EPOC)与禁食组无显著性差异; 岩原鲤幼鱼的最大代谢率MMR和MMR/RMR 显著大于其PMR和PMR/RMR(P < 0.05)。研究表明, 随着摄食水平的上升, 岩原鲤幼鱼主要通过SDA时间的延长来满足SDA耗能增加的需求; 摄食对岩原鲤力竭运动后代谢恢复过程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将Eggers模型移入实验室大型玻璃钢水槽中,采用3种室内可能得到的实验饵料:冷冻细脚长(Themistogra cilipes)、天然成体卤虫(Artemissalina)和小黄鱼糜(Fishsilage),在流水条件下,比较黄渤海主要中上层小型鱼类玉筋鱼(Ammodytepersonatus)对上述3种饵料的摄食、生长和生态转换效率等生态能量学特征。结果显示,3种饵料中,虽然玉筋鱼对细脚长的能量生态转换效率较高,但是其湿重摄食量[g/(100g·d)FW]和能量摄食量[kJ/(100g·d)]都比较低,生长情况较差;卤虫的食物生态转换效率较高,湿重摄食量较多、生长情况较好;鱼糜的能量摄食量较多,生长情况介于两者之间,但其生态转换效率均较低。与自然生长的玉筋鱼相比,摄食卤虫的玉筋鱼较接近于自然生长。研究结论认为,室内玉筋鱼的模拟实验,在不能获得自然活体饵料的情况下,卤虫不失为一个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在23~24℃水温条件下,观察研究了MS-222对体长(7.58±0.13)cm,体质量(5.59±0.29)g的岩原鲤幼鱼的麻醉效果。根据麻醉和复苏过程中岩原鲤幼鱼的行为特征变化,将其麻醉过程分为5个时期,复苏过程分为4个时期。结果表明:(1)试验条件下MS-222麻醉岩原鲤幼鱼的有效质量浓度为120~220 mg/L,入麻时间和复苏时间均与麻醉剂浓度呈负相关;(2)麻醉过程中,岩原鲤幼鱼的呼吸频率在M_1、M_2期先急剧升高,M_3期缓慢下降,进入M_4期后呼吸频率急剧下降;(3)空气暴露时间与复苏时间呈正相关(F=31.049,P0.01),暴露240 s和300 s两个试验组幼鱼的复苏时间均超过130 s,与其它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暴露时间在120 s内,复苏率为100%,超过180 s时,只有部分鱼可以复苏,当暴露时间达到300 s时,复苏率仅为50%。  相似文献   

8.
力竭追赶训练对两种鲤科鱼类生长和摄食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考查力竭训练对养殖鱼类生长能力和摄食代谢影响,在25℃条件下,测定了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sinensis)和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幼鱼各自非训练组和训练组(力竭追赶训练1次/d,历时21 d)的生长参数和摄食代谢反应。结果显示:训练组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摄食率、饲料转化效率、特定体重生长率、特定体长生长率、摄食代谢峰值、峰值比率、SDA总耗能量和SDA系数都显著小于非训练组;静止代谢率、SDA时间及峰值时间与非训练组无显著性差异。训练组岩原鲤幼鱼的饲料转化效率、特定体重生长率、特定体长生长率、静止代谢率和摄食代谢峰值都显著小于非训练组,但摄食率、SDA时间、峰值时间、峰值比率、SDA总耗能量和SDA系数与非训练组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力竭训练导致两种鱼类的生长率都显著下降;在力竭训练条件下两种鱼类采用的摄食代谢适应策略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9.
国内关于鲤鱼的氨氮急性毒性试验的报道很多,但未见鲤幼鱼(100 g以上)氨氮毒性试验的报道.本试验选用体重为150~300 g鲤幼鱼为研究对象,研究在非致死浓度下氨氮对鲤幼鱼的生理和组织功能的影响,为提高鲤幼鱼的抗病力提供理论参考,为鲤鱼(100 g以上)后期的安全养殖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幼鱼饱食后胃内容物重量的变化特征,并确定其最优数学模型。在实验室内23℃条件下,分别测定了体质量(10.47±2.03)g的俄罗斯鲟幼鱼饱食后0、2、4、6、8、10、12、14、16、20、24、28 h胃内容物的湿重,并用线性模型、指数模型和平方根模型3种数学模型拟合了俄罗斯鲟幼鱼的胃排空率。结果表明,3种模型都能很好地拟合实验数据,但三者之间的相关系数(R2)、残差平方和(RSS)残差的标准差(SDR)仍存在明显差异。胃排空率用平方根模型拟合得最好,方程为Y0.5=1.912-0.066t(R2=0.988,P0.001);根据平方根模型,胃内饲料在饱食投喂后18 h左右完全排空,达到投喂前水平,80%胃排空时间为15 h,即投喂后大约15 h俄罗斯鲟幼鱼可恢复食欲。  相似文献   

11.
利用简易密闭的流水装置,对普安鲫(Carassius auratus)鱼苗的耗氧率进行了初步研究;选择体重为1.40~2.50 g的小规格及21.20~33.31 g大规格普安鲫鱼苗,研究其昼夜耗氧率的变化规律以及水温、体重对其耗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普安鲫鱼苗耗氧率有显著影响,耗氧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升高,随体重的增加而降低。2种规格普安鲫鱼苗的昼夜耗氧率变化曲线基本一致,日均(7∶00~17∶00)耗氧率0.1700 mg/(g.h)与夜均(19∶00~5∶00)耗氧率0.1721 mg/(g.h)相似;其中,小规格普安鲫在23∶00出现耗氧率低峰0.1253 mg/(g.h),5∶00出现耗氧率高峰0.2647 mg/(g.h);大规格普安鲫在21∶00出现耗氧率低峰0.0909 mg/(g.h),7∶00出现耗氧率高峰0.2375 mg/(g.h)。  相似文献   

12.
应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水温(15.8℃、21.0℃、26.6℃、30.9℃、36.5℃)对小[(28.1?1.1)g]、中[(278.9?20.1)g]、大[(575.8?37.4)g]3种规格的珍珠龙胆石斑鱼(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呼吸和排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和规格对珍珠龙胆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小、中、大3种规格珍珠龙胆耗氧率和排氨率随水温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规律,当水温为26.6℃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510±0.124)mg/(g·h)、(0.306±0.007)mg/(g·h)、(0.161±0.010)mg/(g·h)和(47.739±21.048)μg/(g·h)、(13.956±1.783)μg/(g·h)、(6.811±1.882)μg/(g·h),耗氧率和排氨率与温度之间的回归关系均符合一元四次方程,相关系数R2均为1.000。在水温15.8~36.5℃范围,相同水温下,珍珠龙胆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随其个体的增大而降低,耗氧率和排氨率与规格之间的回归关系均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相关系数R2均为1.000。不同温度条件下,小、中、大3种规格珍珠龙胆的耗氧率Q10和排氨率Q10在21.0~26.6℃时均达到最大,且其均在26.6~30.9℃时最小。小、中、大3种规格O/N比值平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21.535~113.541、15.713~32.193、12.097~27.094,表明实验水温条件下小规格珍珠龙胆的供能物质为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而中、大规格珍珠龙胆的主要能量物质为蛋白质和脂肪。  相似文献   

13.
中国龙虾耗氧率及窒息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华芳  杜国平  刘顺羽 《水产科学》2011,30(10):635-637
研究了中国龙虾在不同温度、盐度及pH条件下的耗氧率和窒息点。试验结果表明,耗氧率随着水温的上升而上升,由25℃的0.0931mg/(g.h)升至33℃的0.2061mg/(g.h);而盐度变化对中国龙虾耗氧率的影响并不显著,在盐度为28和31时,耗氧率较低,分别为0.1033mg/(g.h)和0.1082mg/(g.h)。低pH对中国龙虾耗氧率有较大影响,当pH由7.3升至8.0时,耗氧率由0.3028mg/(g.h)降至0.1092mg/(g.h)。在水温29℃、盐度28、pH 8.0条件下,体质量97g的中国龙虾的窒息点为0.1561mg/L。  相似文献   

14.
可靠的能量消耗估算可以更好地衡量鱼体在上溯过程中的能量分配方式,为鱼道水力设计提供依据,实现鱼道过鱼的高通过率。为探究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幼鱼运动过程中游泳行为和能量消耗的关系,利用丹麦Loligo Systems公司生产的鱼类行为视频跟踪系统,对24尾鲢幼鱼进行了室内游泳行为实验。采用流速递增法测得鲢幼鱼的活动代谢率,水体溶氧量由每个流速工况下等时距读取,静水条件下通过AutoRespTM测定水体溶氧变化值,计算标准代谢率;利用水槽上方架设的摄像头(25帧/s)记录鱼体运动行为,连接uEye Cockpit程序观测鱼体运动情况,采用LoliTrack进行运动行为分析,获取鱼体运动行为学参数。结果表明,鲢幼鱼的游泳速度与摆尾频率(TBF)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耗氧率(MO2)与摆尾频率(TBF)的拟合方程为MO2=318.3+1.04TBF2.87(R2=0.99,P0.001),拟合指数值为2.87,且摆尾频率的幂指数越大,表征鱼体游泳效率越低。实验测得鲢幼鱼的标准代谢率(SMR)为(284.47±30.75)mg/(kg·h),耗氧率方程得到的标准代谢率拟合值为318.3mg/(kg·h),与实测值较为接近;通过建立活动代谢率(AMR)与鱼体重量(M)及游速(U)的关系,得出鲢幼鱼生物能量模型AMR=10.39 M0.12 U0.39(R2=0.95,P0.001)。生物能量模型的建立,可以为鱼道不同过鱼目标的水力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The aims of this experiment were (1) toquantify the ability of grass carp to processduckweed and (2) to assess indirect changes inwater chemistry and phytoplankton community,caused by grass carp feeding. Yearling grass carp sized 126 ± 7.7 mm (TL) and19.6 g in weight were kept in 9 laminate tanksof 1 m3 for 14 days. Two stockingdensities (2 and 6 fish per m3) anda control without fish were used. Standard growthrate (SGR) of grass carp fed exclusively onduckweed was 0.70% body weight (BW) d–1and food conversion ratio (FCR) reached 2.0(average water temperature =21.1 ± 3.8 °C). Daily food intakewas 0.2 g of duckweed dry weight (DW), i.e.,1% of average BW of grass carp. SGR ofduckweed growing in 20 × 20 cm floatingenclosures, differed significantly[F(6,2) = 417.9; p = 0.002] between the twostocking densities of grass carp and thecontrol tanks (without fish). Mean SGR ofduckweed was 0.02 g g–1 day–1 and thehighest SGR was recorded in the control tanks.Both decrease in NH4-N and increase inNO2-N concentrations differed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treatments[F(2,2) = 45.3; p = 0.02 and F(2,2) = 19.2; p = 0.04 respectively]. Changes in other nitrogenand phosphorus components (NO3-N, TN, TPand PO4-P) caused by stocking of grasscarp were not significant. Biomass ofphytoplankton, dominated by filamentous algaeand blue-greens, increased proportionately tostocking density of grass carp. Althoughduckweed has a large potential for nutrientremoval, the most common pathway for thenutrients released through grass carp grazingif duckweed cover is loose is theirincorporation into phytoplankton biomass.  相似文献   

16.
2012年5-10月,在面积为0.19hm2的试验池1中放养体质量160g的松浦镜鲤(Cyprinus carpio Songpu)117,700尾·hm^-2,混养体质量160g的长丰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春片、乌子头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夏花鱼种。在面积为0.19hm2的试验池2中放养体质量149.5g的松浦镜鲤3,450尾·hm^-2,只混养鲢和鳙夏花,采用常规饲养方法。2012年10月2日,试验池1平均每hm2产鱼21,025.5kg,其中松浦镜鲤平均全长34.3cm,体质量1425g,产量18,294.0kg;长丰鲢春片平均体质量674g,平均产量1,816.5kg,长丰鲢夏花平均全长18.6cm,体质量112.4g,平均产量592.5kg;鳙夏花平均全长达12.1cm,体质量39.9g,平均产量322.5kg。试验池2平均每hm2产鱼3,069.0kg,其中松浦镜鲤平均全长35.0cm,体质量1225g,平均产量2,766.0kg;鲢夏花平均全长达11.3cm,体质量24.9g,平均产量130.5kg;鳙夏花平均全长达11.1cm,体质量35.1g,平均产量172.5kg。试验表明,高密度养殖的松浦镜鲤产量显著高于密度低时,长丰鲢夏花的出池体质量是普通鲢的4.5倍,特殊生长率(6.27%·d^-1)是普通鲢(3.5%·d^-1)的1.79倍。文中还讨论了松浦镜鲤养殖池的水质和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17.
采用封闭流水式装置,研究斑点叉尾[鱼回]幼鱼(Ictalurus Punctatus)(约9~11 g)在不同温度条件下(18,22和26℃)的耗氧率和氨氮排泄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18,22和26℃时斑点叉尾[鱼回]幼鱼的耗氧率分别为(171.66±33)mg/(kg·h),(97.22±26)mg/(kg·h)和(171.83±44)mg/(kg·h),26℃处理组的耗氧率最高,与22℃处理组具显著差异(P<0.05);氨氮排泄率也表现出随水温的升高而升高的趋势,18,22和26℃时其氨氮排泄率分别为(0.40±0.01)mg/(g·h),(0.44±0.01)mg/(g·h)和(0.58±0.01)mg/(g·h)。在22~26℃,斑点叉尾[鱼回]幼鱼的耗氧率和氨氮排泄率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18.
拟穴青蟹幼蟹耗氧率和窒息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盐度20、温度28.0±0.2℃条件下,采用密封流水方法进行了拟穴青蟹幼蟹耗氧率和窒息点的研究。结果表明:拟穴青蟹Ⅴ期幼蟹的平均耗氧率高于Ⅵ期幼蟹,Ⅴ期幼蟹的窒息点也高于Ⅵ期幼蟹。其中,当蟹苗体质量为1.00±0.22 g时,耗氧率为0.437 2±0.083 mg/(g.h),耗氧量0.423 7±0.080 mg/(ind.h),窒息点为0.716 0±0.017 mg/L;当蟹苗体质量为1.81±0.30 g时,耗氧率为0.381 6±0.081 mg/(g.h),耗氧量0.671 7±0.140 mg/(ind.h),窒息点为0.698 7±0.011 mg/L。实验发现,拟穴青蟹幼蟹的耗氧率和耗氧量具有比较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其峰值出现在20∶00及02∶00左右,谷值出现在08∶00及16∶00。研究结果可为拟穴青蟹养殖生产中制定合理的苗种放养密度和养殖工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美国红鱼的胃排空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内,25℃条件下测定了体长为22.8±2.6cm、体重为237.8±74.2g的美国红鱼的胃排空率,并比较了线性、指数、平方根3种常用数学模型对其排空曲线的拟合程度。统计检验结果表明,3种数学模型都能很好地拟合实验数据,但通过统计学进一步分析发现,不论是用湿重还是用干重表示胃含物时都以线性模型拟合得最好,用湿重表示胃含物时,其模型为Y=92.93-3.33t(R2=0.94,P<0.001);用干重表示胃含物时,其模型为Y=97.00-3.36t(R2=0.91,P<0.001)。实验还得出在该条件下美国红鱼的胃排空率为每小时排出摄入食物量的3%~4%或每小时排出胃内残余食物量的6%~7%。  相似文献   

20.
赵峰  杨刚  张涛  王妤  庄平 《海洋渔业》2016,(1):35-41
为了探讨中华鲟幼鱼进入长江口半咸水环境后,渗透压适应调节过程中鳃上皮泌氯细胞的适应性变化,将幼鱼在淡水(盐度0)和半咸水(盐度15)两种条件下驯养60 d,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比分析鳃上皮泌氯细胞的形态、分布与数量特征。结果表明:幼鱼鳃上皮泌氯细胞主要集中分布于鳃小片基部和鳃小片之间的鳃丝上,细胞略呈椭圆形。半咸水条件下,幼鱼鳃丝上皮泌氯细胞数量和大小显著增加,鳃小片上皮泌氯细胞数量则未发生改变,但细胞大小显著增加;而鳃丝和鳃小片上皮泌氯细胞的形态在淡水和半咸水中均未发生显著变化。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鳃丝上皮泌氯细胞顶膜开口的形态分为3种类型:Ⅰ型,突起型;Ⅱ型,凹陷型;Ⅲ型,深洞型。淡水条件下,顶膜开口形态多为Ⅰ型和Ⅱ型,未发现Ⅲ型存在;而半咸水条件下,顶膜开口形态以Ⅲ型为主,Ⅰ型与Ⅱ型也有少量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