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华鳖五群体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刘至治 《水产学报》2004,28(2):119-126
从97个10碱基随机引物中筛选出30个多态性引物,对黄河鳖、淮河鳖、洞庭湖鳖、鄱阳湖鳖及太湖鳖5个群体共100只个体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中华鳖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表现在(1)在获得的341条RAPD扩增带中,有234条(68.6%)呈现多态性;2个引物有可明显地反映种群差异的扩增带,其中S105扩增的1408bp在黄河鳖的出现频率仅为20%,而在另外4个群体的出现频率达80%~90%;S37扩增的438bp在5个群体的出现频率大小为黄河鳖85% >淮河鳖65% >洞庭湖鳖55% >鄱阳湖鳖40% >太湖鳖20%,呈现出从黄河到淮河到长江、从长江的中游到下游逐步降低的遗传渐变现象;(2)多态位点比例(P)的大小顺序为太湖鳖59.25%>洞庭湖鳖56.52%>鄱阳湖鳖55.80%>淮河鳖55.03%>黄河鳖54.43%,但5个群体间的差异不显著(F=0.644<F0.05;4,145=2.45);5群体内的遗传多态度(π)在0.3644~0.3883间;(3)群体内遗传相似度大小顺序为淮河鳖0.782>黄河鳖0.771>鄱阳湖鳖0.768>洞庭湖鳖0.750>太湖鳖0.722,其中太湖鳖与黄河鳖、淮河鳖、鄱阳湖鳖3个群体间的差异显著(P <0.05);(4)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黄河鳖与淮河鳖、洞庭湖鳖及鄱阳湖鳖3个群体间,太湖鳖与黄河鳖、淮河鳖2个群体间有极显著的遗传分化(P<0.001);(5)根据遗传距离,用UPGMA 和NJ法进行聚类分析表明黄河鳖与淮河鳖、洞庭湖鳖与鄱阳湖鳖分别先聚在一起,最后再与太湖鳖聚类,显示太湖鳖在基因组上与其它4个群体鳖存在明显歧化.  相似文献   

2.
中华鳖七群体体形和腹部黑斑图案的差异比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思发 《水产学报》2004,28(1):15-22
对我国中华鳖代表性7个地方群体的成鳖阶段和后备亲鳖阶段的体形和腹部黑斑图案进行了,比较和分析。(1)把包括背甲周长、背甲宽、裙边后侧宽等16个参数转化为以背甲长为基数的15项比例性状进行多元函数分析。聚类分析表明,太湖鳖和崇明鳖较近,黄河鳖和淮河鳖较近,洞庭湖鳖和鄱阳湖鳖较近。主成份分析表明,把7群体一起分析的绘图,相互覆盖较多,不易分清:若是取3个群体,如对黄河鳖、洞庭湖鳖及太湖鳖分析绘图,则趋同性和趋异性十分清楚。判别分析表明,7群体的判别准确率在44%~73%之间,黄河鳖群体的判别准确率最高;(2)裙边宽厚度是中华鳖的重要经济指标。黄河鳖、淮河鳖及洞庭湖鳖的裙边均较宽而厚,其裙边后侧宽/背甲长之比超过7群体总平均值1~4.6个百分点;(3)中华鳖体色存在群体间固有的差异。首先表现在腹部的黑色斑块的有无和多少上,在后备亲鳖阶段,黄河鳖腹部全白的比例达100%,洞庭湖鳖和鄱阳湖鳖及淮河鳖腹部全白的比例在80%~90%;太湖鳖、崇明鳖及台湾鳖腹部全白的比例仅12%~22%。其次表现在腹部黑色斑块的出现频率和黑色程度有从黄、淮河流域和长江中游水域向长江下游水域及台湾增高、增强的明显趋势。黄河鳖、淮河鳖、洞庭湖鳖及鄱阳湖鳖是为“玉鳖”群,太湖鳖、崇明鳖及台湾鳖是为“花鳖”群。中华鳖腹部黑色斑块图案,是既受遗传控制,也受环境影响,还受遗传-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表型。  相似文献   

3.
通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基因的分析,探讨了中华鳖5个群体(黄河、淮河、洞庭湖、鄱阳湖、太湖)间的遗传变异与分化。中华鳖编码MHCⅠ类分子α2结构域基因的多态性很丰富。主要表现在:(1)中华鳖编码MHCⅠ类分子α2结构域的基因序列存在插入或缺失变异,共获得7种不同长度的基因序列,其中222bp、231bp分别在42、23个体出现,为两种主要长度的基因序列;(2)共获得41种不同的核苷酸序列,这些核苷酸序列的相似度在0.386—0.995之间,表明序列间的歧异度较大;(3)在所有核苷酸序列中,共有250个有效位点,其中174个为变异位点,多态位点百分率达69.6%,但群体间存在差异:①多态位点百分率大小顺序为鄱阳湖鳖(71.02%)〉太湖鳖(58.05%)〉淮河鳖(57.69%)〉黄河鳖(55.32%)〉洞庭湖鳖(48.09%);②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大小顺序为鄱阳湖鳖(0.4273)〉太湖鳖(0.2872)〉洞庭湖鳖(0.2840)〉黄河鳖(0.2727)〉淮河鳖(0.2463);(4)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太湖鳖与黄河鳖、淮河鳖2群体间,淮河鳖与洞庭湖鳖间有极显著的遗传分化(P〈0.001);(5)根据核苷酸序列的平均遗传距离,用UPGMA和NJ法进行聚类分析,黄河鳖与淮河鳖、洞庭湖鳖与太湖鳖分别先聚在一起,最后再与鄱阳湖鳖聚类,显示鄱阳湖鳖与其它4群体中华鳖在MHC基因上有明显歧化。  相似文献   

4.
正按照地方群体,可将中华鳖分为黄河鳖、淮河鳖、鄱阳湖鳖、洞庭鳖、崇明鳖、太湖鳖、黄沙鳖、台湾鳖、日本鳖等品系。研究表明,黄河鳖的生长速度优于其他品系,且体重变异系数最低,即出塘时商品规格比较整齐,是优良的养殖品系,但是不同养殖环境对其成活率影响较大(蔡  相似文献   

5.
《河北渔业》2002,(6):55-55
<正> 上海水产大学蔡完其教授等专家、学者,对我国中华鳖代表性的7个地方群体,在温室恒温(30℃)条件下,采用随机完全区组设计方法,进行了从稚鳖到成鳖、300余天的养殖性能的比较试验。主要结果:(1)7群体间个体日均增重差异极  相似文献   

6.
中华鳖黄河群体选育F1-3 世代生长性能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中华鳖黄河群体选育世代的养殖性能,对其3个选育世代F1、F2、F3从温室苗种饲养阶段到室外成鳖饲养阶段的生长性能进行了连续观测比较试验.结果显示:(1)个体日均增重:苗种阶段的顺序为F3≈F2>F1,F2和F3极显著地优于F1(P<0.01);成鳖阶段的顺序为F3>F2>F1,F3极显著地优于F1和F2(P<0.01);(2)每平方米日均产量:苗种阶段的顺序为F3>F2>F1,F3和F2极显著地优于F1(P<0.01);成鳖阶段的顺序为F3>F2>F1,F3极显著地优于F1和F2(P<0.01);(3)体重变异系数:苗种阶段的顺序为F1>F2>F3;成鳖阶段的顺序为F2>F1>F3;F3生长最整齐;(4)裙边比:在成鳖阶段,裙边比的大小顺序为F3(18.1%)>F2(17.79%)>F1(17.47%).对以上4项指标的综合分析表明,黄河鳖选育群体的养殖性能逐代提高.  相似文献   

7.
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黄河群体选育F3世代与其基础群体—黄河野生群体以及淮河、鄱阳湖、洞庭湖、太湖野生群体的遗传变异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从所筛选的14个微卫星位点中,6个群体共检测出334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N a)为3.64.2,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 e)为2.534.2,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 e)为2.532.99,平均观察杂合度(H o)为0.47142.99,平均观察杂合度(H o)为0.47140.5821,平均期望杂合度(H e)为0.551 50.5821,平均期望杂合度(H e)为0.551 50.599 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87 20.599 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87 20.540 6,平均Shannon多样性指数(H')为1.0010.540 6,平均Shannon多样性指数(H')为1.0011.106,表明这6个中华鳖群体均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②基于D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聚类树显示,黄河群体选育F3世代与黄河群体聚为一支,鄱阳湖群体与洞庭湖群体聚为一支,淮河群体与太湖群体聚为一支。③群体间F统计量及AMOVA分析表明,黄河群体选育F3世代与黄河群体遗传分化不显著(P>0.05),但与淮河、鄱阳湖、洞庭湖及太湖群体遗传与差异极显著(P<0.01)。④三代选育已使黄河鳖选育群体渐趋纯化,其遗传多样性略低于其它群体,但其F3世代仍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显示具有较大的选育潜力。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3种品系中华鳖肌肉品质的差异,选取淮河品系中华鳖、黄河品系中华鳖和日本品系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分别对其肌肉基本营养成分(水分、粗蛋白及粗脂肪)、氨基酸、脂肪酸和质构特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黄河鳖肌肉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淮河鳖和日本鳖(P0.05),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黄河鳖肌肉中的水分和粗蛋白含量均最高。淮河鳖肌肉中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和呈味氨基酸总量最高,黄河鳖次之;淮河鳖肌肉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3种鳖肌肉中含量最丰富的游离氨基酸均是牛磺酸;3种鳖肌肉蛋白的必需氨基酸总量/氨基酸总量(TEAA/TAA)均在40%左右,必需氨基酸总量/非必需氨基酸总量(TEAA/TNEAA)均远高于60%,淮河鳖的氨基酸评分(amino acid score, AAS)、化学评分(chemical score, CS)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ssential amino acid index, EAAI)均显著高于黄河鳖和日本鳖(P0.05)。日本鳖的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 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PUFA)含量最高,淮河鳖的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EPA+DHA)含量最高。淮河鳖肌肉的硬度、弹性显著高于黄河鳖及日本鳖(P0.05)。结果表明,3种鳖的氨基酸含量丰富且相对平衡,均属于优质蛋白源,富含多种呈味氨基酸、牛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本研究通过对3种品系中华鳖肌肉品质的综合评价,可为中华鳖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华鳖群体DNA指纹分析中的RAPD技术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4种不同区域代表性群体黄河鳖、太湖鳖、台湾鳖和日本鳖为研究材料,采用不同反应条件(如退火温度和循环次数等)对RAPD扩增技术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条件优化后(退火温度为38℃,循环次数为40次)有20个RAPD引物在4个群体中均有扩增条带,其中随机引物S105能将黄河鳖群体和太湖鳖、台湾鳖、日本鳖群体区分开;随机引物S327能将日本鳖群体鉴别出来;而随机引物S474可将台湾鳖群体与其他群体分开.由此表明,退火温度和循环次数的优化有利于中华鳖RAPD鉴定技术的建立.本研究旨在为中华鳖的种质鉴定与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稚鳖赖氨酸营养的需要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小秋 《水产学报》2001,25(5):454-459
选择体重为(22.62±0.52)g稚鳖90只,平均分成6组,分别饲喂含赖氨酸为1.42、1.87、2.22、2.57、2.92和3.32%的等能等氮半合成饵料,试验期45d.结果表明,赖氨酸缺乏会降低鳖的生活力,导致其食欲下降、生长受阻、体蛋白沉积下降、肝生长受阻和赖氨酸-α-酮戊二酸还原酶活力下降(P<0.01);赖氨酸对鳖的增重、饵料系数、体蛋白沉积量和净沉积率、体赖氨酸沉积量和净沉积率、肝重/体重和肝赖氨酸-α-酮戊二酸还原酶活力影响极显著(P<0.01),并成极显著或显著二次回归关系(R2=0.7667-0.9594,P<0.005~0.02).根据这些指标确定的赖氨酸需要量差异不明显,稚鳖赖氨酸需要量为2.40%或5.32g@(100gCP)-1.尽管赖氨酸对摄饵量和肝重也有极显著影响(P<0.01),但是不呈显著二次回归关系(R2=0.3766-0.5990,P>0.05).  相似文献   

11.
通过Lg(3)4正交试验,揭示了控温、日投饵次数、日投饵率是影响幼鱼回日增重速率和摄食生长的基本因素。经比较位次、极差、方差分析和F检验显示,水温各水平间差异极显著(α≥001),日投饵次数及日投饵率各水平间差异显著(α≥005)。初步获得控温23±2℃、日投饵2次和日投饵率25%是工厂化培育幼鱼回的较佳投饵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2.
Daily ring formation was verified by examining the growth of the marginal increment on sagittal otoliths of larval and juvenile Japanese halfbeak Hyporhamphus sajor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 (x) and number of increments (y) is y = 1.0x + 2.0. The first daily increment was formed during the 2 days before hatc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rings deposited after the alizarin complexone (ALC) mark (x) and the number of increments (y) is given by: y = 1.0x − 0.2. The index of completion of the marginal increment was 99 ± 4.1% (mean ± S.D.) at 04:00, and from 24 ± 4.4% at 08:00 it increased with time of day and reached 98 ± 3.6% until the next day at 04:00. Growth of the incremental zone started a few hours after sunrise prior to which the discontinuous zone seemed to be formed. Light rhythms tend to b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marginal increment on otoliths.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ime of day and the marginal increment on otoliths, it would be possible to estimate the predation time for specimens retrieved from stomach contents, and also clearer analysis of the growth history immediately prior to the sampling time.  相似文献   

13.
以斑点鳟(Oncorhynchus mykiss)幼鱼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胃、前肠、中肠、后肠、肝胰脏中4种消化酶活力的昼夜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胃蛋白酶活力在胃组织中活性最大,达到26.63 U,前肠、中肠、后肠和肝胰脏中活力值接近于0,24 h内无显著变化(P0.05)。胰蛋白酶活力24 h内呈波动变化,胃和肝胰脏中具有较高的活性,最大值分别能达到2 520.57 U/mgprot和2 143.53 U/mgprot,胃中17:00、9:00时出现峰值。肝胰脏中,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织,17:00时达到最大值。胃中的淀粉酶活性最低,且变化幅度不大,肝胰脏中的淀粉酶活性值最大,最大值达到0.57 U/mgprot,24 h内,总体变化较平稳,13:00和1:00时淀粉酶的活性于其他时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胃和肝胰脏中脂肪酶具有较高的活性,且在白天时活性较大,前肠、中肠和后肠中活性均呈较低的水平。4种消化酶均呈现出一定的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4.
美洲鳗鲡苗种的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学豪 《齐鲁渔业》2005,22(6):31-33
总结了自1996年以来美洲鳗鲡(Auguilla restrata)苗种的培育。从鳗苗的选购、放苗前的准备工作、鳗苗人池放养、饲养管理、疾病防治和配合饲料转换等6个方面探讨美洲鳗鲡苗种培育技术。  相似文献   

15.
16.
17.
鱼类耳石研究和应用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廖锐  区又君 《南方水产》2008,4(1):69-75
鱼类耳石研究是鱼类生长和早期生活史研究的基础。文章阐述了鱼类耳石形态的研究方法及其在鱼类种类识别中的应用、耳石微结构在鱼类年龄鉴定、早期生长研究、产卵期、孵化期和产卵场的推算以及早期生活史中特殊事件的研究等方面的进展,探讨了耳石研究的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长毛对虾一天中摄饵量的变化很大。从夜间20:00起到翌晨6:00为全天摄饵最旺盛之时,此段时间的摄饵量占全天的60%以上。其摄饵高峰在夜间24:00到凌晨2:00。8:00及14:00以后摄食量减少,以后又逐渐增多。因此,一天的投饵以4—5次为佳,傍晚到凌晨至少3次,上午近午时1次,午后少投或不投。  相似文献   

19.
20.
试验共分4个处理,其甜味剂的添加量分别为0、200、300、400g/t,试验选用20头体重为14kg左右的三元(DХLХY)杂交猪,试验期为20d,试验期间考察猪的平均日增重、日均采食量、料肉比3个生长性能指标。结果表明:甜味剂的添加量为常规添加量200g/t时,可显著的提高仔猪粉状高铜饲料的适口性,在200g/t的基础上提高甜味剂的添加量,饲料适口性和日增重均没有得到进一步显著的提高,各处理组料肉比差异均不显著,表明甜味剂的添加对饲料的利用率无显著的影响,因此,在仔猪粉状高铜配合饲料中甜味剂的添加量以常规用量为宜,过高的添加甜味剂并不能起到进一步提高仔猪生长性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