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长毛对虾养殖环境以及对虾肠道微生物种群结构的特征,实验分别采集养殖区进水口水体、养殖池底泥、养殖池水体以及长毛对虾肠道样品,采用构建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的方法对不同样品间的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组样品中共获得621条序列,操作分类单元(OTU)总数达212个,表明养殖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高度的多样性。从遗传进化树分析发现,进水口水体中细菌优势种群为蓝细菌(53.97%)、α-变形杆菌(13.76%)和γ-变形杆菌(10.58%);养殖池水体细菌优势种群为蓝细菌(33.55%)、γ-变形杆菌(14.84%)、厚壁菌(14.19%)、拟杆菌(12.26%)和α-变形杆菌(9.68%);养殖池底泥细菌优势种群大部分属于厚壁细菌(79.12%);对虾肠道细菌优势种群为厚壁细菌(75.79%)、梭杆菌(13.68%)和γ-变形杆菌(10.53%)。在目分类水平上,养殖池底泥、养殖池水体和对虾肠道中芽孢杆菌占有较高的比例,分别占克隆数的69.78%、13.55%和72.63%;进水口水体和养殖池水体中红细菌的比例较高,分别占克隆数的10.05%和9.68%。本研究分析了养殖环境以及对虾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揭示微生物从水源到对虾肠道内的演替规律。总体上,本养殖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良好,但在养殖池水体和对虾肠道中也检测到黄杆菌类群和少量的弧菌。本研究有助于了解养殖环境对于对虾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并为长毛对虾病害的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光合细菌对水产养殖环境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在水产养殖应用中的作用机制,采用PCR-DGGE技术研究不同浓度光合细菌对养殖水体和底泥两个微环境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水样菌群和底泥菌群有显著差异,各聚为一簇,水样菌群多样性比底泥丰富且波动性更大,泥样菌群则相对稳定,受外源菌群影响较小;添加光合细菌可显著增加水体菌群多样性,促使SAR11族未培养α-变形菌等固有菌群数量增加,从而影响水样菌群结构;同一阶段不同处理水样菌群多聚在一起,显示出较高结构相似性,不同处理并未造成组间菌群结构明显差异;光合细菌投加12 d后出现浓度减少。鉴定分析发现水样中46个菌群归属21个属,底泥11个菌群归属6个属,其中水样和底泥共同含有3个属,水样和底泥菌群主要隶属于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纲(Bacteroidetes)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  相似文献   

3.
围隔式集约化对虾养殖模式是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的环保、高效养殖模式,其池塘的四面采用地膜护坡,一个养殖单元四周用围网防蟹,隔离细菌、病毒。在养殖过程中,池塘只少量添加经蓄水池消毒处理过的水,基本做到在养殖期间不向外海排水,以有效保护外海生态环境,做到无公害养殖,且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对虾养殖面积,提高单位水体的对虾产量,是传统养殖模式向现代化养殖模式转变的一个方向。一、池塘的基本条件养殖池塘水深1.5m~2.0m之间,养殖池及蓄水池之间均用地膜围隔,每亩养殖池配备0.75kW的增氧机,每口池塘均有一个闸门,蓄水池进水闸门用80目…  相似文献   

4.
应用Biolog方法和传统的平板培养方法分析比较了施用芽孢杆菌制剂的虾池(B)和没有施用任何有益菌的虾池(A)在养殖后期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并用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分析了2种群落的代谢功能的差异。2个虾池对虾肠道微生物群落可培养细菌优势菌属都是革兰氏阴性菌;B虾池对虾肠道可培养细菌数量比A虾池的少;但B虾池对虾肠道微生物群落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及其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均显著高于A虾池(P<0.05)。结果表明,虾池施用了芽孢杆菌制剂,可促进养殖对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功能。  相似文献   

5.
<正>四、工厂化养殖模式1.设施及准备(1)养殖池:可利用现有的工厂化鱼类或对虾养殖池,水处理、进排水、供电、供气等设备设施齐全。也可新建沙蚕育苗或养殖水泥池,规格8米×2米×0.6米,设置相互独立的进排水系统和咸淡水系统,每池安放8~10个充气石。室外水泥池需搭建抗风能力强、透光性较好的棚顶。育苗前用漂白粉30克/米3彻底消毒蓄水池、供水管道、养殖池和养殖用  相似文献   

6.
南美蓝对虾(Litopenaeus stylirostris)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游泳亚目、对虾科、对虾属、滨对虾亚属,为广盐性热带虾种,原产于拉丁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在原产地全年均可养殖,多与白对虾混养,并具有生长速度快、饵料成本低、适温耐盐范围广、耐低溶解氧、抗病能力强、出肉率高等优点。随着南美蓝对虾繁育技术的不断提高及SPF虾苗的获得,人工养殖逐步得到推广,我国于2000年后开始引进与推广养殖,并获得人工育苗和养殖成功,现已成为我国又一个新的养殖虾种。一、养殖池建设与设施配备1.每个工厂化养殖池面积1000m2~1500m2,水深1.5m~…  相似文献   

7.
为搞好对虾养殖的病害预防,我们于2 0 0 2年开展了渗透海水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试验示范,取得了成功。现将全部过程与技术措施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养殖池于2 0 0 2年春季新建长方形试验池1 0个。有效水面的面积2 .2hm2 ,平均每个单池0 .2 2hm2 ,池深3.5m。1 .2 配套设施配有扬水站,淡水蓄水池6.67hm2 ,海淡水调解池1 .33hm2 ,深机井一眼。每一个单池配套380伏3kw叶轮式和2 2 0伏75 0w单相纳米管充气式增氧机各一台,交替使用。1 .3 养殖用水1 .3.1 水源 在海水沉淀蓄水池( 1 33.3hm2 )堤坝外面1 0m处,开挖一条宽6m ,深2 .5m ,…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养殖场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实际苗种中间培育进行实验(21 d),探究了放养密度(1.50~2.25万尾/m~3)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养殖水体水质以及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放养密度为1.50~2.25万尾/m~3时,放养密度的增加会提高凡纳滨对虾的产率、特定生长率、存活率及饵料转化率。实验期间,各养殖池内水体的pH逐渐下降,氨氮(NH_4~+-N)和化学需氧量(COD)浓度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弧菌(Vibrio)浓度则在一定范围内[(0.3~7.5)×10~4 CFU/ml]波动。放养密度的增加会导致养殖水体pH下降,NH4+-N和COD浓度升高,但对水体中的弧菌浓度没有明显影响。实验末期,放养密度较高的养殖池具有较高的细菌生物多样性,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56.52%~71.22%)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0.65%~38.23%)为各养殖池内主要细菌门类,而且弧菌属(Vibrio)(2.3%~9.4%)在各养殖池内均为优势菌属。在凡纳滨对虾苗种中间培育过程中,逐日增加换水量对水体pH和COD浓度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但难以控制NH4+-N和亚硝酸氮(NO_2~--N)浓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9.
<正>为了减少对虾养殖对浅海环境的污染,防止对虾病害传染,提高对虾养殖成功率及产量,加强近海海域生态与环境保护、修复技术,我们进行对虾全封闭零排污的养殖模式试验。通过改造虾塘增加排污、抽污系统,建造集污沉淀池、发酵池、曝气池、蓄水池,整个养殖中的水循环使用,只添加蒸发水和排除多余的雨水,实现全封闭零排污的养殖模式。一、材料与方法1.养殖设施改造(1)池塘改造:原有对虾养殖池塘30亩,通过改造,将原有5~8亩的池塘改为2.5亩的小面积养殖池塘8个共20亩,水深1.5米,塘底及池边都用防渗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于2009至2010年对海浪河河夹村段水体及底泥中细菌组成与时1空分布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该流域分离出的细菌隶属于5个细菌菌属,其中微球菌属(Micrococcus)是优势菌属,其次是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动胶菌属(Zoogloeaitzigsohn)。在时间分布上,水样细菌群落数量最高值出现在2009年5月份,最小值出现在2010年1月份,泥样细菌群落数量最高值出现在2009年5月份,最小值出现在2009年7月份。在空间分布上,水样和泥样细菌群落数量总数在8、9、10号样点高于其它样点一个数量级,但各样点细菌菌属没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