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大杂交鲟A.schrencki i(♂)×Huso dauricus(♀)及西伯利亚鲟A.baeri成熟卵子及体腔液的酶、维生素、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施氏鲟与大杂交鲟的卵径显著大于西伯利亚鲟(P<0.05)。吸水后大杂交鲟的卵径显著大于施氏鲟和西伯利亚鲟(P<0.05)。大杂交鲟卵中谷草转氨酶(GOT,2.83U·g-1)、酸性磷酸酶(ACP,0.69 U·g-1)和碱性磷酸酶(AKP,0.81 U·mg-1)含量最高,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仅西伯利亚鲟卵内琥珀酸脱氢酶(SDH)的活力显著升高(P<0.05)。3种鲟鱼卵与体腔液中蛋白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组成差异显著。大杂交鲟体腔液内的ACP活力显著高于施氏鲟体腔液内的ACP活力(P<0.05)。西伯利亚鲟(0.51±0.16μmol·g-1)卵内的Fe含量显著高于施氏鲟(0.35μmol·g-1)和大杂交鲟(0.42±0.12μmol·g-1),而体腔液内均未检测到Fe和Zn,但体腔液中Vc(4.00±2.44μg·L-1)含量显著低于大杂交鲟(5.58±1.53μg·L-1)和施氏鲟(5.47±2.32μg·L-1)(P<0.05)。3种鲟鱼卵及体腔液内的酶、微量元素、维生素等组成相同,但SDH和ACP活力、Fe和Vc含量存在组织和种间差异,在亲鱼培育时应区别培育。  相似文献   

2.
三种鲟鱼血清及组织中磷酸酶和补体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施氏鲟、小体鲟和西伯利亚鲟的血清、肝脏、鳃及肠中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补体C3及补体C4活性进行了测定和比较.AKP活性在小体鲟鳃和肠中显著高于施氏鲟和西比伯利亚鲟(P<0.05),而其在三种鲟鱼的肝脏和血清中差异不显著(P>0.05);ACP活性在小体鲟肠中显著高于施氏鲟和西比伯利亚鲟(P<0.05),而其在三种鲟鱼的肝脏、鳃和血清中差异不显著(P>0.05);补体C3活性在小体鲟肝脏和肠中显著高于施氏鲟和西比伯利亚鲟(P<0.05),而其在三种鲟鱼的鳃和血清中差异不显著(P>0.05);小体鲟血清中补体C4活性显著高于施氏鲟和西伯利亚鲟(P<0.05),而补体C4活性在三种鲟鱼的肝脏、鳃及肠中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虽然三种同为鲟科鲟属鱼类,但它们之间的AKP、ACP、补体C3及补体C4活性存在着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3.
三种养殖鲟鱼卵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养殖施氏鲟( Acipenser schrenckii)、西伯利亚鲟( A.baerii)和小体鲟( A.ruthenus)卵中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AA)和脂肪酸(FA)的组成和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三种鲟鱼中,西伯利亚鲟卵内粗蛋白(22.6%)和粗脂肪(17.9%)含量最高,且与施氏鲟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都显著高于小体鲟( P<0.05);三种鲟鱼卵内均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总量( TEAA)占总氨基酸( TAA)均高于49%,且施氏鲟卵内TEAA占TAA的50.06%,显著高于西伯利亚鲟和小体鲟( P<0.05)。三种鲟鱼卵内含量最多的必需氨基酸( EAA )均为亮氨酸,种类间的色氨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他EAA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各种非必需氨基酸(NAA)含量种类间差异不显著(P>0.05),以谷氨酸含量最高。三种鲟鱼卵内,含量最高的饱和脂肪酸(SFA)均为C16∶0,种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中均以C18∶1n-9含量最高,且施氏鲟卵内含量显著高于西伯利亚鲟和小体鲟( 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 PUFA)中均以C22∶6 n-3含量最高,其中西伯利亚鲟卵内含量显著高于施氏鲟和小体鲟( P<0.05);西伯利亚鲟卵内n-3/n-6值最高,小体鲟卵内最低,且三种鲟鱼间n-3/n-6值均有显著差异( P<0.05)。西伯利亚鲟鱼卵内, DHA、 EPA、 PUFA、 n-3 PUFA总含量及n-3/n-6值均显著高于另外两种鲟鱼卵( P<0.05)。因此,在配置鲟亲鱼配合饲料时,要重视各种脂肪酸之间的添加比例。  相似文献   

4.
湖鲟微卫星引物在三种鲟鱼及杂交子代的通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2对湖鲟(Acipenser fulvescens Rafinesque)微卫星引物对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 Linnaeus)、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西伯利亚鲟(Acipenserbaeri Brandt)及三种杂交鲟进行种间的通用性研究.结果表明:12对湖鲟微卫星引物在六种鲟鱼中有较高的通用性,有6对引物(50%)在6种鲟鱼中扩增出PCR产物,但仅有4对在6种鲟鱼中得到清晰可辨且有多态性的条带,可以直接用来分析几种鲟鱼的遗传多样性和进行杂交鲟的辅助育种工作.其中,位点LS-68在三种纯种鲟鱼中的等位基因大小范围上有明显差异,可作为三种纯种鲟鱼的分子标记位点;位点AfuG112在除施氏鲟外的其他鲟鱼中都得到特异扩增产物,可以用于检测施氏鲟群体的纯度(施氏鲟无带,怎么能用来检测纯度),人工辅助育种的品种选择;位点AfuG122仅在三种杂交鲟中得到清晰可辨的条带,可以作为区分杂交种与纯种的分子标记位点.  相似文献   

5.
在电子控温循环水系统中,研究不同水温(15℃、18℃、21℃、24℃和27℃)对56日龄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小体鲟A.ruthenus和西伯利亚鲟A.baerii幼鱼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4℃组施氏鲟幼鱼的体长特定生长率(SGRL)显著高于其它温度组(P<0.05),而体质量特定生长率(SGRW)差异不显著(P>0.05);在18~27℃范围内,体长绝对增长率(AGRL)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且显著高于15℃组(P<0.05)。18~24℃组的体质量绝对增长率(AGRW)显著高于15℃和27℃组(P<0.05)。在18~24℃范围内,施氏鲟幼鱼的体长相对增长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显著高于15℃和27℃组(P<0.05),最适生长温度为24℃。18℃组小体鲟幼鱼的SGRL显著高于其他温度(P<0.05),SGRW则差异不显著(P>0.05)。在15~27℃温度范围内,小体鲟幼鱼的AGRW升高后降低,其中18℃和24℃的SGRW分别为0.61g/d和0.64g/d,显著高于其他组。15℃组AGRL最低(1.6mm/d),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小体鲟幼鱼的最适生长水温范围为18~24℃,最适生长温度为18℃。在15~27℃范围内,21℃组西伯利亚鲟幼鱼的SGRL、AGRL和体长相对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P<0.05),但27℃组存活率最低。西伯利亚鲟幼鱼的最适生长范围为15~24℃,最适生长水温为21℃。不同温度下,3种鲟幼鱼的肥满度变化不同,施氏鲟幼鱼的生长类型为强异速度生长,不同于小体鲟幼鱼与西伯利亚鲟幼鱼。在15~27℃范围内,3种鲟幼鱼的最适生长温度不同,在早期生长培育时应选用不同的培育温度。  相似文献   

6.
<正>鲟科(Acipenseriformes)鱼类是比较古老的鱼类,世界现存的鲟科鱼类有28种,并有许多亚种和杂交种。鲟科鱼类是淡水鱼类中寿命最长,个体最大的鱼类之一。黑龙江的鲟科鱼类有两种,分别为鲟属的施氏鲟和鳇属的达氏鳇。我国鲟科鱼类主要是长江水系的中华鲟、白鲟和达氏鲟,新疆区域内的裸腹鲟、小体鲟和西伯利亚鲟,黑龙江水域内的施氏鲟和达氏鳇[1]。世界上鳇属鱼类只有两种,一种是栖息于欧洲的欧洲鳇(最大  相似文献   

7.
利用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测定达氏鳇Huso dauricus、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及其正反杂交子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出苗率与胚胎发育期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分析胚胎发育与抗氧化酶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达氏鳇与施氏鲟为杂交亲和,可获得正常发育的正反交后代,不影响受精率、孵化率及出苗率。不同胚胎发育期鲟的4种主导抗氧化酶类型及变化规律各不相同。在特定发育时期,达氏鳇(♀)与施氏鲟(♂)正交子代(大杂交鲟)的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均接近或高于两亲本中较高的一方;而达氏鳇(♂)与施氏鲟(♀)反交子代(小杂交鲟)介于两亲本之间,特别是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活性和MDA含量显著低于其父母本。施氏鲟胚胎心脏搏动期SOD的活性最高,达氏鳇胚胎在卵黄栓期SOD的活性最高,而杂交子代的SOD活性均在囊胚期达最大值。综上所述,4种鲟胚胎发育时期内源性抗氧化酶活性的表达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释物种间表型性状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测量5批次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黑龙江杂交鲟(达氏鳇Huso dauricus♀×施氏鲟♂)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共644尾)的体长、体质量,观察其生长、个体繁殖力、卵巢发育、卵径、卵质量和卵色等。结果表明:3种鲟雌亲鱼的体长与体质量差异显著,施氏鲟的体长和体质量显著小于杂交鲟与达氏鳇(P0.05),而杂交鲟的体长和体质量则显著小于达氏鳇(P0.05)。施氏鲟、杂交鲟和达氏鳇雌亲鱼的成熟系数(GSI)和繁殖力差异显著,杂交鲟的GSI和平均绝对繁殖力显著高于施氏鲟和达氏鳇(P0.05),而施氏鲟与达氏鳇的GSI无显著性差异(P0.05)。杂交鲟的相对繁殖力(Fw)显著高于施氏鲟与达氏鳇。3种鲟雌亲鱼产卵质量与体质量比值以10%~15%为主,该比值范围内雌性施氏鲟个体数约占同龄雌性个体的42.66%,杂交鲟为42.91%,达氏鳇为41.93%。施氏鲟和杂交鲟的卵多为棕色,而达氏鳇的卵为棕灰色。达氏鳇的卵径显著大于施氏鲟与杂交鲟。杂交鲟的绝对繁殖力、相对繁殖力及成熟系数均高于施氏鲟与达氏鳇,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及其杂交种(西伯利亚鲟♀×施氏鲟♂, Acipenser baerii♀ × A. schrenckii♂)的肌肉常规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同时进行氨基酸和脂肪酸的测定,从而对3种鲟鱼营养品质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除水分含量外,杂交种肌肉中粗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高于其亲本西伯利亚鲟和施氏鲟,但均未达到显著差异(P>0.05);在3种鲟鱼肌肉中共检测出16种氨基酸,其中,包括7种必需氨基酸和4种鲜味氨基酸,杂交种(西伯利亚鲟♀×施氏鲟♂)肌肉中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及鲜味氨基酸总量均高于其亲本西伯利亚鲟和施氏鲟。根据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3种鲟鱼肌肉中第一限制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第二限制氨基酸均为缬氨酸。另外,在杂交种肌肉中检测出亲本含有的18种脂肪酸外,还另外检测出4种脂肪酸,且杂交种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著高于亲本(P<0.05)。在3种鲟鱼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的分别为棕榈酸(C16:0)、油酸(C18:1n9c)和亚油酸(C18:2n6c)。研究表明,杂交种相比于亲本具有更高的食用价值和营养价值,从而具有更明显的生产优势。  相似文献   

10.
正施氏鲟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软骨硬鳞类。在我国鲟科鱼类主要有长江的中华鲟、达氏鲟、白鲟等,黑龙江的施氏鲟、达氏鳇,新疆的西伯利亚鲟、小体鲟等。黑龙江的施氏鲟属于比较古老的鱼类,始于白垩纪,和恐龙生活在一个年代,是比较古老的鱼类品种,因此有着活化石之称。由于施氏鲟鱼子加工的鱼子酱被称作黑色黄金,因此黑龙江的施氏鲟具有极大的经济价  相似文献   

11.
MS-222的药液浸浴和药液鳃部喷洒可作为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和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的麻醉方式。在水温16~18℃的条件下,史氏鲟的浸浴有效浓度为90~110 mg/L,浸浴安全时间不超过30 min;中华鲟的浸浴有效浓度为80~100 mg/L,浸浴安全时间不超...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鲟鱼卵与西伯利亚鲟鱼卵的营养成分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生化方法分析了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和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鱼卵的营养成分,并对两者的营养品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这两种鱼卵的水分含量平均值为62.83%~64.88%,粗蛋白平均含量为20.38%~20.77%,粗脂平均含量为10.41%~13.58%。统计分析表明,俄罗斯鲟鱼卵的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西伯利亚鲟鱼卵,而粗蛋白、水分和灰分含量略高于西伯利亚鲟鱼卵。俄罗斯鲟鱼卵和西伯利亚鲟鱼卵的氨基酸组成一致,均含有17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50.66和44.43。两种鲟鱼卵的脂肪酸中,均以C16∶0、C18∶2n6c和DHA为主要脂肪酸,三者总的质量分数达50%左右;而二十碳五烯酸(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总量俄罗斯鲟鱼卵高于西伯利亚鲟鱼卵,在两种鱼卵中含量分别为19.47%和16.83%。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鲟鱼卵均含有丰富的各种营养成分,但从粗蛋白、必需氨基酸(EAA)、DHA和n3PUFA含量来看,俄罗斯鲟鱼卵的营养价值优于西伯利亚鲟鱼卵。  相似文献   

13.
养殖施氏鲟的人工繁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对6尾雌性养殖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Brandt)进行人工催产,其中4尾雌鲟顺利排卵;采用输卵管切割手术取卵,获成熟卵7.7kg,共计42.77×104粒;以"半干法"授精,获受精卵28.82×104粒,受精率67.37%;孵出鱼苗12.69×104尾,孵化率43.63%。本研究对人工催情方法和活体取卵方法与手术技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人工养殖亲鱼催产效应时间长于野生鱼(已报道);不同时间取出鱼卵的授精效果差异较大,即成熟卵均能受精,但受精率随产卵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经产雄鱼与初产雄鱼间精子活力差异显著,经产雄鱼精子平均快速泳动时间及精子寿命均长于初产雄鱼精子。  相似文献   

14.
西伯利亚鲟的人工繁殖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取7龄西伯利亚鲟(AcipenserbaeriBrandt),第1次产卵前4个月,放入2组不同温度的水池中越冬,Ⅰ组水温13~14℃;Ⅱ组7~8℃。每组4尾雌鱼,6尾雄鱼。催产前水温升至15~16℃,人工催产结果,Ⅰ组1尾雌鱼排卵和2尾雄鱼排精,Ⅱ组3尾雌鱼排卵,5尾雄鱼排精;雌鱼排卵全部采用输卵管切割手术取卵,获得成熟卵3.26kg,共计21.5×104粒;用“半干法”授精,获受精卵19.11×104粒,受精率86.7%~95.6%;孵出鱼苗12.5×104尾,孵化率40%~68.9%。结果说明,在人工培育条件下,西伯利亚鲟能够成熟并成功地进行人工繁殖;产前培育温度变化对西伯利亚鲟性腺发育和人工繁殖效果有明显影响;与养殖施氏鲟的人工繁殖比较,催产效应时间基本相同;雄鱼发育较差。  相似文献   

15.
使用水质净化设备进行水处理,在循环水条件下,用人工配合饲料进行史氏鲟室内成鱼养殖。结果表明:经12个月饲养(鱼苗-成鱼),史氏鲟平均体重由112g增至1129g,体长由30.2cm增至77.2cm。饲养成活率为97.6%,饲料系数为1.4,在高寒地区表现了良好的生长趋势。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鲟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体内注射PHA和秋水仙素,肾细胞短期培养,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Brandt)的染色体,对其肾细胞染色体数目统计分析表明,俄罗斯鲟染色体组由236±2条染色体组成,其中具有明显着丝点的染色体为120条,其余为小染色体(点状染色体);核型公式为80m 16sm 24st,t 116mc,NF=332;采用德国PartecpasⅢ型流式细胞分析仪,以鸡红细胞为标准DNA(含量为2.3pg.N-1),测定俄罗斯鲟体细胞DNA含量为12.24pg.N-1,与染色体分析结果比较倍性一致。综合以上两项结果可得出,俄罗斯鲟为八倍体鱼。  相似文献   

17.
施氏鲟鱼苗驯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施氏鲟的开食率和苗种成活率,在流水条件下,选取刚孵化出膜、体质健壮的施氏鲟仔鱼1000尾,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进行强化开口试验,观察其摄食习性、生长与形态发育变化。结果表明:在16—25℃水温条件下,经100d饲养,平均全长达28.3cm,平均体重达69.7g,并获得了的86.7%开口成活率和73.4%的最终成活率。  相似文献   

18.
施氏鲟卵巢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曲秋芝 《水产学报》2004,28(5):487-492
对人工养殖施氏鲟卵巢发育的不同时期(1~8龄)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1龄施氏鲟处于性分化早期,卵巢中卵原细胞形成增殖团;2~3龄鱼卵巢为Ⅰ期,第1时相的初级卵母细胞直径10~60μm,核大,位于细胞中央,染色质均匀分布;4~5龄卵巢为Ⅱ期,第2时相小生长期的初级卯母细胞直径60~200μm,核内含有7~26个核仁;6~7龄卵巢Ⅲ期,第3时相大生长期的初级卵母细胞直径200~1600μm,卵母细胞内出现脂肪滴、卵黄颗粒和色素颗粒。细胞膜有完整的3层结构。8龄卵巢Ⅳ期,第4时相晚期初级卵母细胞直径1600~3300μm,细胞核膜消失,核仁溶解,核由中心向动物极受精孔移动;V期卵巢的第5时相生殖细胞为成熟的卵细胞,直径3400~3750μm,从滤泡膜中释放到体腔内;Ⅵ期为产卵后的卵巢,以第2时相的卵母细胞为主:根据研究结果推测,施氏鲟卵巢再次成熟的周期为3~4年。  相似文献   

19.
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鱼肉的营养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史氏鲟鱼肉的氨基酸及脂肪酸组成进行检测,证实史氏鲟鱼肉蛋白质中的两种限制氨基酸赖氨酸和含硫氨基酸的评分分别为163、123,必需氨基酸指数为108,远远高于FAO模式的理想蛋白;精氨酸含量为62.62mg/g,占氨基酸总量的6.51%;支链氨基酸含量为162.94mg/g,与芳香氨基酸的比值为3.52,是一种具有保肝功效、有利于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的营养价值较高的蛋白质;其脂肪酸组成的营养价值比大部分的海、淡水鱼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