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于2007年、2008年的7月先后2次对怒江流域西藏段干、支流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应用ShannonWiener、Margalef和Pielou指数分析了干、支流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结果显示:17个采样断面(干流8个,支流9个)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4种(属),隶属于25科,其中以水生昆虫种类最多(76.0%);研究区域内干、支流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32.77 ind/m2、3 967.51 mg/m2,95.39 ind/m2、2 339.64 mg/m2;干流底栖动物现存量明显高于支流,但其物种多样性(H、D、J)组成却低于支流。研究发现,干、支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异主要与底质类型有关,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与海拔高程变化之间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工程运行对密云水库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生物多样性的影响,2014-2016年在密云水库设置了7个采样点每月采样1次(冰封期除外),进行底栖动物调查,分析了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密度、生物量、优势种及其生物指数变化。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检出底栖动物17种,其中摇蚊幼虫12种,环节动物5种。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455.0个/m~2,平均生物量为2.70g/m~2,其中优势种为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 akamusi)和克拉泊水丝蚓(Limnodrilus claparedianus)。底栖动物群落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11月密度和生物量达最大值,分别为808.9个/m~2、6.94g/m~2;8月出现最小值,分别为180.4个/m~2、0.72g/m~2。水平分布上,水库中心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达最大值,分别为916.7个/m~2、6.08g/m~2;白河坝为最小值,分别为307.1个/m~2、0.70g/m~2。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在4月达最大值,分别为1.43、1.13、1.14;9月出现最小值,分别为0.38、0.27、0.31;3项指数在潮河口达最大值,分别为1.08、0.64、1.01,在潮河坝、白河坝指数相对较低。同时分析了随着密云水库水深增加,底栖动物群落的结构变化。研究表明,受调水的影响,目前密云水库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不稳定,处于重构期。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北京密云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和水质的关系,根据水库形状和水位季节变化规律,在潮河库区(1~3号)、库中区(4~5号)以及白河库区(6~8号)共设置8个采样点,于2015年4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下旬进行采样,冬季由于水库结冰采样困难而未采集底栖动物样本。结果显示,密云水库共检出大型底栖动物15种,隶属2门2纲2科10属,其中环节动物门颤蚓科4种,节肢动物门摇蚊科幼虫11种,优势种为正颤蚓(Tubifex tubifex)和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 akamusi)。不同采样点的种类数为2~11种,年均密度和年均生物量分别为1864个/m2和3.10g/m2,显示密云水库为中营养型水库。底栖动物年均密度:白河库区潮河库区库中区,年均生物量:白河库区潮河库区及库中区。在库西、白河电站等深水区,颤蚓类密度和生物量占比较高;而浅水区摇蚊幼虫密度和生物量占比较高。底栖动物总密度:夏季春季秋季;总生物量:春季夏季≈秋季。水库中颤蚓类的密度和生物量与水深、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及总氮含量呈显著线性或幂函数正相关,与沉积物中总磷含量相关不显著;摇蚊幼虫的密度和生物量与上述4个环境变量均无显著相关性。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Goodnight修正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浅水区高于深水区。Pielou均匀度指数和Wright指数评价表明,密云水库水质为轻污染,与水化评价结果比较一致,可作为水质生物学评价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2006年7月至2008年8月对象山港水域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四季采样分析,采样站位包括13个大面站位和10个电厂站位。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23种,其中软体动物48种,甲壳类33种,鱼类和环节动物多毛类各12种。2个调查周年,本区大面站位年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45.54个/m2和109.36个/m2,年均生物量分别为28.22g/m2和30.02g/m2。在电厂站位中,国华电厂年均栖息密度分别为49.58个/m2和46.65个/m2,年均生物量分别为14.49g/m2、15.99g/m2。乌沙山电厂年均栖息密度分别为45.83个/m2、45.21个/m2,年均生物量分别为14.60g/m2、13.81g/m2。研究表明,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分布不均匀,支港流域年均密度、生物量明显高于主港流域;电厂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低于全港的平均值。在季节周期变化上,电厂站位的变化差异低于大面站位。  相似文献   

5.
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2006年7月至2008年8月对象山港水域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四季采样分析,采样站位包括13个大面站位和10个电厂站位。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23种,其中软体动物48种,甲壳类33种,鱼类和环节动物多毛类各12种。调查期间,本区大面站位年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45.54个/m2和 109.36个/m2,年均生物量分别为28.22g/m2和 30.02g/m2。在电厂站位中,国华电厂年均栖息密度分别为49.58个/m2和46.65个/m2,年均生物量分别为14.49g/m2、15.99g/m2。乌沙山电厂年均栖息密度分别为45.83个/m2、45.21个/m2,年均生物量分别为14.60g/m2、13.81g/m2。研究表明: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分布不均匀,支港流域年均栖息密度、生物量明显高于主港流域。电厂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低于全港的平均值。在季节周期变化上,电厂站位的变化差异低于大面站位。  相似文献   

6.
调查了南太湖水体蓝藻爆发前后底栖动物的种类及数量。2008年在南太湖中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1科、21种(属)。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768个/m2,平均生物量为248.783g/m2。第一优势种群为软体动物的河蚬,其次为环节动物寡毛纲的霍甫水丝蚓。结果显示,在蓝藻爆发高峰期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调查流域底栖动物及相应的水环境因子,分析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探讨底栖动物与主要水质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文教河水质生物监测、流域生态健康评价、水资源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和研究基础。2014年11月,在文教河流域15个点位共采集到底栖动物42种,隶属3门5纲23科,其中水生昆虫为主要类群,占总物种数的69.05%;优势种为雕翅摇蚊Glyptotendipes sp、多足摇蚊Polypedilum sp、海南白虾Exopalaemon hainanensis和米虾Caridina sp,优势度分别为0.19、0.12、0.05、0.02;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95.00 个/m2和31.78 g/m2;香农-威纳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范围在0.50~1.96;Margalef丰富度指数范围在0.97~2.82;Pielou均匀度指数范围在0.18~0.39。相关分析表明,水温和溶解氧是影响文教河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浙江六横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3个断面采获的大型底栖动物共有19种,其中软体动物10种,节肢动物6种,脊索动物2种,环节动物1种;总平均生物量为(470.77±314.32)g/m2, 总平均密度为(480±248)个/m2.在各类底栖动物中,平均生物量及密度都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大型底栖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1.97~2.14、1.45~1.67和0.83~0.95,平均值分别为(2.06±0.08)、(1.53±0.12)和(0.90±0.06).ABC曲线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扰动.  相似文献   

9.
调查了南太湖水体蓝藻爆发前后底栖动物的种类及数量.2008年在南太湖中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1科、21种(属).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768个/m2,平均生物量为248.783 g/m2.第一优势种群为软体动物的河蚬,其次为环节动物寡毛纲的霍甫水丝蚓.结果显示,在蓝藻爆发高峰期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于2010年6月对大连市旅顺口区南部基岩海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生物量、栖息密度进行了调查,对生物多样性和次级生产力进行了计算.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20种,其中腔肠动物1种,环节动物1种,软体动物13种,节肢动物5种.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为4312.5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2966个/m2....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海南省临高县文澜江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探索适宜的水质生物学评价方法,为文澜江流域环境监测、环境评价和科学管理提供数据参考。于2014年11月对文澜江流域17个点位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并采用5种生物指数对水质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文澜江流域共采集底栖动物56种,隶属4门、7纲、29科,其中水生昆虫占绝对优势,共38种,占总数的67.86%;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76.11个/m~2和200.79 g/m~2;多足摇蚊属(Polypedilum sp.)、米虾属(Caridina sp.)和环棱螺属(Bellamya sp.)为优势种,优势度分别为0.16、0.04和0.03。采用Goodnight-Whitley修正指数(GBI)和生物指数(BI)对文澜江流域水质整体评价结果均为清洁;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生物学污染指数(BPI)的流域水质整体评估结果均为轻污染,3种水质生物指数评估结果基本相似,并与常规水质监测结果基本吻合。以水产养殖为主的水库出水口和流经临高县县城河道的水质处于中度污染程度,表明水产养殖废水、城市生活污水等对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造成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12年5、8月,对雅鲁河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期间共采集底栖动物12目21科38种,其中水生昆虫22种,分属5目10科,占总数58.90%。雅鲁河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161.38 ind·m-2,生物量为5.32 g·m-2,夏季平均密度和生物量高于春季。在各功能摄食生态类群中,刮食者最多,为14种,收集者10种,撕食者8种,捕食者6种。底栖动物优势种仅金线蛭Whitmania sp.1种;常见种有Ephemerella rusa、Dipteromimus tipuliformis、平滑多足摇蚊Cricotopus vierriensis、蚋Simulium、黑龙江短沟蜷Semisulcospira a-murensis和湖斜顶螺Acroloxus lacustris等6种。Shannon-Wei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等3种多样性指表明:夏季底栖动物多样性高于春季。采用BI和Shannon-Weiner生物指数对雅鲁河水质进行评价,调查期间雅鲁河水质处于一般以上水平,夏季水质状况好于春季。  相似文献   

13.
大渡河河口沙湾至乐山段,新建安谷水电站。为了解安谷水电站建设过程中大渡河河口浮游动物群落变化,于施工期2013年~2014年,运行期2015年~2016年每年春、秋两季对大渡河河口、左侧河网及支流浮游动物进行监测,共鉴定出浮游动物263种,轮虫中旋轮虫属为施工期、运行期共有优势种属。大渡河河口浮游动物密度平均658.55ind./L,生物量平均0.1102mg/L。施工期和运行期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差异不显著,密度平均最高值出现在施工期2014年,运行期2015年生物量最高。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在空间分布上支流高于干流、左侧河网、岷江。施工期、运行期浮游动物密度、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显示DO、V、SD呈负相关,与WT、NH4+-N、NO3--N、TN、H3PO4、TP、COD Mn环境因子呈正相关。RDA显示,NO3--N在施工期2014年、运行期2015年对浮游动物影响占主导作用,运行期2016年SD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的主要因子。本研究确认了大渡河河口安谷水电站在建设过程中施工期和运行期随时间推移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差异不大,可为丘陵地带水电站生态评价、水环境监测及水资源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水电站施工建设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4年5月和10月对安谷水电站工程所在的大渡河河口进行了浮游植物采样调查,并与工程建设前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采集到浮游植物7门、48属、115种,主要由硅藻(占总种数65.21%)、绿藻(20.00%)、蓝藻(9.57%)、裸藻(2.61%)组成;优势种有美丽星杆藻(Asterionella formosa)、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双头针杆藻(Synedra amphicephala)、细小桥弯藻(Cymbella pusilla)、尖头舟形藻(Navicula cuspidada)、变异直链藻(Melosirs varians)等17种。8个采样点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变化趋势相同,即春季高于秋季。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水平分布以安谷库尾断面最高,平均密度为123.70×10~4个/L,平均生物量为1.1658mg/L;安谷库区断面最低,平均密度为69.42×10~4个/L,平均生物量为0.4457mg/L。研究显示,安谷水电站施工期浮游植物种类、优势种、密度、生物量组成及其季节分布趋势与施工前无明显差异,但这些指标的空间分布与施工前存在一定差异。主要是工程施工造成了河道地形结构的改变,特别是直接受影响的库区、坝下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抚河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健康状况,分别于2017年丰水期(7月)和枯水期(12月)对抚河流域范围内40个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构建丰水期和枯水期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评价指数(B-IBI),对抚河流域水生态系统进行健康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两个水文期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8科、54种,其中昆虫纲21种,占总数的38.89%;腹足纲13种,占24.07%;瓣鳃纲10种,占18.52%;甲壳纲、蛭纲、寡毛纲共10种,占18.52%。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差异不显著,密度组成以腹足纲、甲壳纲和瓣鳃纲为主,米虾属、铜锈环棱螺和河蚬为抚河流域优势种。B-IBI显示,抚河流域健康状况总体尚好,67.65%的样点处于良好以上状态,10.29%的样点处于一般状态,22.06%的样点处于较差或极差状态。健康程度较差或极差的样点主要集中在抚河干流中下游以及支流宝塘水、崇仁河和东乡水,应加强该类水域的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16.
了解拉萨河中下游原生动物群落物种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素,为拉萨河中下游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资料。选取了拉萨河中下游17个样点,于2015年5月、8月和2016年11月进行原生动物定性和定量样品采集,共采集水样153份,分析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确定该流域原生动物类群组成中稀有种、偶见种和常见种对物种多样性的贡献、生物多样性格局及群落与理化因子相关性,结果表明:(1)3个季节,稀有种80种,占总物种的40%;偶见种95种,占总物种的48%;常见种21种,占总物种的11%;恒见种1种,占总物种的0.5%。(2)拉萨河中下游原生动物物种类群组成中偶见种是原生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格局的重要贡献者。(3)多样性指数表明,Richness指数和Margalef指数春季和夏季高于秋季,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春季高于秋季高于夏季。(4)基于Bray-Curtis距离的主坐标分析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拉萨河中下游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流域均具有显著差异,且流域差异相比季节差异较大。(5)根据Mantel检验分析原生动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所测定环境因子中,水温(WT)、总溶解性固体(TDS)、盐度(Salt)、电导率(EC)、总磷(TP)及溶解氧(DO)是影响原生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7.
横江中下游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4月对横江中下游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种类、现存量、群落组成和生物多样性,评价了横江流域水质营养状况。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26科33属78种(含变种)。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以硅藻和绿藻为主,分别占藻类总种数的71.80%和16.67%。优势种主要有变异直链藻(Melosira varians C.A.Ag)、偏肿桥弯藻(Cymblla veatricosa Kütz)、短小舟形藻(Navicula exigua(Grey.)Mull.)、普通等片藻(Diatoma vulagare Bory.)、系带舟形藻(Navicula cincta(Ehr.)Kütz)、中型脆杆藻(Fragilaria intermidia Grun.)、长鼻空星藻(Coelastrum proboscideum Bohl.)、吻状隐藻(Cryptomonat rostrata)等。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2.232×105~4.255×105cells/L,水富小岸坝河口(S1)最高,盐津撒渔沱(S3)最低,平均值为3.392×105cells/L;生物量为0.443~1.330 mg/L,最高和最低仍分别出现在水富小岸坝河口(S1)和盐津撒渔沱(S3),平均值为0.779 mg/L。7个采样站点,Shannon-Wiene多样性指数(H)为4.01~4.43,张窝水电站库区(S2)最低,大观河大关县城(S7)最高,平均为4.22;Pielou均匀性指数(J)为0.74~0.83,张窝水电站库区(S2)最低,洛泽河水电站库区(S4)最高,平均为0.80。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分析结果表明,横江中下游浮游植物多样性较好,分布格局均匀,水质总体上为贫营养型。  相似文献   

18.
研究安谷水电站施工期浮游动物对水文情势改变、栖息地条件变化等工程影响的响应,为径流式水电工程建设对浮游动物的影响预测评价提供参考,为安谷水电站水生态环境发展或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2014年春季、秋季对大渡河安谷水电站施工期浮游动物及水环境因子进行调查采样,利用SPSS和Canoco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大渡河安谷水电站施工期春、秋季共检出浮游动物69属116种,密度平均为619.65个/L、生物量平均0.093 mg/L。左侧河网浮游动物种类、密度和生物量高于干流。浮游动物种类、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在季节分布上差异显著,春季明显高于秋季。浮游动物种类、密度、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硝氮、总氮、磷酸盐、总磷呈显著正相关,与流速呈负相关;RDA结果进一步说明硝氮、磷酸盐、TN、TP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9.
2010年9~10月,对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定出4类20种浮游动物,其中轮虫类9种,占45.0%;原生动物7种,占35.0%;桡足类3种,占15.0%;枝角类1种,占5.0%;数量均值为1132ind.L-1。原生动物数量较多,占69.4%;轮虫类次之,占30.3%;桡足类仅占0.3%;生物量均值为0.206mg·L-1。轮虫类生物量最高,0.137mg·L-1,占66.5%;桡足类0.045mg·L-1,占21.9%;原生动物仅占11.6%;优势种类为原生动物的沙壳虫Difflugia sp.、侠盗虫StrobiLidium sp.、焰毛虫Askenasia sp.;轮虫类的蒲达臂尾轮虫Brachionus budapestiensi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和桡足类的无节幼体nauplius为主。多样性指数H’、J显示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H’平均值为1.58,J平均值为0.81,表明保护区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比较丰富,物种分布均匀度较好,为保护鱼类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