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对广东省汕头市海水池塘养殖锯缘青蟹的病害调查,发现病害的种类有:呼肠孤病毒病、弧菌病、黄斑病、黑鳃病、蟹奴、纤毛虫病、黄水病、芒病、饱水病、蜕壳不遂病、线虫病等。通过调查。掌握了青蟹病害发生流行的基本规律,确定了青蟹病害防治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
应用PCR方法检测患“黄水病”锯缘青蟹中的血卵涡鞭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水病"是目前锯缘青蟹养殖过程中的主要疾病之一,病蟹主要症状表现为肌肉白浊,体液呈土黄色或浊白色牛奶状。因该病流行范围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给青蟹养殖业主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地影响了青蟹养殖的健康发展。本研究从病蟹体液中发现大量疑似血卵涡鞭虫的寄生原虫,应用已建立的梭子蟹血卵涡鞭虫病的PCR检测方法对患"黄水病"青蟹进行检测。结果从患病青蟹组织的DNA中扩增出产物大小为585bp的特异性目的片段,经序列分析比较,与三疣梭子蟹上发现的血卵涡鞭虫的序列同源,同源性达99.7%。综合病原流行病学调查、组织病理学、电镜观察等分析结果,初步确定血卵涡鞭虫是引起养殖青蟹"黄水病"的重要病原。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 ,因为市场需求的扩大 ,浙江省沿海的青蟹养殖发展很快 ,但是 ,疾病也越来越频繁地发生 ,给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宁波市沿海是浙江省最主要的青蟹养殖海区 ,以下是该地区青蟹的主要疾病种类及防治措施。一、主要疾病种类目前危害宁波地区养殖青蟹的主要疾病为“黄水病”、黄黑斑病、长毛病和脱壳不遂等。1.“黄水病”青蟹“黄水病”在每年的5月至10月均可发生 ,有两次发病高峰 ,一次是5月下旬至6月初的梅雨季节 ,另一次是9月至10月。宁波地区各地都有发生 ,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病蟹消瘦 ,体色暗 ,关节膜处呈黄色或浊…  相似文献   

4.
网箱养殖大黄鱼溃疡病的预报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倪海儿  王国良 《水产学报》2009,33(2):334-341
本文以舟山市网箱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为研究对象,根据对2001-2005年间网箱养殖大黄鱼发病情况的观察分析、养殖水域环境因子的监测及其收集的气象资料,对大黄鱼溃疡病的发生规律和养殖环境的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大黄鱼溃疡病的发生不仅与季节有关,而且还与环境因子的状况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环境因子对大黄鱼溃疡病发生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筛选出与大黄鱼溃疡病发生密切相关的环境因子,从而建立了网箱养殖大黄鱼溃疡病发生的预报模型。经检验该模型对预报大黄鱼的溃疡病是否发生及发生的程度有高度显著的效果,用该模型对舟山市2005年大黄鱼溃疡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预报,预报的正确率达到81.2%。为能有效、适时地对发病季节大黄鱼疾病的控制,本文还同时给出了网箱养殖大黄鱼发病季节溃疡病的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浙江省三门县围塘青蟹养殖发展很快,2003年,全县围塘青蟹养殖面积达8.5万亩,产量13300t,产值达5.2亿元,产值占该县大农业比重的1/3。但随着青蟹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病害的影响也相应复杂,下面就该地区围塘青蟹养殖经常发生的病害及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一、黄水病症状为患病蟹体消瘦,体色灰暗,关节膜处呈黄色或浊白色,或关节边缘发红(健康者关节部为蓝色),折断关节可挤出浊白色的脓液,打开蟹盖有浊白色组织液沉积,病蟹往往爬到塘堤或涂面上死亡。此病以5月下旬~6月初及9月~10月为高发期,养殖青蟹的死亡率达3…  相似文献   

6.
锯缘青蟹黄水病原研究及综合防控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锯缘青蟹简称青蟹,是我国浙江、福建和广东等东南沿海省份的主要养殖品种,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而得到持续快速发展,产值达几十亿元。“黄水病”(亦称白水病、白浆病)是目前青蟹养殖发展中的  相似文献   

7.
为预报网箱养殖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发生,以舟山市网箱养殖大黄鱼为研究对象,根据2001-2008年间舟山市网箱养殖大黄鱼发病情况的监测数据和各采样点海洋环境因子的测定数据,应用灰色系统理论探索了网箱养殖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建立了灰色预报模型GM(1,1)和GM(1,N),预报网箱养殖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时间和发病率.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发病率与养殖水域的环境因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关联;把水温、悬浮物、无机氮和COD选作先行指标,用这些因子的不同组合建立了GM(1,5)、GM(1,4)和GM(1,3)模型,比较这些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由无机氮和COD构成的GM(1,3)模型平均相对误差最小,为5.304%;用GM(1,1)模型对大规模细菌性疾病发生的时间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基于台州市三门县、温岭市2018-2019年4个围塘养殖锯缘青蟹养殖日志和周边自动气象站数据,以及1991-2020年三门、温岭国家基本气象站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围塘养殖锯缘青蟹的气象影响因素,确定锯缘青蟹养殖气象指标,建立观测气温与养殖场水温的相关关系.通过分析影响围塘养殖锯缘青蟹的灾害性天气致灾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养...  相似文献   

9.
为预报网箱养殖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发生,以舟山市网箱养殖大黄鱼为研究对象,根据2001—2008年间舟山市网箱养殖大黄鱼发病情况的监测数据和各采样点海洋环境因子的测定数据,应用灰色系统理论探索了网箱养殖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建立了灰色预报模型GM(1,1)和GM(1,N),预报网箱养殖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时间和发病率。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发病率与养殖水域的环境因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关联;把水温、悬浮物、无机氮和COD选作先行指标,用这些因子的不同组合建立了GM(1,5)、GM(1,4)和GM(1,3)模型,比较这些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由无机氮和COD构成的GM(1,3)模型平均相对误差最小,为5.304%;用GM(1,1)模型对大规模细菌性疾病发生的时间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以曝气增氧改善锯缘青蟹养殖环境为目的,研究了不同曝气增氧方式对养殖塘水质、底质及锯缘青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塘相比,引入曝气增氧之后,可使养殖塘水体中的NH4+-N降低13.233%~32.212%,硫化物的含量降低17.742%~35.398%,但对于水体中的NO2--N和DO的影响不大.对底质来说,曝气增氧可使底质中的有机质含量降低11.799%~11.477%,硫化物的含量降低约9.726%,并使ORP电位上升0.575%~16.812%.此外,曝气增氧可提高青蟹亩产量一倍多,并使养殖规格也略大.曝气增氧对锯缘青蟹养殖环境及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其使用参数及成本的优化、对青蟹生理的影响、对养殖塘水体生态的影响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拟穴青蟹两种养殖模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拟穴青蟹为主养品种,比较半封闭式养殖模式与传统开放式中水体理化生因子、放养品种的存活率和产量,以探索汕头牛田洋的适宜青蟹养殖模式。经过10个月的养殖试验,半封闭式养殖模式水体理化指标、污染物指标、菌体指标等总体优于开放式养殖模式。半封闭式养殖模式青蟹存活率高出开放式养殖模式66.22%,其他养殖品种的存活率和产量也均高于开放式养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开放式养殖模式相比,半封闭养殖模式能有效降低水体污染指标,提高养殖产量,较为适合在汕头牛田洋青蟹养殖区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2.
我国蟹类土池育苗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孝连  乔振国 《海洋渔业》2012,34(1):110-116
蟹类养殖产业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之一。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下简称河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以下简称梭子蟹)、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以下简称青蟹)是我国主要的养殖蟹类。目前3种蟹类土池育苗技术发展不平衡,河蟹、梭子蟹土池育苗技术较为成熟,已经普及推广并在养殖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青蟹土池育苗尚未有成功的报道。本文综述了我国河蟹、梭子蟹、青蟹苗种生产技术,尤其是土池育苗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河蟹、梭子蟹土池育苗关键技术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蟹类土池育苗技术应用于青蟹土池育苗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青蟹属(Scylla)有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拟穴青蟹(S.paramamosain),紫螯青蟹(S.tranquebarica)和榄绿青蟹(S.olivacea)等4个种。我国以拟穴青蟹占绝对优势,它有个体大、生长快、适应性强、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已成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海水养殖蟹类之一。  相似文献   

14.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在拟穴青蟹体内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因肉质鲜美、生长快速而成为我国主要的海水养殖经济蟹类,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病害问题也越发严重。本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定量PCR跟踪检测的方法,研究了拟穴青蟹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易感性和WSSV在拟穴青蟹体内的增殖情况。结果表明,拟穴青蟹是WSSV的自然宿主,自然携带率为8.47%。WSSV可通过口服途径感染拟穴青蟹,并在拟穴青蟹体内快速增殖,注射感染5 d后,病毒量达到感染1d时的1.1×109倍,当病毒累积到一定量后即可致死拟穴青蟹。研究表明,拟穴青蟹是WSSV的天然宿主,在虾蟹混养过程中可以通过摄食WSSV感染虾而带毒或发病,并因此成为WSSV传播媒介,从而对虾蟹混养条件下WSSV的防治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This is an initial paper in a series of overviews of biological research and aquaculture development of the mud crab, Scylla serrata, in China. Results of experimental ecological studies on mud crabs are reported here. As a result of these experimental studies, results that are important for mud crab culture were also discovered and these include, methods to condition and manage broodstock, determination of ecological conditions that are suitable for embryonic development, and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salinity, diet and larval density on development and survival of larvae. Results of this work will be useful in establishing a good method for artificial mass culture of larvae.  相似文献   

16.
亲蟹质量及亲蟹培育是锯缘青蟹人工育苗的基础。本文就亲蟹的选择、亲蟹暂养期的环境、亲蟹的饵料及饲养条件进行了探讨。在相同的理化因子条件下,海捕亲蟹的抱卵率(62.13%)大约为养殖亲蟹抱卵率(26.67%)的2.31倍。  相似文献   

17.
青蟹双顺反子病毒-1(mudcrabdicistrovirus-1,MCDV-1)和青蟹呼肠孤病毒(mudcrabreovirus,MCRV)是对养殖拟穴青蟹有较强致病性的2种病原,可导致高死亡率。文章采用双重巢式PCR检测法对2012年阳江地区5月-10月捕捞的野生拟穴青蟹(Scyllaparamamosain)病毒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阳江地区2012年5月~10月的野生青蟹群体一直保持较高的病毒携带率(44.83%-100%),其中MCDV-1检出率最高的月份为6月、8月和9月,MCRV检出率最高的月份为5月-6月和8月~9月;以单独感染类型为主的月份为5月、7月和10月(〉44.83%),以双阳性感染类型为主的月份为6月、8月和9月(〉82.76%)。由此可见,2种病毒的流行月份为5月~6月和8月~9月;在流行月份期间2种病毒常常协同感染野生拟穴青蟹。  相似文献   

18.
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白化症的病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2年10月以来,通过逐户访问及调查问卷的形式对2001~2002年东太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养殖区"白膏症"发病症状、扣蟹的来源、投饵模式、水草覆盖率、螺蛳投入量、底泥状况、回捕率、产量等进行较为系统的调查。同时对病蟹进行寄生虫检查、病原微生物分离、回接攻毒及病变组织的电镜观察等病原学研究,结果未发现致病性生物。调查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白膏症"的发病率雄蟹显著高于雌蟹,其症状为甲壳发黄,头胸甲腹面下肝区发白色或青黑色,肝胰腺由正常的橘黄色变成淡黄或白色;症状严重的病蟹胸腔积水,肌肉松驰萎缩,肝胰腺呈糜烂状,鳃丝发黑。调查结果显示,"白膏症"的发生与饵料的投喂量、动植物饵料之比及水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该病的主要症状及发病原因,认为该病应命名为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白化症。  相似文献   

19.
Mass mortality due to necrosis signs occurred in hatchery-reared zoea stage larvae of the mud crab Scylla serrata in Okinawa, Japan, and a causative bacterium was isolated. In this study, we identified and characterized the bacterium by genome analysis, bi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pathogenicity. The bacterium was a Gram-negative, non-motile, long rod, forming yellow colonies on a marine agar plate. It grew at 20–33°C (not at 37°C) and degraded chitin and gelatin.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16S rRNA gene sequence identified the bacterium as Aquimarina hainanensis. Genome sequence data obtained from Illumina MiSeq generated 29 contigs with 3.56 Mbp in total length and a G + C content of 32.5%. The predicted 16 chitinase genes, as putative virulence factors, had certain homologies with those of genus Aquimarina. Experimental infection with the bacterium conducted on larvae of four crustacean species, brine shrimp Artemia franciscana, freshwater shrimp Caridina multidentata, swimming crab 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and mud crab S. serrata, revealed that this bacterium was highly virulent to these species. The present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bacterium caused mass mortality in mud crab seed production was A. hainanensis and can be widely pathogenic to crustacea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