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不同饵料种类喂养大鲵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作者报道了用鲻鱼、黄带鲱鲤及黄鳝作为饵料鱼饲喂大鲵的比较试验结果。饲喂黄带鲱鲤及黄鳝的大鲵,其生长比饲喂鲻鱼的大鲵为快,用三种饵料鱼轮换喂养的大鲵,比用三种饵料鱼分别单独饲喂的大鲵,生长要快。 相似文献
3.
4.
为了探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人工苗种规模化繁育的最适条件,本研究分析了不同培育密度及饵料对菲律宾蛤仔幼虫生长、存活和附着变态的影响。本研究设置4个培育密度(5、10、15、20个/mL)、4种饵料[A组金藻(Lsochrysis galbana)、B组角毛藻(Chaetoceros sp.)、C组金藻+角毛藻1∶2、D组金藻+角毛藻2∶1],分别在第3、9、18、27天测量幼虫壳长并统计存活率,在第27天统计幼虫附着变态率。结果显示,在幼虫生长方面,第3天,饵料A组幼虫壳长[(0.968±0.002) mm]最大,显著高于饵料B组和C组(P<0.05)。10个/mL密度组的壳长[(0.102±0.013) mm]最大,且显著高于其他密度组(P<0.05)。在存活率方面,第18天,饵料A组的存活率(26.67%)最低,显著低于其余各组。饵料C组和D组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但两组存活率均显著高于饵料A组和B组。10个/mL密度组前18 d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组,第27天与15个/mL密度组差异不显著。在附着变态方面,混合饵料C、D两组均显著高于饵料A组和B组。15个/mL密度组的幼虫附着变态率(17.38%)最高。研究结果表明,幼虫开口(D形幼虫初期)投喂金藻的存活率最高,投喂混合饵料生长快、变态率最高,幼虫密度控制在10~15个/mL为最佳。综上所述,在菲律宾蛤仔人工育苗过程中,幼虫密度控制在10~15个/mL,开口投喂金藻,开口后投喂混合饵料最适宜幼虫的生长发育和附着变态。本研究结果不仅为菲律宾蛤仔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因子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对于提高单位水体出苗量及苗种稳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6.
7.
在室内养殖箱中(31cm×20cm×30cm)开展4种不同饵料对方格星虫生长和存活影响的研究。试验共分4个处理组,分别为配合饲料组、马尾藻组、发酵马尾藻组和附着物质组,各设5个重复。在每个养殖箱底部铺设相同厚度(10cm)的细沙,投放5条方格星虫(0.95±0.13)g,养殖时间共60d。试验结果显示,附着物质组中方格星虫的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1.10%),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马尾藻组方格星虫的成活率显著高于配合饲料中组和发酵马尾藻组(P0.05),但是其特定生长率较低。试验结束时,各处理组沉积物中氧化还原电位值均降低,且配合饲料组、马尾藻组和发酵马尾藻组显著低于附着物质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配合饲料粉、马尾藻粉、发酵马尾藻粉直接饲喂方格星虫的生长效果较差,而附着物质有利于方格星虫的生长和存活。同时,附着物质的应用有利于保持沉积物氧化状态。因此,在方格星虫饵料中添加附着物质可以促进其生长,而在其饵料配制过程中大型藻粉、配合饲料粉的添加和加工方式仍需进一步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8.
采用沙丁鱼肌肉(FF)、鹰爪虾肌肉(SF)、菲律宾蛤仔足肌(CF)、沙蚕(PW)和配合饲料(FD)5种饵料,设计了CF PW、CF FD、PW FD、CF FD PW、FF FD PW FD、FF SF CF PW FD共6种饵料搭配投喂模式,研究了不同饵料搭配对中国明对虾的生长和饵料转化效率的影响。中国明对虾摄食混合饵料后的生长都比除PW处理外的4种单种饵料投喂处理快,CF PW处理的对虾在实验结束时的体重、增重率最大。混合投喂处理的饵料转化效率均高于除PW外的所有单种饵料投喂处理,所有混合投喂处理的实际饵料转化效率都比预测值高,并且除了PW FD和CF FD PW两个处理的实际值与预测值差异不显著外,其它混合处理的饵料转化效率实际值都显著高于预测值。文中还对不同饵料搭配的优势对对虾饵料选择性的影响及产生这些优势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水温、饵料对紫海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不同水温、饵料对紫海胆生长的影响.壳径15.5—19.0mm的紫海胆能忍耐10℃的低温,忍耐高温极限为34℃,在同等条件下28℃水温紫海胆壳径和体重的生长率分别是32℃时的1.4倍和1.3倍;对4种不同饵料,单独投喂石莼时,84d紫海胆的壳径和体重的生长率分别是33.9%和216.3%,分别是投喂海带的1.2和1.4倍、江蓠的2.2和3.5倍、羊栖菜的3.2和5.7倍. 相似文献
10.
培育密度及饵料种类对四角蛤蜊幼虫生长、存活及变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22.8~24.6℃,盐度24~25,pH 7.82~8.36的条件下,研究了培育密度及饵料种类对四角蛤蜊幼虫生长、存活及变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培育密度(5、10、15、20、30个/ml)下,幼虫的生长速度、存活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降低;30个/ml试验组幼虫不能发育至匍匐幼虫;5、10、15、20个/ml试验组幼虫的变态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各阶段的发育时间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不同的饵料种类及投喂方式,即单独投喂金藻(J)、小球藻(Q)与混合投喂[JQ11(J:Q=1:1)、JQ12(J:Q=1:2)、JQ21(J:Q=2:1)]对幼虫的生长速度、存活率、变态率及幼虫各阶段发育时间的影响也不同,单独投喂效果较差,混合投喂效果相对较好.在四角蛤蜊苗种生产过程中,培育密度10个/ml较为合理,且混合投喂比单独投喂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利用PCR技术扩增出大鲵虹彩病毒(giant salamander iridovirus, GSIV)主要衣壳蛋白(MCP)编码区长度为1 392 bp 的片段, 克隆到 pMD19-T载体上, 构建重组质粒 pMD19-T-MCP。经PCR鉴定确认正确后, 以10倍梯度稀释 pMD19-T-MCP重组质粒, 作为标准模板进行 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 制作标准曲线, 建立了大鲵虹彩病毒的 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制作的标准曲线有极好的线性关系, 且线性范围宽, 相关系数为0.990 19。组内重复试验的CT值标准偏差为0.52%。检测结果显示, 该方法对大鲵虹彩病毒的检测有高度的特异性, 与锦鲤疱疹病毒、弗氏柠檬酸杆菌、嗜水气单胞菌以及鲤上皮瘤细胞基因组DNA之间均无交叉反应, 特异性好, 检测总DNA灵敏度为10个病毒核酸分子拷贝数, 约1.1×10-3 pg/μL病毒核酸, 较之常规PCR的敏感度高出约1 000倍。研究建立的大鲵虹彩病毒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对大鲵虹彩病毒病的快速诊断与病毒病原定量检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Th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Andrias davidianus) as food and medicinal product has been an important aquaculture object in China. Study of gene function in th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requires accurate normalization though the use of appropriate reference genes. In this study,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three candidate reference genes including β‐actin, GAPDH and cytb of different tissues,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and different challenges in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were evaluated by qPCR. The stabilities of these three reference genes were analysed by geNorm, NormFinder and BestKeeper softwa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GAPDH was more stable than that of β‐actin and cytb in four tissues and at two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Compared with GAPDH and cytb, β‐actin was the most stable in spleen of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treated with LPS or GSIV. Therefore, the result showed that GAPDH was the suitable reference gene in different tissues and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The β‐actin could be used as a reference gene in spleen of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challenged with LPS and GSIV. This study provides convincing information for the GAPDH and β‐actin as suitable reference gene in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of different tissues,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and different challenge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观察大鲵在大鲵蛙病毒(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ranavirus,CGSRV)感染过程中组织的动态病理损伤,同时定量检测CGSRV在组织中的动态分布。对大鲵腹腔注射1.0×106.5 TCID50/m L的CGSRV进行人工感染,在感染的0d,3d,5d,7d,9d,13d,16d随机采集3尾,取肝、肾、脾、肺、肠、皮肤、肌肉、脑、心脏和胃等组织,石蜡切片和HE染色对CGSRV感染大鲵的病理损伤过程进行观察,采用SYBR Green q PCR技术对病毒在组织中的动态分布进行定量研究。组织病理结果表明,CGSRV感染导致大鲵多组织器官损伤,其中肝、脾、肾和皮肤肌肉病变严重,为损伤靶器官,且在一些损伤的细胞内见嗜碱性或嗜酸性包涵体。感染后3d肝细胞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肾间以及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感染后5~7d实质性器官变性、坏死,炎症加重,胃肠道呈卡他性炎。感染后9d表皮细胞坏死、脱落,肌纤维变性、坏死。感染后13~16d肝出现广泛变性、坏死与炎症,脾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减少,肾小球渗出性-坏死性炎,皮肤肌肉呈出血性坏死性炎和实质性心肌炎。SYBR Green qPCR结果显示,整个感染进程中各组织CGSRV含量呈上升趋势,不同组织中病毒量为2.36×103~1.84×109 copy/mg组织,其中肺、肠、肝、脾、肾和皮肤肌肉含量高,表明CGSRV具有广泛的组织分布特征,但肝、脾、肾、皮肤肌肉为其复制和损伤的靶器官,且病毒分布量与病理损伤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19.
为研究维生素C对大鲵机体生长性能及消化系统各器官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实验以鱼粉、鸡肉粉等为蛋白源,鱼油为脂肪源配制大鲵基础饲料,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50、300、450、600和750 mg/kg的维生素C (维生素C磷酸酯,35%含量),配制成6种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养殖初始体重为(34.14±0.15) g 的幼鲵。结果显示,大鲵增重率(WGR)随维生素C添加量的升高呈先增大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在维生素C含量为450 mg/kg 时达到最大,为102.04%。随维生素C添加量的增加,大鲵胃蛋白酶、H+-K+-ATP酶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在维生素含量为300 mg/kg 时均达到最强;肠道糜蛋白酶、脂肪酶及Na+-K+-ATP酶活性均维生素C含量的升高而呈先升高后平稳的趋势,且均在维生素C含量为450 mg/kg 时达到最强。通过对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维生素C添加量为300 mg/kg时更利于大鲵胃及肠道肌层和绒毛的发育。随维生素C含量的增加,大鲵肝脏中CAT、T-SOD、ACP及AKP活性均呈先上升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MDA、AST和ALT的活性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并且,随着维生素C的添加,大鲵肝脏炎性细胞浸润现象明显减少,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研究表明,适量的维生素C可有效改善大鲵消化道的结构,增强其消化酶活性,提高其生长性能,增强肝脏抗氧化能力,有效地保护肝脏健康。本研究可为探究维生素C对大鲵消化器官发育的影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水温对大鲵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1年多的观察证明,大鲵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水温对其摄食具有显著的影响。观察结果表明,大鲵冬眠的复苏温度为8.5℃±1.5℃,春季摄食高峰期的温度为23.2℃±2.0℃,夏季停止摄食的起始温度为27.8℃±1.8℃,夏季复苏温度为24.7±1.2℃,秋季摄食高峰期温度为18.0℃±1.6℃,开始冬眠的温度为11.5℃±1.6℃。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