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刊讯:栉孔扇贝养殖是我国沿海地区主要的支柱性产业。自1997年起,连续几年暴发的大规模死亡症,导致了该产业的巨大损失。中国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栉孔扇贝养殖课题组自2000年起分别从统计病学、病理学、病原学以及环境理化、生物因子等开展了深入、全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证实,一种RNA球形病毒是导致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症的直接病原。  相似文献   

2.
胶州湾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王秀华 《水产学报》2002,26(2):149-156
2 0 0 0年 1月 - 12月 ,跟踪调查了胶州湾养殖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情况 ,对养殖海域环境因子进行了测定 ,并对大规模死亡期间发病栉孔扇贝进行了病理学观察。调查结果显示 ,胶州湾养殖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呈暴发性并集中在 7月下旬的高水温期。发病高峰期在 7月 2 1日至 7月 2 7日 ,最高时点患病率达 14 .5 % ,7月份的月死亡率为 5 8.0 %。至 8月 3日累积死亡率达 90 .0 % ,患病贝死亡率接近 10 0 %。发病期扇贝壳高平均为 5 .0± 0 .9cm。,养殖栉孔扇贝半数死亡时间在 7月 2 3日。通过对水环境因子、病原性生物因子的调查分析及病理学观察表明 ,栉孔扇贝的大规模死亡可能是由生物性因子 (病毒 )所致 ,而与环境中理化因子可能无直接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栉孔扇贝病原感染与病害发生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桂珍 《水产学报》2003,27(3):273-277
利用电镜负染技术检测自然海区养殖和人工感染试验的栉孔扇贝组织提取液,分别发现病毒和类立克次氏体(RLO)两种病原体。动态检测两类病原体感染状况与整个养殖期间栉孔扇贝发病死亡情况,结果表明,养殖期间病毒感染率在80%—100%之间,最大感染强度出现在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7、8月份。人工感染病毒的栉孔扇贝,其病毒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与养殖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时期相当。而两种情况下栉孔扇贝类立克次氏体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未见明显变化。综合分析表明,病毒可能是造成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直接病原体。  相似文献   

4.
扇贝是我国北方贝类养殖的第一大品种。我国的扇贝养殖已有近30年的历史。1979年栉孔扇贝人工育苗及其养成获得成功,从此栉孔扇贝人工养殖开始走上规模化发展道路。80年代初又从日本引进了虾夷扇贝,从美国引进了海湾扇贝,在栉孔扇贝人工育苗技术的基础上,分别获得育苗和养殖成功。尤其是海湾扇贝采用控温育苗技术,当年育苗当年即可养成成品贝,更加速了扇贝养殖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栉孔扇贝是我国北方海水养殖的主要品种,近些年来在生产上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病害,给生产造成很大损失,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从1985—1991年对长岛水域养殖的栉孔扇贝的病害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防治扇贝死亡主要应采取以下防治方法: 1.秋天拣苗暂养时间应在10月上旬开始到11月中旬结束,拣苗过程中,动作要快,干露时间要短,一般不超过一小时。拣  相似文献   

6.
扇贝是我国北方贝类养殖的第一大品种。我国的扇贝养殖已有近30年的历史,1979年栉孔扇贝人工育苗及其养成获得成功,从此栉孔扇贝人工养殖开始走上规模化发展道路。80年代初又从日本引进了虾夷扇贝,从美国引进了海湾扇贝,在栉孔扇贝人工育苗技术的基础上,分别获得育苗和养殖成功。尤其是海湾扇贝采用控温育苗技术,当年育苗当年即可养成成品贝,更加速了扇贝养殖业的发展。1995年,仅山东省扇贝产量就达到7.34×10^5 t。  相似文献   

7.
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水产养殖病害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百亿元之巨,且有上升的趋势。对虾病毒病在我国广大海区连续10余年的肆虐,至今还无良策可根治。自1997年以来由于球形病毒等造成的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连年发生,其它如鲍、牡蛎、海带、紫菜等的病  相似文献   

8.
栉孔扇贝是珍贵的海水贝类,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扇贝养殖已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之一,我国养殖扇贝约2.7万hm2(40万亩),产量约110万t。但1997~1999年我国连续3年发生养殖扇贝大量死亡现象,死亡率高达70%-80%,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且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为了指导生产,保持该养殖品种的优良性状,做好栉孔扇贝选种育种工作,对栉孔扇贝亲贝提出质量要求和进行质量参数测定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两种扇贝病害的ELIS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ELISA分析技术,对烟台海区不同时期的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体内感染的病毒粒子的季节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龄栉孔扇贝体内病毒粒子的含量在8月份最高,其P/N值和OD值分别为0.8305和2.23,与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时期相一致。一龄海湾扇贝的OD值在8月份的检测中大于1,即表示海湾扇贝中可能存在栉孔扇贝病毒粒子。其他月份的检测结果均为完全阴性,即没有检测到栉孔扇贝病毒粒子。  相似文献   

10.
急性病毒性坏死病毒已被证实为是一种对养殖栉孔扇贝危害极大的病原体,探讨其传播途径是防控扇贝“大规模死亡症”的前提之一。将亲贝各放在一独立育苗水体内产卵、孵化,并进行幼虫培育。通过春季和秋季室内人工育苗,从40个独立育苗水体中,采获亲贝、卵各23个家系样品,受精卵、D形幼虫、壳顶幼虫各12个家系样品,眼点幼虫2个家系样品。采用间接ELISA法、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对亲贝、卵和发育各期的幼虫进行定性和定位的检测。结果发现,栉孔扇贝的性腺组织中存在病毒粒子,而卵、受精卵及各期发育幼虫体内均未检测到病毒。由此可以判断:AVNV可以感染栉孔扇贝的性腺,但并不存在卵内垂直传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致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王崇明 《水产学报》2004,28(5):547-553
对2000-2002年山东沿海6个疫区患病栉孔扇贝进行电镜观察,在消化腺、外套膜、肾和肠的结缔组织细胞和间质细胞中发现一种球形病毒.并引起相直的病理学变化。该病毒具囊膜,直径为130~170nm,核衣壳直径为90~140nm。病毒分离纯化后.观察到的病毒囊膜表面覆有长20nm的纤突。病毒在细胞质中的囊泡样结构内完成装配,其内未发现包涵体存在。从发病疫区栉孔扇贝组织中分离出病毒毒种对键康扇贝进行人工感染。结果显示,各感染实验组发病扇贝表现出与自然海区发病扇贝相同的临床症状。病毒注射组死r二率为?5%,病毒浸浴组死亡率为68.7%.灭活病毒注射组和空白对照组死亡率皆为12.5%。病毒注射、浸浴组与灭活病毒注射组、空白对照组死亡率差异显著。电镜复检结果显示,各感染实验组发病扇贝组织中分布有大量病毒粒子,与自然海区发病扇贝组织所观察到的病毒粒子在形态特征和病理学特征上完全一致。以上结果证明,病毒是导致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直接病原。  相似文献   

12.
邓欢  周遵春  韩家波 《水产学报》2008,32(2):315-320
海参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粘多糖,营养和药用价值极高.全世界海参约有1200种,在我国海域分布的有140多种,其中以黄、渤海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品质最佳[1].近几年,仿刺参(俗称"刺参")人工养殖已成为辽宁、山东沿海水产业重要的养殖品种之一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3.
14.
海湾扇贝一种球形病毒的形态发生及细胞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素莲 《水产学报》2004,28(3):292-296
2001年3-5月,青岛海区养殖海湾扇贝发生外套膜"糜烂病"并导致约50%亲贝死亡,主要表现为外套膜糜烂;严重者,约2/3的外套膜溃烂呈胶水状.电镜检测发现病贝体内感染有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本文报道了该病毒粒子的形态、发生及宿主细胞由此所产生的细胞病理学变化.成熟的病毒粒子近球形,直径150~180nm,具囊膜,在细胞核附近的溶酶体内发生和增殖.发生初期溶酶体内形成板层髓样结构,随后形成块状、泡状、絮状等多形态的病毒发生基质及具有正方形花样的蛋白质晶格结构.最后,大量的病毒粒子装配形成,填充在溶酶体内.该病毒粒子主要存在于消化盲囊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细胞的胞质中.受感染的宿主细胞线粒体肿胀、嵴溶解,内质网肿胀、核糖体脱落,溶酶体数量增多,核膜膨胀、溶解等,大部分细胞器受损.  相似文献   

15.
江苏启东文蛤大面积死亡原因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启东文蛤发病地区的养殖海水样品进行水质分析,并对感染文蛤做了细菌分离和电子显微镜超薄切片.结果表明,此次文蛤大面积死亡非化学污染和细菌感染所致;发病文蛤外套膜电镜超薄切片中发现了病毒包涵体和散在病毒颗粒,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60~80 nm,无囊膜.其他感染组织也有明显的病理变化,如核固缩、线粒体溶解、微绒毛脱落、细胞器空泡化.  相似文献   

16.
刺参一种囊膜病毒的分离及其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电镜负染技术检测发病的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Selenka)]组织提取液。观察发现,提取液中存在大量病毒样粒子,该病毒粒子近似球形,具有囊膜。囊膜内可见高电子密度的核心结构。完整的病毒粒子直径为80~100nm,囊膜厚6~10nm,核心结构直径35-45nm,呈六边形。应用超薄切片技术对刺参的触手顶部、触手臂、疣足、呼吸树、背肠血管、肠等组织的病毒感染状况进行观察,发现该种病毒粒子大量存在于所检测各组织内。感染细胞超微结构表现为大量细胞器崩解形成空泡结构,并出现“髓袢样”结构等病理变化。根据观测结果,该病毒是一种无包涵体病毒。  相似文献   

17.
中国对虾淋巴组织培养中的病毒及病理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中国对虾的淋巴器官和经过培养的养殖、海捕中国对虾的淋巴组织细胞进行电镜观察 ,均发现在细胞内存在一种形状为球形 ,有囊膜 ,平均直径为 136nm的病毒 ,病毒分布于细胞质内 ,或成团存在 ,似为一种虹彩病毒 ;在养殖对虾淋巴器官及培养过的组织细胞中还发现另一种病毒 ,病毒粒子为正二十面体 ,无囊膜 ,平均直径为 33nm ,分布于细胞质中 ,似为一种小RNA病毒。在体外培养淋巴组织过程中 ,病毒在细胞内没有明显增殖迹象。感染病毒的细胞呈现细胞核固缩 ,细胞质空泡化 ,线粒体内嵴模糊 ,粗面内质网水肿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对淋巴组织切片进行光镜观察 ,发现淋巴器官组织部分坏死 ,有些细胞核肿大 ,苏木精深染 ,严重的细胞核结构已经被破坏。  相似文献   

18.
真鲷幼鱼狂游症病毒病原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真鲷幼鱼内脏组织超薄切片。发现真鲷幼鱼脾脏存在大量病毒颗粒。病毒颗粒直径约120nm,呈六角形,有一层蛋白质外壳。核心主要为核心酸。病毒颗粒主要位于细胞核内。感染的细胞肿胀,比正常细胞增大5-6倍。在肠组织超薄切片中也发现少量形态相同的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19.
三角帆蚌蚌瘟病原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三个水产场三角帆蚌大批死亡的病因。取病料经匀浆、离心后取上清液,再经青霉素、链霉素处理或微孔滤膜过滤除菌,人工感染健康三角帆蚌均能引起发病死亡,并能连续传代。其症状和病理解剖变化与自然发病的蚌相似。病原病毒粒子有囊膜,核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大小80~120nm,暂称为蚌的类疱疹病毒。含毒病料置50%甘油磷酸盐缓冲液中,在0~4℃冰箱保存6个月,-20℃低温冰箱中保存一年半,仍有致病力。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Yellow head baculo-like virus infection and disease were demonstrated experimentally in the two main species of penaeid shrimp cultured in Hawaii and the Western hemisphere. Viral infection was induced by intramuscular inoculation of a 10% suspension of cephalothorax tissue filtrate prepared from two tiger shrimp, Penaeus monodon Fabricius, infected with yellow head disease, into sub-adult (3–10g) P. stylirostris (Stimpson) and P. vannamei (Boone). Signs of disease appeared as early as 2 days post infection (p.i.), and in most cases mortality reached 100% within 5–7 days p.i.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of the infected animals revealed extensive cellular necrosis in ectodermal and some mesenchymal tissues. Electron microscopical examination of thin sections of the gill and hepatopancreas from the infected shrimp revealed non-occluded rod-shaped baculo-like virus particles measuring 130–197 & 45–58 nm which were primarily localized within the cytoplasm of infected cells. The virus particles were contained within cytoplasmic vacuoles, and occurred singly or in small groups of two or more partic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