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盐度条件下饥饿及恢复摄食鲈稚鱼脂肪酸的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和分析了15.00、7.50及淡水3个盐度条件下鲈稚鱼在饥饿时及其恢复摄食后的脂肪酸变化。结果显示,在3个盐度条件下,饥饿的鲈稚鱼均首先消耗饱和脂肪酸,随后才会消耗不饱和脂肪酸;恢复摄食后的鲈稚鱼,其不饱和脂肪酸也优先得到补充。在3个盐度条件下,以淡水组饥饿稚鱼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消耗量最大,但在恢复摄食后,其EPA、DHA的含量又为最高,这可能与不同盐度条件下鲈稚鱼的生物转化能力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了掌握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仔稚鱼摄食前后的生长规律及其能量代谢情况,研究了孵化后第3、5、7、13、19、25天匙吻鲟仔稚鱼生长特征与体脂肪酸组成变化。结果表明,摄食前匙吻鲟仔鱼全长(L_1)生长方程为:L_1=0.1288t_1+0.7134(3≤t_1≤7),R~2=0.9993;摄食后匙吻鲟仔稚鱼全长(L_2)生长方程为:L_2=0.9133e~(0.0785t_2)(7t_2≤25),R~2=0.9913;2个阶段全长(L)生长方程为:L=0.8948e~(0.0796t)(3≤t≤25),R~2=0.9950。摄食前匙吻鲟仔鱼体重(W_1)生长方程为:W_1=0.0035t_1-0.0032(3≤t_1≤7),R~2=0.9932;摄食后仔稚鱼体重(W_2)生长方程为:W_2=0.0061e~(0.1893t_2)(7t_2≤25),R~2=0.9948;2个阶段体重(W)生长方程为:W=0.0049 e~(0.2004t)(3≤t≤25),R~2=0.9911。2个阶段匙吻鲟仔稚鱼体重(W)与全长(L)的幂函数关系为:W=0.007L~(2.513)。前仔鱼期,随着孵化天数的增加,匙吻鲟饱和脂肪酸(SFA)比例显著升高(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比例显著下降(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比例无显著变化;其中,亚油酸(C_(18)∶2 n-6)、α-亚麻酸(C_(18)∶3 n-3)、n-6 PUFA比例显著下降(P0.05),EPA(C_(20)∶5 n-3)、DHA(C_(22)∶6 n-3)、n-3 PUFA比例显著升高(P0.05);摄食生物饵料后,随着孵化天数的增加,匙吻鲟SFA比例先升高后下降(P0.05);MUFA比例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P0.05);PUFA比例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P0.05);其中C_(18)∶2 n-6先升高后下降,EPA、DHA呈相反趋势(P0.05),C_(18)∶3 n-3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P0.05)。研究表明,随着孵化时间的延长,摄食前匙吻鲟仔鱼全长和体重均呈线性增长,摄食后均呈指数增长,2个阶段匙吻鲟仔稚鱼全长和体重均呈指数增长,体重与全长呈幂函数关系;前仔鱼期,匙吻鲟仔鱼对体内不同脂肪酸利用顺序为MUFAn-6 PUFAn-3 PUFA和SFA;摄食后,生物饵料脂肪酸组成对匙吻鲟仔稚鱼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日益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试验以我国鳜鱼主产区广东省的冬季水温为参照,在(13±1℃)的水温条件下,进行了鳜鱼短期饥饿与摄食的生理状态比较研究。【方法】选取体重为(84.13±0.14) g的鳜鱼90尾,分为饥饿组(饥饿15 d)和摄食组(摄食15 d),实验结束后测定各项理化指标。【结果】结果显示:①摄食组鳜鱼的体质量、肝糖原、全鱼与肌肉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饥饿组,摄食组增重7.54%,而饥饿组减重8.39%。②摄食组鳜鱼血浆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饥饿组,但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饥饿组,各类血细胞数量与血糖水平则无明显差异。③摄食组鳜鱼的消化酶活性显著高于饥饿组,肠道组织结构发育更好。④摄食组鳜鱼肝脏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饥饿组,且饥饿组部分肝细胞有明显的结构损伤,脂滴数量显著少于摄食组。⑤摄食组鳜鱼的血浆溶菌酶活性和血浆、脾脏、肾脏免疫球蛋白M含量显著高于饥饿组。⑥摄食组与饥饿组鳜鱼背肌氨基酸组成无明显差异。但脂肪酸组成有明显差异,摄食组鳜鱼背肌饱和脂肪酸与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低于饥饿组,而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高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高于饥饿组。【结论】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摄食组增重而饥饿组减重,两种处理差值达15.93%,且饥饿组存在消化和免疫能力下降,肝脏抗氧化能力减弱,细胞结构损伤的隐形危害,而摄食组的鳜鱼消化、免疫及肝脏功能相对正常,背肌蛋白与脂肪含量更高,脂肪酸组成得到改善,氨基酸组成稳定。  相似文献   

4.
鬼鲉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节律与饥饿致死时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鬼鲉(Inimicus japonicus)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特性和仔鱼饥饿致死时间.结果表明,仔鱼和营游泳生活的稚鱼摄食高峰出现在白天,并以白天摄食为主,6日龄仔鱼、17日龄营游泳生活稚鱼的摄食率高峰为10:00和14:00.随着生活习性的转变,其摄食节律也发生明显变化,稚鱼和幼鱼在营底栖生活方式的阶段,以夜间摄食为主,另一摄食小高峰出现在早晨.进入底栖生活阶段的29日龄稚鱼、40日龄幼鱼的摄食高峰为22:00和6:00.鬼鲉仔、稚、幼鱼各阶段的日摄食率分别为:6日龄仔鱼69.7%,17日龄稚鱼57.7%,29日龄稚鱼42.3%,40日龄幼鱼17.7%.在饥饿条件下鬼鲉初孵仔鱼、1、3、5、8和10日龄仔鱼的全部死亡时间分别为192 h、216 h、168 h、80 h、178 h和264 h,半数死亡时间分别为144h、120 h、120h、60h、108 h和144h,说明5日龄仔鱼是鬼鲉早期发育中最为敏感的阶段.饥饿仔鱼呈现头大、体短、身瘦、体色发白等形态特征,行为上表现为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和静卧底部.长期饥饿后仔鱼脑后部下陷明显,其形态特征可作为判断仔鱼饥饿致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以贵州省铜仁锦江河漾头河段野生黄颡鱼鱼卵和同一区域内养殖黄颡鱼鱼卵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生化方法测定了野生与养殖黄颡鱼鱼卵氨基酸组成和含量,采用气相色谱技术检测了野生与养殖黄颡鱼鱼卵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氨基酸测定结果表明,野生黄颡鱼鱼卵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显著低于养殖黄颡鱼鱼卵(P0.05),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甲硫氨酸+半胱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55.60和59.12。脂肪酸测定结果表明,野生黄颡鱼鱼卵的饱和脂肪酸总量极显著高于养殖黄颡鱼鱼卵(P0.01),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极显著低于养殖黄颡鱼鱼卵(P0.01),但野生黄颡鱼鱼卵的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总量极显著高于养殖黄颡鱼鱼卵(P0.01),野生黄颡鱼鱼卵的n-3系列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与n-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的比值(1.57)低于养殖黄颡鱼鱼卵(1.80)。  相似文献   

6.
在水温(21±1)℃条件下,研究了大鳍鱯(Mystus macropterus)在短期饥饿胁迫下生化组成、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的变化。实验时间分别为饥饿0d(S0)、饥饿3d(S3)、饥饿6d(S6)、饥饿9d(S9)和饥饿12d(S12)。随着饥饿时间延长,水分显著升高(P<0.05),蛋白质、肝糖原和肌糖原显著降低(P<0.05),脂肪和灰分先显著降低(P<0.05),饥饿9d均出现回升(P<0.05)。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均呈规则波动,饥饿12d均出现反弹现象,略高于实验起始值。饱和脂肪酸(SFA)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先上升后呈规则波动,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变化规律与饱和脂肪酸恰好相反,饥饿12d时仅高不饱和脂肪酸被保留,略高于实验起始值。双键位置不同的脂肪酸在饥饿过程中的损失速度也有差异,具体为∑n-9PUFA>∑n-3PUFA>∑n-6PUFA。  相似文献   

7.
在水温(21±1)℃条件下,研究了大鳍鱯(Mystus macropterus)在短期饥饿胁迫下生化组成、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的变化.实验时间分别为饥饿0 d(S0)、饥饿3 d(S3)、饥饿6 d(S6)、饥饿9 d(S9)和饥饿12 d(S12).随着饥饿时间延长,水分显著升高(P<0.05),蛋白质、肝糖原和肌糖原显著降低(P<0.05),脂肪和灰分先显著降低(P<0.05),饥饿9 d均出现回升(P<0.05).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均呈规则波动,饥饿12 d均出现反弹现象,略高于实验起始值.饱和脂肪酸(SFA)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先上升后呈规则波动,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变化规律与饱和脂肪酸恰好相反,饥饿12 d时仅高不饱和脂肪酸被保留,略高于实验起始值.双键位置不同的脂肪酸在饥饿过程中的损失速度也有差异,具体为∑n-9PUFA>∑n-3PUFA>∑n-6PUFA.  相似文献   

8.
饥饿对斜带石斑鱼肝脏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室外水泥池(4m×1.5m×1m)进行石斑鱼(62.3±0.6g)的饥饿实验,每池放养35尾,设3个重复,实验时间分别为0、1、2、3和4周。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体重减轻,肥满度和肝体比显著降低;肌肉水分显著增加而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P<0.05),脂肪含量在第1周下降后基本保持稳定。肝脏饱和脂肪酸在饥饿前3周基本保持不变,第4周显著下降。单不饱和脂肪酸在饥饿第1周保持不变,然后呈下降趋势。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高不饱和脂肪酸的总和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含量显著增加。与肝脏相比,肌肉中脂肪酸变化程度较小。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肌肉中140减少而205增加。饥饿使肌肉中DHA/EPA比率呈下降趋势,但肝脏DHA/EPA比率显著上升;肌肉和肝脏中DHA EPA的百分比都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浙江南部近海常见海洋生物脂肪酸的特点, 采集 31 种海洋生物, 包括海鱼类 20 种, 甲壳类 9 种, 头足类 2 种, 每种 3 份样品, 共 93 个样本, 采用 Folch 法提取脂肪酸, 以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其脂肪酸构成及含量。 分析不同海洋生物间总脂(TFA)、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n-6 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n-6 PUFA)、n-3 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3, DHA)和二十碳五烯酸(C20:5n3, EPA)含量的差异。结果显示, 海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总脂含量范围分别为 18.74~153.90, 24.65~62.81, 37.23~92.18 mg/g; DHA+EPA 含量范围分别为 4.32~38.31, 7.22~22.86, 12.48~49.61 mg/g。浙江南部近海 31 种海洋生物的 n-3 PUFA、EPA 和 DHA 含量均与总脂含量呈正相关(P<0.01), 主要脂肪酸构成具有种属差异, PUFA 和 n-3 PUFA 百分含量与物种食性有关, 摄食浮游植物、底栖藻类的物种高于摄食鱼类等游泳动物的物种。  相似文献   

10.
不同摄食状态下南方鲇幼鱼肠道黏液细胞的量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量化分析了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幼鱼在正常摄食节律下摄食前(S0d)、摄食后64 h(S0d-64h)、饥饿16d(S16d)、饥饿32 d(S32d)以及饥饿后首次恢复摄食64 h(S16d-64h,S32d-64h)肠道各类型黏液细胞的反应特征。结果发现,摄食后肠道各部位黏液细胞总数均有一定程度减少,其中前肠减少最为显著(P<0.05);中肠和后肠II型黏液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5),中肠的III型黏液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05);肠腔中黏液增多,黏液细胞呈空泡结构。S16d组和S16d-64h组前肠和中肠的I型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5),III型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05)。S32d组和S32d-64h组前肠各类型细胞数量以及黏液细胞总数变化不明显(P>0.05);中肠的II型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05),IV型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5);饥饿和恢复摄食后肠各类型黏液细胞数目变化不明显(P>0.05)。研究表明,南方鲇幼鱼肠道黏液细胞的摄食反应明显;饥饿胁迫以及恢复摄食后肠道黏液细胞的反应特征与肠道各段的生理功能相适应;面对营养胁迫时,肠道前段能迅速调节黏液细胞的数目,而后肠基本不变,可能是该鱼应对营养缺乏的保护性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