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由于主要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近海资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东、黄海近海饵料生物丰富,是中上层鱼类天然的产卵场和索饵场。我国东、黄海中上层鱼类品种多,资源量大,主要有鲐鲹、马鲛、沙丁鱼等。据统计,鲐鱼资源量47万吨,蓝圆鲹  相似文献   

2.
黄、渤海鲐鱼的行动分布与海况,气象等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本文根据1972~1979年渔况、海况和气象等资料,分别对水温、水系、跃层,饵料生物以及风、气压、月龄等环境因素与鲐鱼行动分布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鲐鱼产卵洄游进入黄海时间与黄、东海表层水温呈正相关系,即水温高鲐鱼进入黄海的时间提早。以黄、东海5月1日表层水温距平值x和黄海中部围网初渔期y(5月y日)为指标,其关系式为:y=9.8762-0.8808x,r=0.678,r>r_(α=0.05)=0.666,S=3.22天。因而4月末至5月初黄、东海表层水温可以作为预测鲐鱼产卵洄游进入黄海时间迟早的重要依据。 2.春汛黄海鲐鱼产卵场的位置与水系分布关系密切。鲐鱼产卵场通常在外海水与沿岸水等不同水系的交汇区。在鲐鱼资源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外海水向北伸展的势力强,鲐鱼产卵场偏北,反之产卵场偏南。而32‰等盐线以及外海,沿岸水系的分布可以做为预测产卵场位置的重要指标之一。3.黄海鲐鱼主要摄食太平洋燐虾(Euphausia pacifica)、细脚蜮(Themisto gracili-pes)和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等。其索饵场的位置往往在鲐鱼尚未进入索饵期时,临近产卵场的太平洋燐虾等饵料生物丰寓的海区,在鲐鱼进入索饵期后,由于鲐鱼大量摄食而使索饵鲐鱼渔场中心通常出现在饵料生物密集区的边缘或附近。因而,鲐鱼进入索饵期以前,临近产卵场饵料生物丰富的海区,以及鲐鱼索饵期饵料生物密集中心的边缘附近海区,是探察索饵鲐鱼渔场的重要指标之一。4.有明显温跃层的海区,栖息在跃层上方的鲐鱼起群比较稳定,可能形成良好的围网作业渔场,而明显的强度较大的温(盐)跃层对鲐鱼的垂直移动有制约作用。5.黄海鲐鱼的起浮与风向、风速、气压及月龄有关。偏南、偏西风,风力2~4级的天气适宜鲐鱼大量起浮,而北向风或6级以上大风不利于鲐鱼起浮。鲐鱼大量起浮往往出现在气压发生变化,特别是由低气压转向高气压,气压在1000毫巴以上的天气,气压过低(低于994毫巴)或过高(超过1010毫巴)不适于鲐鱼大量起浮。另外,鲐鱼大量起浮日又多出现在近月朔期以及月朔与月望之间,而较少出现在月望时和下弦期。  相似文献   

3.
1999—2011年东、黄海鲐资源丰度年间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1999—2011年我国鲐大型灯光围网渔业数据,使用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和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估算了影响CPUE的时间(年、月)、空间(经度、纬度)、捕捞性能和环境效应[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表面高度、海表面叶绿素浓度],并以年效应作为资源丰度指数,分析了东、黄海鲐资源丰度的年间变化,东、黄海鲐资源丰度指数的年间变化与产卵场海表面温度以及捕捞强度间的关系。GAM结果表明,时间、空间、捕捞和环境变量对CPUE偏差的解释率为11.69%,其中变量年的解释率最大,占总解释率的38%。结果显示,1999—2011年东、黄海鲐鱼资源丰度指数(abundance index,AI)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08年以来更是持续下降,丰度指数由2008年的1.22降至2011年的0.82。东、黄海鲐资源丰度指数年间与产卵场呈正相关,关系式为AI=-3.51+0.23SST(P0.05),这表明较高的产卵场SST对鲐资源量增加有利。过高的渔获量以及我国群众围网渔业渔船数量的快速增长是导致近年来鲐鱼资源下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丁永敏 《海洋渔业》2000,22(4):165-166,164
<正> 据长期生产实践和国内文献与放流资料,黄海鲐鱼产卵场在青岛外海有鲁南群,在烟台威海近海和辽宁南部长山列岛有黄海北部群。但未见报道朝鲜西海岸有其产卵场,更无资料证实黄海东西两侧的鲐鱼在生物学指标上有何差异。黄海秋冬汛鲐鱼围网作业生产者仅据生产实践推想似乎应有个“朝鲜西海岸鲐”的存在。这就在生产中渐渐笼统地形成了“黄海西路鲐”的概念,以区别于“朝  相似文献   

5.
烟威近岸海域是历史上重要的鲐(Scomber japonicus)产卵场之一,或囿于对其“过路渔场”的认知,近年来对该海域鱼类产卵场的研究相对较少。为了解烟威近岸海域鱼类产卵场现状,于2020年4—9月对该海域开展逐月产卵场调查,基于鱼卵、仔稚鱼及环境数据,运用空间插值、聚类分析、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相似性分析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对该海域鱼类早期资源时空分布、群落结构月度更替及主要种类适宜产卵生境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2020年4—9月于烟威近岸海域采集到鱼类早期资源种类52种,包括33种鱼类的337 038粒鱼卵和28种鱼类的2122尾仔稚鱼;5—6月为主要产卵期,共有21种鱼卵出现,鱼卵数量占全年鱼卵总数的98.32%,主要产卵场位于烟台套子湾至威海鸡鸣岛北部海域,主要产卵种类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鲐、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高眼鲽(Cleisthenes herzensteini)、黄条 (Seriola lalandi)、绯 (Callionymus beniteguri)、少鳞 (Sillago japonica)、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长蛇鲻(Saurida elongata)等;烟威近岸海域鱼卵与仔稚鱼群落结构年内变化明显,除产卵末期(8—9月)外,各月间种类更替率不低于50%,鱼卵与仔稚鱼群落月间平均相异性不低于73%;海表温度(SST)、海底温度(SBT)、海表盐度(SSS)和深度(DEP)是显著影响4—9月主要鱼种产卵选择的环境因子。研究表明,烟威近岸海域为黄渤海规模较大的鱼类产卵场之一,需在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与产卵场养护策略制定时得到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6.
东黄海鲐鱼资源丰度与表温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科  陈新军 《南方水产》2007,3(4):20-25
根据1998~2004年东黄海区鲐鱼灯光围网生产统计资料和相应年份的海洋表层水温(SST)数据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的表征指标(Elnio3·4A),以31°N线将东黄海区域划分为南部和北部2个作业渔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rine Explorer4·0对鲐鱼的资源丰度和作业渔场进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分析和研究,并探讨其与SST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北部作业渔场的平均单位努力渔获量(CPUE)高于南部作业渔场,且前者较为稳定。通过对产卵场SST与资源丰度的关系分析发现,产卵场在4~5月产卵期的SST与当年南部作业渔场的CPUE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每年3~4月Elnio3·4A指标与次年南部作业渔场CPUE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 鲐鱼是大洋性涸游鱼类,我国沿岸诸海均有分布,尤以黄海与东海的产量较高。每年春季鲐鱼从东海外海和日本九州西部海域越冬场游向黄海产卵与索饵,形成黄海春、夏季鲐鱼汛。我国从1951年机轮围捕鲐鱼成功后,从威烟近海扩大到黄海许多海域。1974年后黄海鲐鱼每年产量在3~5万吨,其中相当部分产量是靠捕捞起水鱼群所获,现正值夏季捕鲐季节,就如何侦察黄海起水鲐鱼鱼群试作介绍:  相似文献   

8.
黄海南部和东海浮游动物分布与鲐鲹渔场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海南部和东海的日本鲐鱼和蓝圆鲹以浮游动物为主食,并兼食鳀鱼等小型鱼类。因此浮游动物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同鲐、鲹渔场的关系密切。本文报导了1972—1975年间,对黄海南部和东海浮游生物组成和数量分布的调查结果,并据此对鲐、鲹渔场的位置、渔期、渔获量以及洄游路线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不同季节,鲐鲹鱼类的产卵群、索饵群和越冬群形成的渔场位置及其变迁,都和浮动动物的分布、数量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黄海南部和东海的日本鲐鱼和蓝圆鲹以浮游动物为主食,并兼食鯷鱼等小型鱼类。因此浮游动物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同鲐、鲹渔场的关系密切。本文报导了1972—1975年间,对黄海南部和东海浮游生物组成和数量分布的调查结果,并据此对鲐、鲹渔场的位置、渔期、渔获量以及洄游路线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不同季节,鲐鲹鱼类的产卵群、索饵群和越冬群形成的渔场位置及其变迁,都和浮动动物的分布、数量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灯光围网捕捞是发展海洋渔业,进一步利用中上层鱼类资源的重要作业方式。我国东、黄海及南海海域均有品种较多和蕴藏丰富的中上层鱼类资源,不但有可捕量较大的兰园鲹、鲐鱼、金色小沙丁,而且还有经济价值较高的乌鲳鱼及马鲛鱼等。近年来无论是国营渔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