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黄颡鱼的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4月21日至7月3日进行了黄颡鱼较大规模的人工繁殖试验,人工催产黄颡鱼6批,其中催产雌性黄颡鱼1017尾,计82.7kg,雄性黄颡鱼1080尾,计130kg,获黄颡鱼苗40万尾左右.本文对黄颡鱼的繁殖季节,雌雄比例,注射方法,几种催产激素对黄颡鱼的催产效果,流水孵化与静水孵化的效果,人工鱼巢的设置,苗种培育等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2.
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2003年进行了黄颡鱼人工繁殖6批次人工催产试验。结果表明,黄颡鱼亲鱼采用在成鱼池或亲鱼池中套养方式培育,其催产效果优于专池培育的催产效果。黄颡鱼人工繁殖催产三率分别为催产率69%~82%、受精率63%~81%、孵化率63%~73%。同时进行了不同孵化水源对黄颡鱼催产孵化效果的比较试验.池塘过滤水孵化效果好于曝气的自来水。  相似文献   

3.
1997~1999年在泥河水库进行了黄颡鱼规模人工增养殖技术研究。1998年捕获黄颡商品鱼5000kg规格200~250g;1999年捕获黄颡鱼9000kg规格250~450g,人工繁殖黄颡幼鱼10万尾;掌握了黄颡鱼规模人工繁殖和大水面增殖技术。  相似文献   

4.
黄颡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年5~6月共计催产黄颡鱼3批,计重57kg,♀209尾,♂222尾,采用PG、LRH-A2、HCG、DOM中的2种或3种混和进行2次注射,水湿25~28℃,效应时间为15~20h,共计产黄颡鱼卵20.8万粒,经48~70h孵化出苗48 000尾,平均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离分别为30.4%、51.5%、44.5%,经过15~20d的培育,投喂水蚤和碎鱼肉浆培育成2~3cm的黄颡鱼鱼苗20 0  相似文献   

5.
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野生黄颡鱼成熟亲本通过人工催产、授精、孵化等措施,进行黄颡鱼人工繁殖。2001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催产率平均为73.6%,受精率平均为72.7%,孵化率平均为76.8%。生产1.0--1.5cm苗种316万尾。  相似文献   

6.
黄颡鱼规模化人工繁殖生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2005—2007年黄颡鱼大规模人工繁殖生产结果,依据黄颡鱼鱼卵和仔鱼的生物学特性,提出新的孵化生产操作程序,使生产能力大幅提高。2006年催产19批次,共计36465组,下塘仔鱼10968万尾,平均组出苗尾数3007尾;2007年催产16批次,共计27010组,下塘仔鱼10683.4万尾,最高可达每组亲鱼产仔鱼7821尾。亲鱼质量和水质仍是影响黄颡鱼人工繁殖生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黄颡鱼良种规模化繁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黄颡鱼良种亲本的选育,采用人工催产,自然受精和人工授精方式,水泥池静水孵化与孵化缸流水孵化等环节开展试验。获得了质量好、性状稳定的优质黄颡鱼鱼苗。提高了黄颡鱼苗种质量和人工繁殖效率,实现了优质苗种的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8.
2005,2006年在黑龙江省肇东市涝洲镇新江村渔场进行了黄颡鱼规模化繁殖试验,共催产黄颡鱼亲鱼2736组,获得受精卵724.5万粒,孵化鱼苗489.3万尾,平均催产率87.3%、受精率85.1%、孵化率80.6%。  相似文献   

9.
以人工饲养的2、3冬龄黄颡鱼为研究对象,进行4批次的人工催产和孵化试验。催产雌亲鱼5960尾,平均体重120.6~148.2g,雄亲鱼350尾,平均体重278.6~310.5g。催产药物为LHRH-A2、DOM和HCG合剂。亲鱼注射后放入水泥池暂养,到达效应时间时实施人工采卵、采精液和人工授精,受精卵脱黏后用孵化桶孵化。雌雄亲鱼为20∶1。共收获受精卵4389.6万粒,孵出水花鱼苗3774.2万尾。平均催产率和受精率达到94.6%和84.1%,每尾雌亲鱼平均产受精卵约0.74万粒,孵化出鱼苗约0.63万尾。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亲鱼产卵率、受精卵孵化率和出苗率均较高,同时,节省人力、物力和空间,可大大提高黄颡鱼人工繁殖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0.
在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很多地区难以取得规格整齐的黄颡鱼苗,阻碍了黄颡鱼的大批量生产,致使很多地方市场上黄颡鱼供不应求。笔者在2000~2002年这几年内经过试验,基本上掌握了黄颡鱼的人工繁殖与鱼苗培育技术,现将其方法介绍如下:一、黄颡鱼的人工繁殖1.亲鱼的选择要求选择体表光滑、体色鲜艳、无病无伤、体质健壮的黄颡鱼作亲鱼,雌性体重每尾在100克以上,雄性每尾在150克以上。倘若是从市场收购来的,用3%~4%的食盐水浸泡4~5分钟,而且要先进行驯食,强化培育之后方可进行人工催产。2.人工催产雌雄鉴别:雄性体型较长大,只有一个泄殖孔。而雌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肌细胞生成素(Myogenin,MyoG)基因的组成结构、功能特性以及在雌雄个体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本研究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获得黄颡鱼MyoG基因1346 bp全长cDNA序列,其中序列包括63 bp的5′非翻译区、521 bp的3′非翻译区和762 bp的开放阅读框(ORF),ORF编码253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包含MRFs基因家族的Basic结构域和螺旋–环–螺旋(HLH)结构域,不含信号肽,没有跨膜结构,定位于细胞核内。氨基酸序列与蓝鲇(Ictalurus furcatus)同源性高达94.1%,基于氨基酸序列构建的NJ进化树显示黄颡鱼MyoG基因与同属鲇科鱼类关系最近,表明MyoG基因在物种间比较保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MyoG基因在雌雄个体心脏、肌肉等8种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肌肉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且在雄性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雌性(P0.05);Western blot检测MyoG蛋白在雄性肌肉中的表达量高于雌性,推测其可能是造成黄颡鱼雌雄生长差异的因素之一。本研究不仅为黄颡鱼雌雄生长差异和肌肉发育调控提供了研究基础,也为黄颡鱼快速生长新品种(系)选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黄颡鱼遗传图谱构建及生长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野生(♂)和人工养殖(♀)黄颡鱼杂交的100个F1个体为作图群体,用SSR、SRAP和TRAP3种DNA分子标记技术构建黄颡鱼的遗传连锁图谱。图谱整合了13个SSR标记,89个SRAP标记,26个TRAP标记。其中雌性框架图谱包括16个连锁群,图谱的长度为585.5cM;雄性框架图谱包括15个连锁群,图谱的长度为752.3cM;共享框架图谱包括5个连锁群,图谱的长度为231.3cM。用该连锁图谱对黄颡鱼的5个生长相关性状进行QTL扫描,在雌性图谱上检测到1个头宽的QTL,定位于第七连锁群上,LOD值为3.2,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3%。在雄性图谱上分别检测到1个体高和体长的QTL,均定位于第一连锁群上。体高QTL的LOD值为2.4,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2%。全长QTL的LOD值为2.1,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1%。3个QTL均可用于黄颡鱼的生长性状的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施氏鲟繁殖群体结构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5月10日-6月20日对黑龙江同江至抚远江段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捕捞群体结构进行调查,测量施氏鲟90尾,全长为96~201(150.53±18.93)cm;其中雌性个体全长为 113~201(163.14±22.24)cm;雄性个体全长为96~183(138.48 ±20.55)cm。体重为3~44(18.46±10.17)kg;其中雌性个体体重为7.5~44(24.48±10.33)kg;雄性个体体重为3~30.5(12.70±5.94)kg。繁殖群体的雌雄比例为1:1.05;以16~20龄个体为主,占捕捞群体的37.2%;优势群体在11~25龄,占总群体的84.7%。繁殖群体中雌性的生长方程为:Y=0.00129x3.3169 ,R2=0.9202 ,雄性的生长方程为: Y=0.0029X3.0899, ;R2=0.9375 。  相似文献   

14.
温涛  何斌 《淡水渔业》2012,(4):94-96
2011年5~12月,对金沙江屏山以下江段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的资源现状、繁殖特性进行了调查,并在实验室对该鱼的人工繁育进行了探索。所获中华沙鳅雄鱼(n=251)平均体长81.3 mm,平均体重8.7 g;雌鱼(n=486)平均体长109.7 mm,平均体重15.9 g。屏山调查点中华沙鳅占总渔获物(尾数)的2.68%,日均单船产量平均为0.12 kg;安边调查点中华沙鳅占总渔获物(尾数)的0.17%,日均单船产量平均为0.06 kg。雌雄性比为1.31∶1;雌、雄最小性成熟年龄均为2+龄。雌鱼的绝对怀卵量最大值为5 948粒,平均为4 455粒。中华沙鳅属一次性产卵类型,在流水中产漂流性卵;繁殖高峰期在5~6月。人工繁育时,受精卵在水温25~26℃孵化29 h仔鱼出膜,孵化率约70%,刚出膜仔鱼全长4.9~5.1 mm。半年后幼鱼的成活率为11.13%,全长约30 mm。  相似文献   

15.
模仿自然繁殖条件下的黄鳝人工繁殖试验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邴旭文 《水产学报》2005,29(2):285-288
黄鳝(Monopterus albus)属合鳃目,合鳃科,黄鳝属,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受环境污染及滥捕的影响,自然资源量不断下降。而人工养殖因受苗种繁殖的制约,尚难以形成规模。我国鱼类学家伍献文和刘建康等曾对黄鳝的生殖习性和幼体变态作过研究,国内外许多学者对黄鳝性逆转等方面亦作过许多报道,但有关黄鳝人工繁殖的报道却不多。由于黄鳝属吐泡营巢繁殖的鱼类,且怀卵量低,一般黄鳝在繁殖期间,黄鳝先在水表面吐泡沫,做成泡沫巢,然后雌鳝在水中产卵,与此同时,雄鳝即排精,精液将卵子托于泡沫巢中,受精卵在泡沫巢中  相似文献   

16.
Hybrid striped bass ( Morose saxatilis male × M. chrysops female) were injected with 25 and 50 mg oxytetracycline (OTC) per kg of fish. Rate of elimination of OTC from muscle tissue and inhibition of bacteria by muscle injected with OTC were studied. OTC residue in muscle of fish injected with 50 mg OTC/kg fish was much higher (P < 0.01) than that in fish injected with 25 mg/kg and took a longer time to clear from the muscle. In fish injected at 25 mg OTC/kg of fish, OTC was completely eliminated from muscle in 24 d; the rate of elimination constant (β) was 0.278/day and the half-life (t1/2) 2.5 d. In fish injected at 50 mg OTC/kg of fish, the OTC was not depleted in fish muscle until 32 d after injection; the rate of elimination constant 13 was 0.265/day and the half-life was 2.6 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muscle OTC residu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fish. Size of fish (16.5 to 21.5 cm and 21.6 to 25.5 cm) made little difference in OTC residue in muscle. Muscle removed from fish injected with 25 mg/kg OTC 12 d after injection inhibited the growth of Vibrio anguillarum, V. ordalii and Aeromonas hydrophila in cultures.  相似文献   

17.
四种植物蛋白对黄颡鱼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鱼粉为对照,研究了饲料中分别添加25%和50%的豆粕、花生粕、菜粕和棉粕这4种植物蛋白时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肠道形态结构的变化。试验鱼初始体重为(22.95±0.35)g,饲养8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植物蛋白添加水平在25%时,豆粕组黄颡鱼的肠道组织结构没有明显变化;花生粕组肠黏膜上皮细胞之间界限不清晰,空泡较多。黏膜下层有所增厚,但未见淋巴细胞浸润。菜粕组和棉粕组肠道黏膜高度均显著下降,且棉粕组黏膜下层增厚,上皮内有淋巴细胞浸润,肌层也显著变薄。添加水平达到50%时,各试验组黄颡鱼中肠结构均产生明显变化。从蛋白质效率看,50%的豆粕组和棉籽粕组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而50%花生粕组和菜粕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上述结果表明:黄颡鱼肠道对饲料植物蛋白种类和添加量很敏感,4种植物蛋白选用时,豆粕和棉粕要优于花生粕和菜粕,花生粕、棉粕、菜粕的安全添加量应在25%以下,豆粕应在50%以下,适宜添加量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选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作为寄主鱼,研究了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钩介幼虫寄生变态发育的过程、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等重要生物学特征。结果显示,背瘤丽蚌钩介幼虫在黄颡鱼的鳃丝、鳍条或须上均能完成变态发育。在水温(25±1)℃时,寄生期为8 d。钩介幼虫腹缘先与寄主鱼体表组织接触,寄生后5 h,大部分被鱼体组织包裹;第2天,内幼虫足丝消失,钩介幼虫全部被包在包囊中;随着钩介幼虫寄生变态发育的进行,其壳颜色逐渐加深;第7天,变成黑色不透明,并有少量钩介幼虫变态为稚蚌;第8天,稚蚌脱落达到高峰期;第9天,稚蚌全部脱落。在寄生阶段,钩介幼虫壳长、壳高和铰合部长未发生显著变化。钩介幼虫寄生变态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2.8℃,有效积温为100.2℃.d。  相似文献   

19.
傅美兰 《河北渔业》2010,(12):15-17
试验探讨了饵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E对黄颡鱼生长及体色的影响,在基础饵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0.2、0.4、0.6、0.8和1.0 g/kg维生素E(含量50%)配制成1~6#饵料,在1~6#饵料中维生素E含量分别为68、175、268、364、482和562 mg/kg。在水温26~28℃下,用上述饵料分别投喂体重(21.18±13.31)g的黄颡鱼60 d,从相对增重率、饵料系数和成活率等方面来看,黄颡鱼饵料中维生素E适宜含量为268 mg/kg。  相似文献   

20.
黄颡鱼人工繁殖及鱼苗培育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鲜鱼虾肉、自制配合料为饵料,在室内和室外水泥池内进行黄颡鱼亲鱼培育;采用DOM、PG、LHRH-A2、HCG不同剂量组合进行人工催产;采用静水和微流水两种方法进行孵化。在孵化网箱内进行鱼苗培育。结果表明:黄颡鱼亲鱼喜食新鲜饵料,也易驯食配合饲料,室内和室外人工条件下均能获得成熟亲鱼;用DOM+HGG+LHRH-A2或PG+HCG+LHRH-A2的混合剂人工催产,微流水孵化效果较好,催产率为50%-1005,受精率为60%-90%,孵化率达70%-90%;小网箱培育鱼苗,成活率高,规格整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