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2008年夏季在中国黄海中南部海域引起绿藻暴发的主要种类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为研究对象,在消声水池内利用经过校正的、工作频率为70 kHz的Simrad EY500回声探测-积分系统对其声反射特征进行测定,根据浒苔的回声积分等测定值建立了浒苔声反射强度与浒苔密度关系的定量表达式.实验结果显示,浒苔是有效声散射体,其体积反向散射强度(Sv,dB)与浒苔密度(p,g/m3)之间的关系为Sv=17.31g p-95.9,与鱼类目标强度和体长关系具有类似的表述模式.结果证实渔业声学原理和现行渔业声学仪器、方法同样适用浒苔的探测,水声技术可成为下沉浒苔快速监测的有效手段.实验同时显示,浒苔的声散射特征具有其特殊的复杂性,这可能与其可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气体(氧气)有关.因此,若欲利用声学方法对下沉浒苔资源进行定量评估调查,需对浒苔的生理生化特征进行同步观测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2007年以来,浒苔绿潮灾害一般在黄海海域暴发,给山东半岛南部沿海地区带来严重生态损害和经济损失。苏北浅滩条斑紫菜养殖筏架在绿潮早期形成过程中为浒苔孢子提供了重要的附着基质,被认为是绿潮暴发的源头。2019年11月以来,国家自然资源部与江苏省政府每年在苏北辐射沙洲紫菜养殖区,共同组织开展浒苔绿潮灾害早期防控试验工作,通过清退非法养殖、及时回收紫菜养殖筏架、开展除藻作业和防藻新材料、新工艺试点试验等,从源头上控制入海浒苔绿藻初始生物量。根据浒苔绿潮防控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3.
黄海绿潮浒苔的形态学观察及分子鉴定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6月初,黄海中南部海域出现罕见的大面积的绿潮现象,经初步鉴定,认为造成本次绿潮的种类为浒苔属(Enteromorpha)藻类,但是其种一级分类地位的确定成为自绿潮爆发以来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本研究采用形态学观察与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在黄海海域采集的22个浒苔样品及青岛栈桥海域的漂浮浒苔样品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站位的浒苔样品均具有主枝,且高度分枝,但丝状体的长度及宽度有较大差异;藻体色泽也有较大差异,有深绿色、鲜绿色和黄绿色之分;藻体细胞大小差异较大;切片观察表明所有样品都具有浒苔典型的管状结构,且细胞位于单层藻体的中央;ITS及5.8S rDNA序列分析表明23个浒苔样品序列完全一致,由此确定这些浒苔样品均属于同一种浒苔属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  相似文献   

4.
温度与光照强度对浒苔孢子/配子放散和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不同温度和光照强度对浒苔(Ulva prolifera)孢子/配子放散和萌发的影响,来探究适合浒苔孢子/配子放散和萌发的温度和光照强度。实验结果表明,适宜浒苔孢子/配子放散的温度和光照强度范围分别为20~30℃和180~300μmol·m~(-2)·s~(-1)。在温度25℃、光照强度240μmol·m~(-2)·s~(-1)时,浒苔孢子/配子的放散量最大。浒苔孢子/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和光照强度分别为15~25℃和40~160μmol·m~(-2)·s~(-1),最适温度和光照强度分别为20℃和120μmol·m~(-2)·s~(-1)。本实验揭示了黄海绿潮优势种浒苔繁殖与生长的环境响应过程,为进一步探索黄海绿潮暴发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2004-2009年5-8月对伊洛河黄河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erus)天然产卵场水体中的TN、TP等营养盐和WT、pH、DO、CODMn、挥发酚、Cu、Zn、Pb、Cd和Hg等理化指标进行了为期6年的连续监测,对该水域水质的年代变化趋势和质量状况进行了研究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黄河鲤天然产卵场水质处于变动状态,2004、2005和2009年水质相对较好,2006、2007和2008年水质污染较重,监测年份水质污染随年份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水中主要污染物为TN、TP和CODMn。  相似文献   

6.
根据"十二五"期间福建省海洋部门陆续开展的陆源入海排污口监测结果,统计分析了厦门以外区域主要陆源入海排污口的排污状况和主要污染物类型。在分析中作者提出热电厂和垦区排污口排放的污水主要由海水组成,排放的污染物中大部分并非陆源,在统计陆源排污量时需要进行优化调整。最后分析了各类污染物排放趋势变化。结果显示,调整前,5年内污染物总量为2.16×10~6t,工业排污口污染物入海量较大,占80.4%;悬浮物入海量最大,占85.5%。调整后,污染物总量为5.31×10~5t,排污河类型排污口污染物入海量最大,占46.8%;悬浮物和化学需氧量入海量较大,分别占48.46%和48.30%。部分排污口如晋江石狮11孔桥排污口、晋江陈埭乌边港排污口、宁德市蕉城区市政排污口、罗源松山排污口因排污量较大,造成其邻近海域环境存在多项超标污染物,需要严加监管。"十二五"期间,连续监测的37个陆源入海排污口污水入海量年度变化较小,化学需氧量入海量逐年降低,氨氮、总磷、油类、重金属也呈下降趋势,悬浮物入海量逐年升高。  相似文献   

7.
浒苔(Ulva prolifera)不仅是绿潮暴发的主要生物种类,也是海洋中重要的碳汇生物。浒苔生长速度快、繁殖方式多样、抗逆能力强,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大规模生物量,本文在此基础上评述了中国近海浒苔生物在生长和漂移过程中的固碳特点:浒苔具有独特的高pH诱导HCO3–利用机制,可提高HCO3–的吸收效率,并促进漂浮浒苔对空气中CO2的吸收,同时,C4固碳途径增强了漂浮浒苔在高光辐射时的碳固定效率,这种多样化的碳吸收和碳固定模式,使漂浮浒苔光合固碳能力增强,漂浮状态下可以快速积累生物量。以上特点使得浒苔的固碳效率显著高于主要养殖藻类,如海带、裙带菜和紫菜等。2007年以来,黄海海域连续15年暴发世界上最大规模浒苔绿潮,最大分布面积年均在3万km2以上,最大覆盖面积年均超过500 km2,浒苔生物量年均在150万t以上,据此估算,2008―2020年净碳汇量为2.5~27.5万t,年均超过7.8万t,高于主要养殖藻类,如江蓠、紫菜和裙带菜的年均固碳量,仅次于海带的年均固碳量。浒苔巨大的生物量和强大的碳固定能力使其成为一个潜在的、不可忽视的海洋碳汇和碳储途径,建议浒苔绿潮暴发时,进一步加强浒苔打捞力度和资源化利用程度,实现碳利用和去富营养化的双赢,推动浒苔碳汇产业早日加入碳市场,使其成为一个新的低碳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8.
黄海绿潮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生活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验室条件下对2008年6月黄海中南部海域暴发的绿潮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样品进行培养,观察记录绿潮浒苔生活史不同世代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显示,成熟藻体释放出的雌、雄配子结合后固着,随后发育形成新个体;刚释放出的孢子具有聚集生长的趋势,随后发育形成具有假根和叶状体分化的新个体;在生长衰败期,部分藻体体细胞发生明显变化,细胞膨胀后发生分裂,发育形成新个体并能在死去的藻体上附着生长;培养的叶状体片段两端迅速愈合,并显示生长极性,两端分别形成叶状体和假根.后两种单性生殖方式目前尚未见公开报道.  相似文献   

9.
浒苔(Ulva prolifera)绿潮在我国南黄海已经连续发生了9年,呈现连续性和常态化的暴发趋势,给我国沿海城市的水产养殖业、旅游业、居民生活等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此外,绿潮近几年也陆续在我国沿海多地暴发。本文依据目前的主要研究成果,综述了南黄海浒苔绿潮发生发展的关键过程和重要机制,分析了绿潮发生的关键要素,以期为制定积极有效绿潮监控和防治措施提供借鉴和参考。南黄海浒苔绿潮的连续发生凸显了我国沿海海洋环境近十几年日益恶化的状况;有效改变当前灾害频发现状,还需要我们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2008年6月中旬,大片浒苔开始进入青岛近岸海域。青岛市随即启动应急预案,积极应对浒苔危机。经近一个月的努力,浒苔危害已得到有效控制。经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监测表明,大批浒苔非本地所生,系从外海漂移而来。浒苔是一种大型底栖藻类,在黄海地区长期存在,其性无毒,生长期一般为15天。胶南市浒苔的暴发致使许多筑礁虾池海参相继出现发病死亡现象,而且发病面广,死亡率相对较高,给养参户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负担和经济损失,许多养参户惊慌失措、束手无策,严重地影响了海参养殖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1.
2004-2009年5-8月对伊洛河黄河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erus)天然产卵场水体中的TN、TP等营养盐和WT、pH、DO、CODMn、挥发酚、Cu、Zn、Pb、Cd和Hg等理化指标进行了为期6年的连续监测,对该水域水质的年代变化趋势和质量状况进行了研究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黄河鲤天然...  相似文献   

12.
鉴于上海市中心城区地表径流采用强排模式,由泵站排入受纳河道,常引起河道阶段性黑臭。为明确泵站放江污染对受纳河道的影响程度,选取中心城区典型泵站,在连续降雨期间监测评估了泵站放江水质、水量及其对受纳河道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水量上,受连续降雨与泵站运行模式影响,降雨4.5 mm时的累积放江水量达61 410 m~3,放江水量达到服务区理论径流量的近7倍。在水质上,五日生化需氧量(BOD_5)、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氨氮(NH_3-N)和悬浮物(SS)事件平均浓度分别为43.2 mg/L、35.3 mg/L、33.4 mg/L和75.0 mg/L,细菌总数(total bacteria, TB)和大肠菌群(total coliforms, TC)事件平均浓度为6.8×10~6CFU/mL和5.7×10~5CFU/mL。对受纳河段而言,放江期间河段流速在3 cm/s左右,泵站放江污染物不能快速有效地扩散迁移,污水团在河道形成表观区域性黑臭,在排污口20 m范围内,主要污染物BOD_5、COD_(Mn)、NH_3-N和SS平均浓度与泵站放江水质接近,分别为35.0 mg/L、28.7 mg/L、28.1 mg/L和100.9 mg/L;TB和TC平均浓度为3.6×10~6CFU/mL和3.4×10~5CFU/mL。受河网流速影响,泵站排放口上下游样点受泵站放江影响小,相比而言,主要污染物变化趋势不显著。为有效降低排水系统雨天放江污染负荷,保障受纳河道水质改善效果,提出了挖掘截流设施潜力、推进雨污混接改造及加大河道生态修复力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基于开都河大山口水文观测站径流量实测数据,利用Mann-Kendall趋势和突变检验以及累积距平法,分析开都河近60年的径流和降水演变规律,利用双累积曲线法定量研究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开都河径流变化的贡献量。结果表明:(1)开都河年径流量波动较小,多年平均值、最大和最小值分别为35.44×108m3、57.09×108m3和24.61×108m3。(2)径流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以0.166×108m3/a的速率递增,于1995年发生由少到多的突变。(3)开都河源区降水年际变化较小,多年平均值、最大和最小值分别为271.48mm、406.6mm以及191.4mm,且在1998年发生突变。(4)在径流量增加过程中,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其贡献率分别为68.2%、31.8%;影响量分别为4.71×108 m3和2.2×108 m3。研究成果为开都河源区水资源管理、利用和水土流失整治提供数据基础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凡纳滨对虾养殖塘主要有机污染指标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4—9月期间,对上海市奉贤区某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场池塘两个养殖周期中总有机碳(TOC)、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进行分析检测。结果显示:试验的两个周期中(4—7月、7—9月),14个池塘BOD5分别为(8.62±3.08)mg/L和(10.47±3.87)mg/L,CODMn为(13.09±3.98)mg/L和(16.16±6.07)mg/L,TOC为(17.60±5.91)mg/L和(20.32±6.07)mg/L。TOC/CODMn分别为(1.35±0.22)和(1.32±0.30);TOC/BOD5为2.10±0.44和2.08±0.63;BOD5/CODMn为0.66±0.13和0.65±0.11。TOC、CODMn和BOD5两两之间呈显著线性正相关,第一个养殖周期中:BOD5=0.4174TOC+1.2777,r=0.8022;CODMn=0.5616TOC+3.2091,r=0.8342;BOD5=0.6264CODMn+0.4209,r=0.8106。第二个养殖周期中:BOD5=0.4764TOC+0.7902,r=0.7480;CODMn=0.7941TOC+0.0237,r=0.7962;BOD5=0.568CODMn+1.2912,r=0.8920。结果表明,利用建立的TOC、CODMn和BOD5之间的相关方程,可进行各指标之间的相互换算,从而与不同的水质标准或其他相关研究进行对比,为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的水质管理和健康养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淮河流域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背景下的水质变化,采用季节性 Kendall 趋势检验法对2003-2019年淮河流域110个监测断面水质变化进行了评估与分析。断面监测频率为双月(2003?2006年)或逐月(2007?2019年)中旬,主要测定水质指标为CODMn、CODCr、NH3-N 和 TP。选取各流域土地利用最大的3种类型(林 地、耕地和城镇用地)数据以及同期子流域各监测断面水质数据建立线性拟合方程,分析水质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2003-2019年淮河流域水质治理成效显著,水质呈好转趋势。Ⅰ~Ⅲ类水体比例呈上升趋势, 劣Ⅴ类水体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以沂沭泗河水系 CODCr和 NH3-N 指标改善最为明显;但流域内 12.73%、14.54%、16.36%、45.46%监测断面的CODCr、CODMn、NH3-N、TP指标有恶化趋势,尤其是淮河下游和沂沭泗河水系的TP污染有加重趋势。淮河流域各子流域CODMn、NH3-N以及TP指标与耕地和城镇用地面积比例显著正相关,其中耕地和城镇用地是污染物的主要产生“源”,当耕地或城镇用地面积组成越高时,源强越大,对水质的恶化影响也越大;而CODMn、NH3-N、TP指标与林地面积呈负相关,林地作为水体潜在污染物“汇”,能很好地拦截和缓冲降雨冲刷产生的污染物,当流域内林地面积增加,污染物浓度则降低。未来淮河流域水环境管理措施应结合水系水质分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磷污染的管理,重点把控高污染、易反复的地区和水质指标。  相似文献   

16.
对上海临港新城滴水湖自建成以来的水质指标进行为期6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湖区自2004年蓄水以来,水体盐度已由3逐渐下降到2010年的1左右;N/P也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磷是滴水湖的营养限制元素;湖区总体水质基本维持在地表水Ⅳ~Ⅴ类,影响水质的主要污染物为CODMn、TP、TN和BOD。对湖区富营养化分析的结果表明,其富营养化程度变化趋势与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基本一致,TP是影响其叶绿素a含量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主要指标,且在夏秋季节容易出现富营养化指数上升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三角模糊数-贝叶斯方法的九洲江水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为全面考察水质评价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将模糊集理论和贝叶斯理论引入河流水质评价中,建立了三角模糊数-贝叶斯方法的水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并选取2016年7月九洲江跨省交界处5个断面的溶解氧、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作为水质评价因子,将该模型应用于九洲江跨省段的水质评价中。结果表明,九洲江文车桥、圭地河下游、温水浪、山角、石角蟠龙桥断面水质区间数分别为[3.320,3.365]、[3.120,3.179]、[3.178,3.196]、[3.432,3.428]、[3.404,3.470],均在[3,4]区间范围,为III类水质;断面水质优劣排序为:石角蟠龙桥山角文车桥温水浪圭地河下游。该模型与综合污染指数法相比,断面水质优劣排序情况一致,除圭地河下游断面外,其他断面的水质评价结果也一致。由于模型计算过程中考虑了历史先验信息,并采用了三角模糊数及区间数的结果表达方式,有利于更客观反映流域水质状况。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贵州白云岩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7年秋季(10月)、2018年冬季(1月)、2018年春季(4月)、2018年夏季(8月)对遗产地境内黄洲河流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以及多样性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并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RDA)探究环境因子总氮(TN)、氨氮(NH3-N)、总磷(TP)、叶绿素a(Chl-a)、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水温(WT)对黄洲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查共鉴定出藻类6门、29科、37属、38种,以硅藻门和绿藻门居多。按季节划分,黄洲河流域优势种共9种,其中硅藻门5种,?绿藻门1种,?蓝藻门3?种;按空间划分,黄洲河流域优势种共19种,其中硅藻门9种,绿藻门4种,蓝藻门6种。浮游植物年均丰度为36.45×104个/L,夏季的丰度最高,达到89.7×104个/L,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仅8.9×104个/L。全年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多样性指数(H)及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0.34 ~0.51、1.18~1.4及0.72~0.84。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RDA) 表明,影响遗产地浮游植物丰度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WT、CODMn、Chl-a。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东莞市水库富营养化现状并为水质管理提出合理建议,于2011-2012年的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对东莞市25座水库的营养状态和浮游植物主要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营养水库5座,富营养水库16座,超富营养水库4座,整体富营养化水平较高。水库浮游植物丰度1.07×105~7.67×108个/L,且枯水期高于丰水期;有20座水库的浮游植物丰度中蓝藻比例超过50%,部分水库出现了蓝藻水华现象,其营养状态与人类活动强度、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水库功能及补水方式密切相关。削减外源污染,尤其是控制磷排放是当前遏制水库富营养化的根本途径;对于即将联网调水的5座水库而言,利用联网形成的调度能力进行合理的水库调度是缓解其富营养化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