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主要外部形态,如尾柄上色素的分布和身体各部位的比例值,我们鉴定在东海区的舵鲣属(Auxis Cuvier 1829)鱼类的仔稚鱼有扁舵鲣(Auxis thazard)圆舵鲣(Auxis tapeinoso-ma)和一种目前还未定到种,暂定为舵鲣(Auxis sp.)三种。根据其性腺成熟度及仔稚鱼出现的时间来推断,在东海的产卵期为3—9月,盛期为7、8月。较南海区的产卵期迟一些。产卵范围在北纬 25°30′-32°00′,东经125°以西海区。舵鲣鱼类仔稚鱼在东海的分布面很广,但多靠近陆岸和岛屿附近,一般分布在东经125°以西海区,水深一般为60—100米。栖息海区水温一般为27—29℃盐度为38,00—34,00‰。仔鱼分布与台湾暖流和长江冲淡水有夫,一般在长江冲淡水水舌边缘或台湾暖流和冲淡水的交汇区。台湾暖流向北移动,仔鱼的分布区也相应北移。7月以前分布在北纬28°以南,月份分布在北纬28°以北。  相似文献   

2.
平线若鲹 Caranx(Carangoidez)ferdan(Forskal)仔稚鱼的标本系1977~1978年在南海北部拖网鱼类资源调查时,用大型浮游生物网拖取的。根据仔稚鱼出现的情况看,平线若鲹的产卵期为4~6月。采到的标本最小体长3.80毫米,后头部已生有明显的单峰状枕头嵴,前鳃盖骨生有4个刺,腹部出现许多黑色素胞,腹鳍芽已长出。当体长达5.75毫米时,枕骨嵴开始退化变小,体侧的黑色素胞较前期增多。体长达6.50毫米时,枕骨嵴已消失,体侧色素胞更加浓密。  相似文献   

3.
西沙群岛附近海区金枪鱼类仔稚鱼的调查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仁斋 《水产学报》1981,5(4):301-316
本文是根据,1975年1月至1976年5月,在西沙群岛附近海区采集到的金枪鱼类仔稚鱼标本,进行研究鉴定的结果。共鉴定了双棱线鲅、鲣、鲔、扁舵鲣、金枪鱼、黄鳍金枪鱼和副金枪鱼等7种,作了形态描述,并对它们的分布和产卵期等作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岱衢洋海域鱼卵、仔稚鱼的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团队分别在2010年5月—2012年2月春、夏、秋和冬季,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在此海域开展了8个航次调查。共采集到鱼卵1 042粒,仔稚鱼2 055尾,隶属于10目19科37种。鱼卵优势种为扁舵鲣和小带鱼等;仔稚鱼的优势种为鰉、鳀和中华小公鱼等。调查海域鱼卵的平均密度是8.40粒/100 m3,仔稚鱼的平均密度是14.85尾/100 m3。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2010年和2011年春、夏季4个季节之间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和多样性指数(H′)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鱼卵、仔稚鱼资源密度分布不均匀,春、夏季较高,冬季最低,大体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Pearson相关性结果分析得出,与鱼卵、仔稚鱼关系最密切的环境因子为温度、盐度和海水悬浮物。研究表明,春、夏季是岱衢洋海域鱼类产卵的重要时期,该海域是鳀、扁舵鲣、中华小公鱼等中上层鱼类的重要产卵场和育幼场。  相似文献   

5.
浙江近海的舵鲣渔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德林 《海洋渔业》1982,(4):153-157
<正> 引言浙江近海的舵鲣有扁舵鲣Auxis tha-zard 和圆舵鲣Auxis tapeinosoma 两种,常见于春、秋两季,以扁舵鲣为多。它是长距离洄游鱼类,其洄游分布目前尚不清楚。浙江近海的舵鲣是属靠近沿岸洄游的部分鱼群,以秋季见群最多,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捕捞舵鲣的作业除福建对网(围(舟曾))外,围网渔轮亦有兼捕,是一种有前途的尚未充分利用的捕捞对象。  相似文献   

6.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南海圆舵鲣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线粒体控制区(D-loop)高变区序列作为遗传标记,分析了中国南海5°N~21°N之间7个圆舵鲣(Auxis rochei)地理群体的遗传结构特征。201尾样本的D-loop区序列共检测到185种单倍型。各个采样点均呈现出很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958 2~1.000 0)和较高的核苷酸多样性(0.034 327~0.041 235)的特征。单倍型邻接关系树未呈现与地理群体对应的谱系结构。分子方差分析和成对遗传分化系数(FST)显示南海海域圆舵鲣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98.33%),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是一个随机交配群。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和中性检验表明南海圆舵鲣在更新世晚期曾经历过种群的快速扩张。结果表明,南海圆舵鲣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遗传分化不显著,在渔业上可以作为一个单元来管理。  相似文献   

7.
水文研究了游棘蛇鲭在我国南海和黑潮流域的分布。仔稚鱼的主要特征是体长4.70毫米时,可见有上颌骨前刺。体长5.60毫米时才出现背鳍棘和腹鳍1棘1软条。体长6.20毫米时,头部除上颌骨前刺外,出现2个小颞刺和1个鳃盖骨刺,背鳍1~3棘的鳍膜上出现黑色素斑。到体长9.60毫米时,最明显的特征是尾部末端脊索处出现1~2个放射星状黑包素胞,臀鳍前的2个棘已很明显。当体长12.60毫米时,上颌骨前刺消失,1~3背鳍棘膜上的黑色素加深,腹囊上出现星状色素胞,尾部末端的星状色素胞,直到体长14.3毫米时仍很清楚。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根据1973和1974年在南海北部拖网鱼类资源调查中,采到的鱼卵和仔鱼标本研究的结果,着重描述了仔稚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和鱼卵仔鱼的分布。金线鱼仔稚鱼在发育过程中的主要特征,其头部及前鳃盖骨后缘,始终没出现刺,尾部下缘的黑色素胞一直保留到稚鱼阶段。根据鱼卵和仔鱼稚鱼出现的海区和时问,结合鱼类生物学的测定,观察性腺成熟系数,研究了其产卵场和产卵期。产卵场较分散,从海南岛至甲子、汕头外海,水深40~100米的广大海区有多个产卵场。在南海北部的产卵期为4~6月,产卵水温18.79~25.98℃,盐度33.94~34.92‰。  相似文献   

9.
池养条件下黄河鲤仔稚鱼的生长及形态发育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生产试验过程,对黄河鲤仔稚鱼生长过程中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初步描述,研究了仔稚鱼的生长以及全长、体长、体重的相互关系。从初孵仔鱼发育至稚鱼约需12天左右,全长达到13.4-21.7mm。仔鱼期体长的增长大于体重的增长;而进入稚鱼期后,体重的增长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10.
<正> 鲥鱼Macrura reevesii(Richardson)是著名的过河口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夏之交,生殖群体溯入长江、钱塘江和西江繁殖。仔幼鲥鱼在降河入海前栖息于淡水水域中,生活史的其它阶段在海洋中渡过。关于鲥鱼在海洋中的分布,在一些文献中有零星的记载。如《南海鱼类志》记载:鲥鱼“分布在我国的黄海、东海和南海,以及菲律宾”,并在广东汕尾采到体长228~244毫米的标本。《东海鱼类志》中记述,鲥鱼“分布于中国沿海,朝鲜南部”,并在福建厦门采到体长1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