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天津厚蟹Helice tridens tiensinensis Rathbun感染对虾杆状病毒的研究结果,并根据天津厚蟹的分布与发病虾池关系的调查资料,提出为防治对虾暴发性流行病就从防止天津厚及其它底栖、穴居虾蟹类进入虾池入手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用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HHNBV)作为人工感染实验的毒种来源,对中国对虾幼体及仔虾进行了人工感染研究,结果表明HHNBV通过水体浸浴不能感染健康的中国对虾卵,幼体及仔虾;但可通过投喂感染健康的中国对虾仔虾,使其发病死亡,死亡的进程随着体长的增加而缩短。  相似文献   

3.
针对造成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在景三个要素,提出了病原检测,清淤消毒,虾池纳水,苗种培育,水质调节,饵料投喂的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4.
大连地区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1994年-1995年大连地区由杆状病毒引起的自然发病和人工感染实验中国对虾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自然发病虾和人工感染的虾组织病理相同,在胃、皮下、类淋巴、造血组织、鳃、中肠、后肠、肝胰腺、心脏等组织器官的上皮细胞、干细胞和结缔组织细胞中都可观察到显著胀大,呈空泡状或被苏木精浓染的细胞核。胃是病理变化出现最早且最严重的器官。在电镜下,胃、甲壳下上皮细胞核中可见大量长270~350nm,宽100~120nm的杆状病毒颗粒,细胞核、线粒体出现胀大,嵴断裂、消失情况。干细胞、上皮细胞和疏松结缔组织细胞为靶细胞。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血液病理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对患暴发性流行病的中国对虾进行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检测。与健康虾比较,自然发病与人工感染病虾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糖含量减少,而甘油三酯、尿素氮、肌酐含量及血清碱性磷酸酶(AKP)、谷丙转氨酶(GPT)、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增加。对人工感染试验病虾跟踪检测显示,对虾在病毒感染后24h,出现AKP升高、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糖含量下降,随着感染时间延长,出现变化的血液指标增多,变化幅度也急速增加。结果表明,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是杆状病毒急性感染后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疾病,患病虾在营养物质代谢、抗病力、消化、呼吸、排泄等方面的生理功能迅即受到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6.
对暴发性对虾流行病的现场观察徐启家,宋秀立,宋吉考(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青岛266002)(乳山县母珠岛养虾场,264500)位于乳山湾最东端的乳山县母珠岛养虾场,现有31个养虾池,总面积2896亩。1993年6月上旬暂养分苗结束,转入养成阶段,对...  相似文献   

7.
93’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因和今后对策我国的对虾养殖业。从1978年全国海水养殖会议提出在沿海大面积推广人工养殖以来.15年来发展突飞猛进、目前,从养虾整个生产和总体技术水平看;对虾养成(商品虾养殖)。人工育苗和亲虾越冬基本都是成功的。对虾病害尽管是...  相似文献   

8.
9.
在保证有充足氧气的前提下 ,按正交设计 ,研究水质氨态氮浓度、pH值、盐度和温度四种环境因子 ,对实验感染暴发性流行病病原的中国对虾发病的影响。在感染的不同时期 ,这四种环境因子对带毒对虾死亡率的影响程度不同。感染后 3~ 4天 ,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次序为盐度、pH值、温度、氨态氮浓度 ,感染后 5天 ,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次序变为氨态氮浓度、pH值、温度、盐度。我们还进行了混合水平的正交实验 ,即在盐度水平不变 ,氨态氮浓度降到适宜的水平 ,再研究温度、pH值、氨态氮三种因子对带毒对虾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三种环境因子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次序为温度、氨态氮浓度和pH值 ,这与我国养殖对虾发病时间从南到北推移的现象相符合。还对环境因子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1993年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患病对虾经光镜组织病理学研究和电镜观察,在对虾的皮下组织(包括前肠上皮、后肠上皮、真皮和鳃等)、结缔组织、造血组织、触角腺及血淋巴细胞等的细胞核均发现核肿大和深的嗜酸性着色。在电镜下,病变组织的细胞核内为一种杆状病毒充满,病毒大小为120nm×360nm,有囊膜,在细胞内不形成核型多角体或颗粒体类包涵体,属于杆状病毒属的无包涵体型杆状病毒亚群,即C型杆状病毒亚群。根据该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症状、病毒感染的靶组织和病毒的特征,该病毒被认为是一种新的对虾病毒,暂定名为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  相似文献   

11.
用T—E染色、单克隆抗体的ELISA现场诊断、组织切片和H—E染色和电镜观察等不同方法对1994年浙江省乐清和温岭两地区虾池及海区样品进行了现场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说明,1994年浙江省对虾暴发性流行病实质上是杆状病毒性的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原为HHNBV。检查到的HPV不是这场暴发病的病原。对非对虾类生物和对虾鲜活饲料的单抗ELISA检测表明,海区张网饲料可能是1994年浙江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主要传染源,病虾池中除对虾外,其它甲壳类生物在该病的传播上可能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些生物除了可能传播HHNBV外,还可能传播HPV。  相似文献   

12.
不同养殖措施防治对虾暴发性流行病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水泥池、土池及不同水处理方法等不同措施养殖对虾,研究养殖升旗与对虾暴发性病毒发生的关系,探讨合理养殖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水泥池、沙滤水、封闭式循环水养殖和使用防病药物等措施对防治暴发性疾病都有一定的效果;使用优质饵料强化对虾体质,合理使用防病药物及水质净化剂,优化养殖生态环境对增强对虾抗病能力有效;虾池内放养部分肉食性鱼类能延缓对虾发病时间。  相似文献   

13.
1993年和1994年育苗期,在山东省十余家育苗场采集了亲虾、受精卵、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和仔虾等样品共56份。组织病理学切片观察说明,所有样品均未检查出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HHNBV的病理变化;HPV的病理变化主要在亲虾、糠虾幼体和仔虾中检出,蚤状幼体有HPV感染的可疑情况。1994年,5.5%的糠虾幼体和5.1%的仔虾检出有HPV的感染。在糠虾和仔虾阶段,海捕亲虾苗种的HPV带毒率为4.0%,越冬亲虾苗种的带毒率为6.2%。HPV和HHNBV的单克隆抗体ELISA检测方法表明有3个样品为可疑的HHNBV阳性;有12.5%~25%的糠虾期育苗池和70%的仔虾期育苗池存在有HPV的感染。  相似文献   

14.
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杆状病毒病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1993年养殖的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发生了暴发性流行,经人工感染和电镜观察,证实是由杆状病毒引起的。病虾活力差。体色暗淡或微红,头胸甲上有浅黄色至白色的斑点,头胸甲与表皮下粘连,容易剥离,血淋巴混浊,淋巴器官和肝胰腺肿大,糜烂,在肝胰腺,淋巴器官,中肠,皮下组织和鳃等组织细胞的核内均发现有大量病毒粒子,病毒粒子杆状,无包涵体,具囊膜,平均长350nm,宽150nm,核衣壳体  相似文献   

15.
用单克隆抗体ELISA技术对1994年5月~7月自山东和辽宁采集的虾池和海区材料,包括对虾、浮游生物、小型甲壳类生物、鱼类、底泥及饲料等共192个样品进行了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HHNBV的检测。结果表明,对虾中的HHNBV阳性与虾池发病情况基本相符,用单抗ELISA方法可提前20~40d对虾池的发病可能性作出预报;桡足类浮游生物的带毒率高于对虾,且其阳性的出现早于对虾,沿岸海区的桡足类浮游生物有较高的阳性率,它可能是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主要病原携带者;部分地区的卤虫也带有HHNBV,同时还从糠虾等小型甲壳类生物中检出了病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对虾受精过程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光镜和电镜切片技术,对中国对虾的受挤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中国对虾成熟卵子处于第1次成熟分裂前期,卵子激活后产生胶质层,精子在卵子的诱导下产生顶体反应后进入卵子。中国对虾为多精入卵、单精受精。精子入卵后,卵子完成成熟分裂并举起围卵膜,但精子的存在并非此过程所必需。在卵子进行第1次成熟分裂时,其纺锤体旋转90°。卵子完成成熟分裂后,精卵原核原核化并向卵子中央移动,最后,精卵原核结合形成合子核,卵子完成受挤过程。  相似文献   

17.
对虾配饵中动、植物蛋白比接近1:1为宜,如果动物蛋白不足,对虾生长发育不良,易感染各种疾病。配饵中添加鱼油试验经生物统计表明,鱼油是对虾增重的第一限制因子。配饵中缺乏鱼油,对虾食欲不振,会引起消化生理代谢障碍。对虾配饵原料质量如油脂氧化酸败与原料霉变及霉变产生的毒素,对对虾生长极其不利。不仅使虾体瘦弱,抗病力减弱,而且死亡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因此,对虾配饵精选原料是保证配饵质量、减少发病率、提高成活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野生及人工养殖的中国对虾的肌肉、肝胰脏、性腺及卵的脂肪酸的分析比较,结果显示野生及人工养殖的中国对虾都含有大量的ω-3系列高度不饱和脂肪酸,这与其它海洋甲壳类的脂肪酸组成相类似;与野生的中国对虾相比较,人工养殖对虾的各组织及卵含有较高比例的亚油酸及较低比例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野生与人工养殖的中国对虾在脂肪酸组成上的这一差异,是由于它们的生态环境及所摄食物的不同所造成的。从我们先前的实验证明ω-3系列和ω-6系列长链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是中国对虾的必需脂肪酸,其中尤以DHA最为重要,对于幼虾的生长及亲虾的成熟都是必需的。可见在人工养殖中国对虾的配饵中添加富含DHA的脂肪源将是提高人工养殖对虾产量和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