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鲵(俗称娃娃鱼),隶属于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是我国珍贵的野生保护种类,也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珍稀动物养殖种类。 目前,中国大鲵的人工繁殖过程中,受精率不高仍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技术瓶颈。广东梅县海霞水产品有限公司曾开展大鲵人工授精技术方法的比较研究,以优化人工授精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受精率。近期,公司还在大鲵亲本培育技术环节进行探索试验,通过优化亲鱼培育技术提高大鲵精子和卵子质量,从而提高人工繁殖的受精率。  相似文献   

2.
刚开口的大鲵苗不喝“鱼浆、豆浆、牛奶及熟蛋浆等”饲料,我们很认真负责地告诉读者:刚开口的大鲵苗喜爱吃的饲料是水生昆虫的幼虫。水生昆虫的幼虫有很多种,大鲵养殖专业户或大鲵养殖场,可以根据自己的居住地或场址的环境条件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水生昆虫的幼虫,作为刚开口的大鲵苗的饲料。  相似文献   

3.
大鲵,即人们常说的娃娃鱼。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从事大鲵的人工养殖和繁殖,并正朝产业化开发迈进。大鲵白苗种开食时就以肉食性饵料为食物,而且不同生长阶段对饵料的种类与大小有不同的要求,如果供食不及时、数量不能满足或不适口,大鲵就会自相残食而被咬死、卡死,或凶饥饿而死亡。因此,必须根据大鲵对饵料的需求,有计划地供给饵料,及时驯化摄食,做到时间配合、数量满足、规格配套、品种适宜,才能保证养殖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促使雌雄大鲵性同步发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鲵(Andrias davianus),俗称娃娃鱼,是我国特有的两栖动物,经济价值极高。大鲵具有特殊的生殖生理特性,在大鲵的人工繁殖过程中,往往是雌性性成熟了,雄性还没有成熟(活体)精子,而雄性性成熟了,雌性卵母细胞已经退化,这种雌雄性发育不同步现象,严重影响了大鲵的人工催产和受精。因此,研究解决雌雄大鲵陛同步发育问题,对提高大鲵卵子的受精率至关重要。大鲵性腺发育成熟是在内因和外因的双重作用下完成的,内因是基础,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大鲵的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之间的互动平衡,  相似文献   

5.
大鲵学名Andrias davidianus,俗称娃娃鱼。是中国特产,故又称中国大鲵,属两栖纲(Amphibia)有尾目(Caudata)隐鳃鲵科(Cryptobranchidae),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大鲵在食用、药用、观赏用以及科研方面有极重要的价值。但大鲵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雌雄性发育不完全同步,雄性发育差,“三率”(催产率、受精率、  相似文献   

6.
2004年9月19日,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水库捕获一尾特大号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Rich)),雌性,全长174厘米,重106千克。文献资料表明,迄今为止为国内外最大个体,堪称世界之最,业已将它制成剥制标本。  相似文献   

7.
对现行使用有毒有害试剂和工艺制作鱼类标本的技术进行创新,寻求一种无害化的大型中华鲟标本剥制制作新技术。通过高浓度酒精长时间浸制脱脂、无毒害试剂防腐防虫、制作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制作工艺技术,实现对环境和人体无毒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防空洞内养殖大鲵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海 《淡水渔业》1999,29(1):40-41
大鲵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主要生活于高山溪流中,我国许多省份都有分布,由于资源量急剧下降,已被国家列为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国内一些单位相继开展了大鲵的人工养殖和繁殖工作,本文首次报道我所在防空洞内养殖大鲵的情况。1材料与方法11养殖的大鲵全...  相似文献   

9.
许峻旗  谢建平  王志坚 《水产学报》2022,46(11):2186-2195
【目的】分析自然环境中病死大鲵和健康大鲵皮肤及水样的微生物区系差异,为科学养殖大鲵、保护野生大鲵以及开发益生菌改善大鲵养殖环境提供依据。【背景】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俗称“娃娃鱼”,是中国特有的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流域喀斯特溶洞中,具有极高的进化独特性,在全球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中占据重要地位,被称为“水中大熊猫”。最近在重庆某大鲵养殖基地出现大量大鲵染菌死亡案例,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方法】本研究通过高通量16S rDNA基因的V4~V5区测序,对皮肤微生物区系进行差异分析,探讨大鲵在患病前后微生物区系的变化。【结果】健康大鲵和病死大鲵生活水样以及皮肤菌群的多样性、结构和功能存在显著差异。各样品Tag数量平均为97150条,测序平均长度为400bp,OUT数据显示健康大鲵生活水样和皮肤的微生物丰度远远高于病死大鲵。在健康大鲵生活水样中的优势菌群为砷氧化菌(Aliihoeflea),而当大鲵病死后,其生活水样的优势菌群变为了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同样,在病死大鲵皮肤样本中金黄杆菌、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s)、伯克氏菌目或伯克菌目(Burkholderiales)的微生物菌群丰度显著升高,而砷氧化菌、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莱比托泉动性球菌(Planococcus rifietoensis)等微生物菌群丰度显著下降(P<0.05)。同时,病死大鲵皮肤表面有大量溃疡并伴有菌毛,具有典型的伯克氏菌属感染症状。【结论】我们的发现证实大鲵患病死亡前后皮肤微生物区系差异明显,人兽共患病菌伯克氏菌属可能是利用水媒传播感染自然环境下的大鲵并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大鲵科学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李骏珉 《水产养殖》2002,(5):16-16,15
大鲵(娃娃鱼)是世界上最大的有尾两栖类,1989年被定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犤1犦。批量生产大鲵苗种,对于保护、增殖、合理开发利用大鲵资源,促进大鲵养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意义重大。本试验旨在探索大鲵的繁殖盛期,为合理开发利用大鲵资源积累基础性资料。1材料与方法1.1材料供试验用的大鲵于1998年、1999年、2000年分别购自湖南、湖北、陕西等省的山区。饲养在室内水泥池中,水泥池面积大小不等(0.5米2~1.0米2),按一池一鲵的原则,依个体大小不同,大者居大池,小者居小池,池高0.5米,水深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