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惠州西湖沉水植被修复对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水植被修复是湖泊修复的一项重要手段,浅水型富营养化湖泊惠州西湖实施了沉水植被修复后,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以细菌16sRNA基因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后,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对惠州西湖已修复和未修复的子湖浮游细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进行沉水植被修复的子湖中,细菌的Pielou和Shannon-Wiener指数都显著高于未修复的子湖。表明沉水植物修复不仅可以改善水质,同时还可以提高浮游细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惠州西湖生态恢复中营养盐和浮游生物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惠州西湖是典型的热带浅水富营养化湖泊,于2004年底建立示范区,进行了鱼类调控和水生植被修复。2005年1~10月的调查结果表明:示范区总磷、悬浮物、叶绿素a的含量分别比未修复的平湖低64.0%、80.0%、63.5%,水体透明度提高了3倍以上;示范区浮游植物优势种趋向贫-中营养种类,以硅藻为主,平均密度和生物量比未修复的平湖分别低98%和93%;示范区浮游动物种类增加,丰度显著减少,优势种趋向清水态种类,大型种类增多。说明生态修复改善富营养化水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西湖不同湖区表层沉积物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及动态变化规律,分别对西湖西进区域及大湖区域表层沉积物中的WSOC含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西湖表层沉积物WSOC平均含量是387.1mg/kg,西湖不同湖区的表层沉积物中WSOC含量均呈现显著性的季节性动态变化,其中秋季含量显著低于另外三个季节,同一季节不同湖区的表层沉积物中WSOC含量不同。西湖西进区域茅家埠、乌龟潭和浴鹄湾沉水植物恢复区表层沉积物中WSOC含量均高于沉水植物匮乏区,但差异并不显著,可能是由于水流和人工作用使得恢复区与匮乏区没有严格的界限。然而开展沉水植被恢复措施的西湖西进区域却显著低于没有恢复的大湖区域,表明沉水植被恢复可以降低湖泊沉积物中WSOC含量,减少内源等污染物来源。  相似文献   

4.
云龙湖水库沉水植被重建对浮游甲壳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富营养化水体云龙湖水库利用小型围隔系统研究了沉水植被的重建对浮游甲壳动物的影响。沉水植被重建后,围隔内浮游甲壳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得到提高。栽种沉水植物的围隔浮游甲壳动物平均密度为124.3个/L,平均生物量为1.46 mg/L;对照围隔浮游甲壳动物平均密度为93.5个/L,平均生物量为1.20 mg/L;大库浮游甲壳动物平均密度55.7个/L,平均生物量为0.48 mg/L。围隔内生物多样性也有所增加,出现了大库中消失的物种,如奇异尖额溞和透明溞。  相似文献   

5.
杭州西湖浮游植物群落对沉水植物恢复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评价杭州西湖沉水植物恢复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以西湖湖西水域(茅家埠、乌龟潭、浴鹄湾)为代表,通过5年连续采样监测数据,研究了该区域沉水植物恢复前后浮游植物物种组成、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及其与水质理化参数的动态变化关系。结果表明,2009-2013年共检出浮游植物156种,隶属8门、78属,其群落结构在3个湖区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藻类优势种的年际变化呈现由绿藻门(Chlorophyta)的球衣藻(Chlamydomonas globosa)、小球衣藻(Chlamydomonas microsphaera)和蓝藻门(Cyanophyta)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不定微囊藻(Microcystis incerta)逐渐向绿藻门的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细丝藻(Ulothrix teneriima)、多形丝藻(Ulothrix variabilis)和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的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具星小环藻(Cyclotella stelligera)转变。浮游植物群落的Margalef和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分别在0.632~3.396和0.581~4.438之间变化,指示水体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且有转好趋势。调查期间水体总氮和总磷浓度分别在0.92~5.26 mg/L和0.005~0.108 mg/L。水质理化参数分析表明,茅家埠和乌龟潭浮游植物生物量与水体总氮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相比工程实施前,西湖湖西水质有明显好转,沉水植被恢复是富营养化水体治理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6.
红旗湖水生植被的恢复重建,使水体浑浊度下降,透明度提高,浮游植物现存量下降,优势种类数增多,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更趋合理,初级生产力增加,改善了湖泊渔业生态环境,提高了渔业生产性能,为红旗湖渔业持续高效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阳澄湖3个湖区鲢鳙控藻效应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澄湖是江苏省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全湖分为东、中、西3个湖区。近年来阳澄湖内加大了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的控藻力度,西湖藻华消失,而中湖和东湖仍偶有藻华出现。为了比较不同湖区水质和浮游植物的差异,在3个湖区分别布设南、北2个采样位点,于2017年夏季、秋季及2018年春季采集水样进行鲢鳙控藻效应分析。结果表明,阳澄湖3个湖区总氮(TN)、总磷(TP)均达到劣Ⅴ类水质标准,营养盐浓度由西向东逐渐下降。西湖3个季节叶绿素a(Chl-a)浓度都低于15μg/L,透明度最高。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8门、77属、177种,其中西湖种类数最少,仅有8门、59属、105种。从浮游植物多样性看,阳澄湖水质处于轻污染状态。西湖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年均(3.50±0.49)×10~6个/L,分别约为中湖和东湖的1/10和1/4。中湖和东湖于夏、秋季检出超富营养化(ɑ-ps)指示藻类,但西湖三季均未检测到。2017年10月,西湖鲢鳙存鱼密度分别为中湖的3.8倍和东湖的2.3倍,规格和肠道饱满度指数显著低于中湖和东湖(P0.05)。研究显示,现阶段阳澄湖藻华发生与否不完全由营养盐水平决定,可能还与鲢鳙牧食藻类有关。  相似文献   

8.
周雪明 《水产养殖》2021,(2):37-39,43
昆承湖位于江苏常熟市虞山镇城区西南部,属于太湖流域水系阳澄湖湖群,是苏州市八大中型湖泊之一,现有面积14.67 km2,湖盆地形呈“西低东高”态势,湖泊容积约3亿m3[1]。昆承湖是常熟市主要湖泊,历史上水生植被茂盛、水质清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不合理的渔业养殖、环湖开发等,昆承湖水环境每况愈下,相关调查显示,2004—2005年昆承湖水质属于Ⅴ类或劣Ⅴ类,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严重[2-3]。2006—2012年,昆承湖开始实施环境修复工程,水体情况总体得到好转[4]。为进一步保护昆承湖水生环境,借鉴千岛湖“保水渔业”、蠡湖“净水渔业”模式的成功经验,昆承湖也启动了“净水渔业”。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泥沙淤积严重的高原湖泊湿地退化的生态修复技术,通过植被恢复来验证生态堆岛的可行性,从生态角度对生态堆岛做出适应性评价,为剑湖湿地乃至高原湖泊生态修复提供实证研究。2017年7月和10月,以工程扰动后2年生态堆岛的自然恢复植物、土壤为研究对象,对金龙河入湖口生态堆岛进行多次调查与采样,并进行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单因素方差分析,综合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辅助软件yaahpV11.3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生态堆岛的植被恢复效果(优、良、中、差、劣)作出综合评价,以此评价生态堆岛的生态适应性与可行性。结果表明,Ⅰ型堆岛植被恢复效果评价的综合值为3.54,等级为中,区域植被恢复效果良好;Ⅱ型、Ⅲ型堆岛植被恢复效果评价的综合值为2.79,等级为差,区域植被恢复效果较差。从生态角度来看,Ⅰ型生态堆岛在解决剑湖金龙河泥沙淤积的生态适应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正>为了改善衡水湖生态环境、促进渔业发展以及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多样性,衡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和相关部门通过衡水湖水域生境修复与增养殖技术研究来促进衡水湖水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利用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技术,通过人工增殖放流渔业资源,增加草食性、滤食性和部分杂食性鱼类,控制水域中的浮游生物、杂草和底泥有机碎屑等,净化衡水湖水质和修复水域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水体生物资源,将大量内源性和外源性营养物质转化为鱼产品,使渔业增产增收、水质  相似文献   

11.
长荡湖水生植被动态及其渔业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朱清顺 《水产学报》1989,13(1):24-35
本文根据1983年—1984年调查研究结果分析整理而成。文中论述了长荡湖现有水生植被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生态分布,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及其利用。经过分析比较,发现近30年来,长荡湖水生植被经历了旺盛—衰竭—恢复—旺盛的演替过程,揭示了引起植被变化的各种因素。随着水生植被的动态变化,长荡湖的鱼类种群结构,渔获对象及捕捞工具都相应发生了变化。植被的盛衰同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的消长丰歉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最后指出了长荡湖水植被的演替趋势和潜在危机,强调了合理利用和定向改造水生植被的重要性,并对今后如何发展我国湖泊渔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滆湖为例湖泊种植饲料水草的养鱼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清顺  周刚  于能  余宁  陆全平 《水产学报》1993,17(3):189-196
本研究以典型的浅水草型湖泊滆湖为对象,通过对几种水草营养成份的分析,草食性鱼类对这几种水草摄食程度的比较,发现草鱼、团头鲂最喜食的水草为苦草、轮叶黑藻和菹草。为促进这些饲料水草的繁茂,在湖区进行了这三种水草不同方法的种植及合理利用技术的试验。根据所得结果,提出了苦草刈割间隔期以23天为宜;通过割草养鱼试验,提出了蓄草养鱼的配套技术措施,并对滆湖网围养鱼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对比分析贵州草海重污染湖区沉水植物生态修复区与对照区沉积物内源磷释放通量,探讨外源负荷得到有效控制后草海重污染区沉水植物生态修复效果,为草海综合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2018年在草海修复区内和对照区各布设3个采样点, 10月至次年10月每个月分别对修复区和对照区水质开展连续跟踪监测。利用薄膜梯度扩散技术(DGT)对比分析了修复区和对照区内源磷释放通量,综合评估了草海重污染区生态修复效果。结果表明,沉水植物修复工程实施一年后,修复区水体氨氮(NH3-N)、总磷(TP)和溶解活性磷(SRP)浓度分别降低为对照区的65%、42%和67%。修复区沉水植物生长茂盛,水体DO含量稳定在8 mg/L以上,透明度显著提高,水质明显改善,CODMn 、NH3-N、TP浓度分别降低至5.7、0.39 、0.05 mg/L,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生态修复工程对内源磷释放量削减30% 以上,修复区内源磷贡献率38%,远低于对照区(74%)。当草海流域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后,沉水植物生态系统恢复成为重污染区内源污染控制与水环境修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滆湖网围养殖后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1985年—1989年滆湖水质营养状态及此期间网围养殖规模和投饵情况调查结果的评价,分析了网围养殖对滆湖水体营养状态的影响。研究结果是:目前滆湖水质处于中营养(前期)状态。网围养殖后,加快了水体富营养化进程,但速度较同类浅水型湖泊缓慢。并根据对研究结果的分析提出了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刘红艳  熊飞  宋丽香  杨毅 《淡水渔业》2017,47(1):107-112
2011年7月—2012年4月对武汉市汉阳地区五个湖泊(后官湖,三角湖,南太子湖,墨水湖和龙阳湖)的水质及沉水植物进行了季节性调查,以了解湖泊富营养化现状及其对沉水植物的影响。结果显示:后官湖为中营养,而三角湖、南太子湖、墨水湖和龙阳湖为重度富营养,其中龙阳湖污染最重。共采集沉水植物7种,隶属于5科5属,主要种类为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和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沉水植物主要分布在后官湖沿岸带,其它四个湖泊中沉水植物已严重退化,仅在部分水域偶见。后官湖沉水植物盖度和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10月,分别为67.5%和5.58 kg/m~2,1月份较低,分别为29.3%和1.88 kg/m~2,优势种存在明显的季节更替。结果表明,汉阳地区湖泊沉水植物退化与富营养化引起的水下光照下降和高密度的水产养殖有关。  相似文献   

16.
杂食性鱼类往往是修复后浅水湖泊的优势鱼类。大鳍鱊是一种小型杂食性鱼类,在无锡蠡湖生态修复区内发展成为优势种;虽主要以沉水植物为食,但对不同沉水植物的选择性目前尚不清楚.目前有关杂食性鱼类对沉水植物影响的研究多集中在个体较大的种类(如鲤、鲫),而对小型杂食性鱼类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受控实验,研究了大鳍鱊对4种沉水植物(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密刺苦草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和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的选择性摄食,分析了大鳍鱊对这些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1)大鳍鱊组的水体营养盐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而pH值则显著低于对照组;2)肠道内含物分析结果显示:穗花狐尾藻和金鱼藻是大鳍鱊的主要食物,其所占肠道内含物的体积比分别为75%和17%;而大鳍鱊对密刺苦草的选择性较低(8%),且内含物中未出现黑藻;3)大鳍鱊显著抑制了穗花狐尾藻和金鱼藻的生长(RGR),而对轮叶黑藻和密刺苦草的RGR有促进作用。沉水植物在维持湖泊生态系统结构稳定与湖泊生态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大鳍鱊等小型鱼类与沉水植物关系密切,主要生活在沉水植物丰富的水域。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大鳍鱊可显著增加水体营养盐浓度,对不同沉水植物有明显的摄食选择性,其摄食活动可显著降低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因此,大鳍鱊或者其它小型杂食性鱼类(如麦穗鱼和鲹等)可能会通过选择性摄食沉水植物的途径影响沉水植物群落结构和生物量,严重时可能会对湖泊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在湖泊管理与生态修复中,需要关注此类小型杂食性鱼类的种群规模,将其控制在较低生物量水平。该研究探讨了大鳍鱊的选择性摄食行为以及该行为带来的影响,为浅水湖泊的修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鱼类是湖泊食物网中的重要消费者, 占据食物网多个营养级。通过食物网营养级联效应, 鱼类对湖泊生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可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以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傀儡湖为例, 研究了基于不同饵料类群渔产潜力估算前提下食鱼性鱼类、滤食性鱼类、碎屑食性鱼类的组合放养技术, 并探讨了底层杂食性鱼类针对性捕捞的复合调控策略对傀儡湖鱼类群落结构、沉水植物群落和水质产生的影响, 旨在揭示鱼类群落调控在优化湖泊生态系统结构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湖泊生态修复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