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几种因子对海洋滤食性贝类摄食率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国外对滤食性贝类摄食生理生态的研究报道很多,特别是对几个环境因子,如海水的温度、盐度、pH值、流速以及饵料的结构和浓度对摄食生理的影响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近几年也逐渐趋热。本文综述了这些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3种滤食性贝类摄食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3种经济贝类的滤水率、摄食率和吸收效率影响。结果表明,(1)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3种滤食性贝类的滤水率、摄食率和吸收效率有明显的影响(P<0.05)。(2)在一定浓度范围内,3种贝类的滤水率和摄食率随沉积再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再悬浮颗粒物浓度超过一定浓度后,滤水率和摄食率迅速下降。(3)实验期间(24h),随时间的变化,总悬浮颗粒物浓度为20~100mg/L时,3种滤食性贝类的滤水率呈现周期性的升降变化,总悬浮颗粒物对不同时间段3种贝类的滤水率的影响显著(P<0.05)。300和500mg/L时,总悬浮颗粒物对不同时间段栉孔扇贝和紫贻贝滤水率的影响不明显(P>0.05),而对菲律宾蛤仔滤水率的影响显著(P<0.05);在6~24h时间段,3种贝类的滤水值多次出现负值。(4)吸收效率随沉积再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与悬浮颗粒物有机质的百分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本研究表明,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3种滤食性贝类的摄食生理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继红  吴桃  高亚平  唐望 《水产学报》2013,37(5):727-734
采用室内静水法,研究了虾夷扇贝、栉孔扇贝、长牡蛎、紫贻贝及菲律宾蛤仔对不同浓度、质量的牙鲆粪便、残饵、沉降物的摄食行为,从摄食生理角度,分析了基于滤食性贝类的鱼+贝IMTA养殖模式的可能性。研究结果显示,这5种贝类对鱼粪、残饵及网箱周围沉降物都可摄食,但是,不同贝类对食物可获得性的反应不同。菲律宾蛤仔、长牡蛎、栉孔扇贝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其它2种贝类;5种贝类的吸收率、吸收效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饵料对贝类的摄食行为影响显著。吸收效率(AE)都随有机物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对有机物的吸收率(AR)与有机物浓度(POM)呈线性正相关关系。颗粒物TPM浓度达到26.24,21.64,27.00 mg/L时,长牡蛎、栉孔扇贝、虾夷扇贝会产生假粪来调节摄入的能量。在牙鲆+滤食性贝类的IMTA养殖模式中,菲律宾蛤仔、长牡蛎、栉孔扇贝是比较好的候选种。  相似文献   

4.
栉孔扇贝对春季桑沟湾颗粒有机物的摄食压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继红  方建光 《水产学报》2006,30(2):277-280
由于养殖密度和产量较高,滤食性扇贝的养殖活动对海洋碳循环的影响引起人们的关注。不仅收获贝类能够从海域中移出大量的颗粒有机碳(particle organic carbon,POC),而且,在贝类养殖过程中(滤食、呼吸、排粪等生理活动)也对养殖海区的POC产生较大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学者就贻贝养殖的碳氮通量、虾夷扇贝的碳收支情况、生物沉降及其对底栖生物群落的影响、养殖贝类对浮游植物和悬浮颗粒物的摄食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养殖栉孔扇贝对我国主要养殖海区桑沟湾POC的摄食压力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世界海水滤食性贝类养殖第一大国,滤食性贝类及其所处的近海生态系统与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关系密切。本文概述了滤食性贝类养殖碳汇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在支撑数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对关键过程和机理认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后续在碳汇形成过程和机制的基础研究、方法学研发和交易体系建设、碳汇扩增模式构建和产业化应用等亟需持续深入的方向。研究结果将为深入认识和科学评估滤食性贝类养殖生态系统的碳汇效应及其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滤食性贝类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养殖种类,规模化养殖极大地增加了近岸水域中贝类的数量。贝类生理过程和养殖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海洋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文章梳理了目前关于贝类对浮游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规模化贝类养殖对养殖区及毗连水域的浮游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机制:贝类的滤食对浮游生物产生强烈的下行控制作用而降低浮游生物的数量;选择性捕食改变了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贝类的排泄增加了水体中的营养元素,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贝类的生物沉积则导致硅(Si)元素的沉积和埋藏,改变了生源要素的比例,对硅藻等浮游植物产生了限制;贝类养殖设施的阻流作用使浮游生物在养殖区的滞留时间延长,增加了浮游生物被捕食的概率;贝类养殖显著增加了海鞘等滤食性附着生物的数量,从而也对浮游生物产生了影响。此外,还提出了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对海洋滤食性贝类生长模型和贝类养殖容量评估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四种贝类生长模型和三种滤食性贝类的养殖容量评估方法及其特点,对模型的繁简进行了扼要评述,提出动力学模型和野外现场综合观测实验是此领域内研究近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于2014年夏季(8月)对济南中南部地区17个采样点的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和环境因子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夏季采集到底栖动物31种,以毛翅目和基眼目为主,各点位物种平均值为0.66×103 ind·m-2,香农威纳指数平均值为1.55,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69。依据食性将底栖动物划分为刮食者、滤食者、撕食者、收集者和捕食者5种功能摄食类群,代表性类群为刮食者和收集者。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影响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总氮、电导率和溶解氧。  相似文献   

9.
贝类毒素固相吸附示踪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固相吸附毒素示踪监测技术(Solid Phase Adsorption Toxin Tracking,SPATT)是一项新的贝类毒素监测技术。该技术模拟滤食性贝类摄食过程,利用内含吸附剂的采样器富集水体中的贝类毒素,结合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检测技术或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可以对产毒藻类的暴发以及贝类毒素污染进行示踪研究。SPATT 监测技术与贝类监测法、浮游藻类监测法相比,具有取样操作简单、检测成本低等优点,已成为贝类毒素污染监测技术研究的热点。本综述针对 SPATT 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进行阐述,对技术适用监测的毒素种类、吸附材料的优劣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王娟娟 《河北渔业》2012,(12):57-60
<正>我国是海水养殖大国,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人类社会对水产品需求的持续增加,海水养殖得到了迅速增长,我国贝类养殖产量已达到海水养殖总产量的82%。滤食性贝类摄食时伸出水管,海水从入水管进入体内鳃丝,通过过滤海水而摄取水中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以及有机碎屑等,并通过代谢将废物排放出来,从而实现营养盐再生  相似文献   

11.
饵料藻类对贝类育苗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藻类是贝类育苗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贝类育苗的饵料藻类有多种,不同的藻类对贝类幼虫的食用效果不一样,单独投喂藻类和混合投喂也会产生不同的生长状态。饵料藻类从多方面影响着贝类幼虫的生长、成活、附着变态。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Yellow clay dispersion has been applied to mitigate red tides in Korea since 1995. The present study documents the effect on physiology of two marine bivalves by examinations of clay uptake, respiration, and clearance rate ( CR ) of animals after the treatment of yellow clay. The amount of clay in gills and inside cavities of shellfish was increased with time, and the inside of the shellfish filled with clay in 2 h. The ejection of the accumulated clay was evident from as early as 30 min after removal from clay pools. Animals removed from the clay pool discharged all observable clay by 6 h. Within 30 min, CR decreased quickly and returned to the level of the untreated control groups within 2 h.  相似文献   

13.
Photosensitivity was observed in the mice used in bioassays of 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 The mice were intraperitoneally injected with the extracts from the midgut glands of cultured scallops Patinopecten yessoensis gathered in early spring in Funka Bay, Hokkaido, Japan. The injections induced atypical symptoms in the mice within 24 h. The symptoms included piloerection, substantial eye discharge, swelling of the ears and head, and ear scratching. They were similar to those reported in studies of photosensitivity caused by pyropheophorbide in the midgut glands of abalones, which are herbivorous gastropods. The problematic scallops also accumulated a large amount of pyropheophorbide-a. The amount determined with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as 300–530 μg per 1 g of the homogenate of the midgut glands. The dose of pyropheophorbide sufficient to cause photosensitivity in a mouse is estimated to be 0.99–2.3 mg per mouse with 20-g body weight. Moreover, comparative tests in mice showed that the onset of the symptoms required light and a substantial amount of pyropheophorbide. Therefore, we determined that the observed symptoms were photosensitivity caused by pyropheophorbide. Scallops, which are suspension-feeding bivalves, can accumulate a large amount of pyropheophorbide in the midgut glands depending on the habitat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适宜贝类的养殖环境,促进贝类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于2019年5—11月对山东养马岛贝类养殖海域的细菌及相关理化指标进行检测与分析,并运用异养细菌总数等级评价和内梅罗指数法对该海域进行评价。研究显示,养马岛贝类养殖海域弧菌数量总体较低,异养细菌数量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但整体无明显污染迹象;水温、盐度和透明度均处于正常范围,酸碱度和溶解氧符合海水水质一、二类标准;内梅罗综合指数小于0.75,海域环境相对清洁,污染程度低。总体上,山东养马岛贝类养殖海域水质较好,适宜贝类养殖。  相似文献   

15.
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是近年来贝类病害中最常见的细菌性病原之一,对贝类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养殖环境水体和贝类组织中,溶藻弧菌的基因变异、毒力基因、耐药性及其分布规律。对12株溶藻弧菌分离株开展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毒力因子以及菌株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12株溶藻弧菌的序列型(sequence typing, ST)分型互不相同,7株为PubMLST数据库已经收录的ST型,5株因管家基因的等位基因位点变化而形成新的ST型,贝类养殖环境中的溶藻弧菌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12株溶藻弧菌都携带tlh、fur和collagenase三种毒力基因,但均未检测到tdh、trh、toxR和tcpA毒力基因。溶藻弧菌携带毒力因子的种类和数量受地区分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来源的溶藻弧菌均具有多重耐药特征,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产生抗性。本研究表明,贝类养殖环境中的溶藻弧菌具有种群复杂、遗传多样性高的特点;不同来源菌株在毒力基因携带和耐药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通过探究不同区域内不同来源的溶藻弧菌遗传变异及耐药性差异,对贝源溶藻弧菌的有效防控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了重金属砷在海产品中的存在形态及其与食品安全的关系,讨论砷对几种经济贝类的生理生化影响。海水中砷含量的规定是≤0.03mg/L,对比目前国内标准中涉及到砷在贝类的限值发现,海洋贝类的无机砷限值在≤0.5mg/kg—lmg/kg,并且发现不同的标准规定值不一样。重金属对贝类的危害描述方法研究上,目前国内采用的研究方法基本上都是来源于双箱模型,其他的例如全封闭的双箱循环水模型、静态水模型、半静态循环水模型都是在双箱模型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创立的。笔者建议应加强重金属对魁蚶的危害描述研究,不但可以积极应对国际上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还可以为扩展我国在贝类与重金属关系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2012年5月27~29日对桑沟湾贝类养殖、贝藻混养、藻类养殖等区域水-气界面区pCO2等参数的连续走航和贝类养殖区的日变化观测,讨论了桑沟湾不同养殖区域水-气界面区pCO2的分布特性及机制。结果显示,在该航次水质及气候条件下,桑沟湾养殖区域叶绿素偏高,溶解氧始终处于过饱和状态,最高达140%,强烈的浮游藻类光合作用消耗大量无机碳,水-气界面始终是大气CO2的汇。其中贝类养殖区pCO2低于贝藻混养区,低于藻类养殖及湾外近海区域。当然,这还不足以说明这一海区水-气界面可能是大气CO2的汇区,需要精细的航次计划做全面观测,例如养殖区域沉积的大量颗粒有机物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的再悬浮、降解对水气界面CO2的贡献以及实际意义上的埋藏通量究竟有多大等。  相似文献   

18.
我国淡水贝类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有记录的淡水贝类目前已经超过470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的湖泊、河流和山间湿地等生态系统中。其中我国特有种贝类在各主要分布水系的比例均高于50%,特有种质资源十分丰富。淡水贝类不仅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淡水珍珠蚌中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以及一些食用贝类如中华圆田螺、螺蛳、河蚬等的资源开发比较充分,但是由于淡水贝类分布范围广、栖息环境多样,相对于其他一些淡水贝类,目前研究还仅限于资源调查和物种鉴定层面。整体上,国内淡水贝类的种质资源评估不够系统,保护和开发利用未得到足够重视。本文就我国淡水贝类物种多样性与区域分布、淡水贝类种质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情况、引进淡水贝类种质资源与利用现状及淡水贝类种质资源现行保护措施进行概述,并提出有关淡水贝类种质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建议,以期促进我国淡水贝类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