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验以白斑狗鱼(Esox lucius)同一家系人工授精孵化的仔鱼为研究对象,用经浓度为20 mg/L 17α-甲基睾丸酮(17α-MT)浸泡的饵料分别在仔鱼生长的不同时期(出膜10、20、30、40 d)投喂,持续投喂30 d,待仔鱼培育至7月龄将其解剖取出性腺,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投喂17α-MT对其有显著致死效应;在10d喂药组出现较高的雄性率(40.8%),其它3个试验组雄性率相对较低,而对照组雄性率仅为26.3%,由此推断白斑狗鱼性腺分化转雄的时间节点在出膜10~20 d。在试验过程中发现白斑狗鱼性腺分化在稚鱼阶段存在精巢组织与卵巢组织共存现象,根据其性腺的组织学特征推断白斑狗鱼性腺分化方式可能是未分化型雌雄异体型。  相似文献   

2.
延迟投饵对杂交鲟仔鱼生长、存活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杂交鲟(Huso huso ×Acipenser baeri )仔鱼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 8个处理组,每组100尾(各设2个平行组),分别在孵化后6 d(对照组)、8 d、10 d、12 d、14 d、16 d和18 d开始投喂冰冻卤虫和碎水蚯蚓(以质量比1:1混合),5 d后只投喂碎水蚯蚓。第8组为饥饿组,从不投饵。水温17 ℃,实验周期30 d。结果显示,仔鱼于孵出后8日龄进入混合营养期;10日龄左右是仔鱼开始加速生长的关键时期;12日龄仔鱼进入外源性营养期。随起始投饵时间的延迟,仔鱼的全长、湿重、干重和粗蛋白含量下降,鱼体水分含量则随之升高。但对照组、8日龄及10日龄起始投喂组之间的鱼体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并没有显著差异(P>0.05),14日龄及其以后各起始投喂组仔鱼的生长和鱼体生化成分则与上述各组存在显著差异(P相似文献   

3.
不同动物饵料对YY超雄黄颡鱼性腺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近10年YY超雄黄颡鱼的生产和养殖记录,发现仅近几年投喂过水蚯蚓的YY超雄黄颡鱼性腺出现问题。实验设定4组不同饵料(丰年虫、浮游动物、红虫和水蚯蚓)连续投喂YY黄颡鱼鱼苗20 d(11~30日龄),选择60日龄统计各组YY超雄黄颡鱼的存活率、体长和体质量。水蚯蚓组YY超雄黄颡鱼的体长和体质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丰年虫组YY超雄黄颡鱼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解剖观察60日龄和1年龄YY黄颡鱼的性腺结构并统计1年龄YY超雄鱼的受精率,结果显示,水蚯蚓组YY超雄黄颡鱼的性腺有75%为兼性性腺(精巢和卵巢均存在),25%为无精小叶的精巢,且1年龄的YY黄颡鱼受精率仅为36.70%±4.05%,并显著低于其他3组,而其他3组性腺发育和受精率均正常。为研究水蚯蚓引起YY黄颡鱼雌性化具体原因,实验测量4种不同动物饵料的雌二醇含量,发现雌二醇含量均较低,推测YY超雄黄颡鱼雌性化的原因可能是水蚯蚓富集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导致。研究表明,在YY超雄黄颡鱼大规格苗种培育过程中,早期应投喂浮游动物或红虫,不宜投喂水蚯蚓。  相似文献   

4.
不同开口饵料对四川裂腹鱼仔鱼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丰年虫、冰冻轮虫、水蚯蚓、人工配合饲料4种开口饵料投喂四川裂腹鱼( Schizothorax kozlovi Nikol-sky)仔鱼30 d,研究其对四川裂腹鱼仔鱼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投喂水蚯蚓和丰年虫能保证四川裂腹鱼仔鱼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和较高的成活率。而人工配合饲料组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其他组,且成活率最低。结果表明,4种开口饵料中,丰年虫是四川裂腹鱼仔鱼最适宜的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5.
转食和联合投喂对胭脂鱼仔稚鱼生长和消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考察转食及联合投喂对胭脂鱼仔稚鱼生长和消化能力的影响,在水温(24±0.5)°C下,用丰年虫、水蚯蚓、微颗粒饲料和螺旋藻作为开口饵料,按照不同配比共设置8个处理组来投喂出膜后10 d(10 dph)的胭脂鱼开口仔鱼,40 dph后有2组(水蚯蚓组和丰年虫组)继续投喂先前的饵料,其余处理组全部进行转食投喂微颗粒饲料。统计养殖各阶段的成活率,并在30,40,45,55和65 dph取材测量全长、体质量及相关酶的活性。结果如下:1在转食前,各个处理组间的存活率无明显差异,均大于90%,40 dph后进行转食的处理组存活率逐渐下降,在实验结束时未进行转食的丰年虫组、水蚯蚓组成活率明显高于相应的转食组(丰年虫/饲料组、水蚯蚓/饲料组)和其他转食组(P0.05);2转食对胭脂鱼仔稚鱼的淀粉酶活性没有太大影响,对丰年虫/饲料组仔稚鱼胰蛋白酶活性影响也不大,但能显著影响水蚯蚓/饲料组仔稚鱼的胰蛋白酶活性(P0.05),对于脂肪酶活性,丰年虫组和水蚯蚓组在40 dph后存在差异,但转食后它们之间的变化趋势接近;3进行联合投喂的2个处理组(丰年虫+饲料+螺旋藻/饲料组、水蚯蚓+饲料+螺旋藻/饲料组)相对未进行联合投喂的处理组(丰年虫+螺旋藻/饲料组、水蚯蚓+螺旋藻/饲料组),在转食前后联合投喂组的体质量和全长均要小于相应的处理组;42个联合投喂组与相应的处理组在转食后,淀粉酶活性都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个联合投喂组的淀粉酶活性在转食后均高于相应的处理组(P0.05);2个联合投喂组在转食前后胰蛋白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整体波动趋势不大,但在转食后5 d脂肪酶活性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结果表明:丰年虫、饲料和螺旋藻进行联合投喂胭脂鱼仔鱼,并在40 dph时转食饲料是可行的投喂方案,但饲料投喂比例及添加时间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河鲀苗种培育中饵料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刚孵出2d的暗纹东方鲀仔鱼进行2个阶段培育,结果发现:第1阶段使用轮虫投喂仔鱼组其生长速度、成活率明显大于蛋黄投喂组;第2阶段使用相同量卤虫和发头裸腹蚤作为饵料投喂以上两组鱼苗,结果仍是第1阶段轮虫投喂组在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方面大于蛋黄投喂组,这表明仔鱼培育阶段其饵料的选择对以后河鲀的生长和存活率仍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丰年虫、水蚯蚓、微囊饲料3种饵料的不同配合策略,对圆口铜鱼仔稚鱼投喂60 d,以研究对其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30日龄后投喂水蚯蚓的成活率、全长、体长、体质量均高于其他组,特定生长率为4.44%±0.30%/d,显著高于对照组和W15微囊饲料组。15日龄后转投微囊饲料组的全长、体长、体质量和特定生长率最低。结果表明不同的转食策略对圆口铜鱼仔稚鱼的生长及存活有显著的影响,30日龄后投喂水蚯蚓能有效的提高存活率及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开口饵料、不同转食策略对乌原鲤(Procypris merus)仔、稚鱼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实验选用蛋黄、微粒子饲料、丰年虫3种饵料投喂乌原鲤仔鱼15 d,记录仔鱼生长指标和存活率;并采用2种转食策略投喂初始体质量为(3.60±0.49) mg的乌原鲤仔鱼至45日龄(45DHA),分别在20、35日龄转食水蚯蚓和微粒子饲料,分组为T20水蚯蚓、T20微粒子、T35水蚯蚓、T35微粒子,研究其对乌原鲤仔鱼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投喂丰年虫能保证乌原鲤仔鱼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和高存活率,与微粒子饲料、蛋黄组体长、体重、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有显著差异。在不同转食策略中,除T20微粒子组存活率为76.00%,其余三组均高于82%。相同转食起点,转食水蚯蚓效果比转食微粒子饲料好;相同转食种类,延后转食起点生长速度快,存活率高(35日龄转食效果优于20日龄)。结果表明,在3种开口饵料中,丰年虫是乌原鲤仔鱼最适宜的开口饵料;不同转食策略中,乌原鲤仔鱼以丰年虫开口,35日龄转食水蚯蚓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17β-雌二醇对大鳞副泥鳅生长和性腺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短期连续投喂的方式,研究了不同浓度17β-雌二醇(0.25、0.50、0.75和1.00 mg/kg)对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生长和性腺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药物处理对大鳞副泥鳅成活率无显著影响;短期内(60 d)17β-雌二醇能显著促进大鳞副泥鳅的生长,其中低浓度(0.25 mg/kg)作用效果最明显;投喂60 d后,各浓度组的雌性比例(66.11%、71.67%、72.78%和71.1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6.67%),其中以0.75mg/kg组雌性比例最高。结果表明17β-雌二醇能促进大鳞副泥鳅未分化性腺向卵巢发育。  相似文献   

10.
选用体重196.77±7.60g的白斑狗鱼(Esox Lucius Linnaeus)为研究对象,试验设置饥饿14d、21d、28d、35d、42d组和正常投喂对照组,各组饥饿结束后恢复饱食投喂,试验周期为56d,水温为22~26℃,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白斑狗鱼生长性能、体生化组成和肌肉、肝脏RNA/DNA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再投喂后各处理组均出现补偿生长现象,在恢复生长结束后,饥饿14d组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饥饿处理组体重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饥饿各处理组肌肉的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水分含量显著升高(P<0.05),恢复投喂结束时各饥饿处理组蛋白质和水分含量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在恢复投喂初期各处理组的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食物转化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随着恢复生长时间的延长,逐渐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肌肉和肝脏的RNA/DNA比值均随饥饿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恢复投喂结束时,RNA/DNA比值均在饥饿28d组达到最大值。由此表明饥饿14d组的白斑狗鱼在恢复生长过程中出现了超补偿生长效应,21d组、28d组、35d组和42d组出现了完全补偿生长效应,该补偿效应是由摄食率和食物转化效率升高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