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甲藻赤潮对养鲍业的危害及其防治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全震 《水产学报》2000,24(2):151-155
1998年5月17日-1998年6月6日在福建省连江县苔录镇后湾海域发生一起由裸甲藻等引起的赤潮,对鲍鱼养业造成严重危害,初步断定:引起鲍鱼死亡的原因是由于裸甲藻等赤潮生物分泌了某种毒素。并对赤潮在陆上养鲍业上的治理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20mL/m^3甲醛溶液可杀伤甲藻等赤潮生物,但不能解体该赤潮生物;0.1-0.5g/m^3KMnO4可完全治理该种赤潮生物所引起的鲍鱼死亡现象。  相似文献   

2.
自2009年5月25日发现赤潮生物以后,26日昌黎县水产局组织部分技术人员从早晨7点至下午5点利用10h继续对全县的浅海水域进行跟踪监测.发现赤潮范围较广,密度较大。经镜检.赤潮生物种类主要是夜光藻,赤潮发生的水域海水颜色为桃红色。新开口较为严重.大滩、蒲河次之,从3—10n mile的范围均有赤潮生物.面积约为3.5万hm^2,赤潮区域成斑块或条块状分布。  相似文献   

3.
2010年5月对东海嵊泗海域、东极海域、朱家尖外侧海域和台州海域进行了赤潮专项调查,对这些海区的水质、海水细菌和浮游植物进行了研究。台州海区的东海原甲藻比例达到98.1%,发生东海原甲藻赤潮;嵊泗和东极海域的中肋骨条藻比例分别是61.1%和71.1%,发生以中肋骨条藻为主的混合型赤潮。未发生赤潮的朱家尖海区细菌第1优势种是短黄杆菌(Flavobacteriumbreve),第2优势种是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salmonicida)。3个赤潮发生海区的细菌优势种有一定的相似性:嵊泗和东极海区的第1优势种均为莫拉氏菌属,台州海区的第1优势种(创伤弧菌Vibriovulnificus)和东极海区的第2优势种(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as)均为弧菌属,嵊泗海区的第2优势种和台州海区的第3优势种同为泡囊假单胞菌(Pseudomonasvesicularis)。发生赤潮的3个海区细菌数量与未发生赤潮的朱家尖海区相比没有出现异常。  相似文献   

4.
汕尾渔谚     
粤东汕尾地区渔业历史悠久.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游群部落的越族先民就来到这里.他们用石斧造船.黄麻结网.从事渔猎活动,从汕尾的陆丰西山、城区沙坑等处的贝丘遗址中不难看出.渔业已成为他们当时谋生的主业。以后随着生产工具更新和社会制度变革.汕尾渔业逐步昌盛发达。在这漫长的渔业活动中.先民们为其后代留下了许多可贵的渔谚。  相似文献   

5.
陈锤 《水产科技》1993,(5):47-50
汕尾市位于粤东沿海,幅员5271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02公里,总人口235万人。自东至西沿岸有甲子、湖东、碣石、金厢、乌坎、遮浪、汕尾、马宫、后门、小漠等10个全国重点群众渔港,其中汕尾、甲子、碣石为国家一级渔港。全市拥有海捕渔船6607艘、7.11万吨位、20.25万千瓦,船上人员3.19万人,每年海洋捕捞产量15-16万吨。  相似文献   

6.
1998年3—4月份,广东省沿海海域发生了历年来规模最大的赤潮,它所波及的范围达数千平方公里,其中以珠江口海域的珠海、香港、深圳灾情最严重,全省仅网箱养殖鱼类一项累计死亡就高达350吨,造成经济损失约4500万元。六十年代以前,我国有字记载的赤潮仅4次,但随着沿海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和人口密度的急剧增加,赤潮也频频发生,特别是深圳大鹏湾更是每年都要发生规模不等的赤潮。  相似文献   

7.
东西南北     
国家海洋局预测今年赤潮来势不减据国家海洋局消息,今年4月之后,我国的莱州湾、渤海湾西部、长江口、珠江口、胶州湾、闽南等还将是赤潮的频发地。据预测,今年赤潮的发生频率不会低于去年。1998年,我国海域共发现赤潮22起,其中南海10起,东海5起,黄、渤海7起。比较以往,1998年赤潮以持续时间长、面积大为特点,不仅出现在近岸水域,而且发现了新的赤潮生物种。3~4月间广东珠江口和香港海域发生持续30余天的大面积赤潮,直接经济损失超亿元。9~10月渤海发生持续40余天的赤潮,覆盖面积5000平方公里,损…  相似文献   

8.
陈柳 《水产科技》1997,(1):1-2,7
汕尾市地处粤东沿海,海岸线长302公里,辖内200米等深线以内海洋捕捞渔场2.39万平方公里,沿岸有10个国家重点群众渔港,其中汕尾、甲子、碣石为国家一级渔港,马宫为二级渔港。1995年全市拥有海洋捕捞机动渔船5861艘,功率22.14万千瓦,  相似文献   

9.
一、风暴潮。预计2001年我国沿海地区发生风暴潮次数与2000年持平。其中6~10月将发生3~4次灾害性风暴潮,主要影响广东、福建、浙江沿海,其次为上海、海南、广西等地。其中,6~10月灾害性风暴潮影响广东省2~3次,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各1次;7~9月影响福建省2~3次,浙江省2次,上海市1~2次,江苏省、山东省、河北省、天津市、辽宁省各1次。春、秋两季,渤海湾、莱州湾沿岸将出现1次左右灾害性温带风暴潮。 二、赤潮。预计2001年我国赤潮灾害发生情况与2000年大致相同,发生次数约为30次。…  相似文献   

10.
1998年8月中旬~9月中旬,烟台四十里湾至牟平养马岛间约50km^2的近岸海域,发生了因红色裸甲藻剧增而引发的赤潮,历时1个月,致使该海区的底栖、底播生物及筏式养殖下层贝类大面积死亡。本次赤潮发生面积大,持续时问长,造成的渔业损失惨重,在山东沿海地区是少见的。2004年5月3~10日,四十里湾养殖区再次发生了由棕囊藻、夜光藻剧增而引发的赤潮,扩展面积为25.7km^2,由于持续时间短,属轻微赤潮,对养殖业影响不大。现将该海域赤潮形成情况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1.
汕尾渔港位于红海湾东北角,是国家一级渔港之一,是粤东第一大渔港。水域面积24.47平方公里,港池较深。可停靠5000吨级的海轮。该港邻近渔场,出了港口就是著名的汕尾渔场,往东是汕头渔场,往西是珠江口渔场,因而成为广东省主要的渔业生产基地之一。东距汕头119海里,西到香港81海里,刚好处在广州和汕头两港的中间,水运非常便利、发达,  相似文献   

12.
浅谈赤潮对养殖业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位琅 《科学养鱼》2002,(11):45-46
赤潮(Redtide),又称有害藻华(HarmfulAlgalbloom),是海水中某些微小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引起一定范围一段时间的海水变色现象。近年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入海污染源逐年增多,且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洋渔业自身污染也在不断上升,养殖环境恶化,海域污染事件时有发生,海域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赤潮灾害不断发生,不仅给海水养殖业、捕捞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危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因此应控制污染源头,加强赤潮的监测,控制赤潮的发生。一、赤潮及赤潮生物据统计,分布在我国的赤…  相似文献   

13.
8月18日,“赢在2014,对虾养殖实战交流会”在汕尾海丰莲花山度假村如期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水产频道主办,雷州市海威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承办,湛江东腾饲料有限公司、珠海市鸿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协办。会议内容偏重实践,原定覆盖粤东地区的交流会吸引了粤东、福建、海南、浙江等地的养殖场老板、技术员、鱼药店老板等280人参加。  相似文献   

14.
2000-2013年中国南部近海赤潮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历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灾害公报、南海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以及相关统计数据,以2000-2013年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发生的赤潮事件为对象,研究了中国南部近海赤潮发生的时空动态、赤潮生物的生态演替以及与温度、营养盐、地理水文要素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ENSO)的关联。结果表明:(1)时间分布上,赤潮高发期为2月和8月,9月和12月发生频次较低;(2)空间分布上,赤潮集中发生在珠江口以及大鹏湾、大亚湾、深圳湾3个海湾,汕头港、汕尾港、湛江港以及涠洲岛、硇洲岛附近也是赤潮频发海域;(3)引发赤潮的生物共检出31种,包括甲藻20种、硅藻5种、金藻2种、蓝藻2种、黄藻1种、原生动物1种,共检出149次,其中以金藻门的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甲藻门的锥状施克里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以及硅藻门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出现次数较多;(4)赤潮生物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演替现象,温度和营养盐结构对赤潮爆发及其优势种演替起关键作用,高通量的陆源污染物与弱化的水动力相互叠加为诱发赤潮提供了条件,而厄尔尼诺效应强度与赤潮发生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5.
赤潮的频繁发生,严重地影响海洋生态环境.威胁到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每发生一次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这种情况早已引起各方向的人力关注。笔者在2006年9月上旬至10月19日期间,对鸭绿江口沿海局部发生赤潮情巩进行调查和研究,认为这次赤潮虽然没有造成大血积的死贝现象.但在产量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经统计因体弱而减产约10%左右。  相似文献   

16.
大连湾赤潮生物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澄源 《水产学报》1982,6(2):173-180
本文报道了1979年4月至10月在大连湾进行赤潮生物调查研究的结果。在大连湾里,特别是臭水套、甜水套和大连湾沿岸海区已达到富营养级或过营养级。对于某些浮游生物的增殖以至发生赤潮具有一定条件。在该区域内,特别在夏季存在多种赤潮生物,是大连湾赤潮发生的潜在因素。文中对该区域内的浮游生物种类、分布范围、生物量,以及优势种和它的季节变化等作了叙述。  相似文献   

17.
赤潮作为一种世界性海洋灾害,近年来,在我国近海发生的范围越来越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危害越来越严重,不仅出现在夏季,春、秋两季也时有发生,并有向远海扩展的趋势。赤潮的发生会给海洋环境、海洋渔业造成严重的危害和损失,同时也能对人类健康和安全带来危害。  相似文献   

18.
汕,占汉语指捕鱼用具抄网,或鱼游水之状,后多借指滨海沙坝上的村庄,因这里的村庄位于沙坝的尾部,故名汕尾,这大抵是汕尾得名之因。说汕尾,是说汕尾的港口。汕尾是广东一座对外开放的商港,也是广东一大渔港,其实汕尾成为重要口岸只不过是近百年来的事,之前她有着久远的历史,今后她将有更加美好前程。  相似文献   

19.
赤潮是局部海区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的异常增殖,使海水变色的一种生态现象。赤潮的发生使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给海洋渔业、沿海滩涂的海水养殖带来严重的损失。射阳县近两年来,虽然发生了三次较大水域范围的赤潮,但由于监测站的同志及时发现并跟踪其活动变化情况,采取了抢水、关闸、保证措施,使射阳县的万亩对虾没有受到赤潮的危害,连续两年获得丰收。今年可产对虾1400吨以上,实现单产,总产超历史。  相似文献   

20.
今年入夏以来 ,从5月3日起 ,在东海的浙江海域 ,有毒“赤潮”连续不断地发生。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年“赤潮”发生的频率极高 ,约在30次以上 ,其特点是面积大 ,持续时间长 ,发生间隔时间短。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面临越来越严重“赤潮”问题的国家之一。“赤潮”的频繁出现给海洋渔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和给正在蓬勃发展的海水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投下了阴影。这一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和渔(养)民的极大关注。笔者就现有资料结合本人工作上的一些体会 ,就“赤潮”危机中大家所关心的若干问题 ,以问答形式叙述如下 ,供大家参考。问 :什么叫“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