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2004年1月份开始,笔者在我市沈高镇永明村的5个成鱼养殖户中进行了成鱼池套养成蟹的试验与推广工作。经过近两年的实践证明,成鱼池套养成蟹,可亩增纯利100元左右。这种生产方式简单、易学、易收效,只要抓好草、药、捕3个关键即能成功,对致富广大养鱼户有很好的实用性。现以永明村吴红武承包的18亩池塘为例,将具体做法及效益介绍如下。1.水花生移栽腊月底正月初,在成鱼池中移栽水花生,把水花生沿塘边均匀布点,平均1亩池塘水面布一个水花生摊点,1个摊点1~2米2。2.幼蟹放养在阴历正月底之前放蟹结束。规格200~240只/千克,亩放养量0.25~0.5…  相似文献   

2.
成山头蒙难     
"成山头,成山头,十个老大九个愁."这曲悲歌,不知起自何时,传了一代又一代,很久以来,航海者把这里称为:"中国的好望角".六十年代初期,这里曾发生过一起令人沉痛的渔船沉没事故,——.新春伊始,银装素裹的北方渔港,桅樯林立,渔轮如梭,机声隆隆,处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透过晨光,一对小型木质渔轮犁开层层  相似文献   

3.
每年10~11月份,随着气温的不断降低,鳗鱼运动减少,逐渐向冬眠习性过渡。因此,食欲也不断降低,13℃以下则基本不摄食,在漫长的越冬期由于能量消耗,鳗鱼体质会逐渐下降,导致抗病能力下降,霉菌、细菌侵蚀的机会就会多,容易产生水霉病、爱德华氏症、红鳍病等。因此不加强越冬管理,会给养鰻造成较大损失。  相似文献   

4.
成鲵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鲵,俗称娃娃鱼,为我国所特有,故又称为中国大鲵,是世界上最大的珍贵两栖动物。在食用、药用、观赏、科研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由于它的经济价值很高,导致大量非法捕捉贩卖,同时随着矿场的开采、森林的砍伐,使野生大鲵天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存量极少。因而我们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着手人工养殖娃娃鱼,到2000年底,已取得丰硕成果。一、养殖场地的建设1.养殖场地的选择养殖场的水源为无污染的山泉溪水,水质清洁,水温适中(长年水温保持在4~25℃),环境幽静,气候凉爽。2.养殖池的设计与建造我们是用模拟生…  相似文献   

5.
《渔业现代化》2004,(2):47-47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队养鱼的发展和精养水面的扩大,各地鱼种供不应求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时要开挖大量鱼种池是难以办到的。利用成鱼池套养鱼种,具有省工、省饵、少占鱼池、成本低、管理容易等优点,是一条解决鱼种来源的有效途径,现已成为不少高产单位的重要增产措施。成鱼池套养鱼种,一般每亩成鱼池可提供80—150斤大规模鱼种,高的可提供300斤以上的大鱼种。如无锡市河埒公社2,312亩成鱼池共投放斤两鱼种93.44万  相似文献   

7.
成蟹暂养是指天然捕捞的无膏成蟹,通过短期(1~2个月)的育肥,待市场“热销”时再出售的一种饲养方式。这对提高商品质量,调剂市场需求,增加经营者的收益均有好处。笔者于1989年10月28日从东桥乡珠川村收购河蟹166斤,利用30m~2的水泥池,  相似文献   

8.
成鱼塘要护好坡,首先要弄清塘坡易损的原因,然后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笔者通过几年的实践,认为成鱼塘塘坡易损不外乎以下四种原因: 1.坡比过小,有的不足1:1。加修土层不厚,新老土粘合不牢,波浪与流坡的接触不是滑行,而是激烈冲击,导致新土很快下滑。 2.由于各种肥料集中施在塘的四周边上,导致塘边淤泥土质肥沃松软,结构不强,见水后易随水流失。 3.新修塘坡尚未全干开裂,就急于进水放鱼,大雨洗涤流失严重,波浪一冲即垮。  相似文献   

9.
<正>为促进我县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我县五万亩莲田综合利用率和经济效益,2014―2016年,我县在均口开展莲田生态养殖成蟹模式试验示范,并取得较好经济效益。2017年在全县推广,现将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一、放养前的准备工作1.莲田的选择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良好、无污染、土质肥沃、保水力强、交通便利、光照条件好的田块。养蟹莲田,田埂坡比以1∶3为宜,池埂深度要达1米以上,埂面宽0.5米以上。开挖鱼沟,距田埂0.5米处挖深0.5米、宽0.8米环埂鱼沟。2.防逃设施选用加厚的聚乙烯薄膜铺在田埂内侧,上下两头埋入泥中压实,埂上设立防逃网,用加厚薄膜0.6米高,0.15米埋入土中,每2米用竹桩固定,竹桩上方向内倾15度角。进出水  相似文献   

10.
王桂香 《齐鲁渔业》2008,25(6):30-30
养成鳗的体色在销售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养出体色好的鳗是所有养殖业者热切期望的,也是很多饲料生产厂一直在探索的课题。要解决鳗体色问题首先要了解鳗体色的成因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