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优选出安全、高效的渔肥,试验研究了有机肥、生物肥和化肥三种渔肥对池塘水质和浮游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有机肥和化肥比,生物肥能稳定水体pH值,明显增加水体溶氧,显著降解水体总无机氮(TIN)的含量(P0.05);三种渔肥都能使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生物量增加,生物肥优于有机肥优于化肥,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有机肥组和化肥组水体中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类没有发生变化,还是以蓝藻、绿藻和隐藻为主;而生物肥组水体中的隐藻和硅藻所占的比例增加,隐藻占绝对优势,浮游植物的种类以隐藻、绿藻和蓝藻为主,有效地降低了蓝藻的比例;三种渔肥浮游动物种类的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对虾工厂化养殖与池塘养殖系统结构与效益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水质因子4个方面对工厂化对虾养殖和池塘对虾养殖生态系统的差异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工厂化对虾养殖系统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底栖生物的丰度均低于池塘对虾养殖系统(分别为22815个/ml<31590个/ml,490.5个/L<650.0个/L,4.5个/10cm2<267.5个/10cm2),而溶解氧(DO)含量、氨态氮(NH4-N)和无机磷(PO4-P)浓度均高于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对虾的生长量、生长速度及存活率均低于池塘养殖,但其养殖密度高,能很好的弥补生长速度之不足,更好的利用水体获得更高的单位生产量。  相似文献   

3.
看水越冬及其生物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黑龙江、吉林地区数十个鱼类越冬池的实测数据 ,从水色、透明度、浮游生物与水体溶氧间的相互关系 ,总结如下规律 :1 水体透明度与浮游植物量负相关 ,与浮游动物量正相关。透明度 <5 0cm者 ,浮游植物丰富而极少浮游动物 ,一般氧气充足 ;透明度 >80cm者 ,多滤食性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少 ,一般溶氧量较低。越冬池透明度以 5 0~ 70cm为宜。 2 根据水体透明度可了解越冬池营养盐的丰欠 ,在越冬中、后期“肥水 (浮游植物多 )易缺肥而瘦水 (浮游动物多 )不易缺肥”。 3 目测冰下水体中鱼类的活动状况和兼测水温变化 ,可为池鱼越冬效果预测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许永久  张敏 《海洋渔业》2007,29(4):289-295
2006年6~8月,对智利外海渔场的5个站点(31°00′~40°45′S、82°05′~91°52′W)进行了浮游生物调查。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共有7属10种,其中硅藻门有5属5种,甲藻门1属3种,蓝藻门1属2种;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0.416 mg/m3,最高生物量为0.822 mg/m3,最低为0.13 mg/m3。浮游动物为33属40种,其中桡足类有14种,占总种类数的35%,其次为浮游幼虫、水螅水母类、糠虾类和磷虾类等;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0.656 mg/m3,最高丰度为211 ind/m3,最低为33.5 ind/m3。通过对智利竹筴鱼产量及CPUE(单位渔获量努力量)叠加分析,发现中心渔场区域主要集中于38~43°S、80~83°W范围内,与各采样站点浮游植物生物量分布趋势一致,中心渔场与表层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分布尚不存在相对应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2016年和2017年分别调查了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滨海新区的12口凡纳滨对虾围垦滩涂养殖池塘内的理化环境和浮游植物。结果显示:池塘内盐度变化范围为0~2,溶氧为6.2~13.9 mg/L,pH为7.5~9.8,总氨氮(TAN)为0.00~0.72 mg/L,亚硝酸盐氮(NO_2~--N)为0.00~1.70 mg/L,硝酸盐氮(NO_3~--N)为0.18~4.77 mg/L,总氮为1.74~6.08 mg/L,总磷为0.20~2.72 mg/L,总有机碳为1.88~42.57 mg/L,C/N为10~39。池塘内浮游植物种类隶属6门、24科、42属,其中蓝藻和绿藻为优势种。浮游植物生物量为(0.15~2.30)×107cell/L,叶绿素a(Chl.a)为2.62~37.24μg/L。Chl.a与蓝藻生物量显著正相关。NO_2~--N和NO3--N均与pH显著负相关。初步分析认为高pH可能是导致2016年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死亡率较高的重要原因,因此采取措施控制蓝藻生物量和水体的p H应有助于提高对虾养殖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1998年对云龙湖水库的水生生物进行了监测。共采集到浮游植物6门25属、浮游动物29属、底栖动物16属。浮游植物数量225.3×104个/L,生物量0.772mg/L,春季以硅藻为主,占67.2%,夏季以隐藻为主,占56.8%;浮游动物数量40650.4个/L,生物量3.362mg/L,春季以轮虫为主,占81.6%,夏季以原生动物为主,占67.3%;底栖动物数量683.0个/m2,生物量6.763g/m2,水栖寡毛类占59.1%,水生昆虫占29.3%。云龙湖水库为浮游植物响应型中—富营养型水体。滤食性鱼类鲢、鳙的放养对水库水质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2015年夏季和冬季开展了南海北部海域不同粒级浮游动物生物量和氮稳定同位素特征的研究。按照浮游动物粒径大小将其分成3个类群,即小型浮游动物(180~380μm)、中型浮游动物(380~500μm)和大型浮游动物(500μm)。结果显示浮游动物生物量和氮稳定同位素空间分布差异明显,高值区多分布于珠江口、东沙群岛和台湾海峡南部海域。浮游动物氮稳定同位素δ~(15)N值出现显著的季节和粒径结构差异,其中夏季δ~(15)N平均值高于冬季,以小型浮游动物尤为明显(P0.01)。各粒级浮游动物δ~(15)N值随粒径增大而增加。小型和中型浮游动物δ~(15)N值与浮游动物生物量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大型浮游动物与浮游动物生物量则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南美白对虾高位池浮游生物和初级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4口试验虾池共检出浮游植物32属(种),隶属于7个门,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在2.15~83.24mg/L,平均为30.41mg/L。虾池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相对较低,平均为0.202。试验虾池共检出浮游动物23种,生物量变化在0.45~6.34mg/L,平均为3.38mg/L。各试验虾池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平均数相差不大,但各月份的生物量差别较大。浮游植物生物量呈现波动式上升;浮游动物生物量表现为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试验虾池水柱毛初级生产量变化在2.03~12.54g/m2·d,平均6.58g/m2·d;呼吸量变化在1.24~12.05g/m2·d,平均5.89g/m2·d。试验虾池P/R有很大的波动,变化在0.9~2.21,平均1.27。  相似文献   

9.
印度洋西北海域表层浮游动物数量组成及其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4年10~11月印度洋西北海域12°00′~21°30′N、58°00′~65°00′E表层浮游动物的调查资料,对其种类组成、生物量及其平面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浮游动物有腔肠动物水母类3目7科11属15种;浮游甲壳动物7目24科34属40种;浮游软体动物2目5科5属5种;毛颚动物1目1科1属3种;被囊动物1目2科4属4种。生物量较大的种类主要是甲壳动物的尖尾海萤、桡足类、莹虾类、磷虾类、端足类和糠虾类,以及毛颚动物的箭虫类。调查海域总生物量和丰度的平均值分别为39.51±114.06mg/m3和3020±7929个/m3。其中尖尾海萤的生物量(24.30mg/m3)和丰度(1498个/m3)为最高,其次为箭虫类。总生物量和丰度平面分布差异显著,呈现北部(17°N以北)高于南部(17°N以南)、东部(62°E以东)高于西部(62°E以西)的趋势,同时不同纬度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杨丽丽  刘其根 《水产学报》2013,37(6):894-903
为了解以鲢鳙占优势的千岛湖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以及与水温、溶解氧等环境因子的关系,采用方差分析、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对千岛湖河流区、过渡区、湖泊区3个地区的浮游动物种类、数量以及环境因子的月变化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007—2008年,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15种,其中原生动物16种、轮虫51种、枝角类23种、桡足类25种。浮游动物密度在春季(2007年:840.9/L,2008年:850.5/L)形成高峰;生物量在春季(2007年:1.89mg/L,2008年:0.837 mg/L)和秋季(2007年:1.63 mg/L,2008年:0.802 mg/L)形成双高峰;现存量从河流区至湖泊区依次递减。河流区和过渡区的浮游动物密度均于4 m水层达最大值,湖泊区于8 m水层达到最大值。各位点4~12 m水层的大型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透明溞、蚤状溞、球状许水蚤等和小型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长额象鼻溞、颈沟基合溞、台湾温剑水蚤等的生物量较高。原生动物、桡足类生物量与溶解氧显著正相关;轮虫、枝角类生物量与总氮、硝态氮、浮游植物生物量极显著正相关。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溶解氧、温度、总氮、总磷、硝态氮是影响浮游动物时空分布的主要因子。透明溞在2—6月份主要受到以浮游植物为食物的上行效应的影响较大,而其他月份主要受水温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