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引种长江上游水系的野生白缘(yāng),在实验室条件下用自主设计制作的“双控循环养殖系统”进行驯养,并成功解决了这种珍稀鱼类饲养所遇到的水质、温度和饲料三大问题。养殖由低温的井水到室温的自来水,养殖水温从15℃提高到25℃,饲料采用郊区野生的红色水蚯蚓,对野生白缘鱼央的人工繁殖做了初步试验。  相似文献   

2.
为丰富白缘鱼央(Liobagrus marginatus)的基础生物学资料,在金沙江支流黑水河采集白缘鱼央244尾,分析其年龄结构、生长特性和生活史类型,并通过脊椎骨进行其年龄鉴定。结果显示,黑水河白缘鱼央由5个年龄组构成,其中以2龄个体为主,占50.4%。全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3×10~(-5)L~(2.78)(R~2=0.947),全长与体重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别为L_t=133.13[1-e~(-0.24(t+1.92))]和W_t=24.02[-e~(-0.24(t+1.92))]~(2.78)。体重生长速度和加速度均具有拐点,拐点年龄为2.34龄,拐点体长85.19 mm,拐点体重6.30 g。通过模糊聚类法分析,确认白缘鱼央属于r-选择鱼类。研究表明,白缘鱼央的种群结构呈现低龄化,水电开发和过度捕捞是影响其种群结构的主要因素;白缘鱼央的捕捞规格应该高于其拐点年龄,即体长大于85.19 mm,体重大于6.30 g。  相似文献   

3.
白缘(鱼央)的血液指标测定与血细胞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常规血液指标测定方法和血细胞涂片法,测定野生白缘鱼央血液指标并分析血细胞形态。结果表明:野生白缘鱼央RBC=1.18×1012/L、WBC=70.2×109/L、PLT=41.5×109/L、MCH=56.5 pg、MCHC=395.3 g/L、HGB=66.3 g/L。白缘鱼央血细胞在细胞形态上更加趋于圆球形,而且细胞和细胞核均相对其它鱼央属鱼大,红细胞分裂相较多、不规则核较多。红细胞可见5种形态(即普通红细胞、原红细胞、幼红细胞、分裂中的红细胞和有丝分裂的红细胞),白细胞可见6种形态(即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嗜酸分叶核粒细胞和嗜酸杆状核粒细胞),而血小板只有1种形态。  相似文献   

4.
白缘(鱼央)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长江上游水系的白缘鱼央染色体作了分析研究。采用肾脏细胞法和空气干燥法制片 ,Giem sa染色。结果表明 :白缘鱼央的染色体数在 2 2~ 2 6之间 ,并确定 2n =2 4的类型占 73 7% ,臂数NF =4 6 ,染色体单倍体总长度为 2 8 75 μm。由核型公式 2 0m +2sm +2st确定为雌性个体。尚未发现有多倍体现象 ,也未发现异型染色体和随体染色体。  相似文献   

5.
拟缘(鱼央)血清转铁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华  陈建武  汪登强  刘薇 《水利渔业》2006,26(2):10-12,16
从长江上游水系采集到拟缘鱼央、白缘鱼央和黑尾鱼央,分别测定其血细胞、血红蛋白和血清铁含量,比较了它们的转铁蛋白活性和铁利用率。结果显示: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的静态数值和生理功能并无明显的关联性。血清转铁蛋白PAGE结果表明:鱼央属鱼血清转铁蛋白分为a、b和c 3个区。它们的表现型频率、基因频率、多态位点比例和平均杂合度显示:拟缘鱼央具有较高的遗传均一性。对拟缘鱼央进行体内注射PHA实验。结果表明:血清转铁蛋白与PHA呈负相关。等位基因a可能是与鱼体免疫反应相关的作用因子。雌性个体较雄性个体有更多的转铁蛋白多态性,而且对PHA的应激反应也较明显。  相似文献   

6.
白缘(鱼央)的驯养与人工繁殖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种长江上游水系的野生白缘(鱼央),在实验室条件下用自主设计制作的“双控循环养殖系统”进行驯养,并成功解决了这种珍稀鱼类饲养所遇到的水质、温度和饲料三大问题。养殖由低温的井水到室温的自来水,养殖水温从15℃提高到25℃,饲料采用郊区野生的红色水蚯蚓,对野生白缘(鱼央)的人工繁殖做了初步试验。  相似文献   

7.
河蟹“颤抖病”病原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健康河蟹和患典型“颤抖病”的河蟹进行了病原体检查和病理学研究,发现一种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根据该微生物的大小、形状、内部结构、寄生部位及其在细胞内的繁殖方式,可以判定其为类立克次体生物(Rickettsia-like organisms,简称RLOs)。人工感染实验验证该生物为“颤抖病”的真正病原体。  相似文献   

8.
海水养殖鱼类盾纤虫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前言自 1 985年在日本三重县、长崎县发现与牙鲆稚鱼盾纤虫病以来 ,作为一种新病 ,盾纤虫病现已广泛见于日本养殖牙鲆、真鲷、红鳍东方鱼屯、六线鱼和韩国一些养殖鱼类。而且 ,近年该病也已成为我国养殖牙鲆、红鳍东方鱼屯、大菱鲆常见寄生虫性疾病。在其它国家 ,循纤虫病也见于大菱鲆和南方蓝鳍金枪鱼 (麦氏金枪鱼 )。2 病原体形态与生态特征病原体属于纤毛虫门 (Ciliophora)少膜纲(Hymenostomatia)盾纤目 (Scuticociliatida) ,种名未定。不过 ,又有研究发现 ,大菱鲆盾纤虫病病原体像是尾丝虫属 (Uronema)盾纤虫。虫体泪珠形 ,全身有…  相似文献   

9.
对淡水养殖的中国花鲈“溃烂病”进行了病因分析和病原菌生理生化特征测定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溃烂病”由病原菌和养殖水环境的恶化共同引起,病原菌为温和气单胞菌,在所检测的21种药物中,该菌除对头孢他啶耐药外,其他均敏感。  相似文献   

10.
完善我国渔业“双控”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舜斌 《中国水产》2009,404(7):24-25
渔业“双控”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渔业管理制度。我国自1987年对海洋捕捞渔船实行控制渔船数量以及控制主机功率以来,(以下简称“双控”),二十年的“双控”并未能取得预期的成效。本文试图对我国渔业“双控”失控的原因作一粗浅的探讨,并试图提出完善我国渔业“双控”制度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