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海域面积测量是海域使用及其现状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域使用权属确定的重要依据.海域面积测量方法目前主要为DGPS差分测量,通过DGPS测量仪器差分测量拐点坐标确定用海面积和用海位置.  相似文献   

2.
经上海市政府第1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上海市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办法》于9月5日起正式施行。该《办法》对农业填海造地用海、围海养殖用海、开放式养殖用海等3项海域使用金的征收制定了地方标准。其中,专业渔民养殖用海面积每户不超过30亩(15亩=1hm^2,下同),免征海域使用金。  相似文献   

3.
黄丹丽 《河北渔业》2014,(1):61-64,68
海洋功能区划是海洋开发规划的基础,且区划和规划是海域使用管理的前提,海域使用管理则是对实际用海活动的有效控制。当前,海洋经济与管理事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理清以上三者的关系。首先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处理三者关系的几点思路:一要加强区划实施的各方面建设;二要加强规划的协调性和可行性;三要全面提高海域使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养殖用海属于渔业用海范畴,在广东省沿海地区海洋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养殖用海主要是自发行为,分布较为分散,不利于海域管理,因而摸清广东省养殖用海现状,掌握养殖用海趋势对于提高海域管理水平,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现有养殖用海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力图摸清广东省养殖用海现状,探讨近年来养殖用海趋势变化,发现养殖用海中存在的问题,为规范养殖用海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由于我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律法规出台时间较短,沿海渔民群众对海域所有权认识不足,存在“小采海”、“门前海”及“祖宗海”的思想,出现擅自出租、非法占用浅海滩涂从事养殖生产以及超面积、超范围用海等现象,引起矛盾纠纷,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6.
上海:养殖用海30亩内免征海域使用金经上海市政府第1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上海市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办法》于9月5日起正式施行。该《办法》对农业填海造地用海、围海养殖用海、开放式养殖用海等3项海域使用金的征收制定了地方标准。  相似文献   

7.
海域使用论证工作是最直接体现国家海洋局“坚持规划用海、坚持集约用海、坚持生态用海、坚持科技用海、坚持依法用海”用海理念的平台,其质量的良莠直接关系到我国有限的海洋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可持续利用,影响到我国海洋领域的长远利益和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阶段一涉及材料【环节一】1.市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向我局提交开展海域使用论证申请,申请材料包括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请示和附件。(1)请示内容应包括项目业主、是否属于国家和省重点、预计投资收益、拉动区域经济产值、增加就业人口数量等项目基本情况;项目位置、用海面积、用海方式、占用岸线等用海情况;项目  相似文献   

9.
信息集粹     
<正>山东省强力推进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质量年活动为进一步提高海域使用论证工作质量和水平,切实发挥海域使用论证工作对科学管海用海的技术支撑作用,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根据国家海洋局统一部署和  相似文献   

10.
《海域使用管理法》公布施行已有8年。本文就目前法律所规定的海域使用管理的范围问题作一些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1 海域使用管理范围的法律规定 《海域使用管理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海域,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的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本法所称内水,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至海岸线的海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持续使用特定海域3个月以上的排他性用海活动,适用本法。”  相似文献   

11.
颜尤明  陈红梅 《福建水产》2010,(3):51-55,30
本文根据"福建省908专项-海域使用现状调查"所获资料,对厦门湾的海域使用与管理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厦门湾海域使用的确权率以及海域使用与海洋功能区划符合性等存在的问题,提出厦门湾所辖各区域海洋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海域使用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测量领域中,RTK GPS广泛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以及地形测量等各个方面,目前该技术在海域使用测量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以某项涉海在建工程海域使用测量为例,介绍RTK GPS技术在海域使用测量的方法及应用实践.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不合理的集约用海造成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优化用海技术,需开展集约用海工程对海域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为此,采用多级框架结构法构建指标体系,从海洋生态系统层面,构建了基于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群落的集约用海对海域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现状,确定了各评价因子的评估标准及评估等级;利用综合赋值评价法,建立了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模型,并在曹妃甸及邻近海域开展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集约用海已经使曹妃甸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受到较大影响,生态环境质量一般,其中对海洋生物群落的影响程度大于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1998-2003年福建海区拖网渔业资源监测以及1995-1997年间闽南台湾浅渔场单拖渔业资源调查、1998年和2000-2001年福建海区拖网定点调查的资料,论述和分析福建海区单拖渔业的现状。结果表明:目前整个单拖渔业虽然船数削减,实际却加大渔船功率,作业时间延长,促使年产量、单位产量不断提高,导致渔获组成发生很大变化,由低质小型鱼类、生命周期短的头足类、虾蟹类支撑,渔获鱼类质量较差,经济效益下降;另一方面头足类、虾蟹类资源量年间波动性较大,易受捕捞过渡影响,很难长时间承担目前捕捞压力。为此,文中提出加强严格实行"双控制度"及控制网目规格等管理建议和意见,为有关渔业管理和生产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2016年8月开展的厦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类含量调查,分析了厦门海域表层沉积物石油类的含量水平与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厦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类含量范围在(6.6~1 762.5)×10~(-6)之间,平均值为350.5×10~(-6);石油类含量呈现明显的分布特点:五缘湾海域至五通湾口区域的石油类含量最高,其次为九龙江口中部海域、鼓浪屿东南侧至招银港区、厦门东部水道小部分区域和五通湾口北侧海域,其余海域的沉积物质量较好,这与厦门近年来航运发展、西海域整治和五缘湾海域周边的开发建设有关。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用海活动日益频繁,用海方式不断增多,海洋经济价值日益彰显,各种错综复杂的海域使用制度应运而生。本文对海域使用权的概念、性质、海域使用权与其他用海权利之间的关系、海域使用权市场机制以及海域使用权分层确权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展望了海域使用权研究的发展方向,认为海域使用权的分层确权是提高海域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人工鱼礁结构设计原理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工鱼礁的结构设计目前尚无明确的原理和依据。本文从流场效应、生物效应、遮蔽效应的角度阐述人工鱼礁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举例说明了相关的依据和方法,总结分析了适合不同海域类型的人工鱼礁区建设模式及其未来发展,以期为人工鱼礁的结构设计和海洋牧场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广阔的南海热带海域拥有得天独厚的岛礁资源与环境优势,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近年来,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与稳步践行的背景之下,加快南海岛礁渔业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已迫在眉睫。现代海洋牧场是集生境修复、资源养护、休闲渔业和景观生态于一体的渔业生产新业态,真正实现了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并重,但目前南海热带岛礁海洋牧场建设仍严重滞后。充分利用南海热带岛礁海域的资源与环境优势,发展热带海洋牧场可以有力振兴岛礁经济、保护与合理开发岛礁资源,同时也是维护南海海洋权益、实践"海洋强国"战略的有力举措。本文论述了南海热带岛礁海域开展海洋牧场建设的优势,包括政策优势、自然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经济优势等;提出南海热带岛礁海洋牧场的适宜建设模式,主要包括资源养护与增殖型海洋牧场和休闲旅游型海洋牧场;综述了广东、广西和海南省在热带近岸和岛礁海洋牧场建设方面的进展;阐述了热带岛礁牧场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风险,包括气候与自然灾害、生物敌害、基础设施落后、海域使用权审批严格等问题;基于对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包括科学选址、优化设施设计与投放方案、研发敌害应对技术、提升自动化信息化运营管理能力、创新牧场投资与运行模式、加大政府政策支持与扶持力度等,相关建议以期为未来南海热带岛礁海洋牧场建设提供策略支持。  相似文献   

19.
2007年伏季休渔深圳海域渔业资源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深圳市2007年伏季休渔海洋渔业资源的动态变化规律,寻找恢复渔业资源的有效途径,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2007年5月和8月在深圳海域利用双拖网、掺缯网和拖虾网等3种渔具进行了渔业资源调查,对渔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调查结果表明,休渔前后,在珠江口海域掺缯网作业的总渔获量增加了10.8倍,桁杆拖虾网作业的总渔获量增加了5.6倍,但在大鹏湾海域双拖网作业的总渔获量仅为休渔前的72.7%.  相似文献   

20.
  1. Despite a relatively long history of scientific interest fuelled by exploratory research cruises, the UK deep sea has only recently emerged as the subject of targeted and proactive conservation. Enabling legislation over the past 10 years has resulted in the designation of marine protected area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fisheries management areas as spatial conservation tools. This paper reflects on progress and lessons learned, recommending actions for the future.
  2. Increased investment has been made to improve the evidence base for deep‐sea conservation, including collaborative research surveys and use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New open data portals and developments in marine habitat classification systems have been two notable steps to furthering understanding of deep‐sea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 in support of conservation action.
  3. There are still extensive gaps in fundamental knowledge of deep‐sea ecosystems and of cause and effect. Costs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a limited ability to share data in a timely and efficient manner across sectors are barriers to furthering understanding. In addition, whilst the concepts of natural capital and ecosystem services are considered a useful tool to support the achievement of conservation goals, practical application is challenging.
  4. Continued collaborative research efforts and engagement with industry to share knowledge and resources could offer cost‐effective solutions to some of these barriers. Further elaboration of the concepts of natural capital and ecosystem services will aid understanding of the costs and benefits associated with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and support informed decision‐making in conserving the deep sea.
  5. Whilst multiple challenges arise for deep‐sea conservation, it is critical to continue ongoing conservation efforts, including exploration and collaboration, and to adopt new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that are implemented in a systematic and holistic way and to ensure that these are adaptive to growing economic interest in this marine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