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州湾秋季小眼绿鳍鱼的摄食策略及食物选择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2011年及2013—2015年秋季在海州湾海域进行底拖网调查数据,通过分析733尾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的胃含物样品,对其食物组成、摄食强度、摄食策略以及食物选择性等摄食生态特征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小眼绿鳍鱼摄食饵料生物共有80余种,其中优势饵料种类为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疣背宽额虾(Latreutes planirostris)、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细条天竺鲷(Apogon lineatus)等。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小眼绿鳍鱼的食物组成无明显体长变化。不同体长组小眼绿鳍鱼的空胃率差异不显著(P0.05),平均胃饱满指数差异显著(P0.05)。广义加性模型(GAM)分析表明,底层盐度、底层水温和纬度对小眼绿鳍鱼的摄食强度有显著影响(P0.05),而体长、经度和水深的影响则不显著(P0.05)。摄食策略分析表明,小眼绿鳍鱼是以虾类和鱼类为主要饵料类群的广食性鱼类。通过计算食物选择性指数发现,小眼绿鳍鱼喜食饵料与实际摄食的主要饵料种类存在一定差异,表明其摄食既具有较强的主动选择性,同时又受到海州湾饵料丰度和可获得性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海州湾星康吉鳗的摄食生态特征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根据2011年3—12月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5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通过分析516尾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的胃含物样品,对其食物组成、食性类型、摄食强度、营养生态位以及营养级等摄食生态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星康吉鳗摄食的饵料种类有40余种,鱼类、虾类和头足类是其最主要的3种饵料类群,优势饵料生物有尖海龙(Syngnathus acus)、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鲜明鼓虾(Alpheus distinguendus)、枪乌贼(Loligo sp.)等。星康吉鳗的食性类型以底栖动物和游泳动物食性为主,其食物组成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肛长变化,除在4个季节均摄食大量的鱼类和虾类外,秋季还摄食大量头足类。不同肛长组星康吉鳗摄食的主要饵料种类存在明显差异:肛长小于70 mm的星康吉鳗主要摄食枪乌贼,70~99 mm的星康吉鳗主要摄食绯(Callionymus beniteguri)和鲜明鼓虾,大于100 mm的星康吉鳗则主要以枪乌贼、尖海龙(Syngnathus acus)和鲜明鼓虾为食。星康吉鳗的空胃率和平均胃饱满指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空胃率夏季最低,春季最高;平均胃饱满指数春季最低,秋季最高。星康吉鳗的营养级为4.17,表明其在海州湾食物网中处于较高的营养位置。本研究发现,海州湾星康吉鳗的摄食随季节和肛长的变化,主要与其栖息海域中优势饵料生物的种类组成和丰度有关,因此,通过定期监测星康吉鳗的摄食可间接了解基础饵料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动情况,同时也为食物网的构建和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南海鸢乌贼摄食习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12年9月~10月南海灯光罩网调查所获得的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样本,结合胃含物分析方法和分子检测技术,研究其饵料组成、摄食强度、摄食习性与胴长的关系等。结果表明,鸢乌贼以头足类、鱼类(主要为灯笼鱼科)和甲壳动物为主要摄食对象,同类相食现象明显。头足类和鱼类为鸢乌贼优势饵料生物类群,其中头足类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个数百分比(N%)、质量百分比(W%)和出现频率(F%)分别为54.38、28.73、58.39和75.60,而鱼类的%IRI、N%、W%和F%分别为41.39、42.54、36.17和63.69。鸢乌贼摄食等级主要以3、4级为主,胃饱满指数平均为3.11%,空胃率平均为2.89%。从各胴长组的N%和F%来看,鸢乌贼偏爱摄食个体相对较大的头足类和鱼类,尤其在高胴长组,头足类和鱼类的优势饵料地位更加明显。随着胴长的增加,鸢乌贼胃含物中小个体饵料类群的N%和F%普遍降低,而大个体饵料类群的N%和F%普遍升高。  相似文献   

4.
北部湾多齿蛇鲻摄食习性及随生长发育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对北部湾多齿蛇鲻逐月采样共749尾(实胃数408个),通过胃含物分析法研究其摄食习性及随生长发育的变化。结果表明,北部湾多齿蛇鲻捕食种类包括鱼类、头足类以及虾类等饵料生物,其中可鉴定出的鱼类种类有17种。以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为指标,鱼类为最主要饵料(98.8%),其中优势饵料种类有蓝圆鲹(34.9%)、少鳞犀鳕(26.6%)、长颌棱鳀(4.30%)和条鲾(2.5%)。多齿蛇鲻摄食强度、饱满指数和成熟系数的月份差异十分显著,而以Brillouin指数表征的各月份营养多样性则无显著差异。一年中呈现3个产卵高峰期(3-4月、6月及11月),产卵期间摄食强度没有降低,仍然强烈索饵。随着体长的增长,北部湾多齿蛇鲻饵料生物个数变化较小,但平均单个饵料生物质量却明显增加。聚类分析表明,北部湾多齿蛇鲻各体长组间食物组成相近,其中136~255mm各体长组相似性系数均大于60%。  相似文献   

5.
东海中北部小眼绿鳍鱼的摄食习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8年5月~2009年2月期间采集的渔获样品,对东海中北部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胃含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眼绿鳍鱼食物组成以磷虾类(IRI=1308.55)为主,其次依次为长尾类(IRI=563.09)、鱼类(IRI=170.59)和糠虾类(IRI=31.85);其优势饵料种类为太平洋磷虾、细巧仿对虾、细螯虾、戴氏赤虾、六丝矛尾鰕虎鱼、漂浮小井伊糠虾等。小眼绿鳍鱼终年摄食,其摄食率为83.25%,最高饱满指数达171.86‰,平均饱满指数18.84‰,这表明小眼绿鳍鱼具有较强的摄食强度。同时单因素方差检验表明,小眼绿鳍鱼的摄食强度无显著的季节变化,而有显著的体长变化。  相似文献   

6.
海州湾大泷六线鱼摄食生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2011年3—12月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5个航次底拖网调查,通过分析531尾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的胃含物样品,对其摄食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大泷六线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60余种,虾类、蟹类、双壳类是其最主要的3种饵料类群,优势饵料生物有东方缝栖蛤(Hiatella orientalis)、疣背宽额虾(Latreutes planirostris)和钩虾(Gammarus sp.)等;其食物组成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体长变化,全年均大量摄食虾类,夏季还摄食一定量的蟹类,秋季摄食多毛类和头足类的比例较高。随着体长的增长,大泷六线鱼摄食的饵料生物由小型甲壳类逐渐转变为体型较大的虾类和鱼类。大泷六线鱼的空胃率和平均胃饱满指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空胃率最高,冬季空胃率最低;平均胃饱满指数春季最高,秋季最低。典范对应分析表明,体长是影响大泷六线鱼摄食的主要因子,其次是底层水温、叶绿素a和pH。  相似文献   

7.
渤海小黄鱼摄食习性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根据2009年8月至2011年5月4个航次渤海底拖网调查所获得的样品,采用胃含物分析法、K-W检验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38~218 mm体长范围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摄食习性及其随体长、季节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小黄鱼摄食随海域和年际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渤海小黄鱼摄食的饵料有40余种,主要以鱼类、虾类和浮游动物为食,优势饵料种类为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aema)、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a)、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渤海小黄鱼在春夏秋这三个季节中,春季的摄食强度最低,夏季和秋季的摄食强度都较高,不同的是夏季摄食率更高,而秋季的摄食量更高。随着体长的增大,渤海小黄鱼的摄食策略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摄食强度分析,在体长较小时,胃饱满指数低,小黄鱼通过高摄食率来提高摄食强度;随着体长的增加,通过高胃饱满指数来提高摄食强度。从摄食的饵料个体分析,小黄鱼采取了随着体长增加摄食饵料个数减少,饵料个体增大的摄食策略。从摄食的饵料组成分析,小黄鱼随着体长增加发生了显著的食性转换现象:体长小于60 mm属浮游动物食性;体长60~99 mm时,属混合动物食性;体长100~119 mm时,属虾食性;体长超过120 mm,包括了虾/鱼食性和鱼食性。小黄鱼摄食的时空变化与环境中优势饵料生物的数量波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8年9月-2009年9月在北部湾逐月采集的435尾鲔(Euthynnus affinis)生物学数据,对鲔生长、摄食习性及其随生长发育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北部湾鲔属于广食性鱼类,主要摄食中上层小型鱼类,另外还包括底栖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等。少鳞犀鳕(Bregmaceros rarisquamosus,45.50%)、青带小公鱼(Stolephorus zollingeri,11.81%)和长颌棱鳀(Theyssa setirostris,5.89%)为鲔优势饵料生物种类,并且其主要饵料生物种类随采样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1月)、未能鉴定鱼类(4-7月)、长颌棱鳀(8月)、条鲾(Leignathus riviulatus,9月)、青带小公鱼(10月)、少鳞犀鳕(11–翌年3月)。体长小于340 mm的鲔个体随体长的增加其平均摄食饵料生物的个数与质量呈上升趋势;体长在341-520 mm范围内的鲔个体,随着体长的增加其平均摄食饵料生物的个数与质量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鲔产卵主要集中在4-8月,根据雌性GSI(性腺成熟度指数)分析,具有两个产卵高峰期(6月、8月),产卵高峰期和中上层水温的升高有密切关系。鲔的摄食强度在性腺发育过程中波动较大,但在产卵期间,其摄食强度并未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
东海区龙头鱼摄食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2008年4月~2009年2月东海区渔业资源大面积定点底拖网调查所捕获的渔获样品,对龙头鱼进行食性及其季节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龙头鱼属肉食性鱼类,且存在严重的同类相食现象。龙头鱼全年摄食的饵料种类数共有48种,优势饵料种类为龙头鱼、七星鱼、中国毛虾、太平洋磷虾、六丝矛尾虾虎鱼等。其中,春季的优势饵料种类为六丝矛尾虾虎鱼、细螯虾、龙头鱼等;夏季的优势饵料种类为龙头鱼、中国毛虾、七星鱼等;秋季的优势饵料种类为龙头鱼、七星鱼、细条天竺鲷等;冬季的优势饵料种类为七星鱼、带鱼、龙头鱼等。鱼类为其主要饵料类群,樱虾类、磷虾类、长尾类为其次要饵料类群。龙头鱼全年摄食率为47.26%,平均饱满系数为35.43‰,龙头鱼胃平均饱满系数在秋季最高,春季最低,摄食强度存在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0.
根据 2019 年 3 月至 11 月在浙江南部近海进行的 4 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所获得的 750 尾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样本, 采用胃含物分析法, 结合该海域各调查站位龙头鱼的 CPUE, 对其进行了食性分析, 研究了龙头鱼的食物组成、摄食强度及其随季节和体长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 浙江南部近海龙头鱼摄食的饵料生物有 40 余种, 以鱼类(IRI%=82.29%)和虾类(IRI%=15.77%)为主。优势饵料种类为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细条天竺鲷 (Apogon lineantus)、龙头鱼和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等。龙头鱼各季节摄食的饵料类群存在一定差异, 但均以鱼类为主。春、秋季摄食的鱼类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超过了 85%, 在夏、冬季, 还摄食了一定比例的虾类。 龙头鱼摄食强度在春季和秋季较高, 冬季最低。不同体长组龙头鱼食物组成差异明显, 随着体长增加, 饵料中鱼类比例逐渐升高, 虾类比例降低。浙江南部近海龙头鱼存在同类相残现象且主要发生在较大体长组内。  相似文献   

11.
1991-1993年蛤蟆通水库水位变化对浮游植物种群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浮游植种属数随水位下降而减少;2)浮游植物生物量随水位下降而升高,其关系式为y=299.46-3.37x,r=-0.998;3)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随水位降低而变小,并且与水位呈明显的相关性(r=0.999,r=0.983)。  相似文献   

12.
尼罗罗非鱼五品系生长性能评估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思发 《水产学报》1998,22(4):314-321
在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三个农业生态区,山东青岛,上海,浙江湖州及广州四个地区,在网箱,水泥池及池塘三种水体,单养或混养系统里,对五个尼罗罗非鱼品系,即吉富品系,“78”吕系,“88”品系,“埃及”品系以及“美国”品系,进行生长性能的评估。评估分一龄和二龄阶段跟踪进行,共十七个试验。生长性能试验结果证明,不论是在青岛,湖州,上海还是在广州不论是池塘、水泥池,还是网箱养殖,不论是混养还是养  相似文献   

13.
从患病甲鱼的肝脏中分离到9株细菌,其中7株为温和气单胞菌,2株为豚鼠气单胞菌。两种菌JA—1和JA—2对鲫鱼的半数致死量(LD_(50))各为4.3×10~5和5.5×10~7,在两种菌培养的上清液中均有一种具有溶血活性的毒素。研究表明:甲鱼的爆发性传染病是由温和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引起,用两种菌为菌种做成菌苗,结合免疫增效剂免疫家兔制得血清,效价可达1:512,治愈率达100%。  相似文献   

14.
陆封型大西洋鲑发眼卵孵化和稚鱼养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报道了从美国引进的陆封型大西洋鲑发眼卵孵化和稚鱼养殖试验情况。经42天孵化,发眼卵的孵化率为81.85%,仔鱼至上浮稚鱼成活率为96.8%,稚鱼成活率为80%。  相似文献   

15.
鱼鳞酶解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正交实验优选鱼鳞蛋白酶解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鱼鳞酶解宜采用条件温和的枯草杆菌中性蛋白酶,用醋酸作软化的预处理,可使鱼鳞蛋白得到较高程度的水解,酶解时最佳温度为50℃,酶量宜采用1.5%,酶解的最佳时间为6h底物浓度宜选择20%。  相似文献   

16.
鲟鱼气泡病病例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首次对鲟鱼气泡病作了报道,文章对该病病症进行了描述。初步分析了鲟鱼气泡病病因,并提出了防治鲟鱼气泡病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7.
鱼类化学诱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世英 《水产学报》1988,12(1):81-86
国外诱变育种工作始于1927年。Muller(1927)和Stad1er(1928)发现用X射线辐照,可以提高动植物的突变频率。1943年Auerbaeh和Robson在果蝇研究中发现了第一个化学诱变剂——芥子气,这又为诱变的研究揭开新的一页。目前已知有突变活性的化合物达数百种,并每年都在增加着。我国诱变育种始于1958年,廿多年来,用诱变方法育成的农作物新品种(或品系),在数量和推广面积方面都已超过外国,成绩巨大。但在动物方面还很少应用,在家蚕、鱼类上的试验表明,仍有应用前景。鱼类化学诱变国内刚开始研究,国外则在六十年代就已开始,对象主要为鲤、鲢、鳙、淡水鲑、高白鲑和胭脂鱼等,不论在诱变方法和实践成果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就国外鱼类化学诱变研究概况、进展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18.
哈密产黄鳝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哈密产黄鳝的染色体组型分析王秀玲,吴敏,马英梅,刘伟,史为慧(新疆师范大学生物系,乌鲁木齐,830053)关键词哈密产黄鳝,核型,分类ANALYSISOFKARYOTYPEOFMONOPTERUSALBUSINHAMI¥WangXouling;WuM...  相似文献   

19.
虹鳟肝癌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对虹鳟肝脏肿瘤进行的组织学检验情况,认定为恶性肿瘤。病因为饲料中含黄曲霉毒素及鱼体老龄化。  相似文献   

20.
三种鲤对暴发性鱼病抗病力的差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蔡完其  孙佩芳 《水产学报》1994,18(4):290-296
本文报道三种鲤对嗜水气单胞菌引起暴发性鱼病的抗病力试验结果。当菌液浓度为6.0×10 ̄8CFU/ml,采用10 ̄0、10 ̄(-1)、10 ̄(-2)、10 ̄(-3)四个稀释度、0.3ml/尾注射剂量时,建鲤、野鲤和镜鲤的半数致死量(LD_(50))分别为10 ̄(-1.375)、10 ̄(-0.976)、10 ̄(-0.562)。这三种鲤的半数致死量差异显著(F>F_(0.05))。从四个方面研究了抗病机理:白细胞吞噬功能和补体替代途径(C_3旁路)杀菌能力,镜鲤较强于野鲤和建鲤,但无显著差异(F<F0.05);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率和补体总量(单位/ml),是建鲤>野鲤>镜鲤,差异极显著(F>F0.01)。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建鲤的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率和补体总量稍高,但对暴发性鱼病病原(嗜水气单胞菌)较易感染。以上结果证明,不同品系鲤鱼对暴发性鱼病有种内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