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二、龟鳖苗种培育阶段非生物性肝病的防控非生物性肝病是指不是因为感染病原生物(如病毒和寄生虫等)而引发的肝病,龟鳖苗种培育阶段非生物性肝病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肝内细胞被大量脂肪浸润而成为肝细胞变性的脂肪肝,还有一种是因药物和化学毒物引起肝脏损伤的肝病或中毒性肝病,如内服四环素族药物和对肝脏有损伤作用的中药等。1.龟鳖苗种培育阶段脂肪肝病的有效防控龟鳖脂肪肝病一旦成病就很难治疗,龟鳖脂肪肝  相似文献   

2.
车轮由属于原生动物,个体甚少,由于形似车轮而得名。它主要寄生在海、淡水中鱼类的体表、鳃丝、鳃耙及鼻孔内,特别在人工养殖的光琳白娼、鳗、草、鲢、端等苗种阶段为甚。该类寄生虫的流行地区广,遍及全国各他,流行盛期每年4至11月。鱼类感染此病时因破坏鳃丝等表皮组织,使鳃组织肿胀,影响鱼类呼吸,尤其在虫体繁殖时密集覆盖住幼鱼嘴、头部,加2诱人病菌致鱼嘴、头部出现灰白色症状,使幼鱼枉游,鱼体背变黑及鱼体消瘦、拒食,甚至5;起烂鳃等并发病,死亡率甚高。防治车轮虫病的药物较多,主要有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硝酸亚汞。…  相似文献   

3.
乌鳢、鲈鱼是常见的经济养殖品种,尤其在南方地区养殖较为集中.现在随着规模化养殖的不断扩大,病害的频繁暴发,给养殖户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在日常疾病防治过程中,特别是一种以烂身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是较难治疗的也是危害最严重的.病鱼体表部分溃烂,继发细菌感染,细菌在体内大量滋生,鱼体最终因血液败坏而死.由于导致烂身的病因有多种,基本上可分为细菌性烂身和真菌性烂身.本文分别分析一下引起鱼类烂身病的原因以及谈谈自己一点防治心得.  相似文献   

4.
<正>(上接2015年第10期)四、水产养殖用抗生素的选择与使用对于细菌性水产养殖动物疾病,一般采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在这种情况下,还需要注意患病动物的局部感染还是全身性感染,由此来选择给药方式。如鳗鱼的爱德华菌病,因病菌可以通过血液在全身流动,所以,采用投喂药饵法可以获得较好治疗效果。而对于细菌性鳃病和柱状菌病,其患病部位主要是鱼鳃和体表,药物能直接作用于病原体,可采用浸泡药浴法治疗。而将抗生素作为防病  相似文献   

5.
鳖烂脚病是近年来工厂化养鳖生产中死亡较高的鳖病,其不但病程长较难治愈,即使治好也易留下疤痕而影响销售外观,是目前养鳖企业较头痛的鳖病之一,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结合有关研究,介绍一下鳖烂脚病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方法,供养殖单位参考应用。 一、鳖烂脚病的症状 发病初起,病鳖吃食正常,随着病情发展,活动减少,反应迟钝食欲下降甚至停食,病鳖脚面糜烂变质,严重的脚爪脱落,四脚呈灰白色或  相似文献   

6.
入秋后,随着水温的下降,池塘养殖的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的发病频率及危害急剧减少,如草鱼出血病、对虾的白斑综合症、鳜鱼暴发病及肠炎病、烂鳃病、赤皮病等春秋季常见病,在水温15℃以下时基本不再形成危害。但水产动物进入秋冬之后,是水产动物主要上市期,同时也是苗种放养期,频繁的拉网捕捞、并塘和放养等操作易使水产动物受损伤,再加上寒流的来临造成水温突变,如果秋冬季管理不善,措施不当,同样也会造成水产动物大量死亡。此外秋冬季大多数水产动物已摄食量很少或停止摄食,因此内服给药非常困难,而体外用药一般只对体表疾病有效,无法杀死体内的病原体。  相似文献   

7.
一、抗生素对水产养殖的积极作用 抗生素对水产养殖的作用主要有疾病防治、促进生长以及节约营养成分等方面。 1.防治疾病。水生动物疾病有许多是由于致病性细菌、真菌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感染引起的,如鱼类的烂鳃病、肠炎病、水霉病,中华绒螯蟹水肿病,对虾的烂肢病等。利用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抑制或杀灭这些致病微生物,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可以抑制海水养殖中的致病性弧菌,制霉菌素可以抑制某些  相似文献   

8.
中华鳖源嗜水气单胞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我国珍贵的淡水名特优水产动物之一。我国中华鳖产量一直居世界产量之首。但近几年中华鳖病原性疾病大量爆发,给我国龟鳖养殖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在已经报道的25种中华鳌疾病中,由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引起的有15种,如红脖子病、腮腺炎病、红底板病、白底板病、腐皮病、疖疮病、穿孔病、烂甲病等[1]。笔者系统总  相似文献   

9.
<正> 长期以来,在人工低温培育海带夏苗中,病烂甚多。其中以育苗前期的配子体死亡和小孢子体畸形(即变形烂)危害最大。病烂表现为配子体转化时细胞壁增厚,原生质外移,被粘液包围,进而空壳死亡,接着就是刚转化的小孢子体空壳,细胞膨大或排列不齐,发育畸形,而烂掉。这种病烂严重地影响了出苗质量和数量,也就是海带养殖的苗种供应。因此,找出病烂原因,进行防治,是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 在近三年进行鳜鱼池塘、湖泊养殖及苗种繁殖过程中,观察到鳜鱼在不同季节、水域和生长阶段患有斜管虫病、小瓜虫病、白皮病、车轮虫病、烂鳃病等近10种疾病,现将观察到的疾病症状及防治方法分述于后,为鳜鱼规模养殖进行科学防病治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紫菜养殖业由于病烂的威胁,往往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随着养殖面积的增加,对于紫菜叶状体病烂的研究而日益感到重要.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和厦门水产学院于1975--1979年曾对坛紫菜叶状体绿变病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查出了病因,并找到防治途径(林大华、林裕水,1980)。同时,对其他病烂如红泡病,白烂病和脱苗等也做过许多调查研究,并与国外病害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江汉平原,草鱼苗种肝胆综合症对水产养殖生产的影响越来越严重,此疾病的症状因在外观上与草鱼烂腮病、肠炎病有近似之处,极易被渔民误诊为传统的草鱼肠炎、烂腮、赤皮三病,导致错误用药,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又耽误了鱼病的治疗,给渔民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3.
水产抗生素类药物的耐药性机制及合理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生素类药物在水产养殖和育苗中大量应用,在起到防治疾病和提高苗种成活率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问题,其形成机制包括:细菌降低胞浆膜对抗生素的通透性而使得药物难以进入细菌细胞内;细菌改变抗生素作用的靶位点以及产生分解或修饰抗生素的酶类等产生耐药性;细菌通过遗传变异导致大部分抗生素类药物对细菌繁殖变异新菌株失去效用。针对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水产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次序十分重要,药物剂量的选择受理化、生物和药物因素的影响;药物施用次序:将磺胺类药物作为第1次选择用药,抗生素作为第2次选择用药,而将各种化学合成药剂作为第3次选择用药。  相似文献   

14.
七、病虫害防治青虾较少发生疾病,死亡的原因主要是水质恶化和操作不慎。目前常见的虾病有三种,即烂鳃病、纤毛虫病和软壳病。因此要做到严格消毒和预防工作。苗种放养前可用2%~  相似文献   

15.
鲟鱼是鲟形目鱼类的总称,营养丰富,肉味鲜美,尤其是鲟鱼籽酱被誉为"黑色珍珠",有重要的营养和经济价值.苗种阶段是发育过程中变化最快的一个时期,在这个阶段要经历仔鱼的开口摄食和幼鱼的转食两个敏感时期,且此阶段的鲟鱼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及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都较差,很容易因营养、疾病及环境不适等原因而衰弱、死亡.此阶段危害严重的病害有"眩晕病"、"出血病",现介绍一些防治经验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连云港市漠斑牙鲆苗种生产期间发现的疾病主要为细菌性疾病.现总结如下: 1 滑动细菌病(烂鳍病) 该病病原为滑动细菌类,细菌种类未鉴定.稚鱼期,体表及鳍基本无症状,病鱼的吻端出现发红、糜烂,背鳍、尾鳍出现残缺、烂尾现象.镜检发现有大量短杆细菌.  相似文献   

17.
渔工 《海鲜世界》2002,(3):40-41
近几年来,我国观赏鱼养殖业迅速发展,由于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养殖密度不断提高,带来了养殖生态环境恶化及防治病害措施不利等因素,造成鱼病流行严重,细菌性疾病更为突出,如烂鳃病、竖鳞病、皮肤发炎充血病、蛀鳍烂尾病、白头白嘴病、赤皮病、腐皮病等:本文主要介绍对观赏鱼危害严重的细菌性烂鳃病、竖鳞病、蛀鳍烂尾病及赤皮病.  相似文献   

18.
鱼粘孢子虫病是近年来我省流行范围广、危害特别严重的一种鱼病。粘孢子虫一年四季均可见到,以夏秋季较为严重,主要危害鲤、鲫鱼,鲢、鳙、草鱼也时有发生。不论是鱼类苗种阶段,还是成鱼阶段均能发生粘孢子虫病。感染粘孢子虫的病鱼,食欲减退,生长缓慢,身体消瘦,甚至死亡。另外,寄生鱼体表的粘孢子虫,鱼外观丑陋,还影响商品鱼的销售。  相似文献   

19.
在对虾养殖过程中,虾病一旦发生,药物的使用不叮避免.由于防治虾病的药物较多,且各有不同特性,因此使用时应充分了解药物的特性,并正确掌握其防治方法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一、药物的选择1.认识药物的属性:虾病防治常用的药物有化学制剂、营养剂及消毒剂等。化学制剂是指能直接干扰病原体的生长、繁殖而可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化学药物。如磺胺类、呋喃类及抗生素类。这类药物可以有选择地抑制  相似文献   

20.
龙胆紫药水治疗鳖烂颈病效果好甲鱼烂颈病是一种死亡率高又影响销售外观的甲鱼常发病,特别在工厂化养殖池中发病尤为严重。过去用多种抗菌素并用多种方法治疗,虽有控制作用但易复发,有的还极易产生抗药性(如红霉素),而且用药成本也较高。经我们试用龙胆紫药水后不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