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渤海近岸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其数量变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8年5、8和10月渤海近岸浮游植物调查结果显示,已鉴定的浮游植物有2门23属53种,其中硅藻门占绝对优势,计有19属45种,其次是甲藻门有4属8种,且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其优势种类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浮游植物的月平均数量为56.73×10~4 cells/m3,其中,硅藻门的平均数量为55.21×10~4 cells/m3,占浮游植物总量的97.3%,甲藻门的平均数量为1.52×10~4 cells/m3,占浮游植物总量的2.7%。渤海近岸浮游植物数量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数量高峰出现在春季(5月)和秋季(10月)。与历史同期调查资料相比,渤海近岸浮游植物数量的年间变化亦较明显。  相似文献   

2.
黄海秋、冬季浮游植物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 0 1年 11月和 2 0 0 2年 1月分别对黄海中、南部进行生物资源调查 ,共获得和分析浮游植物样品 94站次。结果显示 ,在两个航次调查中共鉴定浮游植物 2 9属 72种 ,主要以沿岸性广温、广盐性种类为主 ,还有一定数量的外洋性种类和底栖附着性种类。其中硅藻门有 2 6属 6 5种 ,甲藻门 3属7种 ,种类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两个航次黄海浮游植物的平均数量为 15 0 5× 10 4 个 /m3,其中硅藻门的平均数量为 14 6 9× 10 4 个 /m3,甲藻门的平均数量为 0 36× 10 4 个 /m3,数量的分布呈南高北低的格局。秋季浮游植物及其主要种类的数量均明显高于冬季。与历史同期调查相比 ,黄海中南部浮游植物的平均数量显著低于 1985年 (平均降低 77 7% )而明显高于 1999~ 2 0 0 0年 (平均升高2 84 5 % )。  相似文献   

3.
许永久  张敏 《海洋渔业》2007,29(4):289-295
2006年6~8月,对智利外海渔场的5个站点(31°00′~40°45′S、82°05′~91°52′W)进行了浮游生物调查。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共有7属10种,其中硅藻门有5属5种,甲藻门1属3种,蓝藻门1属2种;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0.416 mg/m3,最高生物量为0.822 mg/m3,最低为0.13 mg/m3。浮游动物为33属40种,其中桡足类有14种,占总种类数的35%,其次为浮游幼虫、水螅水母类、糠虾类和磷虾类等;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0.656 mg/m3,最高丰度为211 ind/m3,最低为33.5 ind/m3。通过对智利竹筴鱼产量及CPUE(单位渔获量努力量)叠加分析,发现中心渔场区域主要集中于38~43°S、80~83°W范围内,与各采样站点浮游植物生物量分布趋势一致,中心渔场与表层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分布尚不存在相对应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鳌山湾浮游植物的生态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6年 11月~ 1997年 9月间对鳌山湾进行了 5次环境调查。结果表明 ,鳌山湾共检出浮游植物 2 8属 6 4种。其中硅藻 2 4属 5 7种 ,占 89 1% ;甲藻有 3属 6种 ,占 9 4 % ;蓝藻 1属 1种 ,占1 5 %。浮游植物数量的峰值出现在秋季的 9月 ,其均值为 15 90 2 0× 10 3cells/m3,最低值出现在夏季的 7月 ,其数量均值为 5 3 6 0× 10 3cells/m3。鳌山湾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为稳定 ,组成种类多 ,从全湾浮游植物的种量分布看 ,优势种不突出 ,种类个体数量分布比较均匀 ,鳌山湾属于中下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5.
2004年秋季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9月20日~10月9日对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多样性、丰度及其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次调查,长江口海域共鉴定浮游植物2门26属68种(含4个变种、6个不确定种),主要为温带近岸性种,其中硅藻门有21属51种,占总种数75%,甲藻门有5属17种,占总种数的25%。硅藻门中角毛藻属(Chaetoceros)和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的种类最多,分别为17种(占硅藻总种数的33.33%)和7种(占硅藻总种数的13.73%),甲藻门中以角藻属(Ceratium)为主,有10种,占甲藻总种数的58.8%。浮游植物数量平均为1400.00×104cells/m3。硅藻的平均数量为1392.69×104cells/m3,占浮游植物总量的99.3%;甲藻的平均细胞数量为7.31×104cells/m3,占浮游植物总量的0.7%。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90,而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68。浮游植物密集区出现在调查区域的中部,靠近长江入海口水域。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主要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Greville)Cleve)、尖刺菱形藻(Nitzschia pungens Grunow)、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 Grunow)、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 Grunow)、柔弱角毛藻(Chaetoceros debilis Cleve)、窄隙角毛藻(Chaetoseros affinis Lauder)和旋链角毛藻(Chaetoecros curvisetus Cleve)。本次调查长江口海域的浮游植物可划分为:东北部组群、近河口组群和南部组群3个主要生态类型。  相似文献   

6.
莱州湾东部养殖区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莱州湾浅海养殖区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种类组成、赤潮生物和群落结构特征。 1997年5~ 12月间浮游植物数量的变动范围为 19.0 0~ 6873.5× 10 3cell/m3,浮游植物的数量高峰出现在秋季 9月 ,最低值出现在春季 5月。共检出浮游植物 2 5属 61种。其中硅藻 2 1属 5 5种 ,占 89.1% ;甲藻有 3属 6种 ,占 9.4 % ;蓝藻 1属 1种 ,占 1.5 %。另共出现赤潮生物 2 6种 ,占总种数的 4 2 .6%。并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数、种类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单纯度指数分析了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7.
胶州湾北部沿岸浮游植物生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根据1998年4月中旬~10月中旬胶州湾北部的调查结果,共检出浮游植物26属56种,其中硅藻23属50种,甲藻3属6种。浮游植物数量的峰值出现在4月中旬和9月下旬,其均值分别为15115.5×103cell/m3和133315.1×103cell/m3,最低值出现在6~7月。加氏星杆藻、中肋骨条藻和浮动弯角藻曾在该海区形成优势种。  相似文献   

8.
北海近海海域春季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和2009年春季对广西北海近海海域的浮游植物进行监测,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各月的优势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08年浮游植物共3门37属71种,其中硅藻为优势种群,共26属50种,甲藻10属20种,着色鞭毛藻1属1种;浮游植物月平均数量为13.65×103ind.L-1。2009年浮游植物共3门39属72种,硅藻为优势种群,共33属58种,甲藻5属13种,着色鞭毛藻1属1种;浮游植物月平均数量为14.07×103ind.L-1。各月间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类和数量分布均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3年春季调查资料研究了南沙海域不同水团中网采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共鉴定网采浮游植物4门62属222种,其中硅藻门和甲藻门种类数分别占67.1%和31.1%。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16 655±36 570)个·m-3,硅藻门平均丰度占93.6%。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平均分别为4.43和0.85。巴拉巴克海峡西侧混合水受苏禄海表层入侵水及冷涡影响,跃层浅,营养盐浓度高,浮游植物种类数和丰度均最高。巽他陆架北缘沿岸混合水受局部上升流的影响,浮游植物丰度次之。中南半岛沿岸混合水中无机氮(DIN)浓度最低,浮游植物种类数和丰度均低,而固氮蓝藻的丰度比例却最高。南沙中央表层水受陆源物质影响小,跃层深且薄,75 m以浅水层硅酸盐浓度最低,浮游植物丰度较低,但甲藻门丰度比例最高,J'最高,浮游植物丰度最低值出现在暖涡区域。  相似文献   

10.
2006-2010年夏季青海湖浮游植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10年夏季对青海湖14个采样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进行了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5门29属34种,其中硅藻门14属18种,蓝藻门4属4种,绿藻门8属8种,裸藻门2属2种,甲藻门1属1种.硅藻门是种类组成上最重要的类群.斯潘塞布纹藻Gyrosigma spenceri、尖布纹藻G.acuminatum、梅...  相似文献   

11.
莱州湾浮游植物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1998年莱州湾浮游植物调查和1960年、1982年、1992年的调查资料进行了对比研究,报道了莱州湾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年间变化规律。调查资料显示,莱州湾已鉴定的浮游植物有2门31属80种,其中硅藻门占绝对优势有27属70种,其次是甲藻门有4属10种。从1960年到1998年,莱州湾浮游植物的种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1998年种数仅有20属5种。从数量分布来看,1982年较1960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平均个体数量为1270.2万个/m^3,之后则逐年下降,到1998年仅为1982年的4.3%。与此同时,莱州湾浮游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丰度系数、均匀指数以及种群的相似系数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优势种类的优势愈来愈明显,种群结构趋于简单化。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洞庭湖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在2016年对洞庭湖浮游植物开展了季度调查。结果表明洞庭湖浮游植物样品中共检出6门53属,其中蓝藻门4属、绿藻门19属、硅藻门21属、隐藻门2属、裸藻门4属、甲藻门3属。洞庭湖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为28.6×104cells/L,其中硅藻门最为丰富,占总密度的43.1%,其次为蓝藻门占23.4%、绿藻门占18.9%、隐藻门占8.8%、裸藻门占3.9%、甲藻门占1.9%。空间分布上,东洞庭湖浮游植物密度最高,其次为南洞庭湖、洞庭湖出口、入湖口和西洞庭湖。时间分布上,6月份浮游植物密度最高,其次为9月、3月和12月份。洞庭湖全湖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49.9,为中营养水平,其中东洞庭湖出现了轻度富营养化,尤其是大小西湖在夏秋季节有水华爆发的风险。典范对应分析(CCA)分析表明总磷和透明度是影响洞庭湖藻类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云贵高原渔洞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季节演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11月至2010年10月对云南省昭通市渔洞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季节演替进行了周年调查。结果表明,常见浮游植物共7门、96种;其中,绿藻门52种,硅藻门22种,蓝藻门13种,甲藻门3种,隐藻门、金藻门和裸藻门各2种。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表现为春、冬季较低,夏、秋季较高,且在8月达到浮游植物生物量(以细胞数计)最高峰值1.19×107个/L,叶绿素a最高峰值可达28.6μg/L。渔洞水库全年以硅藻门的钝脆杆藻(Fragilaria capucina)和尖针杆藻(Synedra acus)为主要优势种;另外,3-5月甲藻门的角甲藻(Ceratium hirundinel-la)及金藻门的分歧锥囊藻(Dinobryon divergens)是显著的亚优势种。将周年调查结果进行RDA分析,可见影响浮游植物季节演替的主要因素是水温,水温变化与浮游植物生物量成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762,P<0.01);与浮游植物种类数成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721,P<0.01),与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成显著负相关关系(r=-0.638,P<0.05)。  相似文献   

14.
澜沧江囊谦段夏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11年夏季(6月)和秋季(9月)对澜沧江囊谦段的浮游植物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澜沧江囊谦段浮游植物共计4门、57种(属);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为33种(属),占总种类数的57.9%;其次是绿藻门,为13种(属),占22.8%,蓝藻门10种(属),占17.5%,甲藻门仅检到1种,占1.8%。夏秋两季澜沧江囊谦段均以喜低温的硅藻为主,绿藻、蓝藻种类秋季多于夏季,甲藻仅在夏季出现。浮游植物优势种以硅藻为主,占75.0%,种类有尖针杆藻(Synedra acus)、普通等片藻(Diatoma vulgare)、舟形藻(Navicula sp.)、桥弯藻(Cymbella sp.)、曲壳藻(Achnanthes sp.)、异极藻(Gomphonem sp.)、颤藻(Oscillatoria sp.)和席藻(Phormidium sp.)。浮游植物数量为13.26×104~375.59×104个/L,平均数量99.36×104个/L;生物量为0.0445~1.9972mg/L,平均0.4915mg/L。浮游植物数量和生物量均以硅藻最高,分别占总数量的61.2%和总生物量的71.3%。分析显示,各采样点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较高,均值分别为2.24、0.48;表明该河段浮游植物群落比较稳定,种类分布较为均匀,体现了贫营养型河流的特征,水域环境良好。  相似文献   

15.
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9~10月,对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利用生物指数对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共计8门50种,以硅藻为主,28种,占56.0%;绿藻次之,15种,占30.0%;蓝藻2种,占8.5%;隐藻、裸藻、甲藻、金藻、黄藻各1种,共占14.0%;优势种类及常见种全部为硅藻门种类:尖针杆藻Synedra acus、脆杆藻Fragilaria sp.、扭曲小环藻Cyclotella comta、缢缩异极藻Gomphonemaconstrictum、舟形藻Acicular sp.、简单舟形藻Navicula simples、羽文藻Pinnularia sp.、桥弯藻Cymbella sp.、箱形桥弯藻Cymbella cistula。浮游植物平均数量为183.47×104ind..L-1,硅藻的数量较多,134.12×104ind..L-1,占61.82%;生物量为4.3740mg.L-1,硅藻的生物量最高3.9354mg.L-1,占89.9%。采用多样性指数H'、J水质类型的评价标准对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水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H'均值为3.01,J均值为0.88,水域属于寡污-清洁型河流,为鱼类提供了良好的水域环境。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13年调水调沙前(6月)、后(8月)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进行浮游植物与环境调查数据,研究该水域夏季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多样性的变化,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黄河口浮游植物群落空间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探讨黄河调水调沙事件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88种,隶属于4门40属。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共30属66种,占总种数的74.2%;甲藻门次之,共6属16种,占总种数的18.2%;绿藻门共3属5种,占总种数的5.7%;金藻门仅1属1种。调水调沙前浮游植物优势种为旋链角毛藻和细弱圆筛藻,调水调沙后的优势种为梭状角藻和旋链角毛藻。浮游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均呈现调水调沙前高后低的趋势。典范对应分析表明,调水调沙前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为硝酸盐、亚硝酸盐、溶解氧和透明度;调水调沙后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为溶解氧、活性硅酸盐、铵盐和透明度。黄河调水调沙带来的营养盐变化可能是引起调水调沙前、后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长江天鹅洲故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水质的进行评价,为长江天鹅洲故道江豚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在故道上下游共布设10个采样点,于2011年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2012年1月(冬季)和2012年8月(夏季)各采样1次。结果表明,长江天鹅洲故道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77属、143种,其中蓝藻门(Cyanophyta)14属、28种,占浮游植物总种类数的19.6%;硅藻门(Bacillariophyta)14属、22种,占15.4%;绿藻门(Chlorophyta)32属、64种,占44.8%;甲藻门(Pyrrophyta)3属、4种,占2.8%;裸藻门(Euglenophyta)3属、12种,占8.4%;隐藻门(Cryptophyta)3属、4种,占2.8%;金藻门(Chrysophyta)8属、9种,占6.3%,以喜好富营养型水体的蓝藻和绿藻为主。天鹅洲故道浮游植物的年平均密度为5.6×107个/L,其中以蓝藻为主,占总密度的88.8%;其次为绿藻,占总密度的7.7%。浮游植物年均生物量为7.2 mg/L,以硅藻、蓝藻和绿藻为主,分别占总生物量的61.5%、17.9%和12.8%;其中12种优势种中的富营养型指示种粘液胶鞘藻(Phormidium mucicola)、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细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minima)和四角十字藻(Crucigenia quadrata)以群体形式存在。现存量法、优势种群法以及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天鹅洲故道水体属于富营养型,与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评价水质为中污染水平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8.
桑沟湾浮游植物生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3年8月~2005年5月桑沟湾4个航次调查结果,对该海区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检出浮游植物32属72种。其中,硅藻29属60种,占83.3%。甲藻3属12种,占16.7%。浮游植物数量的变动范围为5.0×10^4~3416.0×10^4cell/m^3,浮游植物数量均值的最高值出现在2003年8月,最低值出现在2005年5月。经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单纯度指数分析,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随季节变化明显,秋季的种类数、多样性明显高于春季。综合评价表明,桑沟湾海域浮游植物种类个体数量分布不均匀,生物多样性一般。  相似文献   

19.
2016年5月、7月和11月分别对天津近岸海域2010年、2012年和2014年投放的人工鱼礁区及非人工鱼礁区(对照区)进行3个航次的调查,每个区域设置3个站位,共计12个站位。结果显示,共鉴定浮游植物2门28属58种,其中,硅藻门19属44种,甲藻门9属14种。物种以硅藻为主,占总物种的75.9%,其次为甲藻,占总物种的24.1%。浮游植物优势种以硅藻门的圆筛藻属和角毛藻属为主,主要有威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wailesii)、星脐圆筛藻(C. asteromphalus)、格氏圆筛藻(C. granii)、虹彩圆筛藻(C. oculusiridis)、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p.)、卡氏角毛藻(Chaetoceros castracanei)、劳氏角毛藻(Ch. lorenzianus)、旋链角毛藻(Ch. curvisetus)、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柔弱几内亚藻(Guianardia delicatula)、刚毛根管藻(Rhizosolenia setigera)、翼鼻状藻印度变型(Proboscia alata f. indica)和夜光藻(Noctilluca scintillans)。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11月、7月和5月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分别为94.79×104、39.53×104和21.5×104 cell/m³,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也有明显的季节差异,11月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比5月和7月高。从人工鱼礁区与对照区对比来看,5月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礁区外显著高于鱼礁区,7月和11月2014年鱼礁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显著高于其他鱼礁区和礁区外。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礁区外和2012年鱼礁区低于2010年和2014年鱼礁区,礁区外最低。研究表明,人工鱼礁的构建对于提高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具有显著效果,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不是一直增高,有一定程度的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