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2 毫秒
1.
星海湖是干旱地区典型城市湖泊湿地,其生态环境及生态需水量极大程度上受土地利用变化及相关政策影响。以星海湖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GIS-遥感技术解译影像,提取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通过水量平衡原理、FAO56Penman-Monteith法开展1996-2018年星海湖湿地湖泊及周边植被生态需水研究,旨在为石嘴山市的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及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星海湖土地利用格局以水域为主,建设用地、草地次之。水域面积整体呈现增长态势,从6.42km2(占比6.42%)增加至43.11km2(占比43.11%);区域植被面积仅在1996-2005年期间迅速增加,增加至20.68km2(占比44.35%),之后逐年减少,至18年植被总面积为9.21km2(占比19.64%)。(2)星海湖湿地生态需水总量整体呈增长态势,仅在2014年有所下降,在2018年生态需水总量达到最高:最小生态需水总量为13449.80×104m3,适宜生态需水总量为13674.34×104m3;1996年生态需水总量达到最低:最小生态需水总量为2177.11×104m3,适宜生态需水总量为2314.37×104m3。合理的土地利用配置及管理,对水资源合理规划管理及局部生态环境改善、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河道生态需水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水量基础,计算方法的准确性成为影响生态需水的关键因素。湿周法是一种基于流量与湿周关系的水力学模型,在确定两者关系时多采用与实际河道断面有差异的概化断面计算,可能导致生态需水计算的不确定性;评估不同河道断面概化方法的影响,对指导断面概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云南昆明海口河实测大断面资料,采用4种常见断面概化方法计算了生态需水。结果显示:(1)河道横断面概化对湿周法生态需水的计算结果有显著影响,4种断面概化方法得到的河道生态需水差异显著,生态需水结果最大相差88.29倍;(2)与未概化结果相比,三角形概化法得出的生态流量偏差最高,可相差13.65 m^3/s,矩形概化法得出的生态流量偏差最低,最低仅相差0.81 m^3/s;(3)断面概化对生态需水的影响程度还受拐点判别方法的影响,斜率法计算结果均大于曲率法,其中三角形概化方法受拐点判别影响最大,两种方法的估算结果相差11.65 m^3/s,矩形概化不同拐点判别结果仅相差0.08 m^3/s。研究表明,在湿周法计算生态需水的应用中,断面概化方法对结果的影响显著,且不同概化方法的影响程度不同,合理概化断面在湿周法中是可行的,综合考虑了生态流量和湿周合理性,推荐采用矩形对海口河断面进行概化。  相似文献   

3.
针对汉江中下游梯级电站开发后水文节律变化造成四大家鱼栖息地生境质量降低的问题,分别通过几种常用水文学法和栖息地模型计算了汉江中下游河道最小生态流量和四大家鱼产卵适宜生态流量,并在最小生态流量的基础上,结合四大家鱼产卵适宜生态流量以及生态水文特征在5-8月进行了脉冲设计,综合确定出了满足四大家鱼产卵需求的生态流量过程。结果表明,Lyon法和7Q10法最适宜汉江中下游最小生态流量的计算,流量为294~863 m3/s;通过栖息地模型计算,彭市和仙桃江段四大家鱼产卵适宜生态流量为1233~3950 m3/s;流量日涨幅在139.1~534.8 m3/s,持续5 d的涨水过程可为四大家鱼产卵提供良好的条件。该研究从考虑四大家鱼产卵需求的角度,为汉江中下游梯级电站的生态调度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开展面向湖泊健康的生态需水研究,构建有效的湖泊生态需水调控和保障体系,对于水资源科学管理、水生态系统修复、湖泊健康保护、水生态文明构建等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洪泽湖为研究对象,针对多闸坝条件下的湖泊生态需水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通过调控上游入湖水系主要控制工程以改变洪泽湖过境水过程,可显著提升洪泽湖生态水位保障效果,在此基础上增加引调水量6.86亿m3/年可保障每年水位过程均满足生态水位过程要求,年保证率达100%,生态水位偏离差为0m。  相似文献   

5.
<正>滆湖是苏南太湖湖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太湖上游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维系着沿湖百万大众生产生活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命脉。近十年来,沿湖各级政府实施流域综合治理,行业部门大力开展资源养护、生态建设,环境生态得到逐步好转。从某种意义上说,滆湖渔业资源养护的好坏,决定着滆湖渔业生态修复的成败。1滆湖概况1.1地理水文滆湖是长江中下游典型的浅水中型湖泊,地跨  相似文献   

6.
博斯腾湖生态系统结构及其鱼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 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斯腾湖生态系统结构较为简单。生态系统生产者由硅藻为主的浮游植物组成,构成博湖饵料生物的基础。淡水鱼类构成了生态系统消费者的主体。现有鱼群生态位分布较宽,鲢鱼、鳙鱼生态位重叠较多,池沼公鱼占有繁殖优势,鲈鱼和鲫鱼能够长期共存。根据不同深度水域的浮游植物生物量,运用ArcGIS软件计算博斯腾湖初级生产力为665091.07吨,理论鱼载力为4750.65吨。实际鱼载量远大于理论鱼载力,需要根据湖泊环境容纳量投放饵料。同时,建议考虑通过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功能,适当地引进有制约小杂鱼习性的高位营养级的鱼类来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将湖泊内的小杂鱼转化成经济价值高的优质名特鱼类。  相似文献   

7.
黄河河口淡水湿地生态补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河口地区植被类型、土地利用演变分析基础上,研究建立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补水的地表水-地下水模型,构建了湿地补水的景观生态决策支持系统和河口湿地生态需水的生态-水文模拟系统.选择丹顶鹤(Grus japonensis)、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和黑嘴鸥(Larus saundersi)为生态需水研究的指示物种,模拟补水量分别为2.8亿、3.5亿和4.2亿m3.模拟补水方案下,补水区域200m范围内地下水水位抬升1m以上,补水区域200~1000m范围内地下水水位抬升0.1~1m;植被类型演替,尤其是湿生沼泽、普通草甸、灌丛等面积增加;指示鸟类数量显著增加,生态承载力大幅提高,但承载水平并未随补水量持续增加而显著持续增长;湿地生态功能基本上得到恢复,湿地生态价值明显提高,但当水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增加补水产生的生态价值差别较小.适宜的补水方案是:一般年份补水3.5亿m3,干旱年份补水4.2亿m3,湿润年份补水2.8亿m3.  相似文献   

8.
湖泊生态需水对维持湖泊基本生态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保障生态需水已成为湖泊生态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湖泊生态需水的保障方法都是在同一时间尺度下维持一个确定的生态需水量;然而,湖泊水位是一个随机过程,湖泊生态状况与湖泊水位波动息息相关,仅保持湖泊在一个水位值不足以满足湖泊在不同时期的生态需水量;另一方面,生态系统的结果和功能在不断变化,导致湖泊的生态需水量也发生变化,只保障一个确定的生态需水量的方法不足以应对湖泊生态需水量未来可能存在的各种情况,也无法应对未来生态需水保障的不确定性。因此,亟需对湖泊生态需水进行不确定性研究,以保障不同时期的生态需水量。本研究以白洋淀为案例,将白洋淀水位划分成五个区间,代表五个水位时期,再将每个时期下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得出每个时期有利于湖泊生物多样性的生态需水量。然后根据马尔可夫过程,利用改进加权马尔可夫链模型,计算出未来湖泊水位处于各个时期的概率,从而确定湖泊未来生态需水量的保障程度,对未来生态需水保障情况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9.
湿地淡水资源供给是一项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包括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矿业)用水和农业用水三大部分。以2013年吉林省湿地淡水供给资源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市场价值法,进行省域尺度上与人类生活、工业生产等关系密切的淡水供给服务识别与核算,研究吉林省不同湿地类型和不同行政区的淡水资源供给量和淡水资源供给价值,分析其淡水资源供给的空间分布及其贡献率。结果表明,2013年吉林省湿地淡水资源供给总量为20.81×10~8m~3,其中湖泊湿地、河流湿地、人工湿地和沼泽湿地供给淡水量为8.06×10~8m~3、6.04×10~8m~3、4.00×10~8m~3和2.71×10~8m~3;核算吉林省湿地淡水资源供给总价值为83.84亿元/年,其中湖泊湿地占38.73%,河流湿地占29.01%,人工湿地占19.25%,而沼泽湿地所占比例最小,仅13.01%。在各组成城市中,湿地淡水资源供给价值以松原市最大,核算价值为26.28亿元/年,占总价值的31.34%;白山市最小,为2.6亿元/年,占总价值的3.11%。利用价值量化的方法表征淡水供给为吉林省发展提供的经济价值,对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促使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以及湿地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支撑乌东德水电站人造洪峰生态调度方案制定,掌握刺激中华金沙鳅自然繁殖的生态水文指标和水温阈值,2017-2019年5-7月在金沙江下游巧家断面进行鱼类早期资源调查,分析中华金沙鳅卵苗径流量与同期水温、流量日上涨率、涨水持续时间等生态水文指标之间的响应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乌东德水电站生态调度运行要求。结果表明:巧家江段中华金沙鳅产卵高峰期为5月下旬-6月中下旬,产卵高峰期起始水温不低于19.0℃;对应的洪峰过程流量日上涨率平均为358m3/s/d,涨水持续天数平均为 5d,洪峰过程2-3d后开展大规模产卵;偏相关分析表明中华金沙鳅卵苗径流量与起始水位呈负相关关系,结合乌东德水电站3-7月生态基流泄放要求,推荐人造洪峰的起始流量为1160 m3/s,对应的乌东德水文站水位为791.1m,可有效促进中华金沙鳅产卵繁殖。  相似文献   

11.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湿地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生态系统一起被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在维持地球生命和全球生态平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识别影响其健康的重要因子,可为湿地健康的诊断和湿地保护与管理提供依据。以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考虑湿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从湿地自然环境、整体功能和社会环境3个子系统选取21项评价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健康度为0.619,处于第Ⅱ等级(健康);3个子系统中,湿地的自然环境和整体功能分别在0.431和0.540的程度上属于较健康状态,湿地的社会环境健康状况最差,在0.452的程度上属于疾病状态;制约因素主要有土壤性状、物种多样性、物质生产功能、环保投资指数、化肥使用强度、农药使用强度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从评价结果分析来看,湿地自然环境和整体功能受到的影响虽然没有社会环境受到的影响大,但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两类指标属于长期指标,在短时间不会产生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2.
基于PSR模型的鸣翠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鸣翠湖的管理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以PSR概念模型为基础,构建了3个子系统27个指标的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测定权重、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计算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确定鸣翠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等级。鸣翠湖湿地处于亚健康状态。3个子系统中,状态指标最大隶属度为0.2333,属于亚健康状态;压力指标最大隶属度为0.2677,属于健康状态;响应指标最大隶属度为0.4553,属于亚健康状态。制约鸣翠湖生态系统健康的疾病因子主要是景观多样性单一、化肥施用强度大、水质污染、干旱指数偏高。基于各影响因子之间的关联性和制约性,在修复鸣翠湖湿地生态健康主要制约因子的同时应综合考虑其他因素,适度干预。  相似文献   

13.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华北平原第二大淡水湿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以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结合其自身特点,参考湿地型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计算方法,综合运用费用分析法、机会成本法、生态价值法及居民意愿法,确定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标准。结果表明,费用分析法得到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直接成本为10.39亿元/a;机会成本法得到其机会成本为6.55亿元/a;生态价值法得到其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71.80亿元/a;居民意愿法得到其自然保护区退田还湖农户平均受偿意愿为4.5万元/(hm2·a);湖区农民户平均受偿意愿为5.4万元/(hm2·a),湖区渔民户平均受偿意愿为3.45万元/(hm2·a)。以自然保护区管理投入的直接成本价值和限制产业发展丧失的机会成本价值作为生态补偿的下线,以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乘以衡水湖地区的生态价值系数55.1%作为生态补偿的上线,则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合理标准范围为16.94亿~39.56亿元/a。  相似文献   

14.
上涉湖湿地湖区总面积4148hm2,是典型的淡水湖泊湖泛水沼泽湿地,属浅湖和沼泽湿地草甸相连续的湿地生态系统。湿地共有维管束植物581种、底栖动物29种、鱼类74种、兽类23种、鸟类111种。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域生境被人为阻隔、水生植物多样性降低、野生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等。在调查湿地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湿地功能区划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是内陆湿地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广泛的生态效应。2000年以来,鄱阳湖湿地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发生了较大变化,有必要探究由此引发的生态效应。利用2000-2013年共4个时期的遥感影像,借助RS和GIS工具研究了鄱阳湖湿地各时期的LUCC及其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通过景观指数计算,分析了总体景观格局和不同景观类型的变化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总体景观格局指数主成分综合值及其与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土地利用结构和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水体和耕地面积逐年下降,林地、建设用地和沙滩地面积逐年增加,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由2000年的249.08上升到2013年的251.41,土地利用强度持续增加;总体景观格局指数和不同景观类型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景观趋于多样化、复杂化和破碎化,连通性降低,稳定性变弱;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与总体景观格局指数相关系数为0.927,呈显著正相关,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使鄱阳湖湿地景观格局趋于负面化。研究结果反映LUCC引发景观的破碎化和不稳定、鄱阳湖湿地面积的减少以及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一系列负向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6.
研究青海湖水文变化特征,为区域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提供基础。利用1956-2017年青海湖水文气象及遥感资料,分析了水位、面积、水量变化情况,并从湖泊补给的构成角度分析了变化原因。结果表明,青海湖平均水位3194.50m,1956-2004年湖水位呈下降趋势,由于降水量和入湖径流量增加,2005年水位开始回升;青海湖平均面积4350.61km2,经历了先萎缩、后扩张的变化过程;湖泊边界主要是东岸、西岸、北岸发生了变化,南岸基本无变化;水量仍然处于负平衡,年均亏损量1.5×108m3;湖泊补给水量构成中,湖面降水量、地表入湖径流量、地下水入湖补给量分别约占40.3%、43.5%、16.2%;2005年以来地表入湖径流量增加主要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降水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上海临港新城滴水湖自建成以来的水质指标进行为期6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湖区自2004年蓄水以来,水体盐度已由3逐渐下降到2010年的1左右;N/P也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磷是滴水湖的营养限制元素;湖区总体水质基本维持在地表水Ⅳ~Ⅴ类,影响水质的主要污染物为CODMn、TP、TN和BOD。对湖区富营养化分析的结果表明,其富营养化程度变化趋势与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基本一致,TP是影响其叶绿素a含量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主要指标,且在夏秋季节容易出现富营养化指数上升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兴凯湖与小兴凯湖地处我国东北边陲,仅一岗之隔,但二者的生态环境差别很大,在小兴凯湖移植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进行人工增殖没有取得很好效果的情况下,随泄洪水流入到兴凯湖中的大银鱼则很好地发展了自己的种群。为探讨兴凯湖与小兴凯湖鱼类组成的差异及其与大银鱼种群发展的关系,于2010年1月-12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