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位虾塘细菌数量变化特点及其与理化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世祥 《福建水产》2014,(3):219-226
本试验选取两口凡纳滨对虾高位池塘,通过连续地周期性采样和测定分析,研究了虾池异养细菌数量和弧菌数量变动规律及其与理化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两口试验虾池异养细菌数量变化范围在9.07×10^3~2.13×10^5 cfu/mL之间,平均为6.45×10^4 cfu/mL,呈现持续缓慢上升的趋势;两口试验虾池的弧菌数量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变化范围为2.12×10^2~2.91×10^3 cfu/mL,养殖生产前期较低,中期高,后期随着换水量的加大而有所下降。相关性分析表明:虾池水体的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均与透明度、 DO、 pH 呈负相关,与COD、 TSS含量呈正相关,其中弧菌数量与TSS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P〈0.05)。  相似文献   

2.
自2008年4月至8月,在广东省汕尾市红海湾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高位池养殖基地全程采集养殖池塘水样,检测水体细菌类群和理化因子,分析养殖过程中细菌类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养殖过程中水体异养细菌、弧菌(Vibrio)和芽孢杆菌(Bacillus)的数量波动性较大,其中异养细菌波动范围1.35×10^4~1.39×10^6cfu·mL^-1,平均4.73×10^5cfu·mL^-1;弧菌波动范围1.05×10^3~5.20×10^4cfu·mL^-1,平均1.80×10^4cfu·mL^-1;芽孢杆菌波动范围0.11×10^3~4.30×10^3cfu·mL^-1,平均6.6×10^2cfu·mL^-1;粪大肠菌群(fecalcoliform)大多在1.0×10^2cfu·L^-1以内,平均0.97×10^2cfu·L^-1,远低于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对细菌与理化因子的单因子分析显示,异养细菌与溶解氧(DO)呈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弧菌与pH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性(P〈0.01),与化学需氧量(COD)和总磷(TP)呈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多因子偏相关分析显示,异养细菌和弧菌与DO、pH、COD、TP的相关关系均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调查的养殖池塘对虾生长良好,该养殖池塘是安全、基本健康的系统,水环境中细菌数量受养殖系统中生物、环境因子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3.
文章调查了广东省汕尾市红海湾对虾精养池塘水体中不同形式的碳(C)、氮(N)和异养细菌含量的变化,并分析c和N对异养细菌的影响,以期为养殖过程合理调控水质环境提供理论数据。结果发现,池塘中不同形式的P(C)在养殖前、中期逐渐升高并达到最大值,中、后期缓慢下降趋于稳定,P(N)在养殖前、中期较低,后期升高并达到最大值;异养细菌数在养殖中期的第56天和养殖后期的第98天出现2个高峰,养殖第70天出现低谷。异养细菌数与总无机碳(TIC)和总碳(TC)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养殖中、后期异养细菌数与C/N(TOC/TN)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养殖中、后期水体中C(主要是有机碳)成为影响异养细菌繁殖的限制性因素,适当添加C源可以促进异养细菌繁殖,吸收转化无机氮,从而达到降低水体中无机氮浓度、提高物质循环利用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2001年5~7月,在深圳东海岸水产公司南澳半封闭式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m精养基地,进行了有益微生物的应用对虾塘总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影响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对虾养成过程中,施用有益微生物的实验组虾塘水体中总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明显较未施用的对照组虾塘低,但各虾塘水体中总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的变化特征基本相同,即在养殖前期,虾塘水体中总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均较稳定,并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而在养殖中、后期,总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均急剧升高,尤以对照组虾塘的升幅最大,其弧菌数量甚至超过100×102CFU.mL-1的对虾发病之弧菌数量临界值。实验组与对照组虾塘中表层沉积物中,总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差异不大,总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变化特征也基本相同,但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所差异,其中实验组表现为双峰型的变化特征,峰值出现在养殖前期或中期和养殖将结束时;对照组则呈单峰型变化,峰值均出现在养殖中期。有益微生物的应用对虾塘水体中总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的抑制效果较对沉积环境中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在广东省珠海市斗门一个大小为0.3hm2的空白虾池内,设立10个大小为5×5×1.6m(l×b×d)的陆基池塘围隔,对凡纳滨对虾低盐度调控养殖环境微生物进行实验研究,结果低盐度围隔调控养殖系统,水体异养细菌平均为1.33~9.27×104cfu.ml-1,致病性弧菌平均为2.83~7.91×102cfu.ml-1,养殖水体致病性弧菌的数量比异养细菌平均低2个数量级。各围隔水体异养菌在养殖早期都有一个高峰期,中后期低而稳定;围隔异养细菌的数量并未因定期施菌而增高,反而呈下降的趋势。对虾养殖健康的围隔,中后期水体致病性弧菌保持较低的数量,而对虾发病的围隔,致病性弧菌数量高。围隔调控养殖系统,异养细菌的数量相对比较稳定,而致病性弧菌数量呈较大波动。  相似文献   

6.
厦门对虾养殖水域异养细菌和弧菌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厦门三个主要对虾养殖区水体中异养细菌和弧菌的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对虾养殖水环境中,异养细菌和弧菌的数量与水温、盐度、氨氮、化学耗氧量的水体营养指数密切相关,弧菌可作为高温季节有机污染的一个指标,弧菌的数量与对虾对病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于2011年5月-8月对东山湾春、夏两季水体中异养细菌丰度进行调查,并探讨相关环境因子对异养细菌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山湾夏季水体异养细菌平均丰度为2.82×103 mL-1略高于春季2.05×103 mL-1,其中春季水体中异养细菌平均丰度为表层>底层>中层,而夏季水体中异养细菌丰度表、中、底层分布较均匀。春季东山湾水体中异养细菌丰度以龙须菜养殖区最高,而夏季以湾口区和鱼类网箱养殖区较高。相关性分析显示春季表层水体中异养细菌丰度与叶绿素a、 DO、 COD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夏季则与活性磷酸盐呈显著的正相关,同时,春夏两季底层水体异养细菌丰度与所测环境因子无显著的相关性。根据海水水质标准,以异养细菌丰度作为评价指标表明东山湾受陆源污染的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8.
光合细菌在虾病防治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着重研究光合细菌(PSB)在虾病防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对虾养殖池施用光合细菌后,随PSB浓度的增加水质、底泥中弧菌和异养细菌数量而逐渐减少,表明了PSB具有调节和改善养殖的微生态环境的作用。PSB还能降低底泥中的有机质和硫化物含量,降低COD含量,并提高养殖水体的溶解氧,改善水生环境。本文还分析了PSB在长毛对虾幼体培育中的应用效果,光合细菌的营养通过食物链的传递,促进对虾生长,增强对虾抗病能力,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于暴雨频发的华南雨季(2009年5月-8月)对粤西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池塘水体和底泥进行调查,研究在强天气干扰条件下养殖池塘细菌数量动态及多样性指数变化情况。结果发现,水体异养细菌在104-106 cfu?mL-1间波动,弧菌数量在养殖初期高达105 cfu?mL-1, 虾池301# 和404# 自6月18日开始施用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等微生态制剂后,其弧菌(Vibrio sp.)数量维持在104 cfu?mL-1以下,403# 和305# 波动较大且多次超过105 cfu?mL-1;4口虾池水体弧菌与异养细菌的数量比值在养殖初期均超过20%,之后301# 和404# 保持在12%以下,403#和305# 在养殖后期分别达到21%和33%。底泥异养细菌先升高后稳定,弧菌数量除305# 较稳定外,其他虾池波动较大(103-107 cfu?g-1)。施用微生态制剂池塘301#和404#水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较前期降低,305#和403#较前期升高;底泥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则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群落的丰富度、常见种的优势度和群落均度较前期有所降低。结果表明,施用微生态制剂的虾池可在气候多变的情况下保持养殖水体细菌群落的相对稳定,抑制弧菌滋生,降低微生态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0.
为初步了解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养殖水体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PP)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于2013年8月—2014年1月,采用黑白瓶法对莆田后海垦区2个菲律宾蛤仔养殖池的初级生产力进行逐月采样调查。结果显示,PP平均值分别为(1.17±0.31)g O2/(m2·d)、(0.76±0.21)g O2/(m2·d),夏秋季节显著高于冬季(P0.05);PP与叶绿素a(Chl-a)的变化并不同步,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PP与温度、总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透明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溶氧、氨氮呈显著负相关(P0.05);Chl-a与水温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总氮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溶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氨氮、亚硝酸盐呈显著正相关(P0.05)。建立了多个水质因子与Chl-a、PP的相关线性方程,并结合典型相关分析结果。研究表明,透明度、溶氧、营养盐是浮游植物PP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河蟹(Eriocheir sinensis)精养池塘中伊乐藻(Elodea nuttalli)管理对藻类水华的预防和控制作用,2017年6月10日至10月25日在上海泖港地区河蟹精养池塘进行试验。实验设置处理组(控制植株高度30 cm)和对照组(控制植株在水面以下20 cm)。对池塘水质进行监测,利用回归分析判别水质理化因子与Chl-a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对照组水体Chl-a的平均浓度是处理组的4.66倍(P0.01),且TP、PO_4-P、T、pH、DO和SD都显著高于处理组(P0.05),两组的Chl-a浓度与TP、PO_4-P、T、pH、DO呈显著的正相关,与SD呈显著的负相关(P0.01),处理组Chl-a浓度还与NO_3-N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与COD_(Mn)、NH_4-N、NO_2-N、TN、TN/TP不相关,说明营养物质特别是TP和PO_4-P的增多一定程度上会促进藻类的生长,河蟹精养池对伊乐藻的管理比常规处理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藻类生长,从而达到生态养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蔡葆青 《福建水产》2012,34(1):16-20
本实验通过水体与育苗池消毒、合理投喂、科学防病以及育苗池水质理化因子(DO、pH、NH 4+-N、NO 2--N、COD)和病原生物(弧菌、WSSV等)的实时监测,对凡纳滨对虾高健康育苗模式做了一定的探索。实验结果显示,整个育苗期间育苗池水溶解氧保持在4.2~5.8mg/L(平均5.01±0.63mg/L),pH保持在8.04~8.38(平均8.13±0.11);NH 4+-N控制在0.15~1.21mg/L(平均0.51±0.40mg/L),NO 2--N控制在0.15~1.21mg/L(平均0.05±0.02mg/L),COD控制在1.56~7.02mg/L(平均4.75±2.18mg/L)。异养细菌数200~91000cfu/mL,弧菌0~6980cfu/mL。投放无节幼体4600×104尾,收获虾苗1280×104尾,成活率达27.8%,且虾苗体质健康,活力旺盛,无携带病毒。  相似文献   

13.
采用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方法,以空间理论数学为基础,依规范性、偶对称性、整体性和接近性原则,计算并分析了在人工控制条件下澧县王家厂水库13个生态因子(透明度、水深、水温、溶解氧、酸碱度、电导率、氨氮、硝酸盐氮、总磷、总氮、氮磷比、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的关联度,南河关联序结果为:氮磷比〉总氮〉硝酸氮〉氨氮〉浮游植物〉浮游动...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刺参养殖池塘中微孔增氧的效果以及增氧管的布设间距、增氧时间对水体溶氧的影响,研究测定了在夏季刺参养殖池塘一个增氧周期内(每天23:00—7:00增氧8 h,7 d一个周期)水体中溶氧(DO)、亚硝酸盐氮(NO_2~--N)、COD的变化。结果显示:连续充气增氧的8 h内DO持续增加,增氧2 h上升速率缓慢,增氧2~6 h上升速率迅速提高,增氧6~8 h上升速率下降,连续充气8 h能够显著改变夜间溶氧降低现象;增氧7 d时间内,NO_2~--N和COD持续下降,分别由0.025 mg/L下降到0.014 mg/L、18.46 mg/L下降到14.15 mg/L。对充氧管道不同距离处DO的测定结果表明,距离增氧管1~2 m处DO较高,3~4 m处缓慢下降,与1~2 m处差异不显著(P0.05),DO保持在5.22 mg/L左右,距离5 m以上时DO下降速度较快,与1~2 m处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微孔增氧可以明显增加水体DO,减少COD、NO_2~--N;微孔增氧机充氧时间6~8 h效果较好;微孔增氧管之间的布设距离在6~8 m可以实现高效增氧。  相似文献   

15.
蛋白分离器对循环水养殖水质理化因子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5个关键水质理化因子,研究蛋白分离器对南美白对虾养殖水质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使用蛋白分离器后,水体的pH值维持在8.0~8.3,养殖水体中氨氮最高达到0.917mg/L,亚硝酸盐最高达到0.324mg/L,DO含量在3.775~6.300mg/L,COD含量峰值为14.27mg/L。  相似文献   

16.
对虾工厂化养殖与池塘养殖系统结构与效益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水质因子4个方面对工厂化对虾养殖和池塘对虾养殖生态系统的差异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工厂化对虾养殖系统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底栖生物的丰度均低于池塘对虾养殖系统(分别为22815个/ml<31590个/ml,490.5个/L<650.0个/L,4.5个/10cm2<267.5个/10cm2),而溶解氧(DO)含量、氨态氮(NH4-N)和无机磷(PO4-P)浓度均高于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对虾的生长量、生长速度及存活率均低于池塘养殖,但其养殖密度高,能很好的弥补生长速度之不足,更好的利用水体获得更高的单位生产量。  相似文献   

17.
锯缘青蟹苗池微生态环境影响因素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对锯缘青蟹苗池微生态环境和水质环境的全过程检测,探讨了总菌数、弧菌数及弧菌数/总菌数的消长规律,并对苗种培育阶段涉及的各种外源因素及控制苗池微生态环境的相关手段的有效性作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苗池水体中总菌数在Z1~Z2少量添加水不换水阶段,呈相对稳定状态,进入Z3后总菌数逐渐增加,最高达3.5×106cfu/m l;弧菌数在Z1培育阶段出现2×102cfu/m l激增至5×104cfu/m l的峰值,第二峰值出现在Z5阶段,达6×105cfu/m l;弧菌数/总菌数比值在育苗起始时仅为0.4%,之后迅速升至30%~40%,在Z5阶段,由于弧菌数量急剧上升,达到50%的高比值;NH4-N与COD检测值在育苗过程中变动较大,两者与弧菌数/总菌数比值呈正相关关系。现行育苗方式中对苗池微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苗种培育密度,海水、饵料的处理方式和抗生素;净化功能菌和蛭弧菌应用于育苗水体具有抑制弧菌繁殖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