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根据2012年9月~10月灯光罩网探捕调查的数据,分析了秋季南海中南部海域罩网的渔场分布和主要渔获组成。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和鲣(Katsuwonus pelamis)是优势种渔获,鲔(Euthynnus affinis)、扁舵鲣(Auxis thazard)和圆舵鲣(A.rochei)是重要种渔获,细鳞圆鲹(Decapterus macarellus)和长体圆鲹(D.macrosoma)等是常见种渔获。鸢乌贼、金枪鱼类和圆鲹属是居前3位的渔获类群,分别占总渔获量的48.35%、48.33%和0.98%,其中小型金枪鱼类占比47.77%;渔获率区域差异明显,西中沙海域411.47 kg·h-1,南沙海域25.66 kg·h-1,中心渔场位于12°30'N~15°30'N、110°30'E~115°00'E海域。结果表明,秋季依然是南海外海深水区灯光罩网主要的作业渔汛期,除了鸢乌贼和大型金枪鱼类以外,还需要加强外海小型金枪鱼类和圆鲹属鱼类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
南海金枪鱼和鸢乌贼资源开发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南海中南部深水区蕴藏着丰富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和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等大洋性中上层生物资源。文章分别介绍了南海金枪鱼和鸢乌贼的渔业与资源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相关渔业的发展前景,并提出南海大洋性生物资源开发应以鸢乌贼灯光罩网渔业为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3.
南海北部深海区灯光罩网渔获物组成及渔获率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5年南海北部深海区春季和秋季灯光罩网探捕数据,对南海北部深海区灯光罩网渔获物组成、优势种叉长(胴长)分布及其渔获率分布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渔获92种,隶属于15目44科,其中春季40种,秋季72种,两季共有种类20种;优势种(相对重要性指数IRI≥1000)春、秋两季均为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和圆舵鲣(Auxis tapeinosoma);重要种(1000 IRI≥100)春季为日本乌鲂(Brama japonica)和鳞首方头鲳(Cubiceps squamicepoides),秋季仅日本乌鲂一种;常见种(100 IRI≥10)春季为扁舵鲣(Auxis thazard)、长体圆鲹(Decapterus macrosoma)和菱鳍乌贼(Thysanoteuthis rhombus),秋季为白点叉鼻鲀(Arothron meleagris)和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ora)。优势种鸢乌贼胴长分布和圆舵鲣叉长分布春、秋两季均存在较大差异,鸢乌贼胴长分布春季相对偏大,而圆舵鲣则秋季相对偏大;渔获率春秋两季差异较大,春季渔获率平均为460. 73kg·h~(-1),秋季平均为152. 45 kg·h~(-1),春季除C20站外,渔获率较高的站位主要集中于邻近菲律宾站位,秋季则主要集中在海南岛东侧邻近站位。鸢乌贼出现频率高,最高渔获率出现在春季的C8站,为391. 30 kg·h~(-1);圆舵鲣则出现频率相对较低,最高渔获率出现在春季的C20站,高达5 815. 39kg·h~(-1)。  相似文献   

4.
基于灯光罩网法的南海鸢乌贼声学评估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权  李永振  张鹏  汤勇  陈国宝  张俊 《水产学报》2013,37(7):1032-1039
南海中南部深水海域蕴藏着丰富的鸢乌贼资源,为推动南海外海渔业资源开发,实验探索了灯光罩网与声学手段相结合的鸢乌贼资源量评估方法。根据2011年4—5月在南沙群岛海域灯光罩网和Simrad EY60科学鱼探仪同步采集鸢乌贼生物学和声学数据,对鸢乌贼的趋光性行为、种群结构、声学映像和分布水层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灯光诱集结合罩网采样可确定南海鸢乌贼的单体回波,分布于0~100 m水层;通过背景噪声消除、鱼类和浮游动物目标限定、单体目标检测等处理,确定鸢乌贼现场目标强度-67~-52 dB;选择鸢乌贼渔获比例较大的网次,统计得到鸢乌贼胴长10.4~14.2 cm,对应目标强度-60.7~-58.0 dB,胴长与目标强度经验公式为TS=21.23LogML-82.48。研究认为,声学与灯光罩网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可以作为南海今后开展鸢乌贼资源量评估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5.
灯光罩网渔船兼作金枪鱼延绳钓捕捞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5年3月~4月利用"粤电渔42212"灯光罩网渔船在南沙北部海域开展了金枪鱼延绳钓捕捞试验。延绳钓试验以不影响灯光罩网的正常作业为前提。试验期间,灯光罩网作业40晚,放网297次,平均渔获率336.4kg·h-1,总渔获质量129.6 t,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占85.31%,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es)占0.21%。延绳钓作业7次,放钩2 700枚,总渔获质量1 281.6 kg,剑鱼(Xiphias gladius)和黄鳍金枪鱼分别占72.88%和11.16%;延绳钓平均上钩率和CPUE分别为25.74尾·千钩-1和427.48 kg·千钩-1,其中黄鳍金枪鱼为1.90尾·千钩-1、52.74 kg·千钩-1,剑鱼为3.76尾·千钩-1、291.86 kg·千钩-1。试验证明,金枪鱼延绳钓和灯光罩网的渔场分布恰好一致,作业时间没有冲突。相比发展专业钓船,罩网渔船兼作延绳钓具有投资金额少、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建议通过探捕拓展和延长外海渔期,并研究解决金枪鱼保鲜问题。  相似文献   

6.
南海区大型灯光罩网渔场渔期和渔获组成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2005年8月-2010年5月“琼文昌33180”渔船的生产监测记录,分析了南海区大型灯光罩网渔业的渔场渔期分布和主要渔获组成。结果显示,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鲹科(Carangidae)、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枪乌贼(Loligo)和舵鲣(Auxis)等为主要渔获种类,分别占总产量的40.94%、21.92%、13.56%、10.17%和6.21%;作业渔场可分为西、中沙邻近深水海域(Ⅰ区)、珠江口外大陆架海域(Ⅱ区)、北部湾大陆架海域(Ⅲ区)3个区域;Ⅰ区主捕鸢乌贼(91.10%),大型金枪鱼类也占0.83%的比例,Ⅱ区主捕鲹科(42.88%)、枪乌贼(20.34%)和带鱼(14.52%);Ⅲ区主捕带鱼(45.06%)、鲹科(22.16%)和枪乌贼(14.58%)。3月-5月主要在Ⅰ区生产,8月-9月和12月-翌年2月主要在Ⅱ区生产,10月-11月主要在Ⅲ区生产。外海(Ⅰ区)作业天数的年度波动较大,建议调整罩网外海休渔制度。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南海鸢乌贼(Sthenototeuthis oualaniensis)资源量与分布状况,本研究利用建立在灯光罩网船上的北斗星通渔业信息采集网络,搜集南海鸢乌贼生产数据,并根据灯光罩网作业特点,创建了光诱资源量评估模型,使用克里金插值法,绘制出南海鸢乌贼的分布密度图,估计其总资源量和年可捕量。研究结果表明,鸢乌贼在南海有着广泛的分布,以110.5°–111.5°E、11°–12°N之间的海域和115.5°–116.5°E、9.5°–11.5°N之间的海域资源密度最高,在4 t/km2以上;以112°–112.5°E、14.5°–15°N之间的海域和113°–115°E、15°–16.5°N之间的海域单位努力量渔获量(CPUE)最高,达1 kg/(kW·d·km2)以上。根据克里金插值法估算,在南海108°–118°E、9°–20°N之间的359个渔区,鸢乌贼资源量为204.94万t,总可捕量为99.40万t。评估认为,南海鸢乌贼资源开发潜力大,是未来南沙渔业开发的主要种类。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南海鸢乌贼(Sthenototeuthis oualaniensis)资源量与分布状况,本研究利用建立在灯光罩网船上的北斗星通渔业信息采集网络,搜集南海鸢乌贼生产数据,并根据灯光罩网作业特点,创建了光诱资源量评估模型,使用克里金插值法,绘制出南海鸢乌贼的分布密度图,估计其总资源量和年可捕量。研究结果表明,鸢乌贼在南海有着广泛的分布,以110.5°–111.5°E、11°–12°N之间的海域和115.5°–116.5°E、9.5°–11.5°N之间的海域资源密度最高,在4 t/km2以上;以112°–112.5°E、14.5°–15°N之间的海域和113°–115°E、15°–16.5°N之间的海域单位努力量渔获量(CPUE)最高,达1 kg/(kW·d·km2)以上。根据克里金插值法估算,在南海108°–118°E、9°–20°N之间的359个渔区,鸢乌贼资源量为204.94万t,总可捕量为99.40万t。评估认为,南海鸢乌贼资源开发潜力大,是未来南沙渔业开发的主要种类。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2-2013年在我国南海水域调查获得的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ores)生物学基础性数据,利用传统胃含物分析方法并结合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黄鳍金枪鱼摄食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南海黄鳍金枪鱼食物组成包括鸢乌贼(Sthenoteuth is oualaniensis)、枪乌贼属(Uroteuthis)、乌贼属(Sepia)、圆鲹属(Decapterus)、蛇鲭属(Gempylus)、帆蜥鱼(Alepisaurus ferox)、日本乌鲂(Bramajaponica)、燕鳐属(Cypselurus)、甲壳类动物及不可辨别鱼类等饵料类群,其中,鸢乌贼(IRI=51.07%)、圆鲹属(IRI=39.81%)及不可辨别鱼类(IRI=6.62%)为主要饵料食物.黄鳍金枪鱼的空胃率、平均饱满指数和食物组成都有明显的月变化(P<0.05).空胃率随叉长组变化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各叉长组之间空胃率变化显著(P<0.05);平均饱满指数随叉长变化较大.当叉长组为130-160 cm时,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在0.50-1.18之间变化,Pielou均匀度指数J在0.10-0.32之间.基于氮稳定同位素计算的黄鳍金枪鱼各叉长组的平均营养级为3.54.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2–2013年在我国南海水域调查获得的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ores)生物学基础性数据,利用传统胃含物分析方法并结合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黄鳍金枪鱼摄食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南海黄鳍金枪鱼食物组成包括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枪乌贼属(Uroteuthis)、乌贼属(Sepia)、圆鲹属(Decapterus)、蛇鲭属(Gempylus)、帆蜥鱼(Alepisaurus ferox)、日本乌鲂(Brama japonica)、燕鳐属(Cypselurus)、甲壳类动物及不可辨别鱼类等饵料类群,其中,鸢乌贼(IRI=51.07%)、圆鲹属(IRI=39.81%)及不可辨别鱼类(IRI=6.62%)为主要饵料食物。黄鳍金枪鱼的空胃率、平均饱满指数和食物组成都有明显的月变化(P0.05)。空胃率随叉长组变化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各叉长组之间空胃率变化显著(P0.05);平均饱满指数随叉长变化较大。当叉长组为130–160 cm时,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在0.50–1.18之间变化,Pielou均匀度指数J在0.10–0.32之间。基于氮稳定同位素计算的黄鳍金枪鱼各叉长组的平均营养级为3.54。  相似文献   

11.
南海北部灯光罩网渔获组成及其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近年来,灯光罩网在南海区迅速发展,给南海区北部沿岸浅水域幼鱼资源增大了捕捞压力.为了查明南海区灯光罩网渔业的渔获组成及其对渔业资源的影响,2006年4月27日~5月2日在阳江沿海水域进行了灯光罩网海上渔获组成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主捕对象是趋光性鱼类和头足类,枪乌贼Loligo sp.、带鱼Trichiurus haumela、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康氏马鲛Scomberomorus commerson、刺鲳Psenopsis anomala、乌贼Sepia sp.、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乌鲳Formio niger、杜氏棱鳀Thryssa dussumieri和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us是南海北部灯光罩网的常见渔获种类;(2)幼鱼渔获比例高,损害海洋渔业资源严重;(3)网目尺寸小、灯光照度大和近岸渔场是导致幼鱼渔获比例高的主要成因.笔者建议规定最小网目尺寸和加强渔具管理.  相似文献   

12.
广西灯光罩网渔船是开发南海外海的主要力量之一。文章采用广西渔船船位监控系统记录的2013年2月~5月广西灯光罩网渔船在南海外海的生产数据,计算各渔区捕捞努力量占同期外海总捕捞努力量的比例作为渔区生产集中程度的指标,据此将渔区按渔船生产集中程度归类为作业高密集区、密集区、低密集区和生产外围区等4类。结果表明,高密集区和密集区的捕捞努力量占总量的2/3以上,构成渔船在南海外海的主要渔场。主要渔场范围包括27个渔区,多分布于南沙海区北部海域,太平岛周围海域是生产集中程度最高的区域。同时分析了灯光罩网主要渔场分布变动情况,讨论当前南海外海渔业开发的态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南海外海渔业生产管理和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东、黄海冬季底层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根据1991年1~2月东、黄海冬季底层鱼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结构。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4562.49kg,72935尾,198种。其中,暖温种居第1位,有87种,占43.9%;暖水种次之,有86种,占43.4%;冷温种最少,有15种,占7.6%。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大于500的鱼类定为优势种,共有5种:竹Jia鱼、带鱼、小黄鱼、Ti鱼、绿鳍马面Tun;IRI值在500~100的鱼类定为常见种,共有10种:银鲳、短尾大眼鲷、黑鳃梅童鱼、短鳍红娘鱼、黄AnKang、细纹狮子鱼、黑AnKang、龙头鱼、黄鲫、白姑鱼。使用种类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H′)、种类均匀度指数(J′)分析该海域鱼类群落多样性特征,D值变动在1.121~7.086之间,H′值在0.586~  相似文献   

14.
南海北部马鲛流刺网渔获组成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南海北部马鲛(Scomberomorus)流刺网的渔获组成、主要种类的生物学特征、幼鱼比例等情况,2012年4月2113~24日在海南岛东北部渔场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主要渔获种类的刺挂部位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马鲛流刺网的主要渔获种类为康氏马鲛(S.commersoni)、白b鲔(S.guttatus)和乌鲳(Formioniger),其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别为10969.80、5502.49和1937.34;优势体长(叉长)组分别为701~800mm、501~600mm和231~250mm。建议尽快制定主要渔获种类的最佳开捕长度,进行渔具选择性试验,制定并出台最小网目尺寸等相关管理措施,以促进马鲛刺网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来,越南将南海的金枪鱼资源作为其"外向型"渔业的重要支撑,不断增加捕捞强度,产量逐年升高。本文总结了越南发展南海金枪鱼渔业的过程,分析了南海金枪鱼资源的开发趋势。越南现代化的金枪鱼捕捞技术主要来自日本,使用的渔具主要有金枪鱼延绳钓、手钓、刺网和小型围网,捕捞的种类主要为鲣鱼、黄鳍金枪鱼和大眼金枪鱼,主要作业区域在西沙群岛南部海域和南沙群岛海域。越南2009年金枪鱼的产量已达到5.9×104t,计划2015年达到30×104t。根据越南海洋渔业研究所(RIMF)的评估,南海中西部的金枪鱼资源量为66~67×104t,可捕量23.3×104t,其中鲣鱼的可捕量21.6×104t,黄鳍金枪鱼和大眼金枪鱼的可捕量1.7×104t。随着全球金枪鱼捕捞配额的缩减和越南"外向型"渔业经济的发展,越南将继续加强对南海金枪鱼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16.
上岸渔获调查是调查渔业资源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监测海南岛主要渔港渔情,统计分析渔获上岸量、渔获组成和作业类型,评估南海渔业资源开发现状并提出建议。结果表明,1)低值幼鱼渔获比例超过40%,经济渔获蓝圆鲹(Decapterusmaruadsi)、带鱼(Trichiurushaumela)、马鲛(Scomber-morus)、眼镜鱼(Menemaculata)、金线鱼(Nemipterus)和头足类(Cephalopoda)的总和不足25%;2)蓝圆骖和带鱼是海南岛上岸渔获的优势种;3)拖网是海南岛近海渔获量最高的作业类型;4)海南岛近海底层渔业资源已严重衰退,远海中上层渔业资源具有巨大开发潜力。建议禁止海南岛近海拖网生产,允许南海休渔期间灯光围网和灯光罩网生产,通过增加远海作业船只的柴油补贴等途径扶持灯光围网和灯光罩网生产,构建“养护近海渔业、开发远海渔业”的新捕捞格局。  相似文献   

17.
南海中部海域鸢乌贼耳石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2012年9月~10月于南海中部海域采集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样本90尾,对其耳石形态特征及计量学参数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耳石样本具有明显的背区、侧区、吻区和翼区结构,背区小,侧区和翼区宽大,吻区长窄。南海中部海域鸢乌贼按照耳石形态的差异可分为3个不同的群体。耳石总长(total statolith length,TSL)、翼区长(wing width,WL)、最大宽(maximum width,MW)与胴长之间呈对数函数关系(P〈0.05),吻区长(rostrum length,RSL)、背侧区长(dorsolateral length,DLL)与胴长之间呈线性函数关系(P〈0.05)。随着胴长的增加,耳石绝对尺寸逐渐增大,相对尺寸逐渐减小,耳石的形态结构比例基本不变,即背侧区长、侧区长、吻区长、翼区长同耳石总长之比基本保持一致,分别为48.05%、60.05%、35.44%和67.59%,其中侧区长、翼区长与耳石总长的比值随胴长增大而增加的趋势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