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鱼品的脂肪氧化是冷藏鱼变质的主要因素之一。鱼肉脂肪中含有较多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比其他肉类更容易发生氧化酸败,产生哈喇味。因此根据鱼类脂肪含量的不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冷藏管理的重要环节。一、鱼类脂肪构成的特征脂肪是甘油与脂肪酸形成的酯,又称真脂或中性脂肪。其他类似脂肪的物质,称之类脂,主要是磷脂、固醇和蜡等。  相似文献   

2.
饲料脂肪水平对吉富罗非鱼体脂沉积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饲料脂肪水平对吉富罗非鱼(Genetic Improvement of Farmed Tilapia,GIFT)的部分形体指标、肌肉肝脏及腹腔脂肪组织的脂肪沉积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同时探讨了鱼体对饲料脂肪酸的吸收利用能力.实验设置饲料脂肪水平分别为1.73%,3.71%,5.69%,7.67%,9.64%,16.55%共6个梯度组,每组3个重复,饲养90 d.结果显示:5.69%,7.67%及9.64%脂肪组吉富罗非鱼肥满度较高1.73%和16.55%脂肪组的肝体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除了1.73%脂肪组,其他各组中饲料脂肪水平越高,鱼体的脏体指数越高.7.67%脂肪组吉富罗非鱼肌肉脂肪含量显著高于3.71%组(P<0.05),同时显著低于16.55%组(P<0.05),但是其肝脏中脂肪含量与其他各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饲料脂肪水平越高,鱼体的脂肪含量越高,同时不饱和脂肪酸在总脂肪酸中的比例越高.结果表明,饲料脂肪水平影响吉富罗非鱼的部分形体指标,尤其对肝脏形态的影响较为明显.饲料中过多的脂肪容易在肌肉和肝脏组织中沉积,同时鱼体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能够反映饲料的脂肪水平和脂肪酸组成.本研究旨在为饲料脂肪水平的合理设置及脂肪营养对脂肪代谢的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黄颡鱼饲料脂肪的最适含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鱼油/豆油(1∶1,W/W)为脂肪源,配制脂肪含量为5.21%、7.23%、9.27%、11.31%、13.33%、15.37%的半纯化饲料,投喂体重约8g的黄颡鱼40d,用于探讨饲料脂肪水平对黄颡鱼生长及饲料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脂肪含量<11.31%时,鱼体的相对增重率、饲料转化率、蛋白质效率与脂肪含量呈正相关,当脂肪含量>11.31%时,鱼体的相对增重率、饲料转化率、蛋白质效率与脂肪含量呈负相关。肝体比和肌肉渗出损失随着脂肪添加量的增加而持续上升。脂肪水平对以上各项指标有显著性影响(P<0.05)。综合各项指标,可以确定黄颡鱼饲料脂肪的最适含量为11.31%。  相似文献   

4.
实验评价了不同饲料脂肪水平对白甲鱼形体指数、脂肪沉积和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影响。选用初始均质量(0.78±0.05)g的白甲鱼幼鱼900尾,随机分成6个实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实验鱼,分别饲喂添加0%(对照组)、2%、4%、6%、8%和10%的豆油,设计出脂肪水平为2.83%、4.52%、6.68%、9.14%、11.35%和14.07%的6种等氮(蛋白质含量为40%)等能(总能为16.30 MJ/kg)的实验饲料,养殖时间为60 d。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白甲鱼幼鱼肥满度(CF)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脂肪水平为9.14%时最大,为2.64%,但饲料脂肪水平为6.68%~14.07%时差异不显著(P>0.05),肝体指数(HSI)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呈上升趋势,脏体指数(VSI)则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呈略微上升趋势(P>0.05);白甲鱼幼鱼肌肉和肝脏中脂肪的含量易受饲料脂肪水平的影响。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肌肉和肝脏脂肪含量均呈上升趋势,饲料脂肪水平对饲料氮的沉积量无明显影响(P>0.05),能量沉积量则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4.07%时最高,氮和能量的沉积率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分别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1.35%和9.14%时达到最大,脂肪的沉积量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升高,但脂肪沉积率则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逐渐降低(P<0.05);白甲鱼幼鱼肠道脂肪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在脂肪水平为9.14%时最大,为296.03 U/g,脂蛋白酯酶、肝脂酶和总酯酶活性则呈先升后降并逐渐趋于稳定,均在饲料脂肪水平为9.14%时达到最高;脂肪合成酶则呈逐渐降低的趋势(P<0.05)。说明适当的饲料脂肪水平可以提高饲料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但过高的脂肪水平(11.35%及以上)将使白甲鱼肝脏脂肪沉积增多,不利于鱼类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5.
海水鱼对脂肪的需求及脂肪源替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脂肪是海水鱼组织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重要的储能物质,作为一种有机溶剂对体内脂溶性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转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饲料中的脂肪不仅保证了海水鱼对能量的需求,也为鱼类提供了生长发育必需的脂肪酸;饲料中适当提高脂肪水平还可以节约蛋白质。因此,脂肪在鱼类营养中起着重要作用。海水鱼的脂肪源以鱼油最佳,伴随着近几年全球鱼油资源的紧缺,探寻饲料中适宜脂肪添加量及替代鱼油的合适脂肪源成为  相似文献   

6.
为评价不同饲料脂肪水平对白甲鱼(Onychostoma simus)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豆油为脂肪源,分别以6种脂肪水平(2.83%、4.52%、6.68%、9.14%、11.35%、14.07%)的试验饲料养殖初始均质量(0.78±0.05)g的白甲鱼60 d。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肠蛋白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但当饲料脂肪水平≥9.14%时差异不显著(P>0.05);肝胰脏蛋白酶活性在饲料脂肪水平<9.14%时无明显变化(P>0.05),脂肪水平>9.14%时显著降低(P<0.05);肠脂肪酶活性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呈上升趋势;肝胰脏脂肪酶活性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饲料脂肪水平≥11.35%时,肝胰脏脂肪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前肠淀粉酶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中肠淀粉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后肠淀粉酶活性则略有下降(P>0.05),肝胰脏淀粉酶活性则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但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表明,适宜的饲料脂肪水平能改善白甲鱼幼鱼消化酶的活性,提高对饲料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吴利红  唐文乔  张亚 《水产学报》2017,41(2):212-220
为探讨凤鲚和刀鲚溯河产卵洄游距离差异的可能原因,本研究从雌性繁殖群体体内脂肪储备和转移的角度,对这两个近缘种进行了分析。对凤鲚的研究结果显示,到达产卵场的个体中,5月份个体的体长、体质量和肌肉脂肪含量均显著大于6、7、8月份的个体,表明个体大、肌肉脂肪积累多的个体较早地完成了生殖洄游过程。与同一发育时期的刀鲚相比,凤鲚的平均肝体指数相对较大,Ⅲ、Ⅳ期卵巢指数GSI高出约5倍。表明在繁殖季节,凤鲚体内更多的能量集中到卵巢及更容易被转移的器官。脂肪含量分析显示,凤鲚的肌肉和肝脏脂肪含量分别约是刀鲚相同发育阶段脂肪含量的1/3和1/2,但卵巢脂肪含量则相反。表明凤鲚将更多的脂肪积聚在繁殖器官中,而刀鲚则主要积聚在运动器官中。从躯干脂肪总量的变化分析,刀鲚躯干脂肪总量从Ⅱ期的97.73%下降至Ⅳ期的91.02%,凤鲚则从Ⅱ期的91.02%迅速下降至Ⅴ期的34.69%。二者的肝胰脏脂肪含量较稳定,但凤鲚的卵巢脂肪含量要明显地高于刀鲚。研究表明,这种将体内大部分脂肪用于性腺发育,躯干脂肪又很快耗尽的现象,可能是小型短距离溯河产卵洄游鱼类的共有特征。  相似文献   

8.
脂肪在鱼类营养及其饲料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论述了脂肪在鱼体内的生理功能,鱼类对脂肪的代谢及利用,脂肪的氧化及对鱼类的影响,以及脂肪在鱼饲料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初始体重为15.50±0.04 mg的方格星虫稚虫为实验对象,分别饲喂脂肪水平为0.36%、3.32%、6.49%、9.31%、12.16%、15.14%和18.36%的7种等氮、等能饲料56 d,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方格星虫稚虫生长、体组成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饲料脂肪水平对方格星虫稚虫的生长性能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料中脂肪水平的提高,方格星虫稚虫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都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当饲料中脂肪水平为9.31%时,方格星虫稚虫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达到最大值.二次曲线回归分析确定当增重率达到极值时,饲料脂肪水平为8.70%;(2)饲料脂肪水平对方格星虫稚虫体组成中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影响显著(P<0.05),方格星虫稚虫体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上升有显著升高的趋势,18.36%组星虫体脂肪含量最高,显著高于0.36%、3.32%、6.49%、9.31%和12.16%组(P<0.05).体蛋白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上升有降低的趋势,18.36%组星虫的体蛋白含量最低,显著低于0.36%、3.32%、6.49%、9.31%和12.16%组(P<0.05).饲料脂肪水平对方格星虫稚虫体组成中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3)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方格星虫稚虫蛋白酶活性和脂肪酶活性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两种酶活性的最大值均出现在脂肪水平为9.31%时,但是饲料脂肪水平对方格星虫稚虫的淀粉酶活性没有显著的影响(P>0.05).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时,方格星虫稚虫对饲料中脂肪的适宜需求量为8.70%.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大鳞鲃(Barbus capito)幼鱼脂肪的需求量。试验分为5组,分别饲喂脂肪水平为3.92%(L1)、6.25%(L2)、8.36%(L 3)、10.75%(L4)、和12.91%(L5)的等氮等能饲料,养殖56 d后采样。结果显示:当饲料中脂肪水平从3.92%到8.36%逐渐增多时,鱼体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SGR)显著升高,饵料系数(FCR)明显降低;当饲料中脂肪含量继续增加时,鱼体WG和SGR呈下降趋势,FCR数则相反,且当饲料中脂肪水平为12.91%时,鱼体WG和FCR与饲料脂肪水平为8.36%时差异显著。大鳞鲃形体指标受饲料脂肪水平显著影响,其中,脏体比(VSI)随着饲料脂肪含量的升高而上升,而肝体比(HSI)却呈降低趋势,且当饲料中脂肪水平分别为10.75%和12.91%时,大鳞鲃幼鱼HSI显著低于对照组。饲料脂肪水平对全鱼、胴体和内脏的水分、粗蛋白和粗灰分显著影响较小,但仍能看出当饲料脂肪水平为6.25%时,全鱼的粗蛋白显著低于其他四组;全鱼、胴体和内脏的粗脂肪含量随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增加而上升,而肝脏中粗脂肪含量的变化趋势则相反,呈下降趋势。此外,以饲料中脂肪含量为自变量,分别以WG和FCR为因变量进行二次回归方程分析可得,大鳞鲃幼鱼WG最大时对脂肪的最适需求量为7.99%,而大鳞鲃幼鱼FCR最小时对脂肪的最适需求量为8.76%。综上可知,大鳞鲃幼鱼对饲料中脂肪的适宜需求量为7.99%~8.7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