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探索绿色环保的循环水养殖模式,设计循环水鱼菜共生系统(鱼菜组)、紫外灯鱼菜共生系统(鱼菜紫外灯组)及循环水养殖系统(循环水组),比较三种不同处理方式对镜鲤(Cyprinuscarpio var.specularis)、叶用莴苣(Lactuca sativa var.ramosa)生长和养殖水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鱼菜组、鱼菜紫外灯组处理对镜鲤的生长无显著影响,但会显著影响镜鲤形态学指标,鱼菜组镜鲤肠体比显著低于循环水组。体成分方面,鱼菜组全鱼粗蛋白、粗脂肪显著高于循环水组,鱼菜组肝脏粗蛋白显著低于循环水组。鱼菜紫外灯组的细菌总数显著低于鱼菜组。水质方面,鱼菜组、鱼菜紫外灯组可显著降低系统中氨氮、硝酸盐氮及总磷总氮含量,鱼菜紫外灯组硝酸盐氮、总磷及总氮含量显著高于鱼菜组。综上所述,循环水系统耦合水培蔬菜单元可改善系统水质,改善鱼体成分,并且结合紫外灯处理可降低水体细菌总数。  相似文献   

2.
罗非鱼不同养殖系统对产出效果及异味物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鱼菜共生系统、底排污系统、底排污+鱼菜共生3种养殖系统的水质变化和罗非鱼产出效果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微波蒸馏-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了各系统水体中和罗非鱼肌肉中异味物质的含量变化。经过12周的养殖实验,对终重、生物量、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增重率等指标进行测量比较,结果发现,罗非鱼的产出效果从优到差依次为:鱼菜共生组、底排污+鱼菜共生组、底排污组、对照组;底排污+鱼菜共生系统水体中溶解氧在各时期均最高,其亚硝氮、氨氮含量在各时期均最低;底排污或鱼菜共生系统均能有效降低养殖水体中异味物质2-MIB和GSM含量;对照组罗非鱼肌肉中异味物质含量最高,2-MIB和GSM分别达到(0.67±0.02)μg/kg和(0.870±0.018)μg/kg,而底排污+鱼菜共生组罗非鱼肌肉中异味物质含量在各时期最低,2-MIB和GSM分别为(0.31±0.02)μg/kg和(0.53±0.042)μg/kg。结果表明,在罗非鱼精养池塘中,可通过底排污和鱼菜共生结合,降低水体中和罗非鱼体内异味物质的累积,提高其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3.
大西洋鲑Salmo salar与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适宜生长水温相近,但栖息水层不同。本试验通过研究在循环水主养大西洋鲑(2 kg/尾)系统中混养不同密度大菱鲆(0.15 kg/尾)的养殖效果,旨在优化这两种鱼类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在水温16℃条件下,在循环水养殖系统10个单池面积40 m~2、水体120 m~3的养殖池中放养大西洋鲑,密度为20尾/m~2,大菱鲆的混养密度分别为0尾/m~2、2.5尾/m~2、5尾/m~2、7.5尾/m~2和10尾/m~2,分析两种鱼类的摄食、出池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成活率、毛产量、净产量、饲料系数等生产指标。结果表明,大菱鲆混养密度为2.5尾/m~2时,大西洋鲑出池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分别达最大值(4.755±0.049)kg、(0.3865±0.006)%/d和(98.995±0.177)%,且大菱鲆也达最佳生长与成活效果,可获最大总毛产量(31.795±0.384)kg/m~3、最大总净产量(18.524±0.059)kg/m~3和最低饲料系数(1.35±0.004),养殖效果显著优于大西洋鲑单养组[最大总毛产量(30.521±0.205)kg/m~3、最大总净产量(17.413±0.077)kg/m~3、饲料系数(1.44±0.006)];超过5尾/m~2,各生产指标显著低于单养组(P0.05)。  相似文献   

4.
以西藏亚东鲑为研究对象,对亚东鲑亚成鱼(60~80 g)进行不同密度的养殖实验,设置5 kg/m~3(D1)、10 kg/m~3(D2)、15 kg/m~3(D3)、20 kg/m~3(D4)、25 kg/m~3(D5)等共5个试验组,每组3个重复,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饲养30 d。试验结果表明:5个密度组的试验鱼成活率和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但个体生长速度呈现随密度增大而先稳定后显著减小的趋势,其中10 kg/m~3密度组生长速度最快,达到(1.16±0.04)g/d;总增重量则是先增大后减小,其中20 kg/m~3密度组总增重量最大,达到(1 037.99±11.45)g,可能是在一定密度范围内,数量基数增大抵消了个体生长速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5.
基于人工湿地的循环水养殖系统运行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建立一种可行的循环水养殖模式,设计了一种养殖池与人工潜流湿地合理搭配的循环水养殖系统,以鲫鱼(Carassius auratus)作为养殖对象,分析了养殖期间系统水质指标和鱼类生长状况。结果显示:经过68 d的养殖,4组养殖池(A、B、C、D)的鱼类养殖密度,由试验初期的2、4、8和16 kg/m~3分别增加到试验末期的2. 8、5. 1、10. 3和20 kg/m~3,平均存活率(95. 30±3. 28)%,实现了基于湿地的循环水养殖。湿地对总氮(TN)、总氨氮(TAN)、亚硝酸盐氮(NO-2-N)、化学耗氧量(COD)和总悬浮物(TSS)的去除率分别为(35.6±7. 6)%、(61. 2±9. 3)%、(76. 5±11. 5)%、(58. 3±7. 5)%和(88. 0±3. 7)%;养殖期间,TAN、NO-2-N和COD平均值分别为(0. 29±0. 10)、(0. 075±0. 023)和(11. 17±2. 37) mg/L;养殖池中水体溶氧(DO)和总固体悬浮物(TSS)平均值分别为(6. 84±0. 92) mg/L和(64. 11±17. 89) mg/L。研究表明,基于人工湿地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具有养殖存活率高、生长良好以及节水减排效果显著优点。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伊乐藻—螺蛳组合对湖滨湿地水体净化效果并探究两者的最优密度搭配,通过不同密度的伊乐藻(100 g/m~2、200 g/m~2、300 g/m~2)和螺蛳(120 g/m~2、240 g/m~2、360 g/m~2)组合,研究在不同搭配比例条件下,伊乐藻的生长情况,螺蛳的存活率和生长情况。检测了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_4~+-N)、硝酸盐氮(NO_3~--N)和亚硝酸盐氮(NO_2~--N)的质量浓度变化,以及底泥中的TN、TP和COD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伊乐藻—螺蛳组合对水体及底泥中的N、P和COD有很好的去除效果,伊乐藻初始密度为200 g/m~2时,净化效率最高。本试验中,各试验组伊乐藻的最终生物量无显著差异,接近于(554.31±29.60)g;螺蛳密度高对COD有更好的去除效果,然而360 g/m~2密度组死亡率较高。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伊乐藻200 g/m~2、螺蛳240 g/m~2是最优密度搭配。  相似文献   

7.
为提供实际生产理论依据,改良系统水处理工艺,开展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吉富罗非鱼氮收支和对水质情况的初步研究。起始养殖密度8 kg/m3,投饲率2%,系统循环量1 m3/h,总水量0.8 m3。试验期间溶解氧大于6 mg/L,pH 7.0~7.2,水温23~25℃。每周监测水质2~3次,监测指标包括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每2周检测1次水中总氮。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实验前后饲料、试验鱼体、粪便、悬浮颗粒的氮含量。结果显示,摄食氮有50.00±1.50%转化为生长氮,32.61±1.38%转化为排泄氮,17.39±4.0%转化为粪氮;58%的粪氮为悬浮颗粒物,42%为可沉淀颗粒物。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台湾泥鳅在江西省赣中山区池塘中的养殖特性,开展了山区池塘台湾泥鳅养殖技术研究及效益分析。结果显示:放养规格为4~5 cm苗种,密度为80000尾/667m~2,经117 d的人工养殖,平均规格为12.16±2.17 g,产量为1072 kg/667m~2,成活率为82.6%,利润为7730元/667m~2;放养规格为3~4 cm苗种,密度为120000尾/667m~2,经127d的养殖,平均规格为11.78±2.43 g,产量为1193.5 kg/667m~2,成活率为76.7%,利润为7253元/667m~2;放养规格为3~4cm,密度为150000尾/667m~2,经115d的养殖,平均规格为10.25±1.95 g,产量为1202.7 kg/667m~2,成活率为78.7%,利润为7043元/667m~2。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9.
在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选取平均体质量(416.1±0.73)g的黄姑鱼(Nibea albiflora),设置3个养殖密度组,分别为低密度组D_1(12.0 kg/m~3±0.03 kg/m~3)、中密度组D_2(15.0 kg/m~3±0.02 kg/m~3)和高密度组D_3(18.0 kg/m~3±0.03 kg/m~3),研究养殖密度对黄姑鱼代谢和血清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养殖密度组黄姑鱼成活率、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系数(FCR)分别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D_1组的成活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略优于D_2、D_3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在各养殖密度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随着养殖密度增加而略有增大;溶菌酶(LZM)、免疫球蛋白M(Ig M)和补体C3等血清免疫指标稍有变化,但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D_2、D_3较高养殖密度组的补体C4与D_1低密度组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表明,试验设置的养殖密度不会引起黄姑鱼血清代谢酶和免疫指标显著差异,不会出现密度胁迫。  相似文献   

10.
鱼菜共生管式结构试验及应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讨论一种以气力提水循环、生物膜降解和立体管式植物栽培为特征的鱼菜共生系统,在养鱼密度31.5kg/m3的条件下,芹菜 75天的试验产量为23.69kg/m2 。试验表明,用生物膜结合栽培植物的处理方法对养鱼污水有不同程度的净化效果,光照对植物的生物量也有影响,得出每立方米养鱼水体配置 2 ~4m2栽菜面积和管式栽槽直径以 10~20cm为宜的设计参数。此外,论及该形式的咸水鱼菜共生和磁场增效(8% ~10%)试验,并提出工厂化养鱼中生物膜、藻类、植物等多样生物综合净水的生态养鱼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设定密度条件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过程中养殖池水质指标变化趋势和养殖效果,采用生物絮团技术在室外循环水养殖设施进行凡纳滨对虾的养殖试验。投苗规格为0. 158 g/尾,养殖密度为600尾/m~3,使用14口面积为15 m~2的水泥池进行试验,养殖周期120 d。结果显示:在养殖试验期间,试验池养殖水体氨氮平均质量浓度为(0. 81±0. 99) mg/L,亚硝酸盐氮的平均质量浓度为(2. 00±3.96) mg/L,p H 7. 48±0. 36,弧菌的平均质量浓度为(120±77) cfu/m L;经过120 d的养殖,对虾的平均全长达到(14. 022±0. 269) cm,平均体质量达到(15. 748±1. 803) g。研究表明,在室外循环水养殖水泥池利用生物絮团技术进行凡纳滨对虾养殖,具有养殖存活率高、换水率低、养殖产量高等优点,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2.
水文节律是河岸带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驱动因子,受水文节律影响的土壤理化特性也有可能逐渐改变周边植被,为了探究周期性淹没对三峡水库消落带植物群落及其生境状况的影响,2015年8-9月,以三峡水库腹地万州段消落带为研究区域,调查分析了8个样地、24个样带、96个样方的消落带植被及土壤理化特征。结果表明,在三峡库区万州段消落带共调查到维管植物22科、47属、51种,其中禾本科、菊科、蓼科和莎草科的种类数较多;植物群落组成以草本植物为主,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别占58.8%和27.5%。高程不同,群落优势种有差异,145~155 m及156~165 m区域优势度较高的物种相近,为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光头稗(Echinochloa crusgalli var.mitis)和醴肠(Eclipta prostrata);高程166~175 m区域优势度较高的物种为鬼针草(Bidens pilosa)和狗尾草(Setaria viridis)和狗牙根;高程156~166 m区域植物鲜重均值最高,为(2199.1±863.9)g/m2;高程166~175 m区域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均值最高,分别为(2.00±0.30)和(0.85±0.06)。随着坡度等级增加,植物鲜重和盖度呈递减趋势,物种数在坡度6~15°区域最高。长江左岸消落带植物鲜重、高度、Shannon-Wiener和Pielou指数高于右岸。消落带土壤理化性质具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土壤容重、p H、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全磷、有效磷均值分别为(1.34±0.09)g/cm3、(7.60±0.47)、(6.02±2.94)g/kg、(1.21±0.16)g/kg、(53.42±9.67)mg/kg、(0.42±0.14)g/kg、(6.55±2.82)mg/kg,其中有机质的变异系数最大,其次为有效磷和全磷。左岸消落带土壤p H、有机质、全氮和有效氮含量均值低于右岸,但左岸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高于右岸。淹没时间和土壤有效磷含量对消落带植物重要值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17℃是孵化场中用以加速生长的典型温度,我们的目的就是确定这一温度下大西洋鲑鱼的最佳养殖密度。我们将5.8g(平均体重)的幼鲑养殖了80天,最终的养殖密度达到14~55kg/m~2(单位水底面积的养殖量)或80—310kg/m~3(单位体积的养殖量)。在最终养殖密度达26kg/m~2(146kg/m~3)时,鱼体重的增加略为降低,但是死亡率、饵料转化、以及体长的增加不受影响。在17.5℃的水温中,大西洋鲑常以14kg/m~2(80kg/m~3)的密度饲育,在此密度时,对其生长和健康无不良影响,但最终养殖密度不应超过26kg/m~2。  相似文献   

14.
在涌泉水温度5.6~10.5℃下,将体质量(17.52±0.22)g的2龄褐鳟Salmo trutta饲养在流水圆柱形平底玻璃钢(半径45cm,高60cm)水槽中,水深40cm,密度分别为6.8kg/m~3(SD1)、10.4kg/m~3(SD2)、14.0kg/m~3(SD3)、17.5kg/m~3(SD4)、21.0kg/m~3(SD5)和24.5kg/m~3(SD6),每个密度组设3个重复,探讨养殖密度对褐鳟生长的影响。70d的饲养结果表明:本试验范围内的放养密度未显著影响2龄褐鳟的存活率(P0.05),净增重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增大。SD5组褐鳟净增重(116.55g/(m~2·d))最大;SD4组褐鳟的日增重(0.25g/d)、增重率(102.07%)和特定生长率(1%/d)显著高于SD3组(P0.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溶解氧含量(DO)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SD1、SD2、SD3(10.14~11.84mg/L)组极显著高于SD5、SD6组(9.62~11.53mg/L)(P0.05);养殖29d和50d时SD1组NO_2~-含量(0.02~0.06mg/L)与SD3、SD5、SD6组(0.04~0.06mg/L)差异显著(P0.05),其他时间不显著;36d后SD2、SD3(0.17~0.22mg/L)组的NH4-NT显著低于SD6组(0.25~0.38mg/L)(P0.05)。比较分析认为,2龄褐鳟的最佳养殖密度应为17.5kg/m~3,不要低于10.4kg/m~3。  相似文献   

15.
中国对虾与海湾扇贝投饵混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用放在海水池塘中的8个陆基围隔(5.0m×5.0m×1.8m),研究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与不同密度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投饵混养的放养方式、生产力和极限放养量.对虾体长(2.85±0.16)cm,扇贝壳长(1.10±0.12)cm,放养密度分别为6.0尾/m2和0,1.5,4.5,7.5粒/m2,用投饵和施肥(鸡粪和化肥)饲养.结果表明,扇贝密度为0和1.5粒/m2时,对虾的成活率无显著差异.混养(扇贝1.5粒/m2)时对虾的出塘体长、体重和产量分别比单养高2.5%,3.8%和6.5%;当扇贝密度高于1.5粒/m2时,对虾的平均体长、体重和产量随扇贝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P<0.05).扇贝密度为1.5和7.5粒/m2时,其产量由470kg/hm2增至1236kg/hm2;当扇贝密度高时,去壳后湿重占体重的百分数从(42.84±3.44)%降至(37.88±4.26)%.扇贝的极限放养量为600~800kg/hm2,适宜放养密度为1.0~1.5粒/m2.  相似文献   

16.
养殖密度是影响养殖水体水质和鱼类生长性能的重要因素。通过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循环水养殖试验和硝酸盐氮急性处理试验,分别研究不同养殖密度(12.5~20.0 kg/m^3)和不同硝酸盐氮质量浓度(1.0、25.0、100.0和150.0 mg/L)对养殖水体水质、红鳍东方鲀生长性能、应激反应和抗氧化状态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养殖水体的pH、氨氮和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无显著性影响,但较高密度会导致硝酸盐氮质量浓度显著升高,最高升至24.5 mg/L。在较高养殖密度条件下,红鳍东方鲀的生长性能(终体质量、特定增长率和饲料转化率)和抗氧化能力(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较弱,但其脂质过氧化(丙二醛)和应激反应(葡萄糖、乳酸和皮质醇)较强。此外,在硝酸盐氮急性处理试验中,红鳍东方鲀未出现死亡。当硝酸盐氮质量浓度为100.0和150.0 mg/L时,红鳍东方鲀抗氧化能力较弱,而应激反应较强。综上,当养殖密度为16.5 kg/m^3时,红鳍东方鲀的生长和抗氧化状态较好,且应激压力较小,这表明在较高密度条件下,养殖水体硝酸盐氮质量浓度的升高不是引起鱼类生长抑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模拟工厂化养殖环境下开展日本囊对虾不同密度的生长与存活试验,实验设置5个密度水平,50、100、150、200、250尾/m~2,每个试验组设2个重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条件下,日本囊对虾生长性状、存活率与饵料系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20日龄,不同密度间的生长性状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40日龄,密度组间的生长性状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密度50、100、150尾/m~2显著大于密度250尾/m~2(P0.05);60日龄时,密度100尾/m~2的平均体长、腹长与体质量分别为(7.28±0.74)cm,(4.72±0.43)cm,(3.59±0.98)g,显著大于密度150、200、250(P0.05),为生长最快的密度组。密度对存活率有极显著影响,存活率变化范围为(23.98%±2.25%)~(69.95%±2.38%),密度50和250存活率分别最高和最低,密度50、100的存活率极显著大于密度150、200、250尾/m~2(P0.01)。饵料系数的变化范围为(1.63±0.08)~(3.99±0.31),最低为密度50尾/m~2,饵料系数1.63±0.08。最高为密度250尾/m~2,饵料系数为3.99±0.31。当密度低于100尾/m~2时,日本对虾生长表现最好,该密度下对虾生长速率快、存活率高、饵料系数低。本研究为日本囊对虾的工厂化养殖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水温19.1~23.2℃下,将平均湿体质量为(19.9±3.5)g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以2kg/m~3(D1)、3kg/m~3(D2)、4kg/m~3(D3)和5kg/m~3(D4)kg/m~3的密度饲养在水库中长2.0m×宽2.0m×高2.0m的网箱中,投喂基础饲料;再按D2组的密度饲养上述规格黄颡鱼幼鱼,分别投喂基础饲料(CK组,对照组)和添加10mg/kg(G1)、30mg/kg(G2)、60mg/kg(G3)和(G4)100mg/kg饲料抗菌肽(水溶)的饲料,研究养殖密度和饲料中添加抗菌肽对黄颡鱼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抗菌肽(水溶)用海藻酸钠(剂量250mL,0.5%)包埋,自然风干。70d的养殖结果表明:黄颡鱼末体质量、末体长、特定生长率(SGR)和肥满度(K)随养殖密度增高而下降,饲料系数则上升;D1组黄颡鱼幼鱼末体长、末体质量、日增重率(DBW)、K、存活率(SR)显著高于D3和D4组(P0.05),但D1和D2组的鱼体K、饲料系数(FC)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中添加10~30mg/kg抗菌肽可以显著提高黄颡鱼的DBW以及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当添加量为30mg/kg时,SGR最高;当添加量为100mg/kg时,肝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血清中溶菌酶(LSZ)活性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实验证明,黄颡鱼网箱养殖适宜放养密度为3~4kg/m~3,饲料中抗菌肽添加量不超过60mg/kg能促进鱼的生长。添加抗菌肽10mg/kg组鱼的CAT活性最高,显著高于60mg/kg、90mg/kg以及对照组(P0.05);当添加量为30~60mg/kg时,DBW、SGR、K出现差异显著(P0.05),60mg/kg时DBW、SGR和K达到最高,高于其余各组,饲料系数FC下降。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武汉市汉阳地区湖泊摇蚊幼虫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及其与湖泊富营养化的关系,2011-2012年对后官湖、三角湖、南太子湖、墨水湖和龙阳湖等5个湖泊的摇蚊幼虫群落及环境因子进行了季节性调查。在汉阳5个湖泊共采集摇蚊科幼虫6属6种。中国长足摇蚊是这些湖泊摇蚊幼虫群落的共同优势种,优势度变化范围为26.8%~86.4%。摇蚊幼虫年平均密度为(748±162)ind./m~2,年平均生物量为(2.77±0.98)g/m~2,后官湖摇蚊幼虫密度和生物量最低[(171±32)ind./m~2,(0.32±0.12)g/m~2],龙阳湖最高[(1 066±468)ind./m~2,(5.37±2.48)g/m~2])。摇蚊幼虫密度和生物量最高值出现在1月份。摇蚊幼虫Margalef指数(dM)和Shannon-Wiener指数(H')平均值分别为0.38±0.05和0.72±0.12,后官湖摇蚊幼虫多样性指数最高(dM=0.58±0.12,H'=1.03±0.19),南太子湖最低(dM=0.28±0.14,H'=0.38±0.13)。相关分析表明,汉阳地区湖泊摇蚊幼虫密度和生物量与水体总氮、氨氮、总磷和叶绿素a呈显著正相关。冗余分析(RDA)表明,透明度和总氮是影响摇蚊幼虫群落组成的关键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汉阳湖泊摇蚊幼虫优势种、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对湖泊水质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稳定的循环水养殖系统(RAS)条件下,开展了凡纳滨对虾三段式高密度养殖模式研究。本研究将凡纳滨对虾的整个养殖周期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标粗养殖,放置120万尾凡纳滨对虾P5虾苗,养殖水体96.8 m~3,养殖密度为1.24万尾/m~3水体,经过31 d的养殖,平均体质量为0.28 g/尾,单产为3.4 kg/m~3;第二阶段为循环水养殖系统(RAS)中段养殖,养殖水体338 m~3,养殖密度为3 447尾/m~3,经过30 d的养殖,平均体质量为3.89 g/尾,单产为8.3 kg/m~3;第三阶段为RAS养成阶段,养殖水体676 m~3,养殖密度为1 062尾/m~3,经过41 d的养殖,平均体质量为13.46 g/尾,单产为13.3 kg/m~3。RAS养殖期间养殖水体溶氧(DO)、总氨氮(TAN)、亚硝酸盐氮(NO~-_2-N)和弧菌总数均控制在良好的范围,为养殖产量的提高提供了水质保障。总体上,凡纳滨对虾三段式养殖模式能充分利用循环水系统的负载和使用效率,减少了系统的运行成本。本研究为国内凡纳滨对虾的循环水养殖方式与管理提供了模式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