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小反刍兽疫又名羊瘟、假性牛瘟,是由副黏膜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目前该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进行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小反刍兽疫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成功研制高效疫苗是重中之重。综述了目前小反刍兽疫疫苗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畜禽业》2017,(9)
随着环境的恶化,在畜牧业发展中,各种动物疫病、传染病的发生也越来越多,其中在养羊业中,羊小反刍兽疫的发病率日趋升高,严重影响我国养羊业可持续发展和牧民的经济收入。就小反刍兽疫病原和流行病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畜禽业》2015,(8)
受周边国家小反刍兽疫疫情的影响,我国部份省市的一些小反刍动物都先后感染了小反刍兽疫,给养羊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为了保证养羊业健康发展,及早的了解、发现、辨别,诊断、预防、控制小反刍兽疫尤为重要。文章综述了相关诊断和预防技术。  相似文献   

4.
《畜禽业》2016,(2)
小反刍兽疫(Pa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一种急性、亚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山羊和绵羊。该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传染病,现已蔓延至我国。文章就PPRV的分类地位、致病性、形态特征、基因组特征、蛋白组成及性质、病毒的复制机制、实验室诊断方法及疫苗状况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畜禽业》2014,(10)
小反刍兽疫(也称羊瘟)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一种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文章综述了小反刍兽疫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解剖症状、诊断、防制等。  相似文献   

6.
《畜禽业》2016,(11)
近年来,我国周边国家小反刍兽疫疫情多发,呈地方性流行。综述了小反刍兽疫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制方法。  相似文献   

7.
《畜禽业》2016,(7)
文章全面分析总结了小反刍兽疫病毒的病原及发病机理、流行特点及临床症状、病理检验、诊断以及治疗方法。为有效预防治疗小反刍兽疫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刘波 《畜禽业》2015,(4):6-9
小反刍兽疫(PPR)是小反刍兽的一种以发热、眼、鼻脓性分泌物、口炎、腹泻和肺炎为特征的急性病毒病。OIE将其列为A类疫病。PPR病毒感染山羊和绵羊可引起临床症状,而感染牛则不产生临床症状。该病在密切接触的动物之间可通过空气传播。文章综述了该病病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安全、监测方法和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小反刍兽疫是小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自从首次发生以来一直呈扩大趋势,几乎每年都出现新的疫病国,已成为一种国际间传播的动物疫病,对没有该病发生的国家,尤其是与呈地方性流行国家的临近国家造成的威胁正逐渐加大。本文主要阐述该病的流行情况及综合防控措施,为该病的研究和有效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王卓 《畜禽业》2018,(3):88-89
小反刍兽疫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一旦暴发,则需要大规模的扑杀,对养殖业的发展和养羊业的经济效益有非常严重的危害。对小反刍兽疫进行全面了解,采取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提供充足的营养,加强检疫,加强小反刍兽疫的集中免疫工作,进行疫情监测,完善应急预案机制等综合性防控措施,能够有效地防止小反刍兽疫的发生和大规模的流行。  相似文献   

11.
正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内生性的、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单链成熟非编码RNA,长度约21~25个核苷酸,广泛存在植物、动物及微生物中~[1-2],参与生物体的胚胎形成、个体生长发育、机体免疫、疾病防御以及繁殖和糖脂类代谢等生命过程~[3-8]。目前,基于生物信息学预测,miRNAs约占整个基因组的2%~3%~[9]。自Lee等~[10]利用定位克隆法从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中克隆到  相似文献   

12.
塞内加尔鳎分布于地中海和大西洋南部沿岸, 是一种优质养殖鱼类。我国于2005年引进, 到目前为止, 仅有小规模的养殖。本文介绍了塞内加尔鳎仔、稚鱼对蛋白质、氨基酸和脂肪酸的营养生理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大豆浓缩蛋白和花生四烯酸对塞内加尔鳎仔、稚鱼生长及生理的影响以及添加氨基酸、改变非蛋白能量水平、调节蛋白质和脂类比例对其营养生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大豆浓缩蛋白可部分替代鱼粉投喂塞内加尔鳎后期幼体, 对其生长没有显著影响, 但要先消除抗营养因子的作用; 氨基酸的添加可影响氨基酸代谢, 从而影响塞内加尔鳎后期幼体的生长。幼体饵料中添加的氨基酸种类应该和限制性氨基酸相一致; 塞内加尔鳎幼体的生长和存活不依赖于饲料中花生四烯酸的浓度, 但对色素沉着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作为第三代分子标记,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SNP)具有丰富度高、密度大、稳定性强、共显性等特点,成为目前虾、蟹等经济甲壳动物中应用最广泛的分子标记技术。本文对经济甲壳动物中SNP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子辅助育种等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未来有待加强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经济甲壳动物种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蛋氨酸在产毛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显虹 《畜禽业》2011,(8):30-31
该文阐述了蛋氨酸在促进动物毛发生长方面的作用机理,综述了蛋氨酸在绵羊和长毛兔生产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5.
硫丹是一种有机氯杀虫剂,广泛应用于蔬菜、水果、茶叶、棉花、烟草、林木等害虫的防治.然而,在杀灭害虫、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硫丹也会对非目标生物,特别是对栖息在水环境中的生物体产生一定影响.本文综述了硫丹对水生生物急、慢性毒理效应,初步归纳了硫丹影响水生生物代谢的机制,阐述了硫丹在水体、底泥和生物体中的分布情况,旨为评价硫丹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环境行为及其对人类健康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岩礁鱼类多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但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造成岩礁鱼类及其栖息地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资源量锐减,栖息地退化。为应对全球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面临的重重压力,以人工鱼礁、增殖放流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基础措施的海洋牧场建设成为世界沿海国家的战略性选择。开展岩礁鱼类行为生态学研究,解析生物对鱼礁结构物和人工生境的响应行为及人工环境对岩礁鱼类行为的影响,对优化水生生物放流策略、提高增殖物种成活率、养护生物资源、科学开展人工鱼礁工程建设和促进渔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岩礁鱼类在栖息地选择、索饵、繁殖、集群、领域、防御等行为生态学研究进展,梳理了岩礁鱼类行为生态学研究在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就岩礁鱼类行为生态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海洋牧场建设提供更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更高效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知网文献检索数据库 (CNKI),利用文献计量学中的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近二十年来国内核心期刊报道的浮游动物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总结。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突现分析,发现近二十年来国内浮游动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1. 水产养殖;2. 环境监测与生态治理;3. 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4. 新技术在浮游动物研究中的应用。分析还发现国内浮游动物的研究热点正逐渐由水产养殖向生态环境方面转移。总体来看,国内有关浮游动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生态系统修复及富营养化生物控制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8.
水产食品中甲醛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醛对人的呼吸、致敏和免疫、神经、内分泌系统均有影响,并有生殖毒性和致癌作用.本文主要从水产食品安全角度,根据风险评估理论,从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暴露评估、风险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管理措施诸方面,探讨甲醛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综述水产食品中甲醛危害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石斑鱼是我国南方海水养殖的主要种类之一,而大部分石斑鱼种类均为暖水性鱼类,养殖水温要求在15℃以上,限制了石斑鱼在北方的发展。七带石斑鱼是唯一一种可以在较低温下生活,被人们称为“冷水石斑”,适合在北方养殖,如今已成为中、日、韩三国海水鱼类繁育研究的热点。由于七带石斑鱼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过程中有许多制约条件,其人工繁育仍未达到稳定大批量生产的规模。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①雄性亲鱼难获得,数量较少,限制了苗种的大量繁育;②初孵仔鱼的个体弱小、口径小,对开口饵料要求严格,适口饵料极少;③稚鱼期鱼苗互相残杀极其严重,出现大鱼吃小鱼的现象。此外,还有卵质不良,仔稚幼鱼疾病等难题。本文简要概述了国内外七带石斑鱼繁殖生物学与人工繁育研究进展情况,并对其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和总结,为今后开展七带石斑鱼规模化人工养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