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韭山列岛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于2005年11月至2006年10月在韭山列岛附近海域四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资料,结合2006年定置刺网调查资料和张网与灯光围网监测资料,对该海域的渔业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种作业方式共捕获水生动物119种,其中,鱼类72种,虾蟹类29种,头足类6种,其他类(包括腹足纲、双壳纲及甲壳纲中的虾蛄科)12种,隶属于3门,6纲,22目,66科。其中,拖网调查共捕获水生动物77种,其中鱼类41种,虾蟹类21种,头足类3种,其他类12种,隶属于3门,6纲,18目,45科。拖网调查渔获的水生动物中鲈形目的数量达22种,明显高于其他目的鱼类数量。拖网各航次各类群的资源尾数密度指数与资源重量密度指数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5月份和10月份。拖网渔获水生动物的优势种:4月份为日本鼓虾、日本蟳与鮸鱼;5月份为六丝钝尾鰕虎鱼,日本鼓虾与日本蟳;10月份为龙头鱼、口虾蛄、日本蟳、棘头梅童鱼与中华管鞭虾;11月份为棘头梅童鱼、日本鼓虾、口虾蛄与海鳗。  相似文献   

2.
黄、东海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黄海和东海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变化,基于2013年6月(夏季)和9月(秋季)黄、东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对渔业资源种类组成、优势种、渔获量空间分布、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鉴定渔业种类185种,其中底层鱼类93种、中上层鱼类31种、甲壳类48种、头足类12种和贝类1种。在鱼类中,鲈形目种类最多,27科47属56种,占鱼类总种类数的45.2%。夏季优势种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秋季优势种为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小黄鱼、鳀和带鱼,优势种季节波动不大。秋季平均单位时间渔获量为46.60 kg/h,高于夏季(39.35 kg/h)。秋季航次调查中渔业资源较夏季更为集中,主要分布在长江口和吕泗渔场附近,其他断面渔获量较低。夏季航次群落多样性指数高于秋季航次。CLUSTER聚类分析表明,黄、东海渔业生物群落可分为2组,夏、秋季2组界线变动不大,2组聚类的形成可能受水温和长江径流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7年6月和2008年6月的底拖网调查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和相对重要性指数,分析了辽东湾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计捕获鱼类24种,隶属于5目22科24属。2007年优势种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2008年为小黄鱼和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小黄鱼在两个年份均占据第一优势地位。聚类分析和SIMPER分析表明,2007年6月鱼类群落在空间上可分为3组,对组间相异性贡献较高的分歧种为小黄鱼、黄鲫(Setipinna taty)、矛尾鰕虎鱼、短吻红舌鳎、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长绵鳚(Zoarces elongatus)、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等;2008年6月可分为3个组,对组间相异性贡献较高的分歧种为小黄鱼、黄鲫、短吻红舌鳎、李氏(Repomucenus richardsoni)、矛尾鰕虎鱼、长绵鳚、斑纹狮子鱼(Liparis zonatus)、银鲳(Pampus argenteus)和鲬(Platycephalus indicus)等。聚类结果按照地域空间可分为辽东湾北部、中部和西南部,且两个年度6月均表现为辽东湾北部生物量最高,而多样性最低。辽东湾北部水域邻近河口,是鱼类理想的产卵场和保育场,故6月该区域生物量最高。聚类结果表明辽东湾水域6月鱼类的种类组成相对稳定,鱼类的繁殖栖息习性和辽东湾水域不同区域的环境影响着鱼类的种类组成及其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4.
为了阐明福建沿岸海域鲱形目鱼类的资源现状,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福建沿岸海域的鲱形目鱼类资源提供参考,分析了2006~2007年福建沿岸海域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的渔获物中鲱形目鱼类的种类组成和渔获量。结果表明:4个航次共捕获鲱形目鱼类18种;鲱形目鱼类占所有鱼类总渔获量的比例平均为16.91%;鲱形目鱼类的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个体密度分别为87.19 kg.km-2和7 457.2 ind.km-2。在各种鲱形目鱼类中,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的资源密度和个体密度最大,黄鲫(Setipinna taty)的资源密度占第二位,凤鲚(Coilia mystus)的个体密度占第二位;赤鼻棱鳀和黄鲫为鱼类优势种。与近20年前的调查资料相比较,鲱形目鱼类的资源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3年在山东海阳近海海域生产的15艘渔船的渔捞日志,初步分析了该海域渔业资源的种类组成及生物多样性特征。全年共捕获渔业资源种类25种,隶属于14目、21科、25属,鱼类有16种,以暖温种和暖水种为主,虾蟹类4种,头足类2种,水母类2种,多毛类1种。优势种类主要为黄鮟鱇(Lophius litulon)、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及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等。其中,口虾蛄为全年优势种。渔业资源群落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春季最高,秋季次之,夏季最低,通过与山东近海历史调查数据对比可知,该海域渔业资源量大幅下降;均匀度指数(0.13~0.73)变化较小;海阳近海春季和秋季种属组成相似性较高。本研究可为海阳近海渔业资源管理和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东海中部鱼类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根据2001年4月、6月、9月和12月东海中部(27°00′~30°00′N、122°30′~127°00′E)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调查中共捕获鱼类161种,平均站位出现鱼类10.95种;优势种类中除了带鱼(Trichiurusjaponicus)、银鲳(Pampusargenteus)、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等经济种类外,其它大部分种类为经济价值不高或小型的鱼类。各调查航次的优势种类排序和组成不同。通过分析发现东海中部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较低,同时各调查月份的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6月份的各项指数均为最低,12月份为最高,这是各调查月份主要种类的优势度不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根据2013年春季(4月)和秋季(11月)在九龙江口开展的游泳动物资源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区系特点、群聚结构和多样性水平等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共有游泳动物76种,隶属于16目40科59属,其中鱼类种类最多,有41种,蟹类次之,有15种,再次虾类13种,虾蛄4种,头足类3种;鱼类以暖水性、底层和近底层种类为主;优势种春季有6种,秋季有3种,均为重要经济种,游泳动物资源群聚结构良好;春秋季资源密度仅分别为252.3 kg/km2和402.5 kgkm2,属于偏低水平;春季的种类多样性指数略高于秋季,但都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8.
野外采样时间分别在2006年9月(雨季洪水期)和2007年4月(干季、枯水期),先后2次对怒江进行调查采样.2006年9~10月对独龙江进行采样调查.结果表明,云南贡山县有鱼类30种,隶属3目、4科、17属;其中,土著鱼类25种,隶属3目、4科、15属,分布于怒江水系的鱼类15种,隶属3目、4科、11属;独龙江(伊洛瓦底江上游)水系鱼类15种,隶属3目、4科、10属.全县土著鱼类中,鲇形目鱼类最多,有13种,占总数的52%;鲤形目类有11种,占总数的44%.  相似文献   

9.
2010年3月至2011年9月对安徽颍州西湖省级自然保护区鱼类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共有鱼类35种,隶属于5目、11科、33属;包括鲤形目(Cypriniforms)26种,鲈形目(Perciformes)5种,鲇形目(Siluriformes)2种,鲑形目(Salmoniformes)和合鳃鱼目(Synbranchiformes)各1种.鱼类主要属于中国平原区系复合体、晚第三纪早期区系复合体和南方平原区系复合体.  相似文献   

10.
莱州湾头足类的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掌握莱州湾头足类的资源现状,根据2011—2012年进行的9个月份的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了莱州湾头足类的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148网次共捕获头足类6种,隶属于3目、3科、4属。头足类生物量及个体数均以10月最高、3月最低,周年平均值分别为3 111.39 g/h和723.54个/h。枪乌贼为莱州湾头足类的绝对优势种,其周年的相对重要性指数为13 097。头足类个体数的空间分布随月份变化,6—7月以莱州湾中南部密度较高,8—11月以莱州湾中北部密度较高,3—5月头足类的密度整体较低。CLUSTER和MDS分析将9个调查月份分为4个群组,ANOSIM分析显示群组两两间的群落结构均呈显著性差异,SIMPER分析表明枪乌贼对群组区分的贡献最大。头足类的个体数分布与浮游动物密度的相关性最高。生殖洄游和越冬洄游是影响莱州湾头足类空间分布季节变化的首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莱州湾头足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徐闻珊瑚礁保护区鱼类种类组成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徐闻珊瑚礁保护区栖息的鱼类进行4个季节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徐闻珊瑚礁保护区有鱼类2纲13目55科91属135种,其中软骨鱼纲有1目3科3属6种,硬骨鱼纲有12目52科88属129种.在硬骨鱼纲中鲈形目种类最多,有26科45属73种,约占总渔获物种类数的54.1%.在渔获的鱼类中底层鱼类有69种,中下层鱼类有34种,中上层鱼类有32种,分别占鱼类总种数的51.1%、25.2%和23.7%.在春季渔获的鱼类种数最多,有74种,夏季、秋季和冬季渔获鱼类种数变化较小,分别有38种、46种和52种,而在4个季节均有出现的鱼类仅有8种.  相似文献   

12.
春夏季长江口邻近水域仔稚鱼种类组成和丰度的月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2015年4—7月在长江口邻近水域的调查数据,对春夏季该水域仔稚鱼种类组成和丰度的月变化特征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共采获62种、35839尾仔稚鱼,分别属于14目、30科、45属。各月种类数范围为22~36种,从4月到6月,先是缓慢增加然后快速增加,至6月达到高峰期,7月则大幅降低。各月的丰度范围为11.45~114.31 ind/(100 m3);丰度随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增加。各月主要种类数范围为5~13种,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优势种主要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小公鱼属(Stolephorus sp.)、六丝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hexanema)、鳀(Engraulis japonicus)、红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属(Callionymus sp.)等。优势种随时间推移表现出较大的更替性。种类数以20 m以浅水域最多,不同水深范围的月变化有一定的差异性。20 m以浅海域的种类数与表层水温的关系在4—6月为显著正相关(r=0.997,P0.05),6月到7月表现为相反的变化趋势;各月的丰度与表层盐度呈显著负相关(r=-0.91,P0.05)。从春季到夏季,仔稚鱼高丰度区从浅水区向深水区转移。  相似文献   

13.
根据澜沧江下游一级支流补远江2006年鱼类洄游季节3~6月的采样数据,分析了该流域鱼类多样性,并结合同期水文、水质数据,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分析环境因子与鱼类多样性的关联。结果表明,2006年3~6月共采集补远江鱼类34种,隶属于3目8科22属,其中有8种洄游鱼类。3月份多样性指数最高,各月均匀度指数无差异,4、6月优势度指数高,主要是优势种马口鱼、月斑长臀鲃造成。4、5月鱼类组成相似性最高。最低水位对鱼类数量影响最大,其次是平均流速和平均水温;最高水温对鱼类体重影响最大,其次是总磷和溶解氧。人工神经网络下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关性高,具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东海区夏、秋季大型水母分布区渔业资源特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丁峰元  程家骅 《海洋渔业》2005,27(2):120-128
本文根据1999~2004年的夏季和秋季东海区大型水母和渔业资源的状况,分析了大型水母分布区内的渔业资源特征。结果表明大型水母夏季主要分布于30°30′~33°00′N间,秋季主要分布于32°00′N以北海域,并呈现由夏季到秋季逐渐往北转移的趋势;2003年是大型水母数量最高的年份,该年水母主要分布区内的渔业资源种类数最少,CPUE最低,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也最低;2003年夏季水母高发区内渔获种类的优势度也较其它年份发生了显著变化,优势种变为黄;2003年水母高发区内带鱼、小黄鱼和银鲳的当龄鱼较少,银鲳的肥满度增加,小黄鱼的肥满度降低,而带鱼的肥满度未发生显著变化。本文对水母高发区内渔业资源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解释,并对水母的防治措施提出了初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瓯江口海域夏秋季鱼类初步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7年6月和9月对瓯江口海域通过拖网和张网捕获的鱼类进行初步调查。结果表明:渔获物中出现2纲12目33科55属72种鱼类,其中软骨鱼纲2目2科2属4种,占调查鱼类总种数的5.6%;硬骨鱼纲10目31科53属68种,占调查鱼类总种数的94.4%。根据其适温性类型可分为暖水性种、暖温性种和冷温性种,其中,暖水性鱼类有27种,占总种数的37.5%;暖温性鱼类有41种,占总种数的56.9%;冷温性鱼类有4种,占总种数的5.6%。渔获物中底层和近底层鱼类占多数,其中,底层鱼类共有27种,占总种数的37.5%;近底层鱼类共有30种,占总种数的41.7%;中上层鱼类共有15种,占总种数的20.8%。渔获物中海洋性鱼类占绝大多数,共有59种,占总种数的81.9%;河口性鱼类11种,占总种数的15.3%;洄游性鱼类2种,占总种数的2.8%。与相邻海区鱼类区系特征比较,瓯江口海域具有我国亚热带北部河口海湾的鱼类区系特征。  相似文献   

16.
山东北部沿海幼鱼种类组成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2009年9月通过双船拖网采样,对山东北部沿海28个站位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了该海域的幼鱼种类组成及优势种。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共出现幼鱼75种,属14目41科65属,以底层鱼类为主要组成,占总种类数的78.67%;优势种有鳀鱼、方氏云鳚、玉筋鱼、黄鲫、蓝点马鲛、小黄鱼、矛尾刺鱼叚虎鱼等;幼鱼种类组成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但年间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渤海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三重刺网的捕捞性能,以河北省昌黎县的口虾蛄三重刺网为基础,于2013年4、5、7月在河北省秦皇岛近海进行50 mm、55 mm、60 mm和65 mm 4种网目尺寸的三重刺网作业性能比较实验,并与60 mm网目单片刺网和底拖网进行渔获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重刺网具有捕获渔场中绝大多数渔业种类的能力,选择能力较差。春季的渔获种类19种,为渤海近岸底层种类;夏季的渔获种类19种,除了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和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等底层鱼类外,还有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和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等中上层鱼类。春季的渔获结构单一,口虾蛄占渔获量的90%以上,主要兼捕种类鲜明鼓虾(Alpheus distinguendus)占4.1%,渔获选择性较好;夏季的渔获中,口虾蛄比例在75%左右,兼捕对象主要为小黄鱼、蓝点马鲛等经济鱼类的幼鱼,对渔业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但渔获选择性比底拖网好。单片刺网的选择性最好,但渔获量低,只有三重刺网渔获量的30%左右,无法满足生产要求。建议开展渤海口虾蛄的可捕产量和分区域捕捞管理研究,开发作业性能更优越的口虾蛄专业捕捞渔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