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实验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初始体质量为1.8 g左右。饲料A添加6%鳕鱼肝油和4%大豆卵鳞脂(饲料含4.53%磷脂和1.08%HUFA), 饲料B添加10%的猪油(饲料含0.39%磷脂和0.18%HUFA); 实验蟹单个体饲养(可防止蜕壳期间蟹相互残杀而获得饲料外的营养源), 雌蟹(F)、雄蟹(M)60, 实验周期120 d。结果表明: 两组饲料条件下, 幼蟹的存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平均蜕壳次数、蜕壳间隔时间及肝胰腺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无论是雌蟹还是雄蟹, A组幼蟹肝胰腺和肌肉的总脂含量显著低于B(P<0.05), 并且A组蟹肝胰腺和肌肉中磷脂、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著高于B(P<0.05)。这表明, 在中华绒螯蟹幼蟹饲料中添加4.53%磷脂和1.08%HUFA对其存活、生长、蜕壳无显著影响, 但可使其肝胰腺和肌肉中的总脂含量降低, 而磷脂、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升高。本研究结果旨在为中华绒螯蟹幼蟹的营养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也为生产上幼蟹饲料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盐度为4、钠钾比为41.6的低盐井水环境下, 选取720 尾初始体质量为(0.32±0.006) 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随机分成6 , 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3%0.6%0.9%1.2%1.5%钾离子(KCl作为钾离子的添加形式, 分别记为D0D1D2D3D4 D5), 探讨饲料中不同钾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氮代谢和渗透压调节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饲料钾水平的增加, 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 D2组最高(P<0.05), 但与对照组相比不显著, 蛋白质效率以D1组显著最高。体钾含量在各处理组之间呈现出显著差异, D1组最高, D5组最低(P<0.05)。同时凡纳滨对虾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随饲料中钾含量的增加均呈显著的先降低后上升趋势(P<0.05), 其中排氨率以D2组最低, 耗氧率以D3组最低, 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精氨酸酶活性呈峰值变化趋势, 其中以D1组最低(P<0.05)。各实验组血清Na+Cl-含量呈显著的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P<0.05), Na+含量以D1组最低, Cl-含量以D1D2组最低。而鳃丝Na+-K+-ATPase活性呈显著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 D3组最高, D2组与D3组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总蛋白含量呈显著升高趋势。D2组血蓝蛋白含量最高, 渗透压和血清K+含量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以生长、氮代谢、渗透调节相关指标为判据: 凡纳滨对虾饲料中添加0.3%~0.6%(含钾量: 0.96~1.26 g/100g饲料)的钾有利于低盐环境下对虾对饲料蛋白的利用及生理代谢平衡, 而过高的添加量(1.5%, 总含钾量: 2.17g/100g饲料)则会影响其生理代谢从而抑制生长。  相似文献   

3.
采用qRT-PCR技术, 对不同温度(10℃, 15℃, 20℃, 25℃)以及低温(10℃, 15℃)和盐度(10, 35)联合作用下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甲壳长3.7~5.8 cm, 体质量80~100 g) ANT2基因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 4个温度下肝胰腺、肌肉、鳃中ANT2基因表达量依次为低、中、高, 存在组织表达特异性。随着温度降低, ANT2基因总体上趋低表达, 但在15℃ANT2基因在肌肉(1~12 h)和鳃中均显著高于20℃(P<0.05)。该结果提示, ANT2基因与能量代谢相关, 且在一定低温下被诱导表达, 可能参与低温胁迫的应答。相同低温下, 3种组织中ANT2基因在盐度10的表达量通常高于盐度35(P<0.05), 说明低温下低盐环境有利于提高青蟹体内代谢, 增强耐寒能力。  相似文献   

4.
 运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和RACE技术, 从刀鲚(Coilia nasus)肌肉组织中克隆了肌肉生成抑制素基因(Myostatin, MSTN)cDNA全长并分析了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在刀鲚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 刀鲚MSTN 基因的cDNA全长2 252 bp, 编码区1 125 bp, 编码374氨基酸。二级结构预测显示, 刀鲚MSTN具有MSTN家族的典型结构域, 包含PfamTGFB结构域。运用荧光定量的方法检测了该基因在刀鲚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MSTN基因在健康刀鲚肌肉和脑中呈高表达, 鳃、肝、脾、肠、肾和头肾中微量表达。根据以上研究结果认为, 刀鲚MSTN基因的序列具有高度保守性, 组织表达模式相似, 推测该基因的功能也具有高度保守性。本研究旨为MSTN基因在刀鲚后续育种工作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5.
大麻哈鱼胚胎耳石的茜素红标记及其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人工繁育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发眼后胚胎为研究对象, 设置4个茜素红染料质量浓度梯度(10 mg/L, 20 mg/L, 40 mg/L, 80 mg/L)4个浸染时间梯度(8 h, 16 h, 24 h, 32 h), 分析茜素红染料在耳石上的沉积情况, 以及不同暂养天数的动态变化, 以期为大麻哈鱼标志放流技术及效果评估提供基础参考。结果表明, 茜素红在矢耳石和微耳石上都能形成良好标记, 在可见光和黄绿激光下均检测到标记带。随着暂养时间的延长, 可见光下标记逐渐减弱, 80 d基本消失, 而在黄绿激光下标记区能长久保持, 荧光强度无减弱迹象。对不同时间点的标记级数随浓度变化关系进行曲线拟合, 结合安全评估, 得出适宜胚胎期大麻哈鱼耳石群体标记的条件为: 浸染质量浓度(w/v)25.9~40 mg/L, 浸染时间为15.6~24 h, 并且在二次函数y=0.055x2–3.861x+86.9(x表示时间值, y表示浓度值)之下的曲边三角形区域选择浓度和时间点。标记后不同采样时间点的新生轮纹数与暂养天数线性相关性显著, 矢耳石和微耳石相关方程的斜率分别为0.9650.924, 表明大麻哈鱼胚胎-仔稚鱼后期矢耳石与微耳石上的沉积轮为日轮。  相似文献   

6.
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铜(Cu2+)对刀鲚(Coilia nasus)幼鱼的急性毒性并进行安全性评价。根据预实验结果, 设定0.30.540.961.68 3 mg/L 5CuSO4浓度梯度进行急性暴露实验, 以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为指标, 并通过观察肝、鳃组织病理变化来研究Cu2+污染对刀鲚幼鱼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 刀鲚幼鱼随Cu2 + 浓度升高毒性效应逐渐增强, 24487296 h LC50分别为1.0871.0621.0420.967 mg/L, 安全质量浓度为0.009 67 mg/L。刀鲚幼鱼暴露24 h之后, Cu2+浓度处理组(0.1, 0.2, 0.3 mg/L) CAT活性、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 暴露48 h, 各组CAT活性下降, CAT活性均低于对照组, 下降幅度与Cu2 +质量浓度呈正相关, SOD活性提高显著(P<0.05); 暴露72 h, SOD活性有所下降, SOD活性均低于对照组(P<0.05)1.68 mg/L3 mg/LCu2+浓度对刀鲚幼鱼的鳃和肝都造成严重的损伤, 暴露在高浓度组(3 mg/L)中的刀鲚, 其鳃上皮细胞肿大变性, 鳃小片几乎全部脱落; 肝呈黄色, 超微结构发现肝细胞明显增大, 线粒体空泡化, 胞质中出现空泡和大量脂滴, 表明Cu2+可诱发刀鲚出现脂肪肝综合征。SODCAT活性变化以及鳃、肝结构变化都反映刀鲚幼鱼受伤害的程度, 可用作安全性风险评价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微卫星DNA分子标记对广东湛江乌石(ZJ)、广西北海山口(BH)与越南锦普(JP)3个光裸星虫(Sipunculus nudus)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20个微卫星座位中有3个位点(Snu08Snu10Snu14)呈现单态, 17个多态微卫星座位中的等位基因数介于29之间, 多态信息含量(PIC)介于0.0970.797之间。每个群体中有5个位点显著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 在位点Snu183个群体均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3个光裸星虫野生群体均表现出中等程度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锦普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北海和湛江群体。群体间F-统计量分析表明, 群体遗传分化处于低等分化水平, 差异不显著(Fst=0.0190.049, P>0.05); 基于DA遗传距离构建的NJUPGMA聚类树均显示, 地理位置相邻的群体聚在一起。研究表明, 3个光裸星虫地理群体均具有中等的遗传多样性, 杂合度均偏低, 群体间存在较大的基因流, 杂合子明显缺失; 群体间已产生遗传分化, 但分化水平还较低  相似文献   

8.
2007-2010年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水河段进行浮游植物和水质监测调查研究, 浮游植物调查结果显示, 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517(), 贡献率最大为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占藻类总数比例平均为67.97%。繁殖期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平均值范围分别为11.95×104~ 28.31×104 cell·L-10.36~0.94 mg·L-1; 育肥期密度和生物量平均值范围分别为10.32×104~33.73×104 cell·L-10.25~0.60 mg·L-1; 越冬期密度和生物量平均值范围分别为11.53×104~26.38×104 cell·L-10.39~0.76 mg·L-1。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 Margalef丰富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4.426.930.84, 土城采样断面水体为轻度污染, 其他采样断面水体均无污染。物种环境典型对应分析(CCA)分析显示, 繁殖期群落结构主要影响因子为硝酸盐氮( -N)、亚硝酸盐氮( -N)、总氮(TN)等含氮营养盐类, 育肥期为镁离子(Mg2+), 越冬期为水温(WT)pH、溶氧(DO)、钙离子(Ca2+)。本研究通过分析这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水河段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并探讨赤水河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因子的关系, 旨在为保护区赤水河段的水生态环境管理与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础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20089月至20097月在黄海南部捕获的644尾黄(鱼安) (鱼康)(Lophius litulon)为对象, 对该种鱼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所采样本性比接近于11(c2=2.61, P>0.05); 但全长在251~400 mm 范围时, 雄性个体数量远超过雌性(P<0.01); 全长在450~550 mm范围时, 雌性个体数量多于雄性(P<0.01); 全长大于550 mm范围时, 个体均为雌性; 冬季, 雄性个体数量占绝对优势(P<0.01)。利用逻辑斯蒂拟合方程估算的黄(鱼安) (鱼康)50%个体初次性成熟全长L50, 雄性为332 mm, 雌性为483 mm。通过对性腺指数的月变化和不同卵巢发育阶段雌性个体所占比例的分析, 初步推测黄(鱼安) (鱼康)产卵时期为2-6月份, 繁殖盛期为3-4月份; 其绝对繁殖力为 (614 820±253 800) , 相对繁殖力为 (244±43)/g(鱼安) (鱼康)不同性腺发育阶段的肝脏指数存在显著变化, 雌性, F=9.97P<0.01; 雄性, F=4.48P<0.01, 肝脏在该鱼种卵巢发育过程中可能起到了能量供给作用。(鱼安) (鱼康)类资源对捕捞的承受压力极其脆弱, 50%个体初次性成熟全长可作为其资源管理的基础生物学指标。本研究旨在为黄(鱼安) (鱼康)的种群数量变动研究和渔业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室内毒理实验, 研究了盐度、碱度以及盐碱交互作用对大鳞鲃(Barbus capito)血清渗透压、血清离子(Na+K+Cl-、尿素氮)浓度和鳃丝Na+/K+ -ATP酶活力的影响。单因子实验中, 随着含盐水平(8 g/L10 g/L12 g/L14 g/L)的增大, 大鳞鲃血清渗透压和血清离子(Na+K+Cl-)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 鳃丝Na+/K+-ATP酶活力先升高后降低, 受体内外渗透压差的影响最显著(P<0.05)。碱度的增大(19.05 mmol/L30.20 mmol/L47.86 mmol/L75.86 mmol/L)能引起血清K+和尿素氮浓度显著升高(P<0.05), 但对血清渗透压和鳃丝ATP酶活力无显著影响。在双因子实验中, 盐碱交互升高会引起渗透压和血清离子(Na+Cl-、尿素氮)显著升高(P<0.05)。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盐度、碱度及交互作用均对渗透压有显著影响, 影响作用最大的是盐度, 其次是碱度, 交互作用最小。鳃丝Na+/K+-ATP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 最高值出现在盐度10 g/L、碱度30.20 mmol/L的正交试验组。从实验结果可得出, 大鳞鲃在盐度12g/L以下的水体中能生存, 在盐碱共存的环境下, 能耐受的上限为盐度10 g/L、碱度30.20 mmol。本研究旨在掌握大鳞鲃的生存盐碱度范围, 以期为该物种的增养殖生产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1.
2018年8月,四川彭州与邛崃的养殖西伯利亚鲟发生一种以出血为临床特征,高死亡率的传染病,为明确其病因,本研究对发病鲟的肝脏、肾脏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和鲟疱疹病毒Ⅱ型(AciHV-2)的PCR检测。从患病鲟体内分离到2株G+链状球菌,其16S rRNA序列(MN416231、MN416230)与GenBank中海豚链球菌16S rRNA序列同源性达99%,在以16S rR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分离菌与海豚链球菌聚为一支;同时基于海豚链球菌lctO基因的特异性PCR检测为阳性,鉴定2株分离菌为海豚链球菌。提取患病鲟肝脏、肾脏组织DNA进行AciHV-2特异性PCR检测,扩增出501 bp的特异性条带,在以AciHV-2 polymerase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检测样本与AciHV-2聚为一支。病理组织学上,患病鲟的多组织器官发生明显损伤,尤其是肝脏、肾脏、鳃、脾脏和肠的损伤较为严重,表现为明显的变性、坏死、出血以及炎症细胞浸润;电镜下,观察到肝脏、肾脏组织内大量直径200~220 nm的疱疹病毒样颗粒与0.7~0.8μm的链球菌入侵细胞,并导致细胞损伤。综上,诊断患病西伯利亚鲟的病因是海豚链球菌与AciHV-2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2.
2015年10月四川省雅安市某养殖场的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 Kessler)暴发传染病,临床表现为神经症状,眼球、下颌和鳃盖等出血或无明显临床表现而突然死亡,内脏涂片见革兰氏阳性球菌。从病鱼的肝、脾和肾组织中分离到2株病原菌(ZYW151011,ZYW151012),通过人工感染、无乳链球菌种属特异性cfb基因(GBS-specific gene cfb,CAMP factor)的PCR检测和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发现2株病原菌均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2株病原菌16S r RNA序列(Gen Bank登录号:KU308396和KU308397)与Gen Bank中无乳链球菌16S r RNA序列同源性达99.8%。药敏试验结果表明,2株病原菌对头孢类和喹诺酮类药物敏感,而对强力霉素、氟苯尼考和阿莫西林等耐药。进一步通过荚膜多糖血清分型和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对病原菌进行分子特征分析,结果表明2株病原菌荚膜多糖血清型均为致病性Ia型;2株病原菌多位点序列分型均被鉴定为新的序列型ZST-1,与序列型为ST-261的亲缘关系最近,此新型ZST-1在gln A位点发生变异,提交序列到MLST数据库获得新的等位基因编号81(登录ID:BIGSdb_20151110 081850_13025_35759)。  相似文献   

13.
罗非鱼海豚链球菌16S rRNA基因的序列测定和系统进化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甘西 《水产学报》2007,31(5):618-623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对1株致病性罗非鱼链球菌进行分类学鉴定,利用原核生物16SrRNA基因通用引物对分离纯化的罗非鱼致病性链球菌进行16S rRNA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结果扩增出长约1.5 kp目的片段,测序得到1条长度为1 447 bp核苷酸序列。核苷酸相似性分析表明,序列与NCB I公布的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S.iniae)SCCF5L菌株16SrRNA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99.4%),暂称为中国广西株(S.iniae-CGX)。同时,亲源关系较近的S.iniae、S.difficilis和S.agalactiae代表菌株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所得菌株与S.iniae代表菌株组成同一进化分支,与S.agalactiae代表菌株组成的另一进化分支距离较近(95.5%),而与S.difficilis代表菌株组成的进化分支距离较远(92.3%)。上述研究证实,本试验从发病罗非鱼脑组织分离到的致病性链球菌为海豚链球菌。  相似文献   

14.
长鳍真鲨源哈氏弧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两尾病死的观赏用长鳍真鲨Oceanic whitetip shark,Carcharhinus longimanus L.中分离到的细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和对抗菌类药物的敏感性等生物学性状检验。同时,测定了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了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8株供试纯培养菌(编号:HQ050226—1至HQ050226—4、HQ050227-1至HQ050227—4)为弧菌属(Vibrio Pacini 1854)的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 Johnson and Shunk 1936)。所扩增的16S rRNA基因序列长度(不包括引物结合区),HQ050226—1株为1463bp(GenBank登录号:EF635305)、HQ050227—1株为1464bp(GenBank登录号:EF635306),与GenBank数据库中哈氏弧菌的同源性在98%及99%。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供试37种抗菌药物中的青霉素G等4种耐药,对头孢唑啉等33种敏感。  相似文献   

15.
对从1尾病死的观赏用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 L.中分离到的细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和对抗菌类药物的敏感性等较系统的表观生物学性状鉴定。同时,测定了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了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了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供试两株纯培养菌(编号:HQ061227-1、HQ061227-2)为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Beijerinck 1889)的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P.damselae subsp.damselae(Love et al.1982;Smith et al.1991),用HQ061227-1株作为代表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长度(不包括引物结合区)为1469bp(GenBank登录号:EF635307),与GenBank数据库中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的同源性在99%。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供试37种抗菌药物中的青霉素G等4种耐药,对头孢唑啉等32种敏感,对氨苄青霉素低敏。  相似文献   

16.
Studies were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cause of high mortalities of cultured half-smooth tongue sole Cynoglossus semilaevis. Gross signs of disease included loss of appetite, erratic swimming, and haemorrhages on the head, opercula and base of fins, dorsal fin rot, swollen abdomen filled with ascitic fluid and herniation of the intestine.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of the liver showed focal areas of necrosis and extensive haemorrhages. Virtually pure, dense bacterial cultures were obtained from liver, kidney and spleen tissues, and high pathogenicity of the isolates to tongue sole was confirmed. The phenotyp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solates including morphological,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determined. The 16S rRNA and gyrB genes of the isolates were sequenced, and the phylogenetic trees representing genetic relatedness between the isolate and publicly available 16S rRNA and gyrB gene sequences from GenBank were constructed. The results confirmed that the diseased tongue soles were infected with Vibrio aestuarianus. The sequenced 16S rRNA gene of strain TS1 (GenBank Accession No. GQ372983) was 1446bp, the gyrB gene of strain TS1 (GenBank Accession No. GQ372984) was 1200bp and the two genes exhibited high similarity (98~99%) to those of V. aestuarianus from GenBank. In addition, the activities of extracellular enzymes and haemolysin were also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solates produced beta haemolysis on rabbit blood agar, lecithinase, proteinase, DNase and lipase, but gelatinase was not produced.  相似文献   

17.
西伯利亚鲟海豚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毒力基因检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13年8-9月,四川雅安汉源湖养殖的西伯利亚鲟发生一种以体表溃疡、内脏出血和心外膜囊肿为特征的传染病.为明确其病因,本研究从自然发病鱼的肝、脾和肾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人工感染、分离菌的表型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的检测.结果从患病鱼体内分离到一株G+链状球菌(Ab130920),人工感染实验证实了其病原性,生理生化特性与海豚链球菌(ATCC29178)基本一致;16S r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KJ162337)与GenBank中S.iniae 16S rDNA序列同源性最高,在以16S rDNA序列及其GenBank中同源性较高的相关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分离菌与海豚链球菌聚为一支;同时,在基于S.iniae lctO基因的特异性PCR检测中,从分离株基因组DNA扩增出预期大小的870 bp条带,进而鉴定分离菌Ab130920为S.iniae.在对cpsD、simA、sagA、pdi和scpI等5种S.iniae毒力基因的多重PCR检测中,分离菌均扩增出相应大小的特异性片段,表明其为一毒力较强的菌株,与人工感染实验的高致病性结果相佐证;药物敏感性检测发现其对阿莫西林、强力霉素、氟苯尼考等抗菌药物敏感,但对新生霉素、利福平、氧氟沙星耐药.  相似文献   

18.
溶藻弧菌相关分离株的分子及VITEK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维群弧菌是弧菌属的核心菌群,包括溶藻弧菌在内的6个种在表型和遗传型上均十分相似,要准确鉴定各种有一定难度。看家基因的研究及生化鉴定系统的出现为弧菌鉴定提供了多种方法,本文比较了16S rRNA基因、toxR基因和pyrH基因以及VITEK 2 COMPACT GN鉴定卡对溶藻弧菌相关分离株的分辨力。哈维群弧菌基因组内16S rRNA基因是多拷贝的,且拷贝间序列差异大于种间差异,不适用于种的鉴定。单拷贝基因toxR和pyrH序列种内差异均小于种间差异。基于toxR基因相似性比较可清楚地将18个疑似溶藻弧菌分离株和5个参比株归并到4个种;toxR基因系统发育学分析也显示,哈维群弧菌各种独立地聚类分支,且溶藻弧菌种内存在两个明显的聚类分支,说明两个分支的溶藻弧菌具有独立的进化方向。pyrH基因的相似性比较和发育学分析也得到类似的结果,但pyrH基因具有较强的保守性,因而分辨力稍低于toxR基因。VITEK 2 COMPACT GN鉴定卡在鉴定溶藻弧菌时也有一定的错误率,且鉴定谱较窄。因此,建议在实际应用中采用toxR基因比对作为溶藻弧菌快速鉴定的主要手段,可再选用pyrH基因对鉴定结果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9.
水产养殖用蛭弧菌类生物制剂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双层平板法以不同细菌为宿主测定了八个厂家蛭弧菌类生物制剂的噬斑含量及噬斑分离物的宿主裂解范围;以三对靶向不同类群蛭弧菌类生物的特异引物对各产品及其噬斑分离物进行了PCR检测;对两株代表性蛭弧菌分离物的16S rRNA基因进行了测序,并通过构建蛭弧菌科进化树分析了它们的系统地位。结果表明被检测的绝大多数蛭弧菌类生物制剂质量不合格,仅两个样品被蛭弧菌科特异引物检测为阳性,被双层平板法证实有噬斑出现。其中一个样品JSF中存在两种形态和宿主范围不同的噬斑分离物,且不同宿主菌计数结果存在明显差异。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这两种噬斑分离物JSF1和JSF2,分别属于蛭弧菌科的噬菌蛭弧菌(类群1)和未定种的类群5。但另一样品的噬斑分离物则被证实为非蛭弧菌类生物。  相似文献   

20.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分别测定了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并对12SrRNA和16S rRNA基因核苷酸全序列进行分析,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线粒体12S rRNA的核苷酸序列长度分别为948 bp和949 bp,16S rRNA均为1716 bp。试验结果表明,由12S rRNA和16S rRNA基因所构建的两个系统树的结构基本一致,21种鱼主要分为3个大的分支:鲤形目、鲶形目聚为1支,鲑形目独立聚为1支,鲈形目和鲽形目聚为1大支。鲆鲽类与鲈形目的鲹科、鲷科鱼类聚类在一支,且与鲹科的日本竹荚鱼、大西洋竹荚鱼构成姊妹群,支持鲆、鲽类是从鲈形目分化出来的观点,而同属于鲽形目的鳎科鱼类塞内加尔鳎在12S rRNA树中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在16S rRNA树中聚到鲈形目和鲽形目的分支中,并且与鲈形目关系更近些,鳎类是1个特殊类群,其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探讨。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已提交到GenBank中,序列号为:DQ403797和EF0255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