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体长结构VPA评估东海群系澳洲鲐资源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摸清东海群系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资源量和渔业状况,以2006年7~11月中国大型围网在东海渔获的澳洲鲐体长测定数据为基础材料,结合渔业产量统计资料,应用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法(VPA)估算2006年东海群系澳洲鲐的资源量,并分析澳洲鲐群体利用结构和资源利用程度.结果表明,中国围网渔业利用澳洲鲐的主体为多数已产过卵的1足龄以上群体,利用结构合理;汛初(7月)可供渔业利用的资源尾数和资源量分别为15×108尾和24×104t,现存年平均资源尾数和资源量分别为7.9×108尾和14.9×104t;最大持续产量(MSY)为10.7×104 t,年渔获量已超过MSY,该渔业的利用程度处于中度偏高开发状态,有捕捞过度迹象,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不大.通过分析澳洲鲐渔业利用时期、利用结构和繁殖特征,认为即使某些年份产量超过MSY,澳洲鲐资源群体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应用体长结构VPA评估东海西部日本鲭种群资源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摸清东、黄海日本鲭的资源量和渔业利用状况,以2007年5~12月在东海近海和黄海中南部海域渔获的日本鲭叉长的测定数据为基础材料,结合东、黄海区的渔业产量统计资料,应用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法(VPA)估算了2007年东海西部日本鲭种群的资源量,并分析了该资源的结构和利用程度。结果表明,中国利用东海西部日本鲭种群的年龄结构以当年生幼鱼(31.87%)和1龄鱼(49.90%)为主,现存年平均资源尾数和资源量分别为3.68×109N和39.55×104t;该资源的利用程度处于中度偏低开发状态,最大持续产量(MSY)为24.08×104t,年渔获量已超过MSY,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不大;禁止利用当年生的幼鱼,能使资源处于更佳状态。通过分析该资源的渔业利用时间和年龄结构,认为年产量即使超过MSY,该资源群体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2006年夏秋季东海群系澳洲鲐数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006年7~11月大型机轮灯光围网在东海外海的生产资料,并结合生物学测定数据以及水温遥感数据,对夏秋季东海群系澳洲鲐数量分布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它们与海洋环境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夏秋季东海外海海域的澳洲鲐主要为索饵群体,它们的高度集群期主要在7~9月份,其中以8月份较为明显;10月份以后,由于鱼群开始进行越冬洄游,移动速度明显加快,虽然有偶尔的高度集群现象,但是持续时间较短。在地理分布上,7~8月份,澳洲鲐索饵群体的主要分布在125°00′E以西、28°00′N以南海域;9月份,鱼群重心向东北方向转移,范围为125°00′~126°00′E、28°00′~28°30′N海域;10月份相对于9月份鱼群重心向东转移50 n mile,群体向北移动达150 n mile左右;11月份以后,澳洲鲐群体向东北方向的对马海峡转移且可能至日本海越冬。群体结构分析表明,夏秋季澳洲鲐的个体逐月迅速增大,且增长量以7~8月份较大,以后逐渐下降。根据澳洲鲐的群体移动规律以及海洋环境条件的变化,认为东海群系澳洲鲐属于黑潮边缘种,其中心渔场的变动和黑潮的强弱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用实际种群分析法评估东海鲐鱼现存资源量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陈卫忠 《水产学报》1998,22(4):334-339
用实际种群分析法评估了工海及长江口区域鲐鱼近10年来的现存资源量,结果表明,工海及长江口区域的鲐鱼自1997年以来历年的现存资源量分别在13.2-23.5万吨和4.1-12.7万吨之间波动,近年一资源数量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上,而近年鲐鱼的实际捕捞已逐渐接近其现存资源量,说明鲐鱼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不是很大。  相似文献   

5.
澳洲鲭太平洋群系的资源评估与管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畅  陈新军 《水产学报》2020,44(2):206-212
澳洲鲭是西北太平洋重要的经济种类,了解和掌握澳洲鲭太平洋群系资源开发状况对确保其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日本中央水产研究所提供的1995—2015年澳洲鲭太平洋群系的生产统计和资源调查资料,利用基于年龄结构的实际种群模型和单位补充量产量模型等进行资源量评估,分析澳洲鲭太平洋群系资源利用情况及其管理策略。结果显示,历年澳洲鲭太平洋群系资源量虽有波动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2015年资源量最高约为65万t;年平均捕捞死亡系数呈波动下降趋势,2015年捕捞死亡系数只有0.15,近五年平均捕捞死亡系数Fcur=0.33,单位补充量亲体量是未开发时的32.7%,不存在生长型捕捞过度,也不存在补充型捕捞过度,处于可持续开发状态。研究还探讨了水温变化引起自然死亡波动以及不同开捕年龄对澳洲鲭太平洋群系资源状况的影响。研究表明,该渔业目前开发和利用程度合理,建议使用F0.1做为管理参考点进行渔业资源的管理。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东海海域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繁殖群体的生物学特征, 依据 2016—2023 年 1—4 月在东海中南部采集的 227 尾澳洲鲐样本, 分析了澳洲鲐繁殖群体的叉长、体重、摄食等级、肥满度、性腺指数、性比及肌肉含量等生物学特征。结果显示, 澳洲鲐繁殖群体性别间的叉长和体重关系无显著差异(P>0.05), 雌雄个体合并拟合的叉长和体重关系式为: W=3×10–6FL3.2558。1 月为澳洲鲐的越冬期, 2—4 月为繁殖期。澳洲鲐的产卵高峰期集中在 3 月, 到 4 月下旬, 已经产卵的澳洲鲐数量比例增大。在性腺发育同等情况下, 雌性澳洲鲐在繁殖期间性腺指数始终高于雄性澳洲鲐, 而肌肉含量却小于雄性澳洲鲐。摄食强度在越冬期到繁殖期前后是先下降后上升的状态, 肥满度则是先上升后下降, 最后恢复到与繁殖期前相近的水平。2 月繁殖初期雄性多于雌性, 到 3—4 月繁殖中后期雌性数量多于雄性。这种繁殖期间性比的变化符合最大限度实现世代补充和繁殖收益最大化的繁殖策略。综上, 东海中南部澳洲鲐的繁殖高峰期集中在 3 月, 在进入繁殖期后, 性腺发育过程中会减少摄食, 生长缓慢, 机体的部分肌肉组织会转化为性腺以满足生殖所需。  相似文献   

7.
根据统计资料,利用剩余产量模型专家系统(CLIMPROD)对东海鲐鲹鱼类最大持续产量(MSY)作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东海鲐鲹鱼类合计分析时的MSY在34.5~44.2万吨之间,接种类分别评估时,鲐鱼的MSY为16.1万吨,蓝圆鲹为22.2万吨;按区域分析时,鲐鲹鱼东海北部群的MSY为12.5~13.2万吨,福建沿海群为20.1万吨。  相似文献   

8.
应用渔业资源评估专家系统预测东海鲐年产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芬 《水产学报》2001,25(5):469-473
利用渔业资源评估专家系统估算和预测了东海鲐年产量,实际的应用和对过去年产量的回顾预测都表明,该专家系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其预测产量与实际产量比较接近,平均预测精度为87.8%,预测结果可供渔业生产和管理部门参考。从近十多年鲐的渔业生产和资源状况来看,鲐实际捕捞产量巳接近我们所评估的现存资源量。同时,渔获物的组成以当龄鱼为绝对多数,小型化、低龄化现象明显,说明东海鲐资源巳得到充分利用,并开始出现过度利用的迹象,资源前景并不乐观。  相似文献   

9.
陈卫忠  李长松 《水产学报》1997,21(4):404-408
根据统计资料,利用剩余产量模型专家系统对东海鲐Shen鱼类最大持续产量作了谰估分析。结果表明;东海鲐Shen鱼类化整为零分析时的MSY在34.5-44.2万吨之间,按种类分别评估时,鲐鱼的MSY为16.1万吨、蓝圆Shen万吨,按区域分析时,鲐Shen鱼类东海北部群的MSY为12.5-13.2万吨,福建沿海群为20.1万吨。  相似文献   

10.
以2003-2008年夏秋季大型机轮围网在东海南部和中部外海的生产数据为基础,对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的集群开始时间、渔汛持续时间、渔场和渔获产量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渔汛开始和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以及渔场和渔获产量的年际变化因为.结果表明,夏秋季东海中南部澳洲鲐的平均渔汛开始时间平均为7月12日,即7月中旬开始;渔汛持续时间近2个月,一般在9月上中旬结束,个别年份可延迟到9月下旬;渔获产量的高峰期主要在7月下旬和8月份.渔场范围以2005、2006和2008年较大,而其余3年相对较小;中心渔场集中程度以2003、2004和2008年较高.年产量具有较大的波动性,最高产年份(2005年)的渔获量是最低产年份(2007年)的近5倍;而在高产渔区的产量方面,年间差异则更加突出.夏季澳洲鲐渔汛开始的时间和水温的上升速度有关,升温速度快的年份渔汛开始的时间也较早;渔汛持续时间和海水的高温持续时间基本一致.中心渔场的年间变动除了和等温线的年间变动有关外,也可能与黑潮在东海的流向有密切的关系.年产量的剧烈波动除了与澳洲鲐本身的资源量有关外,也与海洋环境的变化和捕捞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