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福建海岛潮间带软体动物鉴定248种,绝大多数为暖水性种类。种类组成以瓣鳃类(120种)和腹足类(114种)占绝对优势。不同底质生态类型的软体动物的种数依次为岩相93种,泥沙滩83种,泥滩55种,沙滩36种,红树林区6种;生物量大小依序为岩相943.89g/m~2、泥沙滩 51.64g/m~2、泥滩 38.68g/m~2和沙滩 9.07g/m~2;栖息密度大小依序为岩相956.8个/m~2、泥滩 92.5个/m~2、泥沙滩 25.9个/m~2、沙滩 22.1个/m~2。种类分布的总体特点是:南部海岛多于北部海岛,外海海岛多于近岸内湾河口的海岛;生物数量分布的总体特点是:近岸内湾、河口的海岛大于外海的海岛。本文还对海岛潮间带软体动物资源的开发作了若干探讨。  相似文献   

2.
胶州湾西北部潮间带冬季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潮间带底栖动物的空间分布情况,根据2009年2月份在胶州湾西北部潮间带进行的7断面35个站位的底栖生物采样调查资料,分析了潮间带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分布。结果表明,调查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49种,平均丰度88.1ind/m2,平均生物量77.8g/m2;主要优势种为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凸壳肌蛤(Musculus senhousei)和日本大眼蟹(Macrophthalmus japonicus)。总体丰度在中潮区较高,生物量在低潮区较大;断面5丰度、生物量均最高,断面1丰度、生物量均最低。多毛类丰度和生物量在潮区间差异显著(P0.05),在中下潮区分布最多;甲壳类丰度和生物量在潮区和断面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软体类生物量在断面间的分布差异显著(P0.05),断面5最高,断面1最低。研究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与生物量的分布很不均匀,环境的复杂性和人为扰动可能是胶州湾西北部潮间带底栖动物分布不均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大亚湾潮间带生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广东省大亚湾潮间带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等特点。结果表明,该海域潮间带调查采获的潮间带生物标本共70科150种,以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出现的种类最多,二者占了总种类数的80%,其中部分属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类。潮间带生物全年平均生物量为1954.26g·m-2,平均栖息密度为1003.77ind·m-2。全年各类群生物中,平均生物量及栖息密度都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其Shannon-Weaner多样性指数(J)属中等水平,分布范围在1.419~3.562,平均为2.663。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广东省南澎列岛3个主要岛礁潮间带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等特点。结果表明,该海域潮间带调查采获的潮间带生物标本共35科80种,以软体动物、甲壳类和藻类植物出现的种类最多,三者占总种类数的84%,其中部分属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类。潮间带生物总平均生物量为1831.31g/m2,总平均栖息密度为21867ind/m2。各类群生物中,平均生物量以藻类居首位,栖息密度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其Shannon-Winer多样性指数(H′)属甚高水平,分布范围在3.32~3.57,平均为3.42;均匀度(J)为0.81~0.87,平均为0.84。  相似文献   

5.
在莱州湾胶莱河口东岸5000m内的潮间带设置2条断面,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生态调查,并分析数据。研究该潮间带不同潮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种类组成的相似程度。结果表明:A断面潮间带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15种,其中多毛类5种,软体动物9种,甲壳动物1种;B断面潮间带共获底栖生物16种,其中多毛类4种,软体动物8种,甲壳动物3种,其它动物1种;A、B两个断面潮间带底栖生物优势种均为昌螺Umbonium vestiarium(Linnaeus),其密度分别占总栖息密度的70%和71.7%;胶莱河口潮间带高、中和低潮区生物种类和生物组成差别较大,但优势种类相同,造成生物群落组成简单,且生物量低的原因应与间隙水中高盐、高溴有关。  相似文献   

6.
韭山列岛自然保护区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多样性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6年4月和7月在大潮水期间对韭山列岛大青山、南韭山和积谷山的三个断面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进行定性和定量采样,共鉴定出岩相潮间带生物96种,其中软体类41种,甲壳类24种,藻类16种,环节类8种,腔肠类5种,棘皮类2种。韭山列岛潮间带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2556.82g/m^2,平均栖息密度高达21579ind/m^2,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0391,其中日本笠藤壶为绝对优势种,优势度高达2.5896。与同属于高盐度的浙江省其它开敞性岛屿比较,韭山列岛积谷山岩相潮间带的底栖动物种类数略少于舟山的花鸟岛和温州的北麂岛,而远远多于台州的大陈岛和宁波的北渔山。韭山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与生物量随水平、垂直和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水平分布主要受海浪和海流冲击的影响;垂直分布主要与分带有关,波浪及潮汐等环境因子影响上界,生物种间竞争影响下界;季节变化与温度、底栖生物的繁殖有关。本次调查的资料为有效评价保护区岛屿潮间带生态环境、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可持续利用和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分别于2005年11月(秋季)和2006年5月(春季)两个季节,在兴化湾潮间带4条断面取样,共鉴定大型底栖生物189种.其中,多毛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占总种数的90.5%,是该海域的主要优势类群.优势种主要有寡鳃卷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中蚓虫(Mediomastus sp.)、异蚓虫(Heteromastus sp.)、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opsilla cingulata)和侧理蛤(Theora lata)等.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26 ind/m2和32.35 g/m2.空间分布上,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垂直分布次序为: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水平分布具有湾内向湾口递减的趋势;对比两个季节,春季的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大于秋季.群落结构分析显示,兴化湾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不稳定,群落发生扰动.  相似文献   

8.
2006年9月与2007年7月对浙江中街山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海藻进行了调查,初步查明底栖海藻的种类组成、分布特征和温度属性。结果表明,采集到的34种海藻隶属于3门24属,其中褐藻门3属3种,绿藻门4属5种,红藻门17属26种。在波浪和潮汐作用下,潮间带出现局限分布种和选择性分布种,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珊瑚藻(Corallina officinalis)和石莼(Ulva lactuca)等在调查的岛礁广有分布;红藻门种类在调查海域的出现频率为67.8%,为优势门类,褐藻门种类在该海域的总体水平分布基本呈均匀状态;91.2%的调查种类分布在低潮带,种类数垂直分布均为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且温度属性以亚热带区系种类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9.
南通市大型海洋排污海区潮间带底栖生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6月在即将建设的南通市大型海洋排污海区附近区域,设置3个断面进行潮间带底栖生物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区共调查发现潮间带生物24种,种类组成以软体动物最高(占37.5%),环节动物次之(占33.3%).优势种为:托氏虫昌螺、文蛤、四角蛤蜊、彩虹明樱蛤和泥螺,这5个优势种均为软体动物.该区域潮间带生物的平均生物密度为203.73 个/m2,平均生物量为72.42 g/m2,其中以软体动物的平均生物量和生物密度为最高(分别占89.22%和82.20%).  相似文献   

10.
青岛岩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2004年8月~2005年4月对青岛岩相潮间带的2个断面(二浴东和小青岛)逐月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调查,共采集到了9门74种大型底栖动物。初步分析结果显示,2个断面的生物量接近,分别为3498.80和3512.00g·m^-2(湿重),但栖息密度有明显差别,分别为2620.44和1552ind·m^-2中潮带的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远大于低潮带;贻贝(Mytilus edulis)作为绝对优势种主导着2个断面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分布特征。此次调查的2个断面的多样性指数均不高,小青岛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高于二浴东。  相似文献   

11.
北部湾东北部游泳生物资源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至2010年对北部湾东北部海域游泳生物调查研究表明,该海域共有游泳生物300种,其中鱼类有209种(硬骨鱼类205种,软骨鱼类4种),隶属15目、70科、119属;甲壳类76种;头足类15种。底层鱼类100种,近底层鱼类72种,中上层鱼类29种,岩礁性鱼类8种,分别占鱼类总数的47.85%,34.45%,13.87%和3.83%。暖水性鱼类153种,暖温性鱼类55种,冷温性鱼类1种,分别占鱼类总数的73.20%,26.32%和0.48%。游泳生物种类数季节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资源密度指数季节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渔业资源密度随季节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渔业资源年平均资源密度为522.925kg·km^-2,约相当于该海域原始渔业资源密度的1/10;生物多样性指数以夏、秋季最高。估算了北部湾东北部海域潜在渔业资源量为1.092×10^5t·a^-1,最大可捕量为5.460×10^4t·a^-1。比较了北部湾渔业资源的历史变动情况,对渔业资源的进一步养护和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舟山群岛外海域鱼类资源状况,于2018年4月(春季)和10月(秋季)在舟山群岛外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用得到的数据分析了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结果显示:(1)舟山群岛外海域鱼类有106种,隶属于12目47科80属;(2)本次调查鱼类种类数春季为63种,秋季为85种,总体与历史调查结果相比春季明显减少,而秋季却略有增加;(3)2个季节的鱼类优势种更替明显,春季优势种为黄鮟、日本红娘鱼和细条天竺鲷,秋季优势种为细条天竺鲷和日本发光鲷;(4)鱼类生物多样性指数值为秋季大于春季,春、秋季均匀度指数(J')对比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D)都较小,且春、秋季生物多样性指数值基本都是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增加,均以80 m以上水深区间较高;(5)通过聚类分析与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可得,春季在35%的相似水平上分为3个群落,秋季在45%相似水平上分为2个群落,秋季物种相似度比春季高,春季在生物量和丰度水平上均比秋季低。研究表明,舟山群岛外海域的春季鱼类群落结构可能处于未受干扰状态,秋季鱼类群落结构可能处于严重干扰状态。  相似文献   

13.
苏北浅滩中部典型沙脊潮沟海域不同空间鱼类群落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11年5月(春季)和2010年11月(秋季)在苏北浅滩大丰沿岸海域(32°44?~33°23?N、120°54?~121°38?E)开展渔业资源调查获取的资料,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划分群落结构,从鱼类的种类组成、多样性以及优势种等不同方面,探讨苏北浅滩沙脊潮沟地形对鱼类群落的影响。研究表明:春秋季苏北浅滩沙脊潮沟沿岸海域鱼类可划分为西部近岸群落、中部沙脊群落以及东部潮沟群落3个群落,其鱼类群落结构差异表现为,春季鱼类总种类数表现为潮沟(15种)沙脊(11种)近岸(3种);多样性指数(H')类似,即潮沟(1.57,1.89)沙脊(1.19,1.57)近岸(0.51,0.69);秋季鱼类种类数表现为潮沟(18种)近岸(12种)沙脊(11种),鱼类多样性指数表现为潮沟(1.54,1.54)近岸(1.02,0.96)沙脊(0.92,0.83)。潮沟海域与外海相连,外海鱼群顺着潮沟向近海移动,在潮沟末端遇到沙脊地形的阻挡,底栖性鱼群停留在沟底,造成种类数累积,多样性增加。优势种分布上,潮沟群落多为方氏锦鳚(Pholos fangi)、鮸(Miichthys miiuy)、小带鱼(Eupleurogrammus muticus)等产卵性鱼类;沙脊群落鱼类主要由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和大银鱼(Protosalanx chinensis)等滤食性鱼类组成。苏北浅滩沙脊潮沟海域鱼类群落空间差异显著,而地形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环境变化是苏北浅滩沙脊潮沟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以沙脊潮沟地形因素为突破口,不仅丰富了鱼类群落结构变化的环境影响因素,也为苏北浅滩渔业的管理和保护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舟山崎头洋海域春秋季鱼类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2012年5月(春季)、10月(秋季)2个季度月的单船底拖网渔获的鱼类样品,对舟山渔场崎头洋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区系特点及数量分布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共获得鱼类50种,隶属于11目27科,以石首鱼科和缎虎鱼科的种类最多,各有7种,分别占总种数的14.0%;(2)根据适温性可将其划分为暖水性和暖温性2种适温类型,以暖温性为主,有36种,占鱼类总种数的72.0%;(3)春季主要集中在舟山本岛一小干岛海域,而秋季则集中在舟山本岛一小干岛海域以及穿山半岛一六横岛西南海域;(4)春季优势种有六丝矛尾锻虎鱼Chaeturichthys hexanema、带鱼Trichiurus haumela、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等5种,而秋季优势种仅龙头鱼1种;(5)通过分析优势种的种群组成和底层温盐数据,发现该海域在春季可能为带鱼、棘头梅童鱼和鲈鱼等幼鱼的索饵场。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16年4—5月在东海中南部海域的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鱼卵仔鱼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产卵场的划分展开讨论及提出保护措施和管理建议。结果显示:4月,日本鲭鱼卵仔鱼主要出现在台湾海峡和东海南部海域,出现率均大于25%,但仔鱼在东海南部外海的出现率和丰度均较低,分别为5.00%和0.01个·100m-3。5月,日本鲭鱼卵仔鱼在台湾海峡的出现率和丰度均显著降低,分别下降至5.88%和0.22个·100m^-3;东海南部外海日本鲭鱼卵仔鱼的出现率和丰度则均显著升高,分别升至50%和36.48个·100m^-3,其中鱼卵集中出现在南部外海,出现率和丰度分别达到了40%和36.46个·100m^-3;东海中部外海从5月开始出现日本鲭鱼卵和仔鱼。结合历史资料,可以判断东海中南部日本鲭产卵场主要有台湾海峡、东海中南部近海、东海南部外海、东海中部外海等4个。日本鲭鱼卵丰度与表层水温呈显著相关关系(R=0.37,P<0.05),与表层盐度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仔鱼丰度与表层水温及表层盐度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结果表明,水温对日本鲭的产卵活动影响较大,随着水温的逐步升高,性腺发育速度加快,开始产卵的亲体数量也大量增加,这从鱼卵仔鱼的数量大量增加得以体现;而盐度变化对日本鲭的产卵活动影响相对较小。针对日本鲭不同的产卵场,建议制定差异化的繁殖亲体和幼鱼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6.
郑惠东 《福建水产》2014,(3):185-190
对2008年10月、2009年5月南日岛周围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日岛周围海域已鉴定的浮游动物有94种,分为5个生态类群,以沿岸暖水类群和广温广盐类群为主。春、秋两季调查海区浮游动物湿重生物量均值为198.7 ind/m^3,其中春季均值为119.4 mg/m^3,秋季均值为278.0 mg/m^3,秋季为春季的2倍。平面分布上,春季高值区出现在南日岛西南部海域,而秋季出现在北部的小日岛西北侧海域。春、秋两季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的平面分布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中街山列岛水域甲壳类资源及其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0年5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与2011年2月(冬季)对中街山列岛水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甲壳动物资源状况和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该海域四季共捕获甲壳动物33种,隶属于2目,17科,27属,其中虾类20种、蟹类12种、虾蛄类1种;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四季均为该海域的优势种;甲壳类生物量密度以秋季最高(426.96 kg.km-2),而尾数密度以冬季最高(1.38×107ind.km-2),春季两者都最低(91.13 kg.km-2和2.43×106ind.km-2),秋季和春季的生物量密度差异极显著(P<0.01),冬季和春季的尾数密度差异也极显著(P<0.01);甲壳类密度指数与平均底温相关性较高(P<0.05);各个季节广温广盐种类数均居主导地位;丰富度指数(D)为1.04~1.61,多样性指数(H')为1.27~1.57,均匀度指数(J')为0.61~0.69,群落多样性指数各季节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8.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虾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3年11月、2014年2月、5月、9月在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所获得的虾类调查资料,将生物量作为虾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对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虾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海域共鉴定出虾类25种,隶属于9科17属,虾类生物量各季节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32358.0 g)、秋季(13033.0 g)、冬季(3938.6 g)、春季(3635.6 g);(2)虾类数量分布季节变化明显,且岛礁区偏外的开阔海域虾类生物量比较高;(3)不同季节优势种更替较显著,春季优势种为日本鼓虾、鲜明鼓虾和细巧仿对虾,夏季优势种为哈氏仿对虾和中华管鞭虾,秋季优势种为中华管鞭虾、细巧仿对虾和哈氏仿对虾,冬季的优势种为细巧仿对虾、脊尾白虾、鲜明鼓虾和日本鼓虾;(4)水深对虾类生物量分布影响明显,各季节虾类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关系变化较大。结论认为,南麂列岛调查海域的虾类种类以季节性的广温广盐性种类为主;主要优势种生物量夏秋两季明显高于冬春两季,可能是因为大量虾类冬春季离开该海域去其他海域越冬繁殖,而到了夏秋季则回到该海域产卵、育肥和栖息;在夏、秋、冬季沿岸区虾类生物量高于岩礁区,可能因为虾类一般生活于有利于索饵、成长的泥沙底质沿岸区;优势种更替显著与主要优势种生长周期与虾类个体大小特征有关;南麂列岛海域虾类生物量与环境因子关系复杂与该海域多变的温度盐度、复杂区系特点有关;虾类生物量分布随水深变化分布明显,这主要是由于调查海域主要优势种虾类活动范围与水深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贝类筏式养殖区的大型海藻种类组成和分布格局及季节变动等群落水平的特征,实验于2018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和2019年冬季(2月)对枸杞岛贻贝养殖筏架上的附着海藻进行采样和分析。结果显示,全年共采集到49种附着海藻,隶属11目20科33属。在物种数季节变化上,秋季最高(29种),春季最低(20种),平均有23种;平均生物量季节变化上,夏季最高(5 529.40 g/m~2),秋季最低(2 340.45g/m~2),年平均值为(3 455.06±1 480.40) g/m~2;平均物种数和平均生物量在水平分布上均呈现从养殖区内侧至外侧逐渐减少的特点;附着海藻多样性指数(H')最高为秋季(2.30),最低为夏季(1.87),年平均值为2.07±0.18;全年共采集到优势海藻13种,最高是秋季(8种),夏季最低(5种),平均有6种,其中宽角叉珊藻和密毛沙菜是养殖筏架上的全年优势种;优势海藻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值与最小值均出现在秋季,分别为密毛沙菜(2.21)和铜藻(0.74);生态位重叠最大值与最小值均出现在秋季,分别是扁江蓠-铜藻(0.86)和带形蜈蚣藻-铜藻(0)。研究表明,大规模筏式养殖的存在,延长了舌状蜈蚣藻、密毛沙菜等红藻的生长期,拓宽了铜藻等褐藻的栖息范围,从而改变了养殖区内大型海藻的群落结构,有利于所在海区维持更高的全年初级生产力水平和海藻碎屑产生量,为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海藻场的营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2年5、8和10月对唐山湾海域进行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的资料,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多样性指数及群落ABC曲线等分析方法,对3个季节渔业资源现状及群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渔获物中共有海洋动物59种,其中鱼类27种,甲壳类17种,贝类7种,棘皮动物4种,头足类3种,多毛类1种;春季捕获35种渔获物,夏季36种,秋季37种;春季平均渔获率(质量)为3.50 kg/h,夏季为13.68 kg/h,秋季为16.99 kg/h。研究表明:(1)渔获率及其组成季节差异明显。在生物量上,春季以头足类为主,鱼类与甲壳类次之;夏季甲壳类为主,鱼类次之;秋季鱼类为主,甲壳类次之。(2)渔获率空间分布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浅水区较深水区渔获率高,夏季深水区较浅水区高。(3)优势种季节变化不明显。(4)春季H'高于夏、秋季,深水区总体高于近岸浅水区。(5)ABC曲线分析可知,群落受到严重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